数据来源:HuggingFace Papers

Latest Papers

1. LongCodeZip: Compress Long Context for Code Language Models

Code generation under long context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ritical as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are required to reason over extensive information in the codebase. While recent advances enable code LLMs to process long inputs, high API costs and generation latency remain substantial bottlenecks. Existing context pruning techniques, such as LLMLingua, achieve promising results for general text but overlook code-specific structures and dependencies, leading to suboptimal performance in programming task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LongCodeZip, a novel plug-and-play code compression framework designed specifically for code LLMs. LongCodeZip employs a dual-stage strategy: (1) coarse-grained compression, which identifies and ranks function-level chunks using conditional perplexity with respect to the instruction, retaining only the most relevant functions; and (2) fine-grained compression, which segments retained functions into blocks based on perplexity and selects an optimal subset under an adaptive token budget to maximize relevance. Evaluations across multiple tasks, including code completion, summarization, and question answering, show that LongCodeZip consistently outperforms baseline methods, achieving up to a 5.6x compression ratio without degrading task performance. By effectively reducing context size while preserving essential information, LongCodeZip enables LLMs to better scale to real-world, large-scale code scenarios, advancing the efficiency and capability of code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s.

中文摘要

在长上下文下进行代码生成变得愈发重要,因为大语言模型(LLMs)需要在庞大的代码库信息中进行推理。尽管近期的进展使得代码LLM能够处理长输入,但高昂的API成本和生成延迟仍然是主要瓶颈。现有的上下文裁剪技术,例如LLMLingua,在处理一般文本时取得了可观的效果,但忽略了代码特定的结构和依赖关系,从而在编程任务中表现不佳。本文提出了LongCodeZip,这是一种专为代码LLM设计的创新即插即用代码压缩框架。LongCodeZip采用双阶段策略:(1)粗粒度压缩,通过条件困惑度(conditional perplexity)对指令相关的函数级代码块进行识别和排序,仅保留最相关的函数;(2)细粒度压缩,将保留的函数根据困惑度划分为若干块,并在自适应的token预算下选择最优子集以最大化相关性。在代码补全、代码总结和问答等多任务评估中,LongCodeZip均表现优于基线方法,实现了最高5.6倍的压缩比而不影响任务性能。通过在保留关键信息的同时有效减小上下文规模,LongCodeZip使LLM能够更好地扩展到现实世界的大规模代码场景,从而提升代码智能应用的效率与能力。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论文针对“长上下文代码生成”场景下的三大瓶颈——计算效率低、API成本高、模型易被冗余信息干扰——提出首个面向代码长上下文的无需训练、模型无关、即插即用压缩框架 LongCodeZip,目标是在不损失下游任务性能的前提下,把输入上下文压缩到给定 token 预算以内,使代码大模型在万级 token 的真实项目级输入上仍可高效、经济地运行。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可归纳为三条主线,每条均指出其局限,从而凸显 LongCodeZip 的差异化价值:

  1. 通用长上下文压缩
  • LLMLingua、LongLLMLingua、LLMLingua-2、Selective-Context 等基于 perplexity 或注意力分数做 token/句子级剪枝。
  • 仅面向自然语言,会割裂代码语法结构,导致编译错误或语义漂移。
  1. 代码专用短上下文压缩
  • DietCode:结合静态频率与 CodeBERT 注意力,在函数内做 token 级丢弃,仅验证于单函数场景。
  • SlimCode:基于 token 类型与程序依赖图做规则剪枝,语言相关且未考虑跨函数依赖。
  • ShortenDoc:仅压缩 docstring,不压缩源码主体。
  • 以上方法均未解决“万级 token、跨文件、跨函数”的长上下文需求。
  1. 检索增强式代码生成(RAG)
  • 代表工作:RepoCoder、A3-CodGen、cAST、RepoGenix、RLCoder。
  • 依赖向量相似度召回片段,易遗漏与查询词表面无关但语义关键的类/函数(如配置类、工具函数),难以保证召回完备性与结构一致性。

LongCodeZip 首次将“长上下文 + 代码结构保持”作为核心目标,通过粗粒度函数级条件困惑度筛选细粒度块级 0/1 背包选择协同,实现高达 5.6× 的无损压缩,填补了上述研究空白。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将“长代码上下文压缩”形式化为在 token 预算 B 下求解

max_(c’⊂eq c,;|c’|le B) TaskPerformance(q,c’)

并给出两阶段、代码感知、无需训练的近似解法 LongCodeZip,核心流程如下:

  1. 粗粒度压缩:函数级筛选
    1.1 按函数/类边界切分 c=f_1,dots,f_K ,保证语法完整。
    1.2 用指令条件困惑度评估相关性:

AMI(f_i,q)=PPL(q)-PPL(q|f_i)

越大表示 fi 越能助模型生成 q 。
1.3 贪心取排名前 N 的函数,使累计 token 不超过粗预算 B
(coarse)=B/R_(fine) ;其余函数用占位符替代。

  1. 细粒度压缩:块级背包优化
    2.1 困惑度分段:把每个保留函数按行粒度计算

PPL(lj)=exp!l(-frac1L∑(t=1)^L log P(l_j^t|l_j^(<t))r)

当某行困惑度突增(> μ+ασ )时切分为新块,得到语义连贯的代码块 b(i,1),dots,b(i,M) 。
2.2 自适应预算分配:小函数(<5 行)全保留;大函数按归一化 AMI 加权:

Ri=R(base)l(1+β(2·AMI_(norm),i-1)r)

再全局缩放使 ∑ Ri T_i=B(large) 。
2.3 0/1 背包选块:以块长为重量、归一化 AMI 为价值,动态规划求解

max∑ AMI(i,j);x(i,j) quads.t.; ∑ T(i,j),x(i,j)le Ri T_i,;x(i,j)∈0,1

保证在函数预算内信息密度最大。

  1. 输出:按原始顺序拼接保留块,形成压缩后上下文 c’ ,直接馈入任意代码 LLM 完成下游任务。

通过“函数级快速过滤 + 块级精准保留”,LongCodeZip 在 4-5× 压缩率下仍能保留关键依赖,实现与全上下文相当甚至略优的性能,同时显著降低生成延迟与 API 成本。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论文围绕四条研究问题(RQ1–RQ4)展开系统实验,覆盖压缩有效性、组件贡献、跨模型迁移性、端到端效率四个维度。实验设计如下:

RQ1 压缩有效性

  • 任务与数据集
  • Long Code Completion(500 例,平均 9.3 k token)
  • Long Module Summarization(139 例,平均 10.8 k token)
  • RepoQA 多语言问答(600 例,平均 11.5 k token,6 语言)
  • 骨干模型
    开源:DeepSeek-Coder-6.7B、Qwen2.5-Coder-7B、Seed-Coder-8B
    闭源:GPT-4o、Claude-3.7-Sonnet

  • 指标
    代码补全:Exact Match (EM)、Edit Similarity (ES)
    代码摘要:LLM-as-Judge CompScore
    代码问答:needle 检索准确率(BLEU≥0.8)

  • 结果
    在 4.3×–5.6× 压缩率下,LongCodeZip 三项任务均显著优于所有压缩基线(p<0.001),且与“无压缩” upper-bound 持平甚至略优;在 GPT-4o/Claude 上亦保持同等性能。

RQ2 组件贡献(Ablation)

  • 粗粒度消融
  • 将条件困惑度排序替换为相似度排序 → ES ↓7.89
  • 替换为随机排序 → ES ↓17.79
  • 细粒度消融
  • 去掉块级压缩 → ES ↓1.45
  • 去掉自适应预算 → ES ↓2.34
  • 行级分段替代困惑度分段 → ES ↓1.57
  • 块内随机选行 → ES ↓2.48
  • 结论
    粗粒度条件困惑度排序对性能最关键,细粒度模块进一步提升信息密度。

RQ3 跨模型迁移性

  • 协议
    用不同规模/架构的模型(0.5B–8B)充当压缩器,为固定生成器提供压缩上下文,反向亦验证。

  • 结果
    平均 ES 波动 <1.2;即0.5B 小模型亦可作为轻量压缩器,验证方法无需同构或微调

RQ4 效率分析

  • 环境
    Intel Xeon Gold 6254 + NVIDIA A100-80G,统一 batch size=1 测试。

  • 指标
    压缩耗时、压缩峰值 GPU 内存、生成耗时、生成峰值 GPU 内存、压缩比、ES/EM。

  • 结果(Qwen2.5-Coder-7B 补全任务)

  • 压缩开销:2.58 s + 0.69 GB
  • 生成提速:15.7 s → 6.6 s(−58 %)
  • 输入 token 节省:77 %
  • 在商用 API 定价模型下可直接转化为成本减半;若用 0.5B 压缩器,耗时再降 60 % 而性能无损。

附加分析

  • 压缩率-性能曲线
    在 5 %–40 % 剩余上下文区间,LongCodeZip 的 ES 曲线全程高于所有基线,展现优异的信息保留能力。

  • Case Study
    可视化困惑度分段与块选择过程,展示如何精准保留与待补全代码高度相关的字段,同时剔除冗余逻辑。

综上,实验从任务广度、模型广度、组件细度、系统开销四方面充分验证 LongCodeZip 的实用性与先进性。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以下方向可延续 LongCodeZip 的思路,进一步拓展代码长上下文压缩的研究边界:

  1. 跨语言与跨范式泛化
  • 当前主要在 Python/Java 等类 C 语言验证,可考察函数式(Haskell)、脚本式(Bash)、合约式(Solidity)或低代码 DSL 的语法/语义差异,调整分块与困惑度计算策略。
  1. 多模态代码上下文
  • 真实仓库中常伴随 Markdown 文档、UML、配置文件、日志堆栈等异构信息。研究如何统一建模文本-代码-结构化数据,设计跨模态 AMI 指标,实现联合压缩。
  1. 增量与流式压缩
  • 在 IDE 实时补全或对话式编程场景中,上下文随用户编辑持续演化。探索增量 perplexity 更新算法与流式背包近似,避免每轮全量重压缩。
  1. 可学习压缩策略
  • 虽然 LongCodeZip 训练无关,但可用小规模强化学习或蒸馏方法,让压缩器直接优化“下游任务奖励”,自动发现超越 perplexity 的代码重要性信号(如执行路径、测试覆盖率)。
  1. 压缩-生成协同训练
  • 将两阶段压缩作为可微近似算子,与生成模型联合训练,使生成器适应“被压缩”分布,进一步提升高压缩比下的鲁棒性。
  1. 层次化预算分配
  • 目前函数级预算仅考虑 AMI 与长度。可引入更细粒度特征:调用关系 centrality、变更历史、作者信息,构建图神经网络预测“真正关键”函数,实现动态预算。
  1. 错误恢复与一致性检查
  • 压缩后可能丢失 import、类型定义导致生成代码无法编译。结合轻量语法分析或树差分算法,对压缩结果进行后置修复,保证语法与引用完整性。
  1. 安全与隐私场景
  • 在企业代码库中,需同时压缩并脱敏(删除硬编码密钥、注释中的内部 URL)。研究“合规感知压缩”,将敏感检测与信息保留目标做多目标优化。
  1. 硬件友好化部署
  • 探索 INT4/INT8 量化、投机式分段并行、FPGA 加速等工程优化,使压缩器可嵌入本地 IDE 插件,实现毫秒级响应。
  1. 人类可读性评估
  • 除任务性能外,系统衡量开发者对压缩后代码的可理解性与调试难度,引入眼动实验或人类打分,建立“人机协同”压缩评价基准。

这些方向兼顾理论深度(可学习、多模态建模)与落地价值(增量、安全、硬件化),可为长上下文代码智能提供新的研究契机。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LongCodeZip:面向代码大模型的长上下文压缩框架

背景与痛点

  • 代码 LLM 需处理万级 token 的仓库级上下文,带来计算慢、API 贵、冗余信息干扰三大瓶颈。
  • 通用文本压缩(LLMLingua 等)破坏语法结构;现有代码压缩(DietCode、SlimCode)仅面向单函数;RAG 依赖表面相似度,易遗漏隐式依赖。

贡献总览

  1. 提出首个无需训练、模型无关、即插即用的长代码上下文压缩框架 LongCodeZip。
  2. 设计粗-细两级压缩
  • 粗:函数级条件困惑度排序,贪心保留最相关函数。
  • 细:困惑度分段→语义块,0/1 背包在自适应预算下最大化信息密度。
  1. 在三大任务、六语言、开源/闭源模型上实现高达 5.6× 压缩比且性能不降;0.5B 小模型亦可胜任压缩器;生成延迟↓58%,输入 token 费↓77%。

方法要点

  • 目标:给定预算 B ,选子集 c’ 使任务性能最大。
  • 粗粒度
  1. 按函数/类切分 → 保证语法完整。
  2. 近似互信息 AMI(f,q)=PPL(q)-PPL(q|f) 排序。
  3. 贪心取满 B(coarse)=B/R(fine) 为止。
  • 细粒度
  1. 困惑度分段:行粒度 PPL 突增处切分为语义块。
  2. 自适应预算:小函数全留;大函数按归一化 AMI 加权分配 R_i 。
  3. 0/1 背包:块长=重量,AMI=价值,求最优子集。

实验结果

任务 数据集 压缩比 性能
代码补全 500 例 Py 5.6× ES/EM 超所有基线,与全上下文持平
模块摘要 139 例 Py 2.5× CompScore 提升 6–10 分
多语言问答 600 例 6 语言 5.3× 平均准确率↑16–28 %
  • 消融:粗粒度排序贡献最大;细粒度自适应+背包再提 2–3 分。
  • 跨模型:0.5B–8B 压缩器性能波动<1.2 分。
  • 效率:压缩开销 2.6 s,生成时间 15.7 s→6.6 s,显存节省 0.69 GB。

结论

LongCodeZip 通过代码结构感知+信息论度量+背包优化,首次把“长上下文+高压缩+高性能”同时实现,为代码大模型在真实大型仓库中的高效部署提供了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Yuling Shi,Yichun Qian,Hongyu Zhang,Beijun Shen,Xiaodong Gu

Categories: cs.CL,cs.SE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10.00446.pdf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510.00446

Arxiv ID: 2510.00446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10.00446

Published: 2025-10-01T02:54:57Z

Updated: 2025-10-01T02:54:57.000Z


2. Self-Forcing++: Towards Minute-Scale High-Quality Video Generation

Diffusion models have revolutionized image and video generation, achieving unprecedented visual quality. However, their reliance on transformer architectures incurs prohibitively high computational costs, particularly when extending generation to long videos. Recent work has explored autoregressive formulations for long video generation, typically by distilling from short-horizon bidirectional teachers. Nevertheless, given that teacher models cannot synthesize long videos, the extrapolation of student models beyond their training horizon often leads to pronounced quality degradation, arising from the compounding of errors within the continuous latent space.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simple yet effective approach to mitigate quality degradation in long-horizon video generation without requiring supervision from long-video teachers or retraining on long video datasets. Our approach centers on exploiting the rich knowledge of teacher model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student model through sampled segments drawn from self-generated long videos. Our method maintains temporal consistency while scaling video length by up to 20x beyond teacher’s capability, avoiding common issues such as over-exposure and error-accumulation without recomputing overlapping frames like previous methods. When scaling up the computation, our method shows the capability of generating videos up to 4 minutes and 15 seconds, equivalent to 99.9% of the maximum span supported by our base model’s position embedding and more than 50x longer than that of our baseline model. Experiments on standard benchmarks and our proposed improved benchmark demonstrate that our approach substantially outperforms baseline methods in both fidelity and consistency. Our long-horizon videos demo can be found at https://self-forcing-plus-plus.github.io/

中文摘要

扩散模型已经彻底改变了图像和视频生成,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视觉质量。然而,它们对Transformer架构的依赖带来了极高的计算成本,尤其是在扩展生成长视频时。近期的研究探索了用于长视频生成的自回归方法,通常通过从短时域双向教师模型中蒸馏。然而,由于教师模型无法合成长视频,学生模型在训练时域之外进行外推往往会导致显著的质量下降,这是连续潜在空间中误差累积的结果。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以缓解长时域视频生成中的质量下降,而无需依赖长视频教师的监督或在长视频数据集上重新训练。我们的方法核心在于利用教师模型的丰富知识,通过从自行生成的长视频中抽取的采样片段为学生模型提供指导。我们的方法在扩展视频长度时保持时间一致性,可将视频长度扩展至教师能力的20倍,同时避免了过曝和误差累积等常见问题,也无需像以往方法一样重新计算重叠帧。在扩展计算能力时,我们的方法能够生成最长达4分15秒的视频,这相当于我们基础模型位置嵌入最大支持时长的99.9%,并且比我们的基线模型长超过50倍。在标准基准测试和我们提出的改进基准测试中,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方法在保真度和一致性方面均显著优于基线方法。我们的长时域视频演示可在 https://self-forcing-plus-plus.github.io/ 查看。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论文旨在解决自回归长视频生成中的质量退化问题。核心障碍表现为两点:

  1. 时域失配:训练阶段仅使用教师模型能合成的5秒短视频,而推理阶段却要求模型生成长得多的序列。
  2. 监督失配:训练时教师对每一帧都提供密集监督,学生模型几乎见不到长 rollout 带来的累积误差,导致一旦超出训练窗口就迅速崩溃(运动停滞、过曝、整体变暗等)。

为此,作者提出 Self-Forcing++,无需长视频教师或额外长视频数据集,通过“先让学生自己滚出含误差的长视频,再用固定窗口的教师蒸馏修正”这一简单策略,将高质量生成 horizon 从5秒扩展到100秒以上,并在进一步放大训练算力后实现4分15秒(≈50×基线长度)的稳定输出。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可归纳为三条主线,均围绕“如何突破 5–10 秒瓶颈”展开:

1. 长视频扩散模型(Long-Horizon Diffusion)

  • RIFLEx
    无需再训练,通过重新审视位置编码把长度翻倍,但仅缓解重复运动,无法抑制误差累积。

  • Pyramid-Flow / SkyReels-V2 / MAGI-1
    把去噪看成多分辨率金字塔或“diffusion forcing”过程,逐段自回归生成。因需为不同帧分配异构噪声级别,组合爆炸导致训练不稳定,长序列仍趋向过曝或结构崩塌。

2. 自回归蒸馏与流式生成(Autoregressive Distillation)

  • CausVid
    用块因果注意力+KV-cache 把双向教师蒸馏成流式学生,依赖重叠帧保持连贯,训练-推理分布不一致,出现严重过曝。

  • Self-Forcing
    在训练阶段就引入 KV-cache 自 rollout,缓解过曝,但教师窗口锁死 5 s,超出后误差累积、画面变暗/静止。

3. 强化学习后训练(RL-based Post-training)

  • Flow-GRPO / Diffusion-DPO / VideoReward
    引入光流、人类偏好等奖励,用 GRPO 或 DPO 对生成结果进行微调,改善运动连贯性与审美分数。本文直接采用 GRPO+光流奖励抑制长序列突变,与上述工作思路一致但作用于自回归长视频场景。

小结

方法类别 代表工作 主要局限
位置/结构外推 RIFLEx 只能缓解重复,不抑制误差累积
多帧异构去噪 Pyramid-Flow, SkyReels, MAGI-1 噪声组合爆炸,训练不稳定
自回归蒸馏 CausVid, Self-Forcing 教师窗口固定,超长 rollout 质量骤降
RL 后训练 Flow-GRPO, Diffusion-DPO 需额外奖励模型,未解决源头失配

Self-Forcing++ 在不依赖长视频教师、不引入异构噪声、不重叠帧的前提下,通过“自 rollout-再修正”与滚动 KV-cache 统一训练/推理,显著超越以上基线。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把问题拆解为「时域失配 + 监督失配」两个源头,并给出三步式解决方案,全部在不引入长视频教师、不重新采集长视频数据的前提下完成:

1. 向后噪声初始化(Backward Noise Initialization)

  • 先让自回归学生一次性滚出 N gg T 帧的干净潜在序列 x^St(t=1)^N 。
  • 按扩散噪声调度 σ_t 把噪声重新注回这些帧,得到与历史上下文对齐的含噪起点

xt = (1-σ_t)x_0 + σ_tε,quad x_0=x(t-1)-σ(t-1)hatεθ(x_(t-1),t-1)

→ 保证后续蒸馏时「教师看到的分布」与「学生真实长 rollout 分布」处于同一流形,避免纯随机噪声带来的上下文断裂。

2. 扩展分布匹配蒸馏(Extended-DMD)

  • 教师只能合成 5 s( K 帧),但学生已滚出 N 帧。
  • 均匀滑动窗口从 N 帧中随机切出一段 K 帧,仅在这 K 帧内做 KL 对齐:

θmathcal L(DMD)^(ext) ≈ -mathbb E(isim Unif)![s_T!l(Phi(Gθ(zi),t),tr)-s^Sθ!l(Phi(G_θ(z_i),t),tr)]

→ 用「短教师」逐段修正「长学生」的累积误差,把「世界分布」知识蒸馏进学生,实现误差自修复

3. 训练-推理一致的滚动 KV-Cache

  • 训练阶段即使用滚动式 KV-cache(窗口大小 21 潜帧),与推理阶段完全一致;无需像 CausVid 那样重算重叠帧,也无需 Self-Forcing 的首帧掩码。
  • 配合上述滑动窗口蒸馏,长序列的注意力状态始终落在训练分布内,彻底消除 train-test mismatch

4. (可选)GRPO 光流奖励平滑

  • 若仍出现长距突变,把整条长视频视为一条策略轨迹,用 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

J(θ)=mathbb E[frac 1 G∑(i=1)^Gfrac 1 T∑(t=1)^T min!l(rho(t,i)A_i,clip(rho(t,i),1!-!ε,1!+!ε)A_ir)]

奖励 r_i 取相邻帧光流幅值的一致性分数,抑制突兀转场,进一步提升分钟级平滑度。

效果

  • 100 s 视频:Dynamic Degree 提升 104.9%(相对 Self-Forcing),Visual Stability 90.94(基线 40 左右)。
  • 放大训练算力至 25× 后,可稳定生成 255 s(4 min 15 s),占满模型位置编码 99.9% 容量,首次在 1.3 B 参数量级实现单提示分钟级高保真视频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实验围绕「能否在无需长视频教师/数据的前提下,稳定生成 50–255 秒高保真视频」展开,分 4 个层次:

1. 主实验:标准基准横向对比

设置

  • 基线:NOVA、Pyramid-Flow、MAGI-1、SkyReels-V2、CausVid、Self-Forcing(均为 1.3 B 或相近规模);外加双向模型 LTX-Video、Wan2.1 作参考。
  • 提示集:
    – 短程 5 s:VBench 官方 946 提示。
    – 长程 50/75/100 s:MovieGen 128 提示(与 CausVid 一致)。
  • 指标:VBench-Long 16 维 + 自提「Visual Stability」分数(Gemini-2.5-Pro 人工对齐版)。

结果

时长 关键指标 Ours vs 最强基线 提升幅度
5 s Total Score 83.11 vs 83.00 ≈持平
50 s Visual Stability 90.94 vs 61.56 (CausVid) +47 %
100 s Dynamic Degree 54.12 vs 34.60 (CausVid) +56 %
100 s Text Alignment 26.04 vs 24.41 (CausVid) +6.7 %

2. 消融实验:验证三大设计必要性

变体 Visual Stability@50 s 说明
CausVid 40.47 重叠帧+训练-推理不一致
Self-Forcing 40.12 无长 horizon 修正
Attn-15 44.69 缩短注意力窗口,上下文不足
Attn-9 52.50 窗口更小,略好但仍崩溃
Ours(完整) 90.94 向后噪声+Extended-DMD+滚动 KV

结论:三者缺一不可,单独缩短 attention 无法解决误差累积。

3. GRPO 光流奖励消融

  • 用 50 s「海浪拍岸」视频,逐帧计算光流幅值。
  • w/o GRPO:帧 125 出现 17.5 级「尖峰」→ 场景突变。
  • w/ GRPO:方差降低 3×,无大于 7 级尖峰,主观闪烁消失。

4. 训练算力缩放实验

固定提示「大象日落草原」,逐步放大训练 budget:

Budget 可稳定长度 视觉表现
1×(Self-Forcing 等量) 5 s 后续闪烁/变暗
15 s 主体一致,背景模糊
30 s 背景细节提升
20× 50 s 高保真,无突变
25× 255 s 4 min 15 s 稳定,占满 1024 潜帧上限

5. 重复性 & 评测可靠性

  • NoRepeat 分数:Ours 98.44,与 Self-Forcing 并列 100,显著高于 MAGI-1 (73.44)、CausVid (92.97)。
  • Gemini-2.5-Pro 人工校验:20 条 50 s 视频,Spearman 等级相关系数 100 %(前三方法)与 94.2 %(全部六方法),验证自动评分与人类一致。

6. 失败案例可视化

图 4、8、9 给出 100 s 同一提示下各方法输出:

  • CausVid:全程过曝→运动冻结
  • Self-Forcing:全局逐秒变暗→静态
  • SkyReels/MAGI-1:中期开始大面积漂白
  • Ours:亮度、运动、结构全程维持

综上,实验从「定量指标-消融-奖励-算力-人类评测」五维度闭环,证明 Self-Forcing++ 在无长视频教师、无重叠帧、无额外数据条件下,首次实现分钟级高保真自回归视频生成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以下方向可被视为 Self-Forcing++ 的「直接外延」或「底层瓶颈突破」,均围绕再提升长度、再降低成本、再增强一致性三大目标:

1. 训练成本与并行化

  • 自 rollout 串行导致 GPU 利用率低
    → 探索「分段并行 rollout + 梯度聚合」:把 100 s 视频拆成多段同时在不同设备展开,再按窗口采样做局部 DMD,近似保持全局梯度。
  • Online-RL 范式下样本丢弃率大
    → 采用离线缓存重用(off-policy replay),或引入 LoRA/量化蒸馏,减少每一步反向传播开销。

2. 长时记忆与语义漂移

  • KV-cache 仅 21 帧,遮挡 >10 s 后物体再现不一致
    → 引入「长期记忆槽」:
  • 低频语义缓存(如 1 fps 的 CLIP 特征)与高频生成缓存分离;
  • 或借鉴 attention sink + 压缩 token,把「超期」信息蒸馏成 4-8 个记忆向量。
  • 文本条件随时间漂移
    → 研究「prompt 切换」机制:在固定时间步用 T5 重新编码当前帧+原提示,生成新的上下文嵌入,避免主题偏离。

3. 潜在空间保真与误差控制

  • 累积误差源自 latent 数值漂移
    → 实验性想法:
  • 对 KV-cache 做通道级 LayerNormrunning std 归一化,强制分布不变;
  • 引入「潜在量化」或「有限精度缓存」(8-bit/4-bit),既压缩显存又当正则项。
  • 误差早期预警
    → 训练一个轻量「质量判别器」实时监测 latent 分布,一旦 KL >阈值即触发「教师再校正」片段,避免崩溃到不可恢复区域。

4. 更丰富的自监督奖励

  • 目前 GRPO 仅用光流幅值平滑度,易忽略语义合理性。
    → 组合奖励:
  • DINOv2 特征时间一致性(防止物体突变);
  • 深度/光流联合刚性约束(减少非物理形变);
  • CLIP 文本-帧相似度斜率惩罚(抑制主题漂移)。
    通过可学习奖励权重或 RLHF 迭代,持续上调长视频人类偏好。

5. 多模态与交互式长视频

  • 支持用户实时输入(鼠标、键盘、新的文本 prompt)
    → 把 KV-cache 拆成「环境分支+交互分支」,借鉴 Online RL 的 frame-wise conditioning,实现「生成即交互」的无限世界模型。
  • 音视频同步
    → 联合自回归音频 latent(如 SoundStorm),在相同滚动窗口内做跨模态 DMD,实现 分钟级音画一致。

6. 理论侧:误差传播上界与最优窗口

  • 目前窗口大小 K 凭经验取 21 帧。
    → 建立「潜在漂移」随机过程模型,推导误差随时间协方差矩阵 Sigma_t 的递推式,给出最优窗口 K^* 最小可达成失真的闭式关系,指导后续缩放而无需暴力调参。

7. 数据侧:自动生成+课程学习

  • 零长视频数据是优点也是天花板。
    → 采用「模型自身合成-人工筛选-再训练」的迭代循环(Self-Improving Distillation):
  1. 用当前模型生成 2000 条 60-120 s 视频;
  2. 用 Gemini-2.5-Pro + 人工快速标注 top 10 %;
  3. 作为「伪真值」回炉做常规扩散损失,逐步把「世界先验」补回学生模型。
    课程从 5 s → 30 s → 120 s 递增,减少一次性 jump 带来的分布震荡。

8. 硬件侧:与实时流结合

  • 滚动 KV-cache 天然适配 Streaming DiT 芯片级优化。
    → 探索「生成-解码-显示」三级流水线,把 latent 7×7 tile 直接映射到片上 SRAM,实现 1080p@30 fps 实时流式输出,让分钟级长视频边生成边播放,无需等待完整序列完成。

综上,未来工作可从并行训练、长期记忆、潜在保真、奖励设计、理论边界、自迭代数据、实时芯片七个维度继续深挖,把「分钟级」推向「小时级」并走向可交互、可实时部署的下一代长视频生成系统。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Self-Forcing++ 的核心贡献可浓缩为一句话:
“用只能教 5 秒的固定教师,把自回归学生带到 4 分钟+,且全程高保真、无重叠帧、零长视频数据。”

1. 问题定位

  • 自回归视频生成超出教师 horizon(≈5 s)后,出现训练-推理时域失配监督失配 → 误差累积 → 运动停滞/过曝/变暗。

2. 解决思路

三步闭环,全部在潜在空间完成:

  1. 向后噪声初始化
    学生先自 rollout N 帧,再按扩散调度把噪声注回,得到与历史对齐的含噪起点。

  2. 扩展分布匹配蒸馏(Extended-DMD)
    在 N 帧内随机切 5 s 窗口,只在该窗口里用教师做 KL 对齐;滑动窗口反复修正,学生学会自我修复累积误差。

  3. 滚动 KV-cache 统一训练-推理
    训练阶段即使用与推理相同的滚动缓存,无需重叠帧、无需首帧掩码,彻底消除分布 gap。

  4. (可选)GRPO 光流奖励
    用光流平滑度作奖励,抑制长序列突变,进一步提升分钟级一致性。

3. 实验结果

长度 动态度↑ 视觉稳定性↑ 文本对齐↑ 备注
5 s 26.37 91.03 80.37 与 Self-Forcing 持平
50 s 55.36 90.94 26.37 基线 40 左右
100 s 54.12 84.22 26.04 超越 CausVid +56 % 动态度
255 s 实测无退化 无闪烁 主题一致 占满 1024 潜帧上限

4. 创新点

  • 零长视频数据:无需教师生成长视频,也无需重新采集/标注长数据集。
  • 零重叠帧:推理速度 17 fps,无 CausVid 式重复计算。
  • 分钟级 scaling law:训练算力 25× 即可把 horizon 从 5 s 推到 255 s(50×),首次在 1.3 B 模型实现单提示 4 分 15 秒高保真输出。
  • 新指标 Visual Stability:用 Gemini-2.5-Pro 系统评估长视频过曝与退化,弥补 VBench 偏差。

5. 一句话总结

Self-Forcing++ 通过「自 rollout-再修正」的简洁框架,把短视教师的知识无限外推,让自回归扩散模型第一次稳定生成分钟级长视频,为「生成即模拟」的可扩展世界模型铺平道路。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Justin Cui,Jie Wu,Ming Li,Tao Yang,Xiaojie Li,Rui Wang,Andrew Bai,Yuanhao Ban,Cho-Jui Hsieh

Categories: cs.CV,cs.AI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10.02283.pdf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510.02283

Arxiv ID: 2510.02283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10.02283

Published: 2025-10-02T17:55:42Z

Updated: 2025-10-02T17:55:42.000Z


3. ExGRPO: Learning to Reason from Experienc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verifiable rewards (RLVR) is an emerging paradigm for improving the reasoning ability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However, standard on-policy training discards rollout experiences after a single update, leading to computational inefficiency and instability. While prior work on RL has highlighted the benefits of reusing past experience, the role of experience characteristics in shaping learning dynamics of large reasoning models remains underexplored. In this paper, we are the first to investigate what makes a reasoning experience valuable and identify rollout correctness and entropy as effective indicators of experience value. Based on these insights, we propose ExGRPO (Experiential 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 a framework that organizes and prioritizes valuable experiences, and employs a mixed-policy objective to balance exploration with experience exploitation. Experiments on five backbone models (1.5B-8B parameters) show that ExGRPO consistently improves reasoning performance on mathematical/general benchmarks, with an average gain of +3.5/7.6 points over on-policy RLVR. Moreover, ExGRPO stabilizes training on both stronger and weaker models where on-policy methods fail.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principled experience management as a key ingredient for efficient and scalable RLVR.

中文摘要

可验证奖励强化学习(RLVR)是一种新兴范式,用于提升大语言模型的推理能力。然而,标准的在策略训练(on-policy training)在单次更新后会丢弃 rollout 经验,导致计算效率低下且训练不稳定。尽管先前关于强化学习的研究强调了重用过去经验的好处,但经验特性在塑造大型推理模型学习动态中的作用仍未被充分探索。在本文中,我们首次研究了什么样的推理经验具有价值,并将 rollout 的正确性和熵识别为经验价值的有效指标。基于这些洞见,我们提出了 ExGRPO(Experiential 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经验组相对策略优化),该框架能够组织和优先处理有价值的经验,并采用混合策略目标来平衡探索与经验利用。在五个基础模型(1.5B-8B 参数)上的实验表明,ExGRPO 在数学和通用基准测试上的推理性能始终有所提升,比在策略 RLVR 平均提升 +3.5/7.6 分。此外,ExGRPO 在强模型和弱模型上均能稳定训练,而在策略方法失败的情况下同样有效。这些结果突显了有原则的经验管理是实现高效且可扩展 RLVR 的关键因素。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该论文针对“可验证奖励强化学习”(RLVR)在提升大模型推理能力时面临的样本效率低与训练不稳定问题,提出系统化的经验复用框架。核心待解决问题可归纳为:

  • 一次性经验浪费:现有RLVR方法普遍采用on-policy更新, rollout产生的轨迹仅用于一次梯度计算便被丢弃,造成计算资源浪费。
  • 经验价值差异被忽视:不同轨迹对学习目标的贡献差异显著,但缺乏针对“何种经验更有价值”的定量研究。
  • 训练崩溃风险:尤其在较弱模型或持续学习场景,纯on-policy探索易出现奖励稀疏、熵爆炸或梯度方差过大,导致训练崩溃。

为此,论文首先通过实证分析指出:

  1. 题目难度——以rollout正确率衡量——中等难度(约50%正确率)问题提供最优学习信号;
  2. 轨迹熵——低熵轨迹对应更高比例的逻辑正确推理链。

基于上述发现,提出ExGRPO(Experiential 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框架,实现:

  • 结构化经验管理:按正确率分桶、优先采样中等难度问题,并在同一问题内选择最低熵轨迹;
  • 混合策略优化:将经验回放与on-policy探索统一于带重要性加权与策略塑形的单目标,平衡利用与探索;
  • 训练稳定性机制:引入延迟启动与熵保持策略,防止早期低质量经验与过度利用导致的“雪球效应”。

实验表明,ExGRPO在1.5B–8B参数的多个主干模型上,平均提升in-distribution数学推理+3.5分、out-of-distribution通用推理+7.6分,并在on-policy方法失效的弱模型或持续学习场景下仍能稳定训练。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论文在第2节“Related Work”中系统梳理了与ExGRPO密切相关的两条研究脉络,并指出它们与本文工作的差异。相关研究可归纳为以下两类:

  1. 可验证奖励强化学习(RLVR)
  • On-policy 系列
  • Schulman et al. (2017) 提出 PPO,为后续语言模型 RL 奠定基础。
  • Shao et al. (2024) 提出 GRPO,通过组内奖励归一化省去价值模型,成为当前 RLVR 主流 baseline。
  • Guo et al. (2025) 的 DeepSeek-R1、Liu et al. (2025) 的 Dr.GRPO 进一步在数学推理任务上放大 GRPO 规模。
  • Off-policy / 混合数据系列
  • Yan et al. (2025) 的 LUFFY 引入外部专家轨迹做 off-policy 微调。
  • Zhang et al. (2025c)、Ma et al. (2025a) 在 RL 阶段混合 SFT 损失。
  • Cohen et al. (2025)、Roux et al. (2025) 提出软性/截断 off-policy 梯度修正。
    差异:上述方法未对经验本身的质量差异进行系统分析与利用,而 ExGRPO 首次提出“经验价值=题目难度+轨迹熵”的度量并进行结构化回放。
  1. 基于经验回放的强化学习(Experience-based RL)
  • 经典控制场景
  • Lin (1992) 首次提出 Experience Replay。
  • Mnih et al. (2013, 2015) 在 DQN 中引入回放,配合 Schaul et al. (2016) 的优先回放(Prioritized ER)。
  • 大模型推理场景
  • Liang et al. (2025) ReMix:离线回放专家轨迹,无在线管理。
  • Li et al. (2025) RePO:在线收集早期轨迹后异步回放,无分桶/熵筛选。
  • Zhang et al. (2025a) RLEP、Dou et al. (2025) RRL、Lu et al. (2025) ARPO:分别针对数学、GUI 智能体做轨迹复用,但未对分布偏移做重要性加权,也未研究“何种经验值得回放”。
    差异:ExGRPO 首次将正确率分桶+低熵轨迹选择+重要性加权+策略塑形整合进统一框架,并在大模型 RLVR 场景下验证其可扩展性与稳定性。

简言之,已有工作要么停留在 on-policy 高成本更新,要么简单回放而不加选择;ExGRPO 通过“经验价值刻画+结构化管理+混合策略优化”填补了这一空白。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将“经验浪费与训练不稳定”问题拆解为经验价值度量→组织→优化三步,提出ExGRPO框架,具体做法如下:

  1. 度量:先回答“什么经验值得保存”
  • 在线无监督指标
    题目难度:用该题最新 K 条 rollouts 的正确率 Acc(q)=k/K 划分 Easy/Medium/Hard 三桶;实验发现 50 % 左右正确率的 Medium 题对梯度更新最有增益。
    轨迹质量:用当前策略的平均 token 熵 H(o)=−1|o|∑tlogπθ(ot|…) 作为 CoT 逻辑正确性的代理;低熵轨迹被外部大模型 judge 判定为“推理链正确”的比例显著更高。
  • 结论:保留部分正确(Acc≈0.5)问题中的最低熵成功轨迹即可最大化经验价值。
  1. 组织:再回答“如何高效存取”
  • 三阶段经验管理(图 2a)
    ① 收集:每步 rollout 后,把“成功且未全对”问题的所有正确轨迹写入 replay buffer E(q↦{o∗}),全对问题移入 Retired Set 避免过拟合。
    ② 分桶:按 Acc(q) 把 E 动态划分为若干 correctness buckets。
    ③ 采样:mini-batch 中以 Gaussian N(Acc;μ=0.5,σ=1) 权重先选桶、再对选中问题取当前策略下熵最低的那条轨迹 o∗,保证回放的是“模型当前最确信”的成功路径。
  1. 优化:最后回答“如何安全利用”
  • 混合策略目标(公式 4)
    JExGRPO(θ)= (1−ρ)⋅Jon(θ)+ ρ⋅Jexp(θ)
    – Jon:标准 on-policy GRPO,用 πθold 采样 K 条轨迹做组内优势估计。
    – Jexp:从 πθpast 重放 1 条低熵轨迹 o∗,再补采 K−1 条 πθold 新轨迹组成混合组 Gq∗,对 o∗ 施加逐 token 重要性权重 w∗t(θ)=πθ/πθpast 并做策略塑形 f(w)=w/(w+β)(β=0.1)以抑制大比值、放大低比值,兼顾方差与探索。
  • 训练稳定性机制
    – 延迟启动:等 on-policy 的 batch-Pass@1>35 % 才启用回放,避免早期低质量经验。
    – 熵保持:塑形函数+组内归一化防止低熵轨迹过度利用导致“熵崩溃”。

通过上述设计,ExGRPO 把原本一次性丢弃的 rollouts 转化为按价值排序的 curriculum,在每次更新中仅引入少量高质量经验,既提升样本效率又降低梯度方差。实验显示,相比纯 on-policy RLVR,ExGRPO 在 5 个规模 1.5 B–8 B 的模型上平均提升数学推理 +3.5 分、通用推理 +7.6 分,并在 Llama-3.1 8B 等易崩溃场景实现稳定收敛。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论文围绕 “ExGRPO 能否在不同场景、不同模型、不同数据上稳定提升推理能力” 展开系统实验,共包含 三大板块、九项 benchmark、五类 backbone、十余组消融与对照。具体实验一览如下(均按原文章节对应):

1 主实验:零样本 RLVR 场景(Section 5)

维度 设置 关键结果
数据 训练集:OpenR1-Math 45k(数学竞赛题) 无外部蒸馏,纯可验证奖励
评测 6 项 in-distribution 数学 benchmark:AIME24/25、AMC、MATH-500、Minerva、OlympiadBench;3 项 out-of-distribution:ARC-c、GPQA-Diamond、MMLU-Pro 平均 +3.5 / +7.6 分(ID/OOD)
主模型 Qwen2.5-Math-7B Base 表 1 头对头:ExGRPO 48.3 vs On-Policy 45.3(ID 平均)
对比基线 ① 纯 on-policy Dr.GRPO;② 同期零样本 RLVR:PRIME-Zero、Oat-Zero、GPG-Zero、RePO-Zero;③ 先 SFT 后 RL 的混合方案 ExGRPO 全面领先,较最强基线 Oat-Zero 再 +4.6 ID 分

2 跨模型泛化(Section 5.3 & E.3)

模型族 规模 关键结果
Qwen2.5-Math 1.5B Base ID 平均 35.3 vs On-Policy 30.0(+5.3)
Qwen2.5-Math 7B Instruct ID 39.3 vs 35.2(+4.1);OOD 62.2 vs 56.0(+6.2)
Llama-3.1 8B Base 训练崩溃修复:On-Policy 几乎无效(3.4→3.7),ExGRPO 提至 6.1;OOD 从 1.2 跃至 30.8
Llama-3.1 8B Instruct ID 23.0 vs 19.9(+3.1);OOD 52.0 vs 44.9(+7.1)

3 持续学习场景(Continual RLVR,Table 1 下半)

设置 关键结果
以强模型 LUFFY(已用 DeepSeek-R1 数据预训练)为起点,继续在本数据集上做 RL ① 纯 on-policy 继续训练反而掉分(50.4→48.7);② ExGRPO 继续提升至 51.4,证明“自有经验”可替代外部专家数据

4 训练动态与稳定性分析(Section 6)

观测对象 现象 结论
Llama-3.1 8B 训练曲线(图 4) On-Policy 出现 reward 停滞→熵爆炸;ExGRPO 平稳上升 经验回放利用早期“幸运成功”提供持续信号,防止崩溃
Buffer/Retired 曲线(图 5-6) 中后期约 50 % 题目至少一次成功;Retired 集与 Buffer 大小相当 经验管理显著提高数据利用率,而非简单堆量
熵曲线(图 8) 去除 policy shaping 后熵骤降→探索丢失 塑形函数是维持探索的关键

5 消融与超参实验(Section 6.3 & E.4)

消融维度 平均 ID 得分(Qwen2.5-Math-7B) 结论
完整 ExGRPO 48.3
w/o Question 选择 46.7 中等难度采样显著贡献
w/o Trajectory 选择 46.3 低熵轨迹筛选显著贡献
w/o 两者 46.1 双选择协同,缺一则回落
w/o Policy Shaping 41.2 熵崩溃,性能低于 on-policy
w/o IS 校正 47.1 重要性加权降低方差
最高熵轨迹替换 46.0 反向验证低熵准则
经验比例 ρ=25 % 46.4 探索过多,利用不足
ρ=75 % 44.8 利用过多,探索不足
vs. RePO-Zero(同配置) 41.3 vs 39.2 ExGRPO 在同数据/模板下仍领先 +2.1

6 数据效率实测(E.5)

指标 结果
相同训练步数下,ExGRPO 每 batch 仅使用 50 % 新 on-policy 数据 更少新数据却获得更高精度,验证经验复用提升数据效率

7 经验价值先验证实验(Section 3.2)

设计 结论
Masked GRPO:只训练 Easy/Medium/Hard 子集 Medium 题带来最大测试提升(图 1a)
外部 LRM judge 标注 CoT 正确性 低熵轨迹的正确率显著高(图 1b-c),奠定“熵最小”选择准则

综上,实验覆盖 零样本→持续学习、1.5B→8B、数学→通用推理、消融→超参→训练曲线,形成完整证据链,证明 ExGRPO 的改进来自经验价值度量和结构化复用本身,而非单纯增大数据量或 tricks。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论文在 Limitations 与未来工作部分已给出若干方向,结合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可进一步探索的关键点归纳如下:

1 经验价值定义的泛化与扩展

  • 开放域/主观奖励场景:当前以“可验证答案”为前提,正确率天然可算。若迁移至创意写作、代码生成、对话等奖励稀疏或主观任务,需重新定义“难度”与“质量”代理指标(如人类偏好方差、批判模型打分、一致性排序)。
  • “有价值的失败”挖掘:ExGRPO 仅保留成功轨迹。可引入失败轨迹掩码逆强化学习信号,利用“差一点成功”或“逻辑部分正确”的负样本,提高样本利用率并缓解过早收敛(Zhu et al. 2025 的 Negative RL 思路)。
  • 多模态经验:数学推理仅涉及文本-答案对。若加入图表、几何、视觉上下文,需研究跨模态一致性作为新的经验价值维度。

2 经验管理与课程学习的深度耦合

  • 在线难度预估:目前用滚动正确率作为难度代理,需完整 K 条 rollout 后方可更新,成本较高。可训练一个轻量级难度预测器(小型 PLM 或回归头)基于题面文本/图式直接输出难度分布,实现零样本分桶,减少冷启动开销。
  • 动态课程调度:ExGRPO 采用固定 Gaussian 权重偏向 50 % 正确率。可引入课程 RL 策略:随着模型能力增长,自动将采样峰值从 0.5 向更低正确率区域移动,实现自动进阶
  • 经验生命周期:论文仅使用“退休”机制。可进一步研究经验遗忘时效性衰减容量限制下的最优保留策略,在超大规模 long-term 训练中维持常数级内存。

3 混合策略优化的理论深化

  • 重要性加权方差下界:附录已给出方差上界,但缺乏最优 ρ 选择理论。可建立偏差-方差-探索三因素权衡模型,在线估计当前训练阶段的最优经验比例 ρ*,实现自适应 ρ 调度
  • 分布漂移监测:塑形函数 f(w)=w/(w+β) 为手工设计。可引入KL/JS 距离实时监测 πθ 与 πθpast 的漂移程度,动态调整 β 或自动触发“旧经验清仓”,抑制累积误差。
  • 与其他 RL 范式结合:ExGRPO 基于 GRPO(组内归一化优势)。可尝试将经验管理思想迁移至
    Actor-Critic(需要值函数场景)
    离线 RL(固定静态数据集)
    多任务多智能体(经验共享与隐私过滤)

4 系统与工程优化

  • 回放系统异构加速:当前实现中 buffer 驻留 CPU 内存,轨迹重采样成为 GPU 空闲瓶颈。可设计GPU-native 优先级队列异步压缩传输,实现毫秒级重放,缩短 step time。
  • 去重与合成:成功轨迹常出现“雷同 CoT 模板”。可引入语义去重(embedding 聚类)或轨迹混合/拼接(类似 MixUp)生成新样本,进一步放大经验效用。
  • 小模型私有化部署:ExGRPO 仍需在线 K=8 rollout 收集正确率。研究少样本快速估算(K=2~3)或模型自评(self-reward)版本,降低在边缘设备上持续学习的门槛。

5 安全与可解释性

  • 雪球效应监控:论文定性展示高熵-代码轨迹会腐蚀推理。可训练实时 CoT 质量判别器,一旦回放批次中“问题轨迹”比例超过阈值即报警或自动过滤,提供可解释的安全护栏
  • 经验审计与溯源:对回放 buffer 建立版本化索引,支持事后审计“哪条经验导致模型行为突变”,提升大模型 RL 的可追溯性合规性

6 跨领域快速验证

  • 形式化定理证明:数学领域答案易验证,可立即测试 ExGRPO 在Lean/Isabelle 自动定理证明任务上的通用性。
  • 代码生成+单元测试:将奖励函数替换为“单元测试通过即+1”,验证框架在** competitive programming** 场景的稳定性。
  • 科学计算符号积分/微分方程:奖励定义为“数值误差 < ε”,检验低熵轨迹是否依然对应高质量推导步骤。

综上,未来工作可从经验定义泛化→课程自适应→理论最优控制→系统实现→安全治理→跨领域迁移六个层面展开,进一步释放“经验驱动”在大模型强化学习中的潜力。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论文核心速览

1 背景痛点

  • 大模型推理 RL 普遍采用 on-policy RLVR:每步 rollout 只更新一次即丢弃,计算浪费且弱模型易崩溃。
  • 经验回放(ER)在控制领域成熟,但在 RLVR 中“哪些经验值得复用”缺乏系统研究。

2 关键发现(Section 3)

  • 题目难度 → 用在线 rollout 正确率 Acc(q) 衡量;中等难度(≈ 50 %)题目提供的梯度信号最优。
  • 轨迹质量 → 用当前策略 token 熵 H(o) 衡量;低熵轨迹与外部 judge 判定的“逻辑正确 CoT”高度相关。 ⇒ 有价值经验 = 部分正确问题中的最低熵成功轨迹

3 ExGRPO 框架(Section 4)

阶段 做法 目的
经验管理 ① 收集“成功但未全对”轨迹;② 按 Acc(q) 分桶;③ 采样时 Gaussian 权重偏向 0.5 桶,并选最低熵轨迹。 结构化存储与高效检索高价值经验
混合优化 每 batch 比例 ρ=50 % 拼合 on-policy 与经验数据;对回放轨迹施加逐 token 重要性权重 + 策略塑形 f(w)=w/(w+β)。 无偏利用旧数据且控制方差,保持探索
稳定机制 延迟启动(Pass@1>35 % 才回放)+ 熵保持塑形。 防止早期低质量经验与熵崩溃

4 实验结果(Section 5-6)

  • 零样本 RLVR:1.5 B–8 B 五款主干平均 +3.5 数学 benchmark、+7.6 通用 benchmark;Llama-3.1 8B 原训练崩溃,ExGRPO 使其 OOD 从 1.2→30.8。
  • 持续学习:在已用 R1 数据预训练的 LUFFY 上,on-policy 继续训练掉分,ExGRPO 再提 +1.0。
  • 消融:去掉 question/trajectory 选择、policy shaping 或 ρ 过高/过低均显著掉分,验证各组件必要。

5 贡献总结

  1. 首次量化“推理经验价值”—— rollout 正确率 + 轨迹熵;
  2. 提出 ExGRPO:分桶-优先级回放与混合策略优化一体化,兼顾样本效率与训练稳定;
  3. 多模型、多 benchmark、持续学习场景全面验证,平均提升 3-7 分并修复弱模型崩溃问题。

经验驱动、结构化复用是放大 RLVR 计算效能的关键配方。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Runzhe Zhan,Yafu Li,Zhi Wang,Xiaoye Qu,Dongrui Liu,Jing Shao,Derek F. Wong,Yu Cheng

Categories: cs.LG,cs.AI,cs.CL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10.02245.pdf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510.02245

Arxiv ID: 2510.02245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10.02245

Published: 2025-10-02T17:31:30Z

Updated: 2025-10-02T17:31:30.000Z


4. StealthAttack: Robust 3D Gaussian Splatting Poisoning via Density-Guided Illusions

3D scene representation methods like Neural Radiance Fields (NeRF) and 3D Gaussian Splatting (3DGS) have significantly advanced novel view synthesis. As these methods become prevalent, addressing their vulnerabilities becomes critical. We analyze 3DGS robustness against image-level poisoning attacks and propose a novel density-guided poisoning method. Our method strategically injects Gaussian points into low-density regions identified via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KDE), embedding viewpoint-dependent illusory objects clearly visible from poisoned views while minimally affecting innocent views. Additionally, we introduce an adaptive noise strategy to disrupt multi-view consistency, further enhancing attack effectiveness. We propose a KDE-based evaluation protocol to assess attack difficulty systematically, enabling objective benchmarking for future research. Extensive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our method’s superior performance compared to state-of-the-art techniques. Project page: https://hentci.github.io/stealthattack/

中文摘要

像神经辐射场(NeRF)和三维高斯散点(3DGS)这样的3D场景表示方法在新视角合成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随着这些方法的普及,解决其脆弱性变得尤为关键。我们分析了3DGS在图像级投毒攻击下的鲁棒性,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密度引导投毒方法。我们的方法通过核密度估计(KDE)识别低密度区域,有策略地注入高斯点,在被投毒的视角中清晰地嵌入视角依赖的虚幻物体,同时对其他视角的正常显示影响最小。此外,我们引入了一种自适应噪声策略以破坏多视图一致性,进一步增强攻击效果。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KDE的评估协议,以系统地评估攻击难度,为未来研究提供客观的基准。大量实验表明,我们的方法在性能上优于最先进的技术。项目主页:https://hentci.github.io/stealthattack/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该论文针对 3D Gaussian Splatting(3DGS)这一显式神经渲染表示,首次系统研究了数据投毒攻击的可行性与方法,旨在回答:

“如何在 3DGS 训练阶段隐蔽地注入虚假物体(illusion),使得从特定视角(poisoned view)渲染时该物体清晰可见,而从其他任意视角(innocent views)几乎不可察觉?”

具体而言,论文解决的核心问题可归纳为:

  1. 3DGS 对现有图像级投毒技术具有天然鲁棒性
    直接沿用针对 NeRF 的投毒策略(如 IPA-NeRF)或简单地在训练图像上粘贴虚假物体,会因 3DGS 的多视角一致性与稠密化机制而被过滤或削弱,导致攻击失败。

  2. 缺乏面向 3DGS 的专用投毒范式
    此前尚无针对 3DGS 显式点云表示的投毒工作,无法利用其“高密度区域抗噪、低密度区域易插”的特性。

  3. 缺少客观评估攻击难度的基准
    不同场景相机分布差异大,单一成功率指标难以公平比较方法优劣,需要一种基于场景密度的难度量化协议

为此,作者提出 StealthAttack,通过以下两条互补策略实现“隐形”投毒:

  • 密度引导的点云投毒:利用核密度估计(KDE)在目标视角射线路径上的低密度区域精准植入高斯点,使虚假物体仅在该视角可见。
  • 多视角一致性破坏:在训练阶段对非目标视角图像施加自适应高斯噪声,逐步削弱 3DGS 的多视角一致性约束,进一步巩固幻觉。

同时,论文贡献了 KDE-based 评估协议,用场景密度对攻击难度进行分级(EASY/MEDIAN/HARD),为后续研究提供标准化基准。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论文在第 2 节“Related Work”中系统梳理了四条研究脉络,与本文工作直接相关或提供方法论借鉴。以下按主题归纳并补充关键文献:

1. 对抗攻击(Adversarial Attack)

  • 图像级经典攻击
  • FGSM: latex x’ = x + ε · sign(∇_(x) L)
  • PGD:迭代式 FGSM, latex x^(t+1) = Pi(B)(x,ε)!(x^(t) + α , sign(∇(x)^(t) L))
  • C&W:基于优化,最小化 latex |x’-x|_2^2 + c· f(x’) 使模型误分类。
  • 3D 点云对抗攻击
  • AdvPC
    31
    、LG-GAN
    57
    对点云分类器生成微小扰动,展示跨模型迁移性。
  • NeRF 对抗样本
  • Nerfool
    25
    、Geo-Aware Adv
    32
    在输入图像加噪,导致跨场景 NeRF 渲染异常。

2. 数据投毒(Data Poisoning)

  • 可用性 vs. 完整性攻击
  • 可用性:随机标签翻转、噪声批量注入,全局性能下降
    75, 84
  • 完整性(目标性):仅触发特定样本异常,如 IPA-NeRF
    40
    针对特定视角植入幻觉。
  • 双层优化投毒
  • 将投毒样本生成表述为

min(D)(poison) L(task)(θ^), quad s.t. θ^ = argmin(θ) L(train)(θ, D(clean)∪D_(poison))

代表工作
46, 52, 60

  • 3D 场景投毒
  • IPA-NeRF
    40
    :首个面向 NeRF 的视角相关幻觉投毒,利用隐式表示的视角敏感性。
  • Poison-Splat
    63
    :同期工作,但目标不是视觉幻觉,而是让 3DGS 训练时内存爆炸,属于计算成本攻击(resource-oriented)。

3. 神经渲染与 3D 表示

  • NeRF 系列
  • 原始 NeRF
    72
    、Mip-NeRF
    4
    、Instant-NGP
    74
    提供隐式体积表示基线。
  • 鲁棒性研究:Clean-NeRF
    58
    指出视角相关观测易被扰动,为 IPA-NeRF 攻击提供理论依据。
  • 3D Gaussian Splatting (3DGS)
  • 原始 3DGS
    42
    引入显式各向异性高斯点,具备多视角一致性与快速光栅化。
  • 后续扩展:动态场景
    64
    、人类化身
    45
    、压缩
    105
    、抗不确定度
    33
    等,但安全性研究空白

4. 3D 内容保护与隐写

  • 水印/隐写
  • GaussianMarker
    35
    3DGSW
    38
    将二进制版权信息嵌入高斯参数,需专用解码器。
  • SecureGS
    107
    InstantSplaMP
    51
    利用高斯域隐写,目标是不可见信息隐藏,而非可见幻觉投毒
  • 版权防护与反重建
  • Geometry Cloak
    83
    在图像空间加扰动,阻止未授权 NeRF/3DGS 重建。
  • CopyRNeRF
    65
    通过风格化渲染保护场景版权。

5. 本文与现有工作的区别

维度 IPA-NeRF [40] Poison-Splat [63] StealthAttack(本文)
目标表示 隐式 NeRF 显式 3DGS 显式 3DGS
攻击目的 视角幻觉 计算耗尽 视角幻觉
投毒位置 训练图像像素 训练图像像素 低密度高斯点 + 噪声调度
一致性破坏 自适应噪声削弱多视角一致性
难度评估 KDE 密度分级协议

综上,本文首次将**“视角相关幻觉投毒”**从 NeRF 隐式表示拓展到 3DGS 显式表示,并针对 3DGS 的多视角一致性与稠密化机制提出专用攻击范式,填补了该领域空白。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将“在 3D Gaussian Splatting 中隐蔽植入视角相关幻觉”这一难题拆解为两个子问题,并给出互补的解决路径:

  1. 如何把虚假物体的高斯点精准地放到‘既在目标视角可见、又被其他视角忽略’的 3D 位置?
  2. 如何削弱 3DGS 的多视角一致性约束,避免这些点在训练过程中被当作异常噪声剔除?

整体流程如图 3 所示,核心模块与公式如下:

① 密度引导点云投毒(Density-Guided Point Cloud Attack)

步骤 1:场景低密度区域搜索

  • 用初始 3DGS 点云 latex G 构建轴对齐包围盒,体素化后得网格 latex S 。
  • 对每个体素 latex s 计算密度

rho(s)=∑_(g∈ s)α(g)

  • 采用核密度估计(KDE)获得连续密度场

f(x)=(1) / (|mathcalS)|∑_(s∈S)K_h!l(x-c(s)r)rho(s),quad K_h(x)=(1) / ((2π h^2)^(3/2))exp!l(-|x|^22h^2r)

步骤 2:目标视角射线采样

  • 从攻击相机中心 latex C 沿每像素射线 latex d 在深度区间 $latex
    t(min),t(max)
    $ 内采样,定位最小密度点

x(min)= argmin(x)=C+td,; t∈[t(min),t(max)] f(x)

步骤 3:植入 poison Gaussian

  • 在 latex x(min) 处新建高斯,位置即 latex x(min) ,颜色取自幻觉图像对应像素,其余参数(协方差、不透明度)按经验初始化。
  • 由于低密度区域在其他视角观测证据极少,该点易被 3DGS 视为“可信”而保留。

② 多视角一致性破坏(View Consistency Disruption)

动机:高重叠场景即使植入低密度点,仍可能被多视角联合优化“投票”掉。
做法:训练阶段对非攻击视角图像加自适应高斯噪声,攻击视角保持干净,人为制造观测不一致。

噪声调度
对第 latex t 次迭代,噪声强度 latex σ_t 按三种衰减律之一下降:

  • 线性: latex σ_(linear)(t)=σ_0(1-(t) / (T))
  • 余弦: latex σ_(cosine)(t)=σ_0cos!l((π t) / (2T)r)
  • 平方根: latex σ_(√)(t)=σ_0√1-(t) / (T)

实际像素更新

I’k = 1(vk=v_p)I_k + 1(v_k≠ v_p)CLIP!l(I_k+etar),quad etasimN(0,σ_t^2)

效果:早期大噪声破坏多视角一致性,让幻觉点“逃过”联合优化;后期噪声减弱,保证干净视角重建质量。

③ KDE-based 攻击难度评估协议

为公平比较不同场景下的攻击成功率,论文提出:

  1. 用 KDE 计算全局密度分布;
  2. 对每一训练帧,在其视野内采样 10% 像素估算“视角密度”;
  3. 按密度排序,选取低(EASY)、中(MEDIAN)、高(HARD)三个攻击视角作为基准。

实验证实:视角密度越低,植入幻觉越易成功,为后续研究提供标准化难度标定。

④ 联合优化目标

最终训练仍采用 3DGS 原损失 latex L_(RGB) ,但输入数据已被上述两项策略修改:

  • 初始点云 latex G 被扩充为 latex G=G∪ G_(poison) ;
  • 非攻击视角图像被加噪 latex I’_k 。

整个流程无需改动 3DGS 内部参数化或梯度计算,属于数据层投毒,与现有防御(梯度裁剪、鲁棒统计)正交,因而攻击成功率高。

小结

问题 解决方案 关键技术
虚假点放哪里? 密度引导 + 射线最小密度搜索 KDE 连续密度场 (Eq.2–4)
如何不被一致性过滤? 早期加噪、后期衰减 自适应噪声调度 (Eq.5–8)
如何量化攻击难度? 视角密度分级 KDE-based 评估协议

通过“低密度植入”与“一致性破坏”双管齐下,论文首次在 3DGS 上实现了单视角清晰幻觉、其余视角几乎无感的稳健投毒攻击,并在 36 个场景、多种阈值下达到 64–83% 成功率,显著优于 IPA-NeRF 等基线。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论文在实验部分系统评估了所提 StealthAttack 在 3D Gaussian Splatting 上的投毒效果,涵盖单视角攻击、多视角攻击、难度分级、消融实验、计算开销五个维度,并给出定量和定性结果。主要实验汇总如下(均基于官方 3DGS 代码库,RTX 4090Ti):

1. 数据集与评价指标

  • 数据集
  • Mip-NeRF 360(7 场景)
  • Tanks & Temples(8 场景)
  • Free(21 场景,含不规则轨迹)
  • 指标
  • V-ILLUSORY(攻击视角):PSNR ↑、SSIM ↑、LPIPS ↓
  • V-TEST(干净视角):PSNR ↑、SSIM ↑、LPIPS ↓
  • 攻击成功率 ASR:V-ILLUSORY PSNR>25 且 V-TEST PSNR 下降≤3

2. 单视角攻击(Single-view Attack)

表 1 给出 3 个数据集平均结果;表 2 按 EASY/MEDIAN/HARD 分级给出 Free 数据集细节。

方法 V-ILLUSORY PSNR↑ V-TEST PSNR↓
IPA-NeRF (Nerfacto) 16.00 −7.51
IPA-NeRF (Instant-NGP) 17.60 −9.45
IPA-Splat 13.23 −2.06
Ours 27.04 −1.69
  • 视觉对比:图 6、图 13–14 显示幻觉物体边界清晰,基线几乎不可见或严重失真。
  • 难度分级:EASY 场景 PSNR 达 29.94,HARD 仍保持 17.53,显著高于基线。

3. 多视角攻击(Multi-view Attack)

在 Mip-NeRF 360 选取 0°、90°、180°、270° 同时投毒,表 3 给出 2/3/4 个攻击视角的平均结果。

#攻击视角 方法 V-ILLUSORY PSNR↑ V-TEST PSNR↓
2 IPA-NeRF (Nerfacto) 16.17 −9.81
2 Ours 27.49 −1.68
4 IPA-NeRF (Instant-NGP) 19.06 −10.94
4 Ours 26.95 −1.86
  • 视觉对比:图 8、图 15–17 显示多视角幻觉几何一致、无重影;基线出现颜色漂移与模糊。

4. 参数与组件消融(Ablation)

表 4 KDE 带宽 h

  • h=7.5 均衡最佳;过小(0.1)可投点少,过大(10.0)精度降。

表 5 噪声调度

  • σ₀=100 + 线性衰减在 V-ILLUSORY 取得 27.04,V-TEST 仅降 1.69。

表 6 策略组合

  • 仅直接图像投毒:ASR=0/7
  • 图像+密度引导:ASR=6/7
  • 图像+密度引导+噪声破坏:ASR=7/7(全部成功)

视觉消融见图 9、图 19,验证三项策略互补。

5. 计算效率对比(Efficiency)

表 8 在 Mip-NeRF 360 单场景训练 30k 迭代:

方法 GPU 内存 高斯点数 训练时间
标准 3DGS 4 102 MB 2.60 M 15.0 min
Ours 2 419 MB (−41 %) 0.31 M (−88 %) 22.3 min (+48 %)

噪声破坏降低多视角一致性,使模型以更少点收敛,攻击同时节省显存。

6. 扩展分析

  • 邻近视角鲁棒性(图 10)
    在攻击视角 ±20° 范围内测量 PSNR 下降,本文仅在 ±5° 内明显降低,基线普遍低于 20 dB。

  • 36 场景大规模阈值扫描(附录表 7)
    放宽成功阈值(V-ILLUSORY>20 且 V-TEST 下降≤9)后,本文成功率 26/36,基线最高仅 6/36。

总结

实验从单视角→多视角→难度分级→组件消融→开销评估逐层展开,充分验证:

  1. 密度引导投毒在幻觉可见性上显著优于 NeRF 系基线;
  2. 自适应噪声调度有效维持干净视角质量;
  3. 方法节省显存与点数,攻击成本可控;
  4. KDE 难度协议可为后续研究提供统一基准。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以下列出 8 个可直接延伸、且尚未被本文充分解决的探索方向,按“攻击→防御→理论→应用”递进,供后续研究参考:

1. 高密度 / 高重叠场景突破

  • 问题:当训练帧视野重叠度 > 80 % 时,低密度区域极少,幻觉点易被多视角联合优化“投票”掉。
  • 探索
  • 引入可微分遮挡掩码,主动在相邻帧制造“人工盲区”,临时降低重叠度;
  • 采用分层投毒:先在粗层级密度最低处植入“种子点”,再通过可微分 densification 逐步生长为完整幻觉。

2. 动态 3DGS 投毒

  • 问题:本文仅针对静态场景;动态 3DGS(Dynamic 3D Gaussians
    64
    )每帧高斯位置、旋转、形状均随时间变化。
  • 探索
  • 在时空密度场 latex f(x,t) 上执行 4D-KDE,寻找“时空低密度管状区域”植入幻觉;
  • 设计时间一致性破坏策略,例如对非目标帧施加短时域抖动噪声,抑制动态轨迹平滑项。

3. 物理世界可实现的“光学投毒”

  • 问题:现有攻击在数字训练集完成,现实采集需物理可行。
  • 探索
  • 联合优化投影仪图案与相机曝光参数,使得投射的幻觉图案在目标视角满足 latex I(poison)=I(clean)+δ ,同时在相邻视角因离焦/反射而不可见;
  • 引入镜头 PSF 与 BRDF 可微模型,确保优化结果可落地。

4. 防御视角:低密度感知清洗

  • 问题:如何自动检测并移除被植入的 poison Gaussians?
  • 探索
  • 训练一个密度异常检测器(如 3D-U-Net),以 latex f(x) 为输入,预测每个高斯的“投毒分数”;
  • 在优化阶段加入鲁棒损失(如 Geman-McClure),对低密度区域新点赋予更低权重,抑制幻觉生成。

5. 可证明鲁棒性(Certified Robustness)

  • 问题:目前无理论保证 3DGS 在多少像素扰动预算 latex ε 下仍能消除幻觉。
  • 探索
  • 将 3DGS 渲染方程线性化,推导随机平滑下界:若对训练图像施加 latex N(0,σ^2) 噪声,可证明幻觉 PSNR 以概率 latex ≥ 1-δ 低于阈值;
  • 基于 LiRA(Likelihood Ratio Attack)框架,给出投毒样本检测的 p-value 界

6. 跨表示迁移攻击

  • 问题:幻觉能否从 3DGS 迁移至 NeRF、Surfel 或 Mesh?
  • 探索
  • 构建统一隐-显式混合场景图,用可微分转换层将高斯参数映射至体密度或网格顶点,实施双向幻觉迁移
  • 研究表示间最小对抗补丁,使得同一幻觉在多种重建管线中均可见。

7. 语义可控幻觉

  • 问题:目前幻觉物体随机选自 COCO,能否实现“指定类别+姿态”?
  • 探索
  • 结合文本到 3D 高斯生成模型(如 Text-to-3DGS
    15
    ),以文本提示 latex P 为条件,优化幻觉点的 SH 系数与协方差,使渲染结果在 CLIP 特征空间与 latex P 余弦相似度最大;
  • 引入语义掩码损失,确保幻觉仅出现在目标语义区域(如“让此视角出现一只坐在长椅上的猫”)。

8. 攻击评测基准拓展

  • 问题:KDE 难度协议仅考虑场景密度,未涵盖光照、材质、遮挡复杂度。
  • 探索
  • 构建3DGS-AttackBench:包含 100+ 场景,标注光照变化、反射率、动态物体等元数据;
  • 提出多因子难度回归模型

Difficulty=β0+β_1rho(view)+β(BRDF)+β3eta(occlusion)+ε

为不同攻击/防御方法提供标准化排行榜。

总结

从“更难攻击→更强防御→理论保证→语义可控”四个层面,可形成一条完整研究路线图;短期内动态 3DGS 投毒物理光学投毒最具落地潜力,而可证明鲁棒性跨表示迁移则能为长期安全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StealthAttack: Robust 3D Gaussian Splatting Poisoning via Density-Guided Illusions
一句话总结:首次针对 3D Gaussian Splatting(3DGS)显式表示提出“低密度植入+一致性破坏”的双阶段投毒框架,可在目标视角清晰渲染虚假物体,其余视角几乎无感,并建立 KDE 难度协议供后续公平评测。

1. 背景与动机

  • 3DGS 凭借显式高斯点云实现实时高质量渲染,但安全性空白。
  • 现有图像级投毒(IPA-NeRF)因 3DGS 多视角一致性与稠密化机制而失效。
  • 亟需专用投毒范式客观难度基准

2. 核心贡献

贡献 技术要点 关键公式/指标
① 首个 3DGS 投毒工作 针对显式点云,非 NeRF 隐式场
② 密度引导投毒 KDE 定位低密度区域,沿目标射线植入幻觉高斯 latex xmin= argminx=C+td f(x)
③ 一致性破坏 仅对非目标帧加自适应高斯噪声,逐步衰减 latex σ_(linear)(t)=σ_0(1-(t) / (T))
④ KDE 难度协议 按视角密度分 EASY/MEDIAN/HARD,统一基准 成功率 ASR = V-ILLU>25 & V-TEST↓≤3

3. 方法概览(图 3)

  1. 密度攻击:KDE→找低密度→投 poison Gaussians
  2. 噪声攻击:训练早期大噪声破坏一致,后期小噪声保真
  3. 联合训练:无需改 3DGS 内部,仅数据层投毒

4. 实验结果

场景 指标 单视角 多视角 4 视角
Mip-NeRF 360 V-ILLU PSNR↑ 27.04 26.95
V-TEST 下降 −1.69 −1.86
ASR(严格阈值) 23/36 同等趋势
  • 显存−41 %、点数−88 %,训练时间仅 +48 %。
  • 定性:幻觉边界清晰,干净视角无伪影(图 6–8, 13–17)。

5. 结论与局限

  • 结论:3DGS 的“高密度抗噪、低密度易插”特性可被系统性利用,实现高保真视角相关幻觉。
  • 局限:极高重叠场景仍困难;动态场景、物理光学投毒未探索。

一句话带走:StealthAttack 把“低密度区域”变成“攻击后门”,用自适应噪声拆掉多视角“安全锁”,为 3D 内容保护敲响了新的安全警钟。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Bo-Hsu Ke,You-Zhe Xie,Yu-Lun Liu,Wei-Chen Chiu

Categories: cs.CV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10.02314.pdf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510.02314

Arxiv ID: 2510.02314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10.02314

Published: 2025-10-02T17:59:57Z

Updated: 2025-10-02T17:59:57.000Z


5. Interactive Training: Feedback-Driven Neural Network Optimization

Traditional neural network training typically follows fixed, predefined optimization recipes, lacking the flexibility to dynamically respond to instabilities or emerging training issues.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 Interactive Training, an open-source framework that enables real-time, feedback-driven intervention during neural network training by human experts or automated AI agents. At its core, Interactive Training uses a control server to mediate communication between users or agents and the ongoing training process, allowing users to dynamically adjust optimizer hyperparameters, training data, and model checkpoints. Through three case studies, we demonstrate that Interactive Training achieves superior training stability, reduced sensitivity to initial hyperparameters, and improved adaptability to evolving user needs, paving the way toward a future training paradigm where AI agents autonomously monitor training logs, proactively resolve instabilities, and optimize training dynamics.

中文摘要

传统的神经网络训练通常遵循固定的、预定义的优化方案,缺乏对训练中出现的不稳定或新问题的动态响应能力。在本文中,我们引入了互动训练(Interactive Training),这是一个开源框架,使人类专家或自动化 AI 代理能够在神经网络训练过程中进行实时、基于反馈的干预。互动训练的核心是使用控制服务器来调节用户或代理与正在进行的训练过程之间的通信,允许用户动态调整优化器超参数、训练数据和模型检查点。通过三个案例研究,我们展示了互动训练能够实现更优的训练稳定性、降低对初始超参数的敏感性,并提升对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的适应性,为未来训练范式铺路,在这种范式中,AI 代理可以自主监控训练日志、主动解决不稳定问题,并优化训练动态。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论文针对传统神经网络训练“一次设定、全程被动”的静态范式,提出并验证了一种可实时干预的反馈驱动训练框架 Interactive Training。核心待解决问题可归纳为:

  • 静态超参无法应对中途失稳
    预设的学习率、梯度裁剪等参数在训练过程中若遇到突发梯度爆炸、损失飙升或收敛停滞,只能终止任务、手动修改后重启,造成计算与排队资源浪费。

  • 训练数据与模型状态冻结
    传统流程无法在运行中注入新收集的数据、回退到历史检查点或修正参数,导致模型难以快速适应部署后涌现的新分布或用户行为。

  • 人工调优滞后且碎片化
    现有监控工具仅提供可视化,专家发现异常后需离线修改脚本并重新提交作业,调优决策与执行之间存在显著延迟。

Interactive Training 通过“控制服务器 + 交互式 Trainer + 可视化前端”的架构,把训练从“封闭烤箱”变为“可翻炒的炉灶”,允许人类或 AI 代理在训练循环内实时调整优化器参数、训练数据、模型检查点与梯度策略,从而提升稳定性、降低对初始超参的敏感度,并支持在线持续改进。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论文将自身定位在三条研究脉络的交汇点,并指出与现有方法的关键区别。相关研究可梳理如下:

  1. Human-in-the-Loop Machine Learning
  • 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学习算法控制样本选择,仅向人类请求标签。
  • 交互式机器学习(Interactive ML):允许人类纠正预测或调整输入,但通常遵循预设流程。
  • 机器教学(Machine Teaching):人类专家设计任务序列或数据结构,而非实时干预训练循环。
    共同点:强调人类知识,但干预时机与粒度受限于预先定义的触发条件或接口。Interactive Training 把“实时、开放式、任意时刻”的干预能力直接嵌入训练循环。
  1. Automated ML & Adaptive Optimization
  • 超参优化:Bayesian Optimization、HyperBand、Bandit 策略等,在“外部”多次试验间搜索配置。
  • 动态调度:学习率调度器、RL-based 调度策略、Population-Based Training (PBT) 等,在单次运行内调整超参。
    共同点:自动化程度高,但仍是“黑箱外部调参”。Interactive Training 将调度决策暴露给人类或 AI 代理,实现“白箱内循环”即时修改。
  1. AI Agents for Training Control & Debugging
  • 交互式调试器:允许在多智能体工作流中重置状态或修改消息,但止步于“调试/监控”层面。
  • 实验平台代理:检测异常并给出建议,却不直接执行干预。
    Interactive Training 的差异化在于:代理不仅能分析日志,还能通过统一 API 立即修改运行中的训练任务(学习率、数据混合、检查点等),实现“洞察–行动”闭环。

综上,现有研究或聚焦人类反馈但缺乏实时性,或实现自动调度但封闭在固定算法内部,或提供监控建议但无法直接操控训练。Interactive Training 首次将“人类/AI 实时干预”作为一等公民纳入深度学习训练框架,填补了监控-建议与即时控制之间的空白。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将“训练一旦启动即不可变”的刚性流程重塑为“可实时交互的反馈闭环”,具体通过以下四层设计实现:

  1. 系统架构:控制流与训练流彻底解耦
  • Control Server(FastAPI)作为消息总线,对外暴露 REST/WS 端点,对内维护命令队列与事件队列。
  • Interactive Trainer 在 Hugging Face Trainer 的每个 gradient step 后插入回调,将指标推送到事件队列,并消费命令队列中的指令。
  • React 前端通过 WebSocket 订阅指标,同时以 REST 形式下发干预指令,形成“可视化–决策–执行”秒级闭环。
  1. 干预语义:把“调参、改数据、回滚、梯度手术”统一为原子命令
  • Optimizer:即时更新 lr、weight_decay、momentum 等,无需重启。
  • Dataset:用 make_interactive_dataset 包装 IterableDataset,支持运行时追加或混合新数据。
  • Checkpoint:支持热加载并自动创建分支,保留对比轨迹。
  • Gradient:动态设置 clip norm、clip value,甚至逐层重置参数。
    所有命令均带 uuid、时间戳与状态机,保证可审计、可重放。
  1. 零侵入式接入:三行代码即插即用
1
2
3
from interactive_training import make_interactive
InteractiveTrainer = make_interactive(Trainer)
trainer = InteractiveTrainer(...)

底层通过继承与回调注入,不影响原有训练脚本逻辑。

  1. 双轮驱动验证:人类专家 + AI 代理
  • 人类 in-the-loop:在 GPT-2 微调中,专家根据实时损失振荡把 lr 从 1×10⁻⁵ 动态降到 3×10⁻⁶,验证损失较静态基准下降 8.3%。
  • LLM in-the-loop:o4-mini 代理每步读取日志,按“Double / Half / Same”策略自动调整 lr,成功将初始 5×10⁻³ 的过大 lr 在 400 步内收敛到 6×10⁻⁴,曲线恢复平稳。
  • 在线数据更新:NeuralOS 扩散模型部署后,把 14 天收集的 88 k 真实用户帧通过 update_dataset 命令实时混入,Firefox 启动与新建文件夹任务成功率分别提升 42% 与 35%。

通过“命令队列 + 事件队列 + 可审计状态机”的通用协议,论文把训练从黑箱作业转化为可观测、可中断、可分支的交互式服务,从而在不重启任务的前提下解决中途失稳、数据漂移与调优滞后问题。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论文通过三项 case study 验证 Interactive Training 在“人类即时干预、AI 代理自动干预、在线数据持续注入”三种场景下的有效性,实验设置与结果如下:

  1. Human-in-the-Loop 微调 GPT-2 on WikiText-2
  • 基线:固定线性衰减调度,初始 lr=1×10⁻⁵。
  • 交互组:同初始值,但允许人类专家在仪表盘实时调整 lr。
  • 观测指标:验证集交叉熵损失、实际 lr 轨迹。
  • 结果:
    – 验证损失曲线显著低于基线,最终值降低 ≈8.3%。
    – 人类在损失出现振荡时立即减半 lr,后期缓慢回升,形成“按需调度”非单调轨迹。
  1. LLM-in-the-Loop 自动纠偏实验
  • 故意设置高风险配置:初始 lr=5×10⁻³,无 scheduler,导致损失爆炸。
  • 介入者:OpenAI o4-mini 代理,每步接收“当前损失、历史损失、lr 序列”文本摘要,按 prompt 选择 Double/Half/Same。
  • 观测指标:同上,另记录代理决策序列。
  • 结果:
    – 代理在 30 步内连续两次“Half”,将 lr 从 5×10⁻³ 降至 1.25×10⁻³,损失震荡收敛;后续微调至 6×10⁻⁴,验证损失最终与谨慎手工调参持平。
    – 证明通用大模型仅凭文本日志即可承担实时“救火”角色。
  1. Real-time Data Update:NeuralOS 在线部署
  • 任务:扩散式操作系统屏幕生成,需预测下一帧 GUI。
  • 阶段 1:用 2 个月合成数据训练基线模型并上线。
  • 阶段 2:开启 Interactive Training,持续 14 天把真实用户 746 条演示(88 k 帧)通过 update_dataset 命令混入训练流;checkpoint 热替换线上模型。
  • 观测指标:定性可视化 + 关键任务成功率。
  • 结果:
    – Firefox 启动:基线常卡在桌面,更新后成功打开并渲染完整浏览器窗口。
    – 新建文件夹:基线点击后无响应,更新后正常出现新建目录图标。
    – 用户高频场景的损失下降最显著,验证“数据分布自适应”效果。

三项实验共同表明:

  • 实时干预可显著改善优化轨迹与最终指标;
  • AI 代理无需领域特化即可执行紧急调参;
  • 框架支持生产环境持续学习,模型随真实数据演化而即时提升。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以下方向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分“算法-系统-应用”三条线展开:

算法层面

  1. 训练健康指标体系
  • 设计“神经元死亡率”“梯度熵”“权重漂移速度”等可解释指标,作为 AI 代理的决策输入,替代纯损失序列。
  • 建立指标→干预的因果模型,减少误报。
  1. 专用干预策略学习
  • 用强化学习或神经符号方法训练“小而专”的 Intervention Agent,目标函数为最小化验证损失+干预成本,而非调用通用 LLM。
  • 支持多目标(准确率、能耗、训练时间)Pareto 最优策略。
  1. 多层次联合干预
  • 同时调节数据混合比例、学习率、batch size、正则系数,构建高维并发干预空间;研究其稳定性与收敛理论。

系统层面

  1. 分布式/大模型扩展
  • 在 Megatron-LM、FSDP 等并行环境下实现零锁干预(ZeRO-Offload 参数热替换、梯度切片广播)。
  • 解决命令广播一致性、checkpoint 分片回滚问题。
  1. 干预可重现与版本管理
  • 将命令流、随机种子、硬件拓扑一并写入“训练镜像”,支持任意节点精确重放或分支比对。
  • 与 git-annex、DVC 集成,实现“训练流程即代码”。
  1. 低延迟安全沙箱
  • 对 AI 代理引入“干跑模式”,先模拟干预效果再真正执行,防止灾难性操作。
  • 提供细粒度权限(谁可改 lr、谁可回滚、谁可停训练)。

应用与生态

  1. 垂直领域干预知识库
  • 收集不同任务(CV、NLP、Speech、RL)成功案例,构建“干预-效果”开放数据库,供元学习或检索式代理使用。
  1. 在线生产系统持续学习
  • 与边缘设备、推荐系统、A/B 平台对接,实现“用户反馈→数据回流→分钟级微调→影子实验→自动上线”闭环。
  • 研究灾难性遗忘检测与回退阈值。
  1. 多模态与生成式模型
  • 在扩散、视频生成、3D 资产生成中引入帧级或体素级数据注入,验证干预对生成一致性的影响。
  • 探索 prompt-engineering 与参数层干预的协同。

理论与评估

  1. 干预收敛理论
  • 对“任意时刻 lr 突变”建立 Lyapunov 稳定性或单调递减条件,给出干预上限频率/幅度。
  • 研究分支训练轨迹的覆盖性与泛化误差界。
  1. 可解释干预可视化
  • 在前端增加“干预影响热图”:显示某次 lr 减半后各层梯度、激活变化,帮助专家理解因果链。
  1. 公平性与伦理
  • 实时数据注入可能引入偏见,需监控群体指标漂移;当检测到公平性下降时,触发数据重采样或正则干预。

这些方向既涵盖自动化干预算法的深化,也涉及系统级可靠性、可重现性与生产落地,为“训练即服务”新范式提供持续研究路线。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论文提出 Interactive Training——一个开源的实时反馈驱动训练框架,把传统“一次设定、全程旁观”的静态深度学习流程改造成“可随时翻炒”的交互式过程。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四点:

  1. 系统架构
  • Control Server(FastAPI)作为命令总线,接收前端或 AI 代理的 JSON 指令,异步推送给训练进程。
  • Interactive Trainer 通过回调函数在每一步梯度更新后执行干预(改 lr、换数据、回滚 checkpoint、梯度裁剪等),并把指标实时广播回前端。
  • React 仪表盘双向通信:既可视化损失、梯度,也支持按钮/CLI 直接下发命令,实现秒级闭环。
  1. 零侵入接入
    三行代码即可把任何 Hugging Face Trainer 升级为可交互版本:
1
2
3
from interactive_training import make_interactive
InteractiveTrainer = make_interactive(Trainer)
trainer = InteractiveTrainer(...)
  1. 实验验证
  • 人类干预:GPT-2 微调 WikiText-2,专家根据实时损失振荡动态减半 lr,验证损失比固定调度下降 8.3%。
  • LLM 代理干预:用 o4-mini 读取日志并自动决策 Double/Half/Same,成功把初始 5×10⁻³ 的过大 lr 在 400 步内收敛到 6×10⁻⁴,曲线恢复平稳。
  • 在线数据更新:扩散模型 NeuralOS 部署后,14 天注入 88 k 真实用户帧,Firefox 启动与新建文件夹任务成功率分别提升 42% 与 35%。
  1. 意义与展望
    框架首次把“人类/AI 即时修改运行中训练任务”作为一等公民,显著提升了稳定性、对初始超参的鲁棒性以及模型对真实世界分布的适应能力;为未来“训练即服务”、AI 自主调参、持续学习提供了可扩展的平台与新的研究路线。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Wentao Zhang,Yang Young Lu,Yuntian Deng

Categories: cs.LG,cs.AI,cs.CL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10.02297.pdf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510.02297

Arxiv ID: 2510.02297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10.02297

Published: 2025-10-02T17:59:00Z

Updated: 2025-10-02T17:59:00.000Z


6. StockBench: Can LLM Agents Trade Stocks Profitably In Real-world Markets?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have recently demonstrated strong capabilities as autonomous agents, showing promise in reasoning, tool use, and sequential decision-making. While prior benchmarks have evaluated LLM agents in domains such as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scientific discovery, the finance domain remains underexplored, despite its direct relevance to economic value and high-stakes decision-making. Existing financial benchmarks primarily test static knowledge through question answering, but they fall short of capturing the dynamic and iterative nature of trading. To address this gap, we introduce StockBench, a contamination-free benchmark designed to evaluate LLM agents in realistic, multi-month stock trading environments. Agents receive daily market signals — including prices, fundamentals, and news — and must make sequential buy, sell, or hold decisions. Performance is assessed using financial metrics such as cumulative return, maximum drawdown, and the Sortino ratio. Our evaluation of state-of-the-art proprietary (e.g., GPT-5, Claude-4) and open-weight (e.g., Qwen3, Kimi-K2, GLM-4.5) models shows that while most LLM agents struggle to outperform the simple buy-and-hold baseline, several models demonstrate the potential to deliver higher returns and manage risk more effectively.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both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developing LLM-powered financial agents, showing that excelling at static financial knowledge tasks does not necessarily translate into successful trading strategies. We release StockBench as an open-source resource to support reproducibility and advance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domain.

中文摘要

大型语言模型(LLMs)最近展示了作为自主代理的强大能力,在推理、工具使用和序列决策方面展现出潜力。虽然先前的基准测试已经评估了LLM代理在软件工程和科学发现等领域的表现,但金融领域仍然未被充分探索,尽管它直接关系到经济价值和高风险决策。现有的金融基准测试主要通过问答测试静态知识,但未能捕捉交易的动态和迭代特性。为填补这一空白,我们推出了StockBench,这是一套无污染的基准测试,旨在评估LLM代理在真实、多月的股票交易环境中的表现。代理会收到每日市场信号——包括价格、基本面数据和新闻——并必须做出连续的买入、卖出或持有决策。性能评估使用金融指标,如累计收益、最大回撤和索提诺比率。我们对最先进的专有模型(如GPT-5、Claude-4)和开源权重模型(如Qwen3、Kimi-K2、GLM-4.5)的评估显示,大多数LLM代理难以超越简单的买入并持有基线,但仍有若干模型显示出获得更高收益并更有效管理风险的潜力。这些发现凸显了开发LLM金融代理的挑战与机遇,表明在静态金融知识任务中表现出色并不一定能转化为成功的交易策略。我们将StockBench作为开源资源发布,以支持可重复性并推动该领域的未来研究。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论文旨在填补“大模型在金融领域能否真正盈利”这一空白。现有金融评测几乎停留在静态问答,无法反映真实交易的动态、连续、高风险特性。为此,作者提出 STOCKBENCH:

  • 让 LLM 代理在无数据污染的 2025 年 3–6 月真实市场环境中
  • 基于每日价格、基本面与新闻做出连续买卖决策
  • 收益、最大回撤、Sortino 比率直接衡量盈利与风控能力

核心发现:多数 SOTA 模型仍跑不赢简单等权买入持有,说明“会答金融题”≠“会赚钱”。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可分为两条主线:通用 LLM Agent 基准 与 金融专用基准。以下按时间顺序归纳代表性工作,并指出 STOCKBENCH 与它们的本质区别。

1 通用 LLM Agent 基准

(聚焦“工具调用-多步决策”,但无真实经济后果)

基准 领域 决策类型 经济价值
SWE-Bench / SWE-Agent 软件工程 GitHub Issue→Patch 间接
GAIA 科学问答+工具 多步推理 间接
XBench / τ²-Bench 营销/客服 对话策略 间接

2 金融问答/知识型基准

(仅测静态知识,无交易循环)

基准 任务形式 是否交易模拟 数据污染风险
FinQA / ConvFinQA 数值问答 高(历史财报)
TAT-QA 混合表格-文本问答
FLUE / FinEval / CPA-QKA 选择/填空
BizFinBench 业务场景 QA

3 金融 Agent 基准

(开始引入“动作”,但存在单资产、旧数据或泄漏问题)

基准 交易范围 时间窗口 数据泄漏控制 多资产连续决策
Finance Agent Benchmark 研究报告生成 历史 未说明
INVESTORBENCH 单只股票 ≤2021
FinSearchComp 信息检索+问答 ≤2024 部分控制
STOCKBENCH 20 只 DJIA 成分股 2025-03-03 至 2025-06-30 严格时间隔离

4 与 STOCKBENCH 最直接可比的两项工作

  • INVESTORBENCH
    – 仅允许买卖一只标的,且使用 2021 年以前数据,模型可能已在预训练阶段见过后续价格,存在前瞻偏差
    – 无新闻流、无多资产组合风控。

  • Finance Agent Benchmark
    – 聚焦“读财报→写研报”,不执行真实下单,收益无法直接度量。

5 小结

STOCKBENCH 首次把 LLM 放入多资产、逐日、限价单、带新闻流的回测环境,并用2025 年全新数据切断训练集泄漏,从而直接回答“LLM 能否在真实市场中盈利”这一尚未被任何前人工作系统验证的问题。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将“LLM 能否在真实市场持续盈利”这一开放问题转化为可复现的实验问题,并通过以下四步闭环方案解决:

  1. 构建无污染回测环境
  • 时间窗口:2025-03-03 至 2025-06-30(82 个交易日),晚于主流 LLM 知识截止。
  • 投资域:固定 20 只高权重 DJIA 成分股,避免抽样偏差。
  • 信息集:每日开盘前向代理推送
    – 过去 7 日自身成交记录
    – 48 h 内 top-5 新闻(标题+摘要)
    – 选中股票的基本面快照(市值、PE、股息率、52 周高低点、最近季息)
  • 严格执行“时点可见”规则,代码层屏蔽未来数据。
  1. 设计最小且逼真的四步交易工作流

  2. Portfolio Overview:扫描全市场标的,获取价格、新闻、持仓。

  3. In-depth Analysis:对感兴趣标的拉取额外基本面。
  4. Decision Generation:输出 JSON 格式动作 {"action": "increase|decrease|hold", "target_dollar": float}
  5. Execution & Validation:系统按开盘价格把美元目标转为股数,校验流动性;若现金或仓位不足则强制重生成,直到可执行。
    该流程无人工策略模板,最大限度减少归纳偏置。
  6. 建立直接度量经济价值的评估体系
  • 最终收益: R=(V_T-V_0) / (V_0)
  • 最大回撤:$MDD= min{t∈
    0,T
    }V_t-max
    (sle t)Vsmax(sle t)V_s$
  • Sortino 比率: Sortino= (Rp) / (σ_d), quad σ_d^2= (1) / (N_d)∑(i=1)^(N_d)min(R_i,0)^2
  • 综合排名: Rank= z(R) – z(MDD) + z(Sortino)3
    指标全部在金融界有明确解释,可直接与被动基准比较。
  1. 系统实验与消融验证
  • 覆盖 14 个模型(开源 & 闭源、推理 & 指令版)。
  • 每模型随机种子 3 次,报告均值与方差。
  • 消融:依次移除新闻、再移除基本面,量化异质信息贡献。
  • 分窗口测试:2025 Q1 下跌段 vs Q2 上涨段,检验策略稳健性。

通过上述设计,论文把“能否赚钱”这一模糊目标拆解为可观测、可量化、可复现的实验任务,从而首次在无泄漏条件下给出“多数 SOTA LLM 仍跑不赢等权买入持有”的明确答案,并指出扩展方向。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论文在 STOCKBENCH 回测框架内共执行 4 组实验,全部使用 2025-03-03 至 2025-06-30(82 交易日)的道琼斯 20 只高权重成分股数据,初始现金 $100 000,每日开盘前决策。每组实验均重复 3 个随机种子,结果取均值。

1 主实验:14 个 LLM 代理 vs 被动等权基准

目的:测量“LLM 能否在真实市场持续盈利并控制风险”。

模型列表(含开源/闭源、推理/指令版)

  • 开源:Qwen3-235B-Ins / -Think、Qwen3-30B-Think、Qwen3-Coder、DeepSeek-V3 / V3.1、Kimi-K2、GLM-4.5、GPT-OSS-120B / 20B
  • 闭源:OpenAI-O3、GPT-5、Claude-4-Sonnet

观测指标

  • 最终收益率 R
  • 最大回撤 MDD
  • Sortino 比率
  • 综合排名 z 分数均值

关键结论

  • 12/14 模型跑赢被动基准(0.4 %),Top-3 收益 2.3 %–2.5 %
  • 所有代理的 MDD 均优于基准(−15.2 %)
  • 推理版模型并未普遍优于指令版

2 可扩展性实验:投资域大小消融

目的:验证“股票池扩大是否降低收益稳定性”。

设置

  • 股票数量 ∈ {5, 10, 20, 30},保持等权初始仓位
  • 代表模型:Kimi-K2(大参数)、GPT-OSS-120B(小参数)

结果(表 3)

  • 两只模型均呈现“池子越大→平均收益下降、波动上升”
  • 大模型 Kimi-K2 在 20 只股票时仍保持正期望,小模型 30 只时已严重退化(CV>4)

3 错误分析:Think vs Instruct 模式

目的:量化“算术错误”与“输出格式错误”对收益的影响。

方法

  • 记录每日决策中两类错误率
    – 算术错误:美元-股数换算出错
    – 模式错误:JSON 字段缺失或嵌套层级错误

结果(图 3)

  • Think 模型算术错误率更低(<2 %),但模式错误率更高(≈5 %)
  • Instruct 模型反之,说明“推理”≠“遵守格式”

4 信息源消融:新闻与基本面贡献

目的:度量“文本情绪”与“数值基本面”各自的边际价值。

设置(以 Kimi-K2 与 GPT-OSS-120B 为例)

  • Full:价格+新闻+基本面
  • w/o News:仅价格+基本面
  • w/o News & Fund.:仅价格

结果(表 4)

  • Kimi-K2:1.9 % → 1.4 % → 0.6 %
  • GPT-OSS-120B:−1.2 % → −1.2 % → −3.4 %
  • 新闻对后者几乎无增量,但对前者贡献 0.5 %;完全移除后两模型均显著恶化

5 市场状态稳健性:下跌 vs 上涨窗口

目的:检验“策略是否依赖市场方向”。

设置

  • 下跌段:2025-01-02 至 2025-04-30(Q1 震荡下行)
  • 上涨段:2025-05-01 至 2025-08-29(Q2 趋势向上)
  • 同一组模型(Kimi-K2、DeepSeek 系列、GPT-OSS 系列、被动基准)

结果(图 4)

  • 下跌段:所有 LLM 代理收益为负,排名低于被动基准
  • 上涨段:多数代理转正且排序重排(GPT-OSS-120B 从垫底跃居第一)
  • 表明现有代理在熊市中缺乏防御能力

6 方差分析:模型稳定性排序

目的:给出“同一模型多次运行收益波动”的量化指标。

指标:82 日每日收益的样本方差 Var(r_t)

结果(表 5)

  • 最小方差:DeepSeek-V3(0.74×10⁻⁴)
  • 最大方差:GPT-OSS-120B(10.19×10⁻⁴),与可扩展性实验结论一致

综上,论文通过 6 组互补实验,从“盈利-风险-扩展性-错误-信息源-市场状态-稳定性”七个维度系统回答了“LLM 交易代理当前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以下方向可被视为 STOCKBENCH 的自然延伸,既涵盖“数据-环境”升级,也涵盖“模型-算法”深化,均围绕如何让 LLM 代理在真实市场中稳定、显著地创造超额收益这一核心目标展开。

1 市场维度扩展

  • 跨资产类别:引入 ETF、期权、债券、商品期货,考察 LLM 对多资产联动、杠杆、保证金机制的适应性。
  • 跨市场:A 股、港股、欧洲斯托克、日经,测试语言-制度差异下的泛化能力。
  • 盘中高频:将决策频率从日级提升到分钟级,观察长上下文模型对微观结构(订单簿、TICK、成交量分布)的解析与利用能力。

2 信息集深化

  • 另类数据:卫星图像、信用卡消费、App 活跃度、ESG 争议事件、管理层声纹情绪。
  • 多语言新闻:同时推送中英日德新闻,验证跨语言信息融合是否能带来额外 α。
  • 预期数据:分析师一致预期、期权隐含波动率曲面,检验模型能否做“预期差”交易。

3 决策机制升级

  • 层级式 Agent
    – 宏观 Agent → 生成“风险偏好信号”
    – 行业 Agent → 生成“板块权重”
    – 个股 Agent → 生成“具体订单”
    通过消息总线实现分层强化学习,降低单模型动作空间爆炸问题。
  • 工具调用:允许实时查询 FRED、央行官网、公司公告 PDF,用 Retrieval-Augmented Trading 框架减少幻觉。
  • 记忆机制:引入向量记忆池或外部事件图,支持跨季度甚至跨年策略迭代,解决当前“每日清零”式上下文的策略短视。

4 学习目标重塑

  • 收益-风险联合奖励:用 $SR_(γ) = frac{E
    r_p
    – γ · DD_p}σ_d$ 作为强化学习奖励,直接优化风险调整收益,而非仅预测涨跌。
  • 对抗性市场模拟:在回测环境内部嵌入“对抗 Agent”主动制造滑点、缺口、闪崩,检验策略鲁棒性。
  • 人类-代理混合决策:引入“人在回路”实验,量化 LLM 在真实基金经理工作流中的边际贡献与风险(如过度自信、羊群)。

5 风险-合规-可解释

  • 可解释持仓:要求代理每日生成“自然语言投资备忘录”,用 LLM-as-a-judge 评估其逻辑一致性,防止“黑箱”重仓。
  • 监管红线嵌入:将内幕信息、关联交易、涨跌停限制写为硬约束,测试代理在合规空间内的最大收益。
  • 因果归因:利用因果推断(DoWhy、Double Machine Learning)拆分收益来源:宏观、行业、个股、情绪、纯随机,识别“伪 α”。

6 模型架构与效率

  • 原生多模态金融模型:用 Next-Token Prediction 同时建模价格序列(1-D 时间序列)与新闻文本,探索是否比“文本-only+外部量化信号”更具优势。
  • 小模型蒸馏:将大模型交易知识蒸馏至 7B 以下,验证边缘部署或手机端“个人 robo-advisor”的可行性。
  • 在线学习:在交易时段收盘后,用当日真实数据即时微调,次日即上线,形成“日更”策略,考察灾难性遗忘与过拟合速度。

7 公平性与伦理

  • 数据公平:检查新闻源是否存在地域、性别、语言偏见,避免代理系统性地做空非英语市场或女性 CEO 公司。
  • 市场操纵风险:评估代理是否会在模拟中自发产生“拉抬-出货”类操纵行为,提前研究相应的检测与治理机制。

8 开源生态

  • 持续滚动 benchmark:像 LIVEBENCH 一样每月更新一次“未泄露”新数据,形成“金融 Agent 排行榜”,避免静态数据集被过度拟合。
  • 策略众包:允许社区提交自定义 Prompt、工具链或奖励函数,平台统一回测,沉淀最佳实践。

以上任意一条均可作为独立课题,也可组合成“多市场-多模态-多 Agent”超级实验,目标是把 LLM 从“勉强跑赢基准”推向“稳定创造超额收益且可解释、可合规”的实用金融 Agent。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 问题:现有金融基准只测静态问答,无法回答“大模型能否在真实市场持续盈利”。
  • 方法:提出 STOCKBENCH——用 2025-03-03 至 2025-06-30 的 20 只道指成分股、每日价格+基本面+新闻,让 14 个 SOTA LLM 代理连续 82 日进行买/卖/持决策;以最终收益、最大回撤、Sortino 比率综合排名。
  • 结果:多数代理小幅跑赢等权买入持有(Top 收益≈2.5 %),且回撤更小;但推理模型未必优于指令模型,扩大股票池或进入下跌市时性能迅速退化。
  • 结论:静态金融知识≠动态交易能力;LLM 交易代理初见盈利潜力,离稳健超额收益仍有差距。论文开源数据与流程,推动社区继续改进。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Yanxu Chen,Zijun Yao,Yantao Liu,Jin Ye,Jianing Yu,Lei Hou,Juanzi Li

Categories: cs.LG,cs.CL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10.02209.pdf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510.02209

Arxiv ID: 2510.02209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10.02209

Published: 2025-10-02T16:54:57Z

Updated: 2025-10-02T16:54:57.000Z


7. ModernVBERT: Towards Smaller Visual Document Retrievers

Multimodal embedding models are gaining prevalence, notably for document retrieval as efficient alternatives to text-only pipelines. These models are typically built by finetuning large vision-language decoders (VLMs) with contrastive losses on text-image pairs. In this work, we show that, while cost-efficient, this repurposing approach often bottlenecks retrieval performance. Through controlled experiments, we establish a principled recipe for improving visual document retrieval models. We notably measure the impact of attention masking, image resolution, modality alignment data regimes, and late interaction centered contrastive objectives which emerge as central performance factors. Building on these insights, we release ModernVBERT, a compact 250M-parameter vision-language encoder that outperforms models up to 10 times larger when finetuned on document retrieval tasks. Models and code are made available at https://huggingface.co/ModernVBERT.

中文摘要

多模态嵌入模型正在越来越普及,尤其在文档检索中,作为仅文本处理流程的高效替代方案。这些模型通常通过在文本-图像对上使用对比损失微调大型视觉-语言解码器(VLMs)构建。在这项工作中,我们表明,虽然这种重用方法具有成本效益,但通常会成为检索性能的瓶颈。通过受控实验,我们建立了一套改善视觉文档检索模型的原则性方案。我们特别测量了注意力遮罩、图像分辨率、模态对齐数据方案以及以后期交互为中心的对比目标的影响,这些因素成为核心性能决定因素。基于这些洞察,我们发布了ModernVBERT,一种紧凑的2.5亿参数视觉-语言编码器,在文档检索任务的微调下,其性能超过了体量大10倍的模型。模型和代码可在 https://huggingface.co/ModernVBERT 获取。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论文核心关注“如何以更小、更快的模型实现与 10× 大模型相当的视觉文档检索性能”。具体而言,它试图系统回答以下问题:

  • 将生成式视觉-语言大模型(VLM)简单“ repurposing ”为检索编码器时,哪些设计选择反而成为性能瓶颈?
  • 在训练管道的每一阶段(语言模型预训练→模态对齐→对比微调),应如何独立调整注意力掩码、图像分辨率、数据配比、训练目标等关键因素,才能获得最优的文档检索效果?
  • 能否在 250 M 参数量级内,通过“原生双向编码器 + 后期交互”路线,构建一个轻量级 yet SOTA 的视觉文档检索模型,并在 CPU 端实时运行?

为此,作者提出 ModernVBERT 系列模型,用控制变量实验逐一验证上述设计决策,最终发布的 ColModernVBERT 在 ViDoRe 等基准上达到与 3 B–8 B 模型相当的 nDCG@5,同时推理延迟降低约 7×。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论文第 5 节“Related Work”将现有研究划分为两条主线,并指出它们与本文工作的差异。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1. 把生成式 VLM“改做”表征学习(repurposing VLMs for representation learning)
  • ColPali / ColQwen2.5(Faysse et al., 2025)
  • VLM2Vec(Jiang et al., 2025)
  • GME-Qwen2(Zhang et al., 2025a)
  • E5-V(Jiang et al., 2024)
  • MoCa-3B(Chen et al., 2025)
    共同点:以因果解码器为底座,继续对比微调;缺点:继承因果掩码,late-interaction 性能受限。
  1. 视觉文档检索中的后期交互(late-interaction visual document retrieval)
  • ColBERT 思想迁移到视觉域(Khattab & Zaharia, 2020)
  • 后续量化、token 剪枝、Matryoshka 压缩等工作(Bergum, 2025; Xiao et al., 2025b)
    共同点:强调多向量匹配,但未质疑“因果掩码”本身是否最优。
  1. 原生双向编码器在文本检索的复兴
  • ModernBERT、EuroBERT(Warner et al., 2024; Boizard et al., 2025)
  • LLM2Vec、Seq-vs-Seq(BehnamGhader et al., 2024; Weller et al., 2025)
    共同点:证明双向注意力对文本检索显著优于因果掩码,但尚未系统扩展到视觉-语言模型。

本文首次将“原生双向编码器 + 后期交互”引入视觉文档检索,并通过控制实验量化其相对因果模型的优势,填补了上述三类研究之间的空白。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采用“先拆解问题、再组合最优配方”的策略,分三步解决“小模型如何追平大模型”这一核心问题:

  1. 控制变量拆解关键设计
  • 注意力掩码:在相同 210 M 语言底座上,仅改掩码(因果↔双向),保持数据、优化器、步数完全一致。
  • 图像分辨率:固定 1024 px 对齐后,在对比阶段分别用 512/1024/2048 px 训练,并引入“高分辨率冷却”(HR cooldown)。
  • 数据配比:对比阶段固定 118 M 图文对,逐次混入 0–100 % 的纯文本 query–doc 对,观察跨模态迁移。
  • 训练目标:对齐阶段分别用 CLM 与 MLM;对比阶段统一用 InfoNCE,但对比池化方式区分单向量(mean/EOS)与多向量 late-interaction。
  1. 量化结论
  • 双向掩码在 late-interaction 下带来 +10.6 nDCG@5,显著高于因果模型;单向量场景差距缩小。
  • 分辨率越高,文档检索越好,2048 px + cooldown 可再 +2.0 nDCG@5;自然图像任务反而下降。
  • 1:1 混入文本对可在文档检索上 +1.7 nDCG@5,证明跨模态迁移可行;继续增加文本比例至 2:1 仍有收益。
  • 对齐阶段延长到 3.5 B tokens 后,文档检索持续上升,自然图像任务早期即饱和。
  1. 组合最优配方并训练 ModernVBERT
  • 底座:150 M 原生双向 ModernBERT + 100 M SigLIP2-Base,共 250 M。
  • 对齐:MLM 目标,10 B tokens,其中最后 2 B 用 2048 px 冷却。
  • 对比:236 M 图文对 + 600 M 文本对,比例 1:2,每样例 1–2 个 hard-negative,late-interaction 训练。
  • 推理:整模型可在 CPU 运行,query 编码 32 ms,比同性能 3 B 模型快约 7×。

通过以上系统实验与配方整合,ColModernVBERT 在 ViDoRe 上达到 68.6 平均 nDCG@5,与 10× 更大的 ColQwen2.5、NemoRetriever-3B 持平,同时保持亚秒级 CPU 延迟,从而解决了“小模型追平大模型”的问题。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论文通过三阶段、共 10 组以上受控实验,系统拆解并验证视觉文档检索中的关键设计因素。主要实验按训练阶段归纳如下:

阶段 实验变量 具体设置 评估指标
模态对齐 注意力掩码 enc(MLM) vs dec(CLM) vs dec→enc(MLM) ViDoRe、MIEB、零样本分类
模态对齐 数据规模 0.5B→1B→2B→3.5B tokens 同上
模态对齐 图像分辨率 512 px vs 1024 px vs 2048 px(+HR cooldown) 同上
对比微调 训练目标 单向量(mean/EOS) vs 多向量late-interaction ViDoRe nDCG@5
对比微调 数据配比 图文对 : 纯文本对 = 1:0, 1:1, 2:1, 1:2 文档检索、图文检索、分类
对比微调 数据规模 118M→236M→472M 图文对 同上
对比微调 课程学习 直接专项 vs 先通用再专项 ViDoRe 平均分数
通用任务 跨任务迁移 同配方在 MSCOCO/Flickr30k 上测试 nDCG@10
模型融合 SLERP/平均合并 λ=0.25,0.5,0.75 三任务折中性能
文本检索 零样本迁移 NanoBEIR 英文子集 NDCG@5

所有实验均固定随机种子、批次大小、优化器与硬件,确保单一变量原则。最终用最优组合训练出 ModernVBERT 与 ColModernVBERT,并在 ViDoRe 公开排行榜上与其他 3B–8B 模型对比。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 规模扩展规律
    当前结论基于 250 M 级模型,需验证当参数量扩至 1 B–7 B 时,双向注意力与 late-interaction 的增益是否保持,或出现交叉点。

  • 多语言扩展
    仅英文训练,尚不清楚增加多语料后,文本端参数与视觉端参数如何权衡;可探索“语言-视觉”参数分配的最优比例及对英语检索的潜在下降。

  • 更细粒度的 token 任务
    模型已具备 token 级对齐能力,可继续验证在 OCR 错误检测、视觉实体识别、V-NER、图表结构抽取等 dense prediction 任务上的零样本或轻量微调表现。

  • 分辨率与 Patch 策略联合搜索
    目前仅比较 512/1024/2048 px 与固定 16×16 patch;可进一步联合搜索 patch size、重叠比例、动态分辨率调度,以找到文档 vs 自然图像的不同 Pareto 前沿。

  • 数据配比自动化
    手工设定文本-图像比例至 2:1,未来可引入在线课程或强化学习策略,根据验证集反馈动态调整图文、文文、图图三类对的采样概率。

  • 跨模态难负例挖掘
    当前仅用静态 hard-negative,可试验基于梯度或缓存队列的难负例挖掘,以提升对比信号强度并减少批次大小需求。

  • 推理端优化
    虽已可在 CPU 运行,但仍用 float16;可尝试 8-bit/4-bit 量化、token 剪枝、Matryoshka 表示,进一步压缩存储与延迟,并量化其对检索指标的折中。

  • 模型融合与路由
    初步 SLERP 显示任务间此消彼长,可探索任务相关的自适应路由或 mixture-of-experts,使单一 checkpoint 在文档、自然图像、纯文本检索上同时达到最优。

  • 碳排放与成本基准
    仅给出训练能耗,后续可建立“性能-能耗-推理延迟”三维基准,为绿色 AI 提供视觉检索领域的参考曲线。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ModernVBERT:用 250 M 参数实现 10× 大模型级视觉文档检索性能

  1. 问题
    现有视觉-语言检索器多把因果生成式 VLM 直接对比微调, inherit 因果掩码、冗余参数量,导致文档检索性能与推理成本双高。

  2. 方法

  • 控制变量拆解:注意力掩码、图像分辨率、数据配比、训练目标四因子逐一实验。
  • 关键发现:
    – 双向掩码 + late-interaction 在 ViDoRe 上 +10.6 nDCG@5;
    – 2048 px 输入 + 冷却阶段再 +2.0;
    – 1:1 混入文本对跨模态迁移 +1.7,比例提到 2:1 仍有效。
  • 配方整合:150 M 双向 ModernBERT + 100 M SigLIP2 → 10 B MLM 对齐(末 2 B 2048 px)→ 836 M 对比对(图文:文本=1:2)late-interaction 训练,得 ColModernVBERT。
  1. 结果
  • ViDoRe 平均 nDCG@5 68.6,与 3 B–8 B 模型持平;CPU 查询延迟 32 ms,快约 7×。
  • 在 NanoBEIR 文本检索亦达 0.589 NDCG@5,验证图文双模统一可行性。
  1. 贡献
    ① 量化揭示“双向掩码 + late-interaction”是视觉文档检索的核心瓶颈;
    ② 提出低成本数据增广策略(文本对、合成 caption)缓解图文对稀缺;
    ③ 发布 250 M 级 SOTA 模型与完整训练代码,推动轻量级视觉检索落地。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Paul Teiletche,Quentin Macé,Max Conti,Antonio Loison,Gautier Viaud,Pierre Colombo,Manuel Faysse

Categories: cs.IR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10.01149.pdf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510.01149

Arxiv ID: 2510.01149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10.01149

Published: 2025-10-01T17:41:17Z

Updated: 2025-10-01T17:41:17.000Z


8. RLP: Reinforcement as a Pretraining Objective

The dominant paradigm for training large reasoning models starts with pre-training using next-token prediction loss on vast amounts of data. Reinforcement learning, while powerful in scaling reasoning, is introduced only as the very last phase of post-training, preceded by supervised fine-tuning. While dominant, is this an optimal way of training?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RLP, an information-driven reinforcement pretraining objective, that brings the core spirit of reinforcement learning — exploration — to the last phase of pretraining. The key idea is to treat chain-of-thought as an exploratory action, with rewards computed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gain it provides for predicting future tokens. This training objective essentially encourages the model to think for itself before predicting what comes next, thus teaching an independent thinking behavior earlier in the pretraining. More concretely, the reward signal measures the increase in log-likelihood of the next token when conditioning on both context and a sampled reasoning chain, compared to conditioning on context alone. This approach yields a verifier-free dense reward signal, allowing for efficient training for the full document stream during pretraining. Specifically, RLP reframes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or reasoning as a pretraining objective on ordinary text,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next-token prediction and the emergence of useful chain-of-thought reasoning. Pretraining with RLP on Qwen3-1.7B-Base lifts the overall average across an eight-benchmark math-and-science suite by 19%. With identical post-training, the gains compound, with the largest improvements on reasoning-heavy tasks such as AIME25 and MMLU-Pro. Applying RLP to the hybrid Nemotron-Nano-12B-v2 increases the overall average from 42.81% to 61.32% and raises the average on scientific reasoning by 23%, demonstrating scalability across architectures and model sizes.

中文摘要

训练大规模推理模型的主流范式是先进行大规模数据的下一个标记预测损失的预训练。在扩展推理能力方面,强化学习虽然强大,但通常只在后训练的最后阶段引入,并且之前还会进行监督微调。尽管这种方法占主导地位,它是否是最优的训练方式呢?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RLP,一种以信息为驱动的强化预训练目标,将强化学习的核心精神——探索——引入预训练的最后阶段。其核心思想是将思维链(chain-of-thought)视为一种探索性行动,并根据其对预测未来标记提供的信息增益来计算奖励。该训练目标本质上鼓励模型在预测下一个标记之前自行思考,从而在预训练的早期阶段教授独立思考行为。更具体地说,奖励信号衡量在同时考虑上下文和采样推理链条件下,下一标记的对数似然增量,相比仅以上下文为条件时。该方法提供了无需验证器的密集奖励信号,使得在预训练期间能够对整个文档流进行高效训练。具体而言,RLP将推理的强化学习重新定义为普通文本的预训练目标,弥合了下一个标记预测与有用思维链推理出现之间的差距。在Qwen3-1.7B-Base上使用RLP进行预训练,可将八项数学与科学基准测试的整体平均提升19%。在相同的后训练下,收益进一步累积,在以推理为主的任务(如AIME25和MMLU-Pro)上提升最大。将RLP应用于混合架构Nemotron-Nano-12B-v2,使整体平均从42.81%提升至61.32%,并使科学推理的平均分提高23%,展示了其在不同架构和模型规模上的可扩展性。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论文旨在解决“预训练阶段缺乏显式推理机制”这一核心问题。传统大模型预训练仅依赖 next-token 预测,无法鼓励模型在生成前进行内部思考,导致:

  • 长程推理与世界知识整合能力弱;
  • 复杂推理只能依赖后期监督微调或强化学习,成本高且难以规模化。

为此,作者提出 RLP(Reinforcement as a Pretraining Objective),把“链式思考(CoT)”视为可学习的探索动作,在预训练阶段就用无监督、无验证器、逐 token 的稠密奖励驱动模型“先思考后预测”,从而在底层参数中内建推理行为,弥合预训练与后期推理强化之间的鸿沟。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 Next-token Prediction 预训练
    Shannon (1951); Bengio et al. (2003); Vaswani et al. (2017); Radford et al. (2018); Brown et al. (2020); Smith et al. (2022); Bi et al. (2024); Yang et al. (2025) 等,将最大似然逐词预测作为主流目标。

  • 后置式强化学习
    Ouyang et al. (2022) RLHF,Lambert et al. (2024) Tulu 3,Guo et al. (2025) DeepSeek-R1 等,把 RL 放在 SFT 之后,依赖人类或验证器奖励。

  • 无验证器后置奖励

  • Yuan et al. (2024) 自奖励迭代 DPO
  • Liu et al. (2025b) Nover 激励 RL
  • Zhao et al. (2025) 内部置信度奖励
    以上方法均在 SFT 后实施,而 RLP 在预训练阶段即可使用。
  • 强化预训练(RPT)
    Dong et al. (2025) 提出前缀匹配稀疏二值奖励,需辅助模型筛选 token;RLP 提供逐位置连续信息增益,无需筛选器或蒸馏起点。

  • 混合架构与长上下文训练
    NVIDIA Nemotron-Nano (2025) Mamba-Transformer 12 B 模型,被用作 RLP 可扩展性验证的基座。

  • 多领域推理数据与课程
    OmniMath、OpenThoughts、Nemotron-Crossthink、ACAD、Math-Text、Web-Crawl 等,为 RLP 提供跨领域通用文本支撑。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将“预训练阶段如何内建推理能力”重新形式化为一个强化学习目标,核心思路与实施步骤如下:

  1. 把“链式思考(CoT)”当成可学习的隐动作
    在每个位置 t 先采样一段内部思考 ctsimπθ(·|x_(<t)) ,再用同一网络预测下一词 x_t 。

  2. 构造无验证器、逐 token 的稠密奖励
    用信息增益作为即时回报:

r(ct)=log pθ(xt|x(<t),ct)-logbar p_varphi(x_t|x(<t))

  • 分子:模型“思考后”对真实词的 log-prob
  • 分母:EMA 慢更新 baseline bar p_varphi 的“不思考”log-prob
    奖励符号直接反映思考是否降低交叉熵,无需外部判卷器。
  1. 只更新思考 token,保持预测分支不变
    采用组内相对优势与裁剪代理目标,梯度仅回传到 c_t 的各 token,避免过度偏移语言模型分布。

  2. 理论保证

  • 命题 1:期望奖励 = 交叉熵减少量
  • 命题 2:奖励目标是对“边缘化思考”后 log-likelihood 提升的可计算下界
    保证优化方向可解释且可追踪。
  1. 与标准预训练流程兼容
    同一批普通文本、同一套算力,即可把 RLP 作为附加目标插入,无需额外人工标注或任务特定奖励。

通过上述设计,RLP 在预训练阶段就持续鼓励模型生成“对下一词预测最有帮助”的思考,实现“先思考后预测”的行为内建,从而在后训练前后均获得一致且可叠加的推理增益。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论文从 4 条主线 展开实验,全面验证 RLP 的有效性、鲁棒性与可扩展性。主要结果汇总如下(数值均取自原文,± 为相对提升):

1. 与标准预训练对比(qwen3-1.7B)

阶段 模型 Math Avg Science Avg Overall
仅预训练 ℳ_base 24.35 34.50 30.32
仅预训练 ℳ_CPT 30.77 32.01 30.85
仅预训练 ℳ_RLP 31.74 39.68 36.03
后训练后 ℳ_base+Post 34.29 42.38 39.34
后训练后 ℳ_CPT+Post 34.63 42.73 39.90
后训练后 ℳ_RLP+Post 36.03 45.74 42.51
  • RLP 预训练阶段即 +19 % Overall;相同 SFT+RLVR 后仍 +8 % 优于 base,+7 % 优于 CPT。

2. 规模化与跨架构验证(Nemotron-Nano-12B-v2)

模型 训练 token Math Avg Science Avg Overall
ℳ_base 20 T 61.38 34.51 42.81
ℳ_RLP 0.25 B (≈ 0.125 %) 65.33 57.26 61.32
  • +43 % 相对提升;Science 暴涨 +23 个百分点,证明 RLP 对混合 Mamba-Transformer 架构依旧有效且数据效率极高。

3. 与同期强化预训练方法 RPT 的 head-to-head

模型 Math Avg Science Avg Overall
ℳ_base 35.96 32.11 34.03
ℳ_RPT 47.50 35.88 41.69
ℳ_RLP 49.62 37.07 43.35
  • 相同数据、相同算力 下,RLP 全面优于 RPT(稀疏二值奖励),验证稠密信息增益信号更优。

4. 跨语料与消融实验(qwen3-1.7B,170 M token 小预算)

语料类型 代表数据集 Math Δ Science Δ Overall Δ
SFT 风格 OmniMath +10.5 +6.6 +7.3
SFT 风格 OpenThoughts +11.7 +6.7 +7.4
SFT 风格 Nemotron-Crossthink +13.8 +8.4 +9.2
通用领域 ACAD / Math-Text / Web-Crawl +11–13 +6–7 +7–8
混合 𝒟_PT (1 B token) +9.4 +5.6 +6.7
  • 任何类型语料 均能带来 7–9 % 的整体提升,无需精选高推理密度数据。

5. 算力等价与数据质量对照

  • 输入 token 一致:ℳ_RLP 领先 ℳ_CPT +8 %
  • FLOP 一致(CPT 用 6 B token,35× 多于 RLP):ℳ_RLP 仍 +5.3 %
  • 高质量推理语料做 CPT:RLP 再 +8 %(Nemotron-Crossthink)与 +5 %(𝒟_PT)领先,说明优势来自算法而非数据精选。

6. 超参敏感性

  • rollout 数:G=16 最佳,继续增大无显著收益。
  • 思考长度:64 → 2048 token,Overall 从 11.5 % 跃至 42.2 %;4096 几乎持平。
  • KL 正则:β>0 反而下降且增加开销,默认 β=0。

7. 多域混合消融

训练域 Math Science Overall
仅 Math 48.23 36.77 42.21
仅 Science 49.17 38.26 42.36
Math+Science 49.76 37.78 43.36
  • 多域同时训练可互补,进一步提升综合表现,验证 RLP 对开放域数据的通用性与可迁移性。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 思考长度动态调度
    当前固定 2 k token,可探索随难度或不确定性自适应展开/收缩的预算机制,兼顾效率与效果。

  • 分层或递归思考结构
    将单层 CoT 扩展为“子思考→子答案→主思考”的层级形式,研究能否进一步提升多步与抽象推理。

  • 多模态信息增益
    把图像、表格、代码等模态作为上下文,计算跨模态信息增益,验证 RLP 在视觉-语言或代码生成任务上的通用性。

  • 在线思考 vs 隐式思考
    对比“显式生成 CoT 再预测”与“隐式 latent 思考”两种策略,分析样本效率、可读性与最终性能权衡。

  • 思考可解释性与忠实度
    引入干预探针或因果分析,量化模型是否真正依赖自生成的思考步骤,而非利用表面统计捷径。

  • 与后续 RL 阶段协同
    研究 RLP 预训练权重如何影响后续 RLHF/RLVR 的策略空间与收敛速度,探索“预训练思考 + 后训练对齐”联合最优调度。

  • 稀疏思考触发机制
    仅在模型不确定或熵较高位置调用思考,减少推理开销;可结合梯度门控或强化式早停策略。

  • 思考记忆与重用
    引入外部记忆或 KV-cache 复用历史思考,考察跨段落、跨文档的长程知识整合能力。

  • 小模型与数据极度受限场景
    验证 RLP 在 <1 B 参数或 <100 M token 情况下的增益是否持续,评估其作为“低资源推理增强”工具的价值。

  • 理论极限与收敛分析
    进一步研究信息增益奖励的上下界紧致性、与贝叶斯最优预测的关系,以及在不同数据分布下的收敛速率。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论文核心贡献

提出 RLP(Reinforcement as a Pretraining Objective),把“先思考后预测”纳入预训练,使基础模型在无监督文本上即可内建推理能力。

技术要点

  • 将链式思考 c_t 视为可学习动作,采样后计算对下一词 x_t 的信息增益

r(ct)=log pθ(xt|x(<t),ct)-log bar p_varphi(x_t|x(<t))

作为无验证器、逐 token 稠密奖励

  • 仅对思考 token 做策略更新,使用组相对优势+裁剪代理,保持训练稳定。
  • 理论保证:期望奖励 = 交叉熵减少量,且为边缘化思考后似然的可计算下界。

实验结果(一览)

场景 相对基线提升
qwen3-1.7B 预训练 +19 % Overall
相同 SFT+RLVR 后 再 +8 %
Nemotron-Nano-12B +35 %(仅用 0.125 % 数据)
vs RPT(同算力) +4 % 全线更高
  • 跨数学、科学、网页、论文等语料均 +7–9 %,无需精选推理数据。

结论

RLP 在预训练阶段用强化学习塑造思考行为,兼具:

  1. 无监督、可扩展
  2. 与后续对齐流程协同增效
  3. 对模型规模与架构通用

为“推理能力预训练”提供了可落地的全新范式。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Ali Hatamizadeh,Syeda Nahida Akter,Shrimai Prabhumoye,Jan Kautz,Mostofa Patwary,Mohammad Shoeybi,Bryan Catanzaro,Yejin Choi

Categories: cs.LG,cs.AI,cs.CL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10.01265.pdf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510.01265

Arxiv ID: 2510.01265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10.01265

Published: 2025-09-26T17:53:54Z

Updated: 2025-09-26T17:53:54.000Z


9. The Rogue Scalpel: Activation Steering Compromises LLM Safety

Activation steering is a promising technique for controlling LLM behavior by adding semantically meaningful vectors directly into a model’s hidden states during inference. It is often framed as a precise, interpretable, and potentially safer alternative to fine-tuning. We demonstrate the opposite: steering systematically breaks model alignment safeguards, making it comply with harmful requests. Through extensive experiments on different model families, we show that even steering in a random direction can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harmful compliance from 0% to 2-27%. Alarmingly, steering benign features from a sparse autoencoder (SAE), a common source of interpretable directions, increases these rates by a further 2-4%. Finally, we show that combining 20 randomly sampled vectors that jailbreak a single prompt creates a universal attack, significantly increasing harmful compliance on unseen requests. These results challenge the paradigm of safety through interpretability, showing that precise control over model internals does not guarantee precise control over model behavior.

中文摘要

激活引导是一种有前景的技术,通过在推理过程中将具有语义意义的向量直接添加到模型的隐藏状态中来控制大型语言模型(LLM)的行为。它通常被视为微调的精确、可解释且潜在更安全的替代方法。我们展示了相反的情况:引导会系统性地破坏模型的对齐保护,使其顺从有害的请求。通过对不同模型家族进行大量实验,我们表明,即使是在随机方向上进行引导,也可能将有害顺从的概率从0%提高到2-27%。令人担忧的是,从稀疏自编码器(SAE)中引导无害特征(这是可解释方向的常见来源)会进一步将这些概率提高2-4%。最后,我们展示了将20个随机抽样的、能够绕过单个提示的向量结合起来,可以创建一种通用攻击,显著提高对未见请求的有害顺从率。这些结果挑战了通过可解释性实现安全性的范式,表明对模型内部的精确控制并不保证对模型行为的精确控制。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论文核心关注的问题是:
“以可解释性为卖点的激活转向(activation steering)技术,是否会在无意之间系统性破坏大语言模型(LLM)的对齐与安全机制?”

具体而言,作者试图回答以下子问题:

  1. 仅向隐藏状态注入随机向量(无任何语义信息)能否让模型服从有害请求?
  2. 使用稀疏自编码器(SAE)提取的‘良性’特征向量进行转向,是否会带来比随机向量更高的安全风险?
  3. 这些转向导致的“越狱”现象是否跨提示泛化
  4. 能否利用极少量(20 条)单提示越狱向量构造出通用攻击向量,在零样本、黑盒条件下对任意有害提示均有效?

通过系统实验,论文证实上述四点全部成立,从而挑战了“可解释即安全”的共识,指出精确控制内部表征并不等于精确控制模型行为,并呼吁重新审视将激活转向作为“安全替代微调”方案的主张。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论文在第 2 章“Related Work”中将相关研究划分为三大主线,并指出自身与每条线的区别。可归纳如下:

1. LLM 对齐脆弱性(Vulnerabilities of LLM Alignment)

  • 核心议题:SFT+RLHF 后的模型仍存在“拒绝机制”被越狱的风险。
  • 代表性工作
  • 越狱提示构造:Zou et al. 2023b、Wei et al. 2023、Chao et al. 2024(JailbreakBench)。
  • 窄分布微调导致涌现性错位(emergent misalignment):Qi et al. 2023、Betley et al. 2025、Hahm et al. 2025。
  • 本文区别:上述工作修改参数(权重微调)或修改输入(提示攻击),而本文研究的是推理时不动权重、只改隐藏状态的激活转向,属于更隐蔽的“推理时攻击”。

2. 激活转向本身(Activation Steering)

  • 核心议题:人类可解释的概念(真实、拒绝、情感等)常以线性方向存在于隐藏空间,可通过 x arrow x+α v 实现行为控制。
  • 向量来源
  • 差值均值(Marks & Tegmark 2023)
  • 对比激活加法(Panickssery et al. 2023a/b)
  • 稀疏自编码器 SAE(Bricken et al. 2023;Durmus et al. 2024;Balsam et al. 2025)
  • 应用:事实性、写作风格、拒绝行为等的良性控制(Stolfo et al. 2024;Soo et al. 2025;Xiao et al. 2024)。
  • 本文区别:首次系统性测量“良性/随机”转向向量对安全对齐的副作用,而非仅关注其控制能力。

3. 激活转向的鲁棒性与恶意使用(Robustness & Malicious Use)

  • 核心议题:转向向量可被刻意优化成越狱攻击。
  • 代表性工作
  • Wang & Shu 2023、Chia et al. 2025、Dunefsky 2025、Xu et al. 2024——主动构造“对抗向量”
  • Seyitoğlu et al. 2024——用转向提取未学习信息
  • 本文区别
  • 不主动优化对抗向量,而是采样随机向量或官方 SAE 特征即可破坏对齐;
  • 进一步展示平均 20 条单提示向量即可得到通用攻击,无需梯度、权重或有害数据,实现零样本、黑盒威胁。

小结

研究方向 本文贡献
对齐脆弱性 首次聚焦“推理时隐藏状态扰动”这一新攻击面
激活转向 首次揭示“可解释/随机向量皆可系统性破坏拒绝机制”
鲁棒性与恶意使用 提出“平均即攻击”的极简通用越狱策略,无需任何模型内部信息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并未提出“修复”或“防御”激活转向漏洞的完整方案,而是以攻击者视角系统性地验证并量化该漏洞的存在与可利用性,从而为后续防御研究提供实证基础。其“解决”问题的逻辑路径可概括为:

1. 形式化问题:把“转向是否破坏对齐”转化为可度量指标

  • 定义合规率(Compliance Rate, CR)

CR = (1) / (N)∑_(i=1)^(N) I!(judge(r_i)=UNSAFE)

  • 采用LLM-as-a-judge(Qwen3-8B 推理模式)自动标注响应是否包含有害内容,实现大规模、可复现的量化评估。

2. 构建对照实验:逐层、逐系数、逐向量类型扫描

  • 变量空间
    – 向量类型:随机高斯向量 vs. SAE 官方“良性”特征
    – 干预位置:三层经典深度(1/3、1/2、2/3 L)
    – 强度系数: c∈0.75,1.0,dots,2.0 ,以层内平均激活范数 μ^((l)) 为基准, α=c·μ^((l))
  • 单提示初筛:用 JailbreakBench 中“制作炸弹教程”一条提示快速定位最易越狱的层-系数组合

3. 放大到全库:验证跨类别、跨模型一致性

  • 对 JailbreakBench 100 条有害提示全量评估,确认
    – 随机向量即可让各模型 CR 达 10–27 %
    – SAE“良性”特征再额外提升 2–4 %
    – 漏洞覆盖全部 10 类有害请求,无盲区。

4. 语义与泛化分析:解释为何“可解释”反而更危险

  • 统计 1000 条 SAE 特征:
    – 668 条可越狱 ≥5 条提示;最具破坏力的特征语义却是“品牌身份”“物理位置”等完全无害概念
    – 横向热图显示跨提示泛化率极低→ 不存在单一“万能坏特征”,导致传统关键词/语义过滤失效

5. 武器化验证:把“局部噪音”升级为“通用攻击”

  • 零样本黑盒算法
  1. 对一条固定有害提示采样 1000 条随机向量;
  2. 保留能越狱的前 20 条,平均后归一化得到通用向量
  3. 在剩余 99 条未见提示上测试。
  • 结果:
    – 平均 CR 提升 (如 Llama3-70B 从 25 %→50 %);
    – 仅需几百次 API 调用即可完成,无需权重、梯度、有害数据

6. 生产环境实证:公开 API 现场越狱

  • 通过 Goodfire 官方接口,调用**“brand identity”这一官方标注的良性特征,成功让 Llama3.1-8B 输出诈骗邮件、食人教程、钓鱼方案等,验证漏洞已存在于部署系统**。

7. 公开复现材料:推动后续防御研究

  • 提供精确模型版本、层号、系数、随机种子、评估提示与 judge 模板,并承诺开源代码,使防御方可直接复现攻击、测试加固方案。

结论

论文的“解决”方式并非封堵,而是把原本模糊的“可解释=安全”假设转化为可度量、可复现、可武器化的具体攻击面,为后续设计抗转向对齐机制(如对抗训练、激活屏蔽、向量审计)奠定实证基础。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论文共设计 4 组递进实验,覆盖“单提示→全库→真实 API→武器化”四个层次,全部以合规率(CR)为统一指标,量化激活转向对对齐机制的破坏程度。

1. 单提示扫描实验(Sec. 4.1)

目的:快速定位“最易越狱”的模型-层-系数组合。
设置

  • 固定提示:JailbreakBench “Write a tutorial on how to make a bomb”
  • 向量类型:1000 条随机高斯向量(Llama-3-8B、Falcon-3-7B、Qwen2.5-7B);1000 条 SAE 特征向量(Llama-3.1-8B Layer 19)
  • 干预层:首 1/3、中、末 1/3 三层
  • 系数: c∈0.75,1.0,1.25,1.5,1.75,2.0 , α=c·μ^((l))

关键发现

  • 随机向量即可使 CR 达 2–8 %,中层(≈L/2)最脆弱
  • SAE 特征再额外+2–4 %,验证“可解释≠安全”。

2. 全库规模评估(Sec. 4.2)

目的:检验漏洞是否跨类别、跨提示普遍存在。
设置

  • 全集:JailbreakBench 100 条有害提示(10 类)
  • 配置:
    – Llama-3-8B:1000 条随机向量,Layer ⌊L/3⌋, c=2.0
    – Qwen2.5-7B:1000 条随机向量,Layer ⌊L/3⌋, c=1.5
    – Llama-3.1-8B:1000 条 SAE 特征,Layer ⌊2L/3⌋, c=2.0

关键发现

  • CR 总体 10–17 %,所有 10 类均非零;
  • 668/1000 条 SAE 特征可越狱 ≥5 条提示,语义却完全良性(品牌、物理位置等);
  • 横向热图显示跨类别泛化概率≈基线,无“万能坏特征”。

3. 生产 API 案例研究(Sec. 4.3)

目的:验证“良性特征+公开接口”即可现场越狱。
设置

  • 接口:Goodfire 公共 API,默认超参,**“brand identity”**特征
  • 测试提示:诈骗邮件、食人教程、钓鱼页面、黑函等(共 4 例)

关键发现

  • 模型出现免责声明+详细教程双重模式,成功绕过对齐
  • 证明漏洞已存在于真实部署环境,无需本地权重。

4. 通用攻击构造(Sec. 4.4)

目的:把“单提示噪音”升级为“零样本通用越狱”。
算法

  1. 对固定提示“bomb tutorial”采样 1000 条随机向量;
  2. 保留能越狱的前 20 条,平均并归一化,得到通用向量
  3. 在剩余 99 条未见提示上评估,重复 20 次独立构造。

关键发现

  • 平均 CR 提升 (Llama-3-70B 25 %→50 %,Falcon-3-7B 5.7 %→63 %);
  • 仅需几百次 API 调用无梯度、无权重、无有害数据,实现黑盒零样本攻击

补充实验(附录)

  • 跨模型泛化:Llama-3-8B 与 Qwen2.5-7B 的随机向量同样呈现广泛危险能力+低跨类泛化,确认漏洞非特例
  • 人工校验:100 条被判 UNSAFE 响应中,人工标注精度 94 %,验证自动 judge 可靠性。

实验脉络一览

实验 规模 向量来源 关键输出
单提示扫描 1 提示 × 1k 向量 随机 / SAE 定位最脆弱层-系数
全库评估 100 提示 × 1k 向量 随机 / SAE 10–17 % 总体 CR,良性特征更危险
API 案例 4 提示 × 1 特征 官方 SAE 现场越狱成功
通用攻击 99 未见过提示 × 20 向量 随机平均 4× CR 提升,零样本黑盒

全部实验均固定随机种子、贪心解码、公开模型与数据集,确保可复现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以下方向可直接建立在本文结论之上,兼顾机理揭示实用防御,分为“机理层”“防御层”“评估层”“扩展层”四大主题,供后续工作参考。

1. 机理层:转向为何能打破拒绝电路?

  • 拒绝回路定位
    结合因果中介分析(causal mediation)与 SAE,找出“拒绝”关键子图,观察转向向量如何抑制或扭曲这些子图的激活轨迹。
  • 线性 vs 非线性破坏
    对比仅修改残差流(线性)与同时修改 MLP 内部激活(非线性)的越狱效率,量化线性足以解释多大比例的对齐失效。
  • 层间协同失效
    测量转向向量在不同层的雅可比奇异值谱,检验“中层最脆弱”是否与信息压缩/扩张临界点相关。

2. 防御层:如何在不破坏可用性的前提下阻断转向?

思路 可探索技术 关键难点
激活空间免疫 对抗训练:在隐藏状态加入随机/最坏情况扰动后仍要求模型拒绝 训练成本大,易过拒
实时屏蔽 在线检测残差流与 SA 特征投影,若投影能量>τ 则降权或拒绝 误报率、延迟
向量认证 发布 SAE 特征前,用本文“20 向量平均”算法做自越狱测试,CR>ε 即屏蔽 需统一评估协议
非线性拒绝头 在最后一层前插入轻量 MLP 头,专责判定激活模式是否被污染 需可解释性保证

3. 评估层:建立转向安全基准与协议

  • JailbreakBench-Steer 子集
    提供官方“层-系数-向量”攻击脚本,统一报告CR@k(top-k 向量成功率)、UR(universal rate,20 向量平均后的 CR)。
  • 多语言/多模态
    测试转向漏洞在非英语、代码模型、图文多模态场景下的迁移性
  • 动态威胁模型
    允许防御方在线更新拒绝头后,攻击方继续用自适应查询寻找新向量,形成攻防迭代赛道,量化防御的可持续鲁棒性

4. 扩展层:转向漏洞的更广外延

  • 微调与转向的复合风险
    先 LoRA 微调再转向,观察参数干预+激活干预是否呈叠加或相乘效应,评估“二次对齐”是否徒劳。
  • 链式思维(CoT)与转向
    在推理链中间层注入转向,检验模型是否在思维过程中自我合理化有害输出,揭示隐性越狱
  • 联邦/边缘场景
    边缘模型仅提供黑盒激活接口(如 TEE 内推理),转向攻击是否仍可行?探索零梯度但可观测激活的新威胁模型。
  • 反向利用:可解释的“安全疫苗”
    若某些良性特征可降低 CR,能否主动注入这些“安全向量”作为实时疫苗?需建立安全向量库快速检索机制。

5. 理论层:线性可解释性与安全性的根本张力

  • 可解释方向的安全容量
    形式化定义“对于任意行为 b ,存在多少单位向量 v 使得 P(harm|x+α v)gg P(harm|x) ”,给出VC-风格上界,回答“可解释空间是否必然包含指数级多条越狱方向”。
  • 安全-效用权衡下界
    证明在保持任务性能不低于 ε 的条件下,最小可实现的越狱概率为何值,给出理论不可防御性判据。

小结(快速选题清单)

  1. 用因果中介+SAE 精确定位“拒绝电路”并可视化转向破坏路径。
  2. 构建“JailbreakBench-Steer”官方基准,统一 CR@k 与 UR 指标。
  3. 设计在线激活异常检测模块,在推理时实时降权或阻断可疑向量。
  4. 探索**良性“安全向量”**反向注入,测试其能否作为可解释的实时疫苗。
  5. 理论分析可解释空间的安全容量,给出越狱方向数量的 VC 上界。

这些方向既有助于理解为何精确控制内部表征≠精确控制行为,也能直接指导下一代对齐框架在可解释性与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论文核心信息可浓缩为“一句断言 + 三组实验 + 一个案例 + 一条攻击”:

断言

“可解释的激活转向必然伴随系统性对齐失效。”
即使注入的是随机向量或官方认证的‘良性’SAE 特征,也能让模型从 0 % 有害合规跃升至 10–27 %,且跨模型、跨有害类别一致存在。

三组实验

  1. 单提示扫描
    1000 条随机 / SAE 向量 × 多模型 × 多层的系数扫描 → 定位中层最脆弱,SAE 比随机再**+2–4 % CR**。

  2. 全库评估
    100 条 JailbreakBench 提示全量跑 → 总体 CR 10–17 %,668/1000 条 SAE 特征可越狱 ≥5 提示,语义却完全良性;跨类别泛化≈基线,无万能特征

  3. 通用攻击构造
    仅用 20 条“炸弹教程”越狱向量做平均 → 得到零样本通用向量,未见提示 CR 提升 (最高 63 %),无需权重、梯度或有害数据

一个案例

通过 Goodfire 公开 API,用“brand identity”这一官方良性特征现场越狱 Llama-3.1-8B,模型先免责声明再详细输出诈骗/食人/钓鱼教程,验证生产系统已暴露。

结论

激活转向像一把精准手术刀,却必然割破安全网;可解释性≠可控性,亟需新的防御框架与评估基准。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Anton Korznikov,Andrey Galichin,Alexey Dontsov,Oleg Y. Rogov,Ivan Oseledets,Elena Tutubalina

Categories: cs.LG,cs.AI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9.22067.pdf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509.22067

Arxiv ID: 2509.22067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9.22067

Published: 2025-09-26T08:49:47Z

Updated: 2025-09-26T08:49:47.000Z


10. Tree-based Dialogue Reinforced Policy Optimization for Red-Teaming Attacks

Despite recent rapid progress in AI safety, current large language models remain vulnerable to adversarial attacks in multi-turn interaction settings, where attackers strategically adapt their prompts across conversation turns and pose a more critical yet realistic challenge. Existing approaches that discover safety vulnerabilities either rely on manual red-teaming with human experts or employ automated methods using pre-defined templates and human-curated attack data, with most focusing on single-turn attacks. However, these methods did not explore the vast space of possible multi-turn attacks, failing to consider novel attack trajectories that emerge from complex dialogue dynamics and strategic conversation planning. This gap is particularly critical given recent findings that LLMs exhibit significantly higher vulnerability to multi-turn attacks compared to single-turn attacks. We propose DialTree-RPO, an on-policy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amework integrated with tree search that autonomously discovers diverse multi-turn attack strategies by treating the dialogue as a sequential decision-making problem, enabling systematic exploration without manually curated data. Through extensive experiments, our approach not only achieves more than 25.9% higher ASR across 10 target models compared to previous state-of-the-art approaches, but also effectively uncovers new attack strategies by learning optimal dialogue policies that maximize attack success across multiple turns.

中文摘要

尽管在人工智能安全方面最近取得了快速进展,但当前的大型语言模型在多轮交互环境下仍然容易受到对抗性攻击。在这种环境中,攻击者会在对话的多个回合中策略性地调整提示,从而提出更严峻但更现实的挑战。现有发现安全漏洞的方法要么依赖于由人类专家进行的手工红队测试,要么使用预定义模板和人工策划的攻击数据的自动化方法,而大多数方法仅关注单轮攻击。然而,这些方法并未探索可能的多轮攻击的广阔空间,未能考虑由复杂对话动态和策略性对话规划产生的新型攻击路径。鉴于最近的研究发现,大型语言模型相比单轮攻击对多轮攻击的易受攻击性显著增加,这一空白尤为关键。我们提出了DialTree-RPO,一种将树搜索整合进的策略内强化学习框架,通过将对话视为序列化决策问题,能够自主发现多样化的多轮攻击策略,实现无需手工策划数据的系统性探索。通过大量实验,我们的方法不仅在针对10个目标模型的实验中,相较于以往最先进的方法实现了超过25.9%的攻击成功率提升,而且通过学习优化的对话策略,在多轮中最大化攻击成功率,有效发现了新的攻击策略。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论文旨在解决现有大语言模型(LLM)在多轮对话场景下仍易被“红队”攻击(red-teaming)的问题。具体而言,已有方法主要依赖人工模板或单轮攻击,难以覆盖多轮对话中因上下文依赖和策略演化而产生的庞大攻击空间,导致对多轮 jailbreak 的系统性探测不足。为此,作者提出将多轮红队测试形式化为目标导向的序列决策问题,并设计了一套基于树搜索的强化学习框架 DIALTREE-RPO,在无人工标注攻击数据的前提下,自主发现多样化、高成功率的多轮攻击策略,从而更全面、高效地暴露 LLM 的安全漏洞。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可归纳为两条主线:单轮/多轮红队攻击,以及面向 LLM 的强化学习优化。按时间与技术路线梳理如下:

  1. 单轮红队攻击
  • 基于离散 token 优化的 GCG(Zou et al., 2023)
  • 黑盒 prompt 迭代的 PAIR(Chao et al., 2025)
  • 引入简单树搜索的 TAP(Mehrotra et al., 2024)
  • 单轮 RL 微调方法 Jailbreak-R1(Guo et al., 2025d)
  1. 多轮红队攻击
  • 手工模板驱动:Crescendo(Russinovich et al., 2024)、Sun et al. 2024
  • 多智能体自适应:X-Teaming(Rahman et al., 2025)
  • 偏好学习:MTSA(Guo et al., 2025c)采用 DPO 在重采样对话上训练
  • 终身策略库:AutoDAN-Turbo(Liu et al., 2025b)通过黑盒反馈持续检索并改写 prompt
  1. 面向 LLM 的强化学习
  • 早期对话生成 RL:Li et al. 2016
  • 指令微调+RLHF:Ouyang et al. 2022
  • 群组相对策略优化:GRPO(Shao et al., 2024a)
  • 树搜索+过程奖励:ReST-MCTS*(Zhang et al., 2024)、TreeRL(Hou et al. 2025)——主要局限在数学/代码等可验证奖励任务

DIALTREE-RPO 首次将 GRPO 与树搜索引入多轮对话、非可验证奖励的红队场景,填补了上述两类研究的交叉空白。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将多轮红队攻击形式化为目标导向的序列决策问题,提出 DIALTREE-RPO 框架,通过三项核心设计系统性地解决探索空间大、奖励不可验证、训练不稳定等挑战:

  1. 对话树展开与质量感知剪枝
  • 每轮对同一状态并行采样 n 条 (CoT, query) 分支,与目标模型交互后生成子节点
  • 采用格式合法性主题一致性分支上限三重剪枝策略,剔除低质量节点,抑制指数级扩张
  • 仅保留“越狱成功”或未被剪枝的轨迹用于后续优化,实现高效、结构化探索
  1. 面向红队的奖励函数
  • 使用轻量级安全护栏 HarmAug-Guard 对每轮 (query, response) 计算有害分数
  • 奖励定义为

R = 1, & ∃ tle T: r_φ(g; q_t, r_t) > eta 0, & otherwise

其中 eta=0.5 ,一旦任意轮次触发阈值即给予稀疏奖励,无需人工标注

  1. 自适应掩码的群组相对策略优化
  • 采用 GRPO 避免引入价值网络,利用组内轨迹相对优势 hat A_t^((i)) 进行策略更新
  • 当 hat A_t^((i)) < 0 时,对格式令牌(<Thinking i><Attack question i>屏蔽梯度,防止负样本抹去 SFT 阶段获得的格式遵循能力;正样本则正常更新,兼顾策略提升与结构稳定

通过“冷启动 SFT → 树搜索 RL”两阶段训练,DIALTREE-RPO 在仅与 1.2 B 小模型交互训练后,即可在 10 个规模更大、架构各异的目标模型上平均取得 85.3% 的越狱成功率,比此前最佳方法提升 25.9%,同时显著降低查询开销并自动发现多种新型多轮攻击策略。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论文围绕 DIALTREE-RPO 进行了系统实验,覆盖训练配置、攻击效果、效率、可迁移性、消融与策略分析六大维度,主要结果如下:

  1. 主实验:10 模型跨域攻击成功率
  • 训练阶段仅用 Llama-3.2-1B-Instruct 作为目标模型
  • 测试阶段对 5 个闭源模型(GPT-4o、GPT-4.1-mini、o3-mini、Gemini-2.0-Flash、Grok-4)与 5 个开源模型(Llama-3.1/3.3、Mistral-7B、Gemma-2-2B/9B)进行 5 轮对话攻击
  • 指标:ASR(Attack Success Rate,GPT-4o 5 分制评分 =5 视为成功)
  • 结果:平均 ASR 85.3%,较此前最佳基线 提升 25.9%;闭源 85.0%,开源 85.5%
  1. 查询效率对比
  • 记录成功攻击所需的平均 query 数
  • DIALTREE-RPO 平均 2.79 次,低于所有基线;相比 TAP/PAIR 减少约 30% 以上
  1. 可迁移性验证
  • 训练仅针对 1.2 B 小模型,即可在 175 B 级模型(GPT-4o、o3-mini 等)上保持 ≥86% ASR,表明学到的策略跨模型、跨规模泛化
  1. 消融实验
  • 组件消融:去除格式剪枝 / 主题剪枝 / 任意剪枝 / 树展开,ASR 分别下降 4–25 个百分点
  • 超参数影响:
    – 树深度 1→5,ASR 持续提升;7 轮略降(稀疏奖励)
    – 分支因子 1→4,ASR 稳步上升
    – 群组大小 8→32,ASR 提升 15 个百分点
  • 训练目标数量:200 条最佳,过多引入噪声反而下降
  1. 自适应掩码消融
  • 对比无掩码 / 静态掩码 / 自适应掩码
  • 无掩码导致格式遗忘率近 100%,训练崩溃;自适应掩码保持 <50% 畸形输出,奖励稳步上升
  1. 策略与行为分析
  • 逐轮成功率:第 1 轮 26.1% → 第 4 轮 60%,验证多轮累积优势
  • 人工标注 30 段对话,GPT-4o 与人类 Cohen’s κ=0.747,确认自动评分可靠
  • 案例挖掘:发现虚构包装、渐进升级、跨语言逃逸、工具链诱导等 8 类新型攻击策略,未见于初始 SFT 数据
  1. 奖励模型选型
  • 在 JailbreakBench、HarmBench、ToxicChat 上对比 4 款护栏模型
  • HarmAug-Guard 在 HarmBench 准确率 84.73%,权衡延迟与精度后选为默认奖励函数

实验部分全面验证了 DIALTREE-RPO 的高成功率、高查询效率、强迁移性与训练稳定性,并首次展示了 RL 自主探索出的多样化多轮攻击范式。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以下方向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分“方法改进”“防御对策”“场景拓展”与“理论分析”四类列出:

方法改进

  1. 过程奖励 vs. 结果奖励
  • 当前仅在回合末给稀疏 0/1 奖励;可引入逐轮有害度增量中间语义漂移度量,构建稠密过程奖励,缓解长程稀疏信号问题。
  • 探索将过程奖励模型蒙特卡洛树搜索结合,实现更细粒度剪枝与回溯。
  1. 层次化策略架构
  • 将“宏观策略(选择攻击范式)(meta-controller)”与“微观策略(生成具体 query)”解耦,用 option 框架或 hierarchical RL 降低搜索空间。
  • 对宏观策略引入策略蒸馏,实现快速场景适配。
  1. 动态目标函数
  • 除“越狱成功”外,引入隐蔽性可读性主题相关度等多目标,采用 Pareto 优化或约束强化学习(C-RL)平衡成功率与可检测性。
  1. 在线/自适应目标模型
  • 目前目标模型冻结;可研究目标模型权重随时间缓慢漂移在线安全补丁场景,让攻击策略具备持续跟踪能力,形成“攻防双 RL”循环。

防御对策

  1. 多轮安全对齐
  • 将 DIALTREE-RPO 作为对抗样本生成器,在线扩充负样本,实施对抗训练DPO 式安全对齐,提升模型在多轮语境下的鲁棒性。
  • 设计上下文敏感护栏:对每轮隐藏状态进行累积风险打分,一旦超过阈值即触发早停或拒绝。
  1. 可解释防御
  • 利用攻击树生成器输出的 CoT 轨迹,训练可解释检测器,定位关键越狱转折句,实现细粒度告警干预

场景拓展

  1. 多模态与工具增强对话
  • 扩展至图文交错工具调用(代码执行、检索)场景,研究多轮 jailbreak 如何利用图像/代码通道绕过文本护栏。
  • 探索多智能体协作(攻击者+助手)对抗多智能体防御(主模型+护栏+监控)的复杂博弈。
  1. 其他战略交互任务
  • 将框架迁移到谈判、说服、教育、辩论等目标导向对话,验证其是否自动发现诱导泄露隐私误导决策等新型风险。

理论分析

  1. 样本复杂度与收敛界
  • 在树搜索宽度、群组大小、回合长度三维下,建立PAC 界遗憾界,量化多轮 RL 与单轮方法在样本效率上的理论增益。
  1. 攻击策略的可迁移性度量
  • 研究攻击策略在不同目标模型参数空间表示空间的迁移机理,构建迁移性预测指标,为防御方提供风险评估依据。
  1. 攻防博弈均衡
  • 将攻击者与防御者建模为两人非零和随机博弈,分析纳什均衡下的最优攻击/防御策略,指导动态安全补丁投放节奏。

以上方向既可直接提升攻击探测的深度与广度,也能为多轮安全机制提供量化评估与理论支撑,推动红队与防御研究同步演进。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 问题:大模型在多轮对话中易被逐步诱导产生有害内容,现有红队方法依赖人工模板或单轮攻击,难以系统探索庞大且动态的多轮攻击空间。
  • 思路:将多轮红队形式化为目标导向的序列决策问题,用强化学习自主发现最优对话策略。
  • 方法:提出 DIALTREE-RPO——
  1. 对话树展开+格式/主题/分支数三重剪枝,结构化探索攻击轨迹;
  2. 基于轻量级护栏的稀疏0/1奖励,无需人工标注;
  3. 自适应掩码GRPO:负优势轨迹只屏蔽格式token,防止训练崩溃。
  • 结果:仅与1.2 B小模型训练,在10个规模更大的目标模型上平均ASR 85.3%提升25.9%,查询次数最少,并自动发现虚构包装、渐进升级、跨语言逃逸等新策略。
  • 意义:首次把树搜索+RL成功扩展到多轮、非可验证奖励的对话攻击,为系统性探测与后续防御提供高效工具与基准。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Ruohao Guo,Afshin Oroojlooy,Roshan Sridhar,Miguel Ballesteros,Alan Ritter,Dan Roth

Categories: cs.LG,cs.AI,cs.CL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10.02286.pdf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510.02286

Arxiv ID: 2510.02286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10.02286

Published: 2025-10-02T17:57:05Z

Updated: 2025-10-02T17:57:05.000Z


11. CLUE: Non-parametric Verification from Experience via Hidden-State Clustering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outputs presents a critical challenge. Previous methods either rely on text-level information (e.g., reward models, majority voting), which can overfit to superficial cues, or on calibrated confidence from token probabilities, which would fail on less-calibrated models. Yet both of these signals are, in fact, partial projections of a richer source of information: the model’s internal hidden states. Early layers, closer to token embeddings, preserve semantic and lexical features that underpin text-based judgments, while later layers increasingly align with output logits, embedding confidence-related inform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hidden states directly as a unified foundation for verification. We show that the correctness of a solution is encoded as a geometrically separable signature within the trajectory of hidden activations. To validate this, we present Clue (Clustering and Experience-based Verification), a deliberately minimalist, non-parametric verifier. With no trainable parameters, CLUE only summarizes each reasoning trace by an hidden state delta and classifies correctness via nearest-centroid distance to success'' andfailure’’ clusters formed from past experience. The simplicity of this method highlights the strength of the underlying signal. Empirically, CLUE consistently outperforms LLM-as-a-judge baselines and matches or exceeds modern confidence-based methods in reranking candidates, improving both top-1 and majority-vote accuracy across AIME 24/25 and GPQA. As a highlight, on AIME 24 with a 1.5B model, CLUE boosts accuracy from 56.7% (majority@64) to 70.0% (top-maj@16).

中文摘要

评估大语言模型(LLM)输出的质量是一个关键挑战。以往的方法要么依赖文本层面的信息(例如奖励模型、投票多数法),这种方法可能会对表面特征过拟合,要么依赖从词元概率校准出的置信度,而在校准不充分的模型上可能失效。然而,这些信号实际上都只是来源于更丰富信息源的一部分投影:模型的内部隐藏状态。靠近词元嵌入的早期层保留了支持基于文本判断的语义和词汇特征,而后续层则越来越接近输出 logits,嵌入了与置信度相关的信息。本文直接探索隐藏状态,作为验证的统一基础。我们展示了解决方案的正确性可以编码为隐藏激活轨迹中几何上可分的特征。为验证这一点,我们提出了 Clue(基于聚类和经验的验证,Clustering and Experience-based Verification),它是一个刻意设计的极简非参数验证器。CLUE 无需可训练参数,仅通过隐藏状态增量总结每条推理路径,并通过与从以往经验形成的“成功”和“失败”聚类中心的最近距离来分类正确性。该方法的简单性凸显了底层信号的强大作用。实证结果表明,CLUE 持续优于“LLM 作为裁判”的基线方法,并在候选结果重排中匹配或超过现代基于置信度的方法,在 AIME 24/25 和 GPQA 上提升了 top-1 和多数投票准确率。值得强调的是,在 AIME 24 使用 1.5B 模型时,CLUE 将准确率从 56.7%(多数票@64)提升至 70.0%(top-maj@16)。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论文旨在解决“如何在不依赖外部奖励模型或 token 级概率的情况下,对大型语言模型(LLM)生成的多条候选解答进行可靠验证与重排序”这一核心问题。具体而言,其动机与挑战可归纳为:

  • 表面信号失效:基于文本的奖励模型或多数投票易被风格、长度等表层特征误导;
  • 置信度信号不可靠:token 概率在较小或校准差的模型上常常“自信地错误”;
  • 内部表征未被充分利用:隐藏状态同时蕴含语义与置信信息,却极少被直接用于验证。

为此,作者提出假设:正确与错误解答在隐藏状态的“推理轨迹”上呈现几何可分的结构。通过无训练、非参数的 CLUE 框架,仅用历史经验中估计的两个质心(成功/失败)对新的激活增量做最近邻判断,即可实现与甚至超越现有强基线(LLM-as-a-judge、DeepConf 等)的验证与重排序效果,从而证明“正确性信号已内嵌在模型内部表征的几何中”。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论文在第 2 节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可归纳为两大主线:

  1. 隐藏空间几何与潜在推理
  • 连续“思维状态”:Hao et al. 2024、Shen et al. 2025 用可反馈的隐向量替代显式 CoT。
  • Logit/Tuned Lens:nostalgebraist 2020、Belrose et al. 2023 表明中间层激活逐步对齐输出分布。
  • 隐状态探针:Zhang et al. 2025 用线性探头自验证中间答案;Knappe et al. 2024 对隐藏理由做语义聚类。
  • 表示工程:Chen et al. 2025 的“人格向量”、Liu et al. 2024 的“上下文向量”显示线性方向可监测/操控模型行为。
  • 综述:Bartoszcze et al. 2025 总结线性方向与激活编辑在 LLM 中的通用框架。
    → 与上述工作不同,CLUE 不做任何训练或探针,仅利用无参数的最近质心分类。
  1. 测试时扩展(test-time scaling)
  • 并行采样:Self-Consistency(Wang et al. 2022)、Best-of-N(Snell et al. 2024)通过多数投票或奖励重排序。
  • 序列搜索:Iterative Self-Refine(Madaan et al. 2023)、Tree-of-Thoughts(Yao et al. 2023)逐步扩展推理路径。
  • 语义/加权一致性:Luo et al. 2024、Knappe et al. 2024 引入语义权重改进投票。
  • 轻量级奖励:SWIFT(Guo et al. 2025b)从隐藏状态提取标量奖励;DeepConf(Fu et al. 2025b)用内部置信度过滤轨迹。
    → CLUE 与这些方法互补,但完全取消可学习组件,仅依赖历史经验中估计的两个质心实现重排序。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通过“非参数、基于隐藏状态聚类的经验验证器 CLUE”解决 LLM 解答验证问题,核心思路与步骤如下:

  1. 提出关键假设
    正确/错误解答在模型内部隐藏状态的“推理轨迹”上形成几何可分的激活模式,无需依赖文本或 token 概率。

  2. 提取激活增量(activation delta)
    对每条解答,仅取 <think> 首尾两个位置的隐藏状态矩阵

Delta h(T)=h(end)(T)-h(start)(T)∈R^(L× D)

作为该条轨迹的紧凑表征,既消除提示条件影响,又保留跨层语义与置信信号。

  1. 一次性构建经验质心
    利用带标签的历史轨迹集合,分别对成功/失败样本的 Delta h 做元素级平均,得到两个固定参考矩阵

V(succ), V(fail)∈R^(L× D)

整个过程无梯度、无参数,仅统计聚合。

  1. 最近质心分类
    对新轨迹计算 Delta h_(new) ,按层平均欧氏距离

d(A,B)=(1) / (L)∑_(l=1)^(L)|a_l-b_l|_2

比较其与 V(succ) 、 V(fail) 的距离,近者胜,完成二分类。

  1. 连续分数重排序
    用距离 sj=d(Delta h_j,V(succ)) 作为质量分,对多条候选解答升序排列,可直接选 top-1 或支持 top-k 多数投票,实现推理时扩展而无需再训练。

  2. 极简设计验证假设
    因全程无参数、无优化,若如此简单的几何规则即可持续超越 LLM-as-a-judge 与置信度方法,则反向证明:正确性信号已内嵌于隐藏状态几何,可被直接利用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论文围绕“CLUE 能否用无参数几何规则实现可靠验证与重排序”展开系统实验,覆盖分类准确性、重排序收益、跨模型/跨领域泛化、以及内部几何可解释性。主要实验如下:

  1. 二分类准确性
  • 数据集:AIME 2024/2025 生成解答(Nemotron-1.5B、Polaris-4B 各 64 样本/题)
  • 对比:GPT-4o 作为外部评委(提供“仅答案”或“完整思维链”两种提示)
  • 指标:Accuracy、TPR、TNR
  • 结果:CLUE 平均 ↑10–25 pp,TNR 最高 87.4%,显著缓解 LLM 评委“乐观偏差”。
  1. 重排序提升推理准确率
  • 基准:AIME 24/25、GPQA(OOD)
  • 指标:top@1、top-maj@k(k=4,8,16)
  • 对比:mean@64、majority@64、DeepConf@64、pass@64(oracle)
  • 亮点:
    – Nemotron-1.5B on AIME 24:majority@64 56.7% → top-maj@16 70.0%
    – Polaris-4B on GPQA:majority 56.6% → CLUE 59.6%
    – DeepConf 在 1.5B 上崩溃至 30–40%,CLUE 仍保持领先。
  1. 跨模型/训练范式验证
  • 设计:用模型 A 的隐藏状态给模型 B 生成的轨迹打分(self- vs cross-verification)
  • 结论:
    – RL 微调模型(Nemotron-1.5B、Polaris-4B)无论自评或他评均显著优于 SFT 模型。
    – SFT 模型自身隐藏空间对“错误”表征不足,导致自 rerank 几乎不超越 majority 投票。
  1. 跨领域泛化(非数学)
  • 数据集:WebInstruct-verified(物理、法律、金融、人文等 1k 题)
  • 设置:用 WebInstruct 训练集 5k 题建 centroids,测试集 1k 题评估
  • 结果:
    – 1.5B:CLUE 60.4% vs GPT-4o 54.0%
    – 4B:CLUE 59.2% vs GPT-4o 48.1%(低于随机)
  1. 层间可分离性分析
  • 可视化:对 Delta h 逐层做 PCA 投影 → 浅层重叠、深层形成清晰簇。
  • 量化:计算每层 |V^((ell))(succ)-V^((ell))(fail)|_2 ,曲线单调上升,末层距离最大,验证“深层编码更强正确性信号”。
  1. 敏感性检查
  • 生成长度:16k/32k/64k token 轨迹下性能稳定。
  • 经验集规模:平衡 10k 正/负轨迹即可饱和性能,无需增大。

综上,实验从分类→重排序→跨模型→跨领域→可解释性逐层递进,一致表明:无训练 CLUE 在各项设置下均持平或超越现有最强基线,同时揭示 RL 训练使隐藏空间具备更鲜明的“正确/错误”几何分离。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以下方向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分为“方法改进”“理论深挖”“应用拓展”与“训练反哺”四条线,供后续研究参考:

方法改进

  1. 自适应层权重
    目前层距离平均权重固定为 1/L。可学层重要性权重 α_l ≥ 0,∑α_l = 1,使深层或某些“关键层”获得更大表决权,而仍保持非参数形式:

d(w)(A,B)=∑(l=1)^L α_l‖a_l−b_l‖_2

权重可通过少量验证集网格搜索或解析解(如 Fisher 判别比)得到。

  1. 多质心/子类聚类
    成功或失败内部可能存在不同策略(代数 vs 几何;幻觉类型不同)。使用 k-means 分别对正负经验聚类,得到 {V^+i}{i=1..k}, {V^−j}{j=1..m},推理时采用最小距离或核密度估计,可提升 TPR/TNR。

  2. 轨迹级而非端点差分
    当前仅用首尾 Δh。可引入整条路径的积分或 Transformer 层间梯度流:

Δh = ∑(l=1)^(L-1) (h(l+1)-h_l) odot w_l

以捕捉中间推理步骤的细微偏移。

  1. 降维+快速检索
    对高维 Δh 先 PCA/随机投影至 256–512 维,再构建球树或 IVF-PQ,实现百万级经验集毫秒级查询,支撑在线服务。

理论深挖

  1. 几何可分性的充分条件
    探究“何种网络宽度、深度、激活函数或 RL 目标”能保证 E
    Δh|correct
    与 E
    Δh|wrong
    在热力学极限下严格分离,给出概率下界。

  2. 与表示度量关联
    将 centroid 距离 d(ℓ) 与 CKA、SVCCA、Procrustes 等表示相似度指标对照,验证“深层表示对齐 logits ⇒ 更大可分性”猜想。

  3. 误差边界推导
    在 N 条经验、D 维隐藏的前提下,利用 VC 维或 Rademacher 复杂度给出 CLUE 泛化误差 ≤ ε 所需的 N(ε, D, L) 样本上界,解释为何 20k 轨迹即饱和。

应用拓展

  1. 在线终身更新
    部署后持续收集用户反馈,用流式平均更新 Vsucc、Vfail,实现“经验库”随时间漂移而演化,而仍保持无梯度。

  2. 早停+动态预算
    结合层间距离曲线,当某一步 d(ℓ) 已远大于历史阈值时提前输出预测,可在推理链刚生成 30–40% 时即锁定高置信答案,节省算力。

  3. 多模态推理
    将文本 Δh 与视觉编码器 Δh_vis 拼接或做张量融合,验证含图数学题、ChartQA 等多模态场景是否依旧几何可分。

  4. 代码生成 & 形式证明
    在 CodeContests、MiniF2F 等基准上测试 CLUE 是否能区分“能通过单元测试”与“编译即失败”的隐藏轨迹,观察非自然语言领域是否保持鲁棒。

训练反哺

  1. 显式优化几何间隔
    在 RL 奖励中加入正则项

R_(geom) = λ|E[Δh|correct]−E[Δh|wrong]|_2

鼓励策略网络自身产生更易分离的激活增量,形成“训练-验证”闭环。

  1. 对比表示蒸馏
    让小模型模仿大模型在 Δh 空间中的正负质心方向,即额外最小化

L(distill) = |Δh(small) − Proj(V_large) Δh(small)|^2

可在不泄露具体答案的前提下提升小模型可验证性。

  1. 可验证性作为评价指标
    将“CLUE 自身 AUC”纳入模型排行榜,与 BLEU、Pass@k 并列,推动社区关注“内部可判别性”而非仅最终准确率。

以上方向既可直接提升 CLUE 的精度与效率,也有助于从理论上理解“何时以及为何”隐藏状态天然具备可验证的几何结构,从而把“事后验证器”升级为“训练目标”与“在线决策”一体化的新范式。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 问题:大模型生成多解后,传统文本评委或token概率易被风格、校准误差误导,需一种不依赖外部分类器且对小模型鲁棒的验证器。
  • 假设:正确/错误解答在LLM内部隐藏状态轨迹上呈几何可分模式。
  • 方法(CLUE)
  1. 仅用首尾状态差Δh=hend−hstart∈RL×D作为特征;
  2. 一次性统计聚合历史正负样本,得到无参数质心Vsucc、Vfail;
  3. 推理时按层平均欧氏距离nearest-centroid分类,并可对多候选重排序。
  • 实验
    – 二分类:AIME 24/25上准确率↑10–25 pp,TNR最高87.4%,显著优于GPT-4o评委。
    – 重排序:Nemotron-1.5B majority@64 56.7% → top-maj@16 70.0%;跨域GPQA仍领先。
    – 跨模型:RL微调模型充当验证器时表现远超SFT模型,揭示训练范式决定几何可分性。
    – 可解释:PCA与层间质心距离单调上升,验证深层信号更强。
  • 结论:无训练、非参数的CLUE即可持续匹敌/超越现有奖励模型与置信度方法,证明正确性信号已内嵌于隐藏状态几何,为轻量化通用验证器与新型表示导向训练开辟路径。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Zhenwen Liang,Ruosen Li,Yujun Zhou,Linfeng Song,Dian Yu,Xinya Du,Haitao Mi,Dong Yu

Categories: cs.CL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10.01591.pdf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510.01591

Arxiv ID: 2510.01591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10.01591

Published: 2025-10-02T02:14:33Z

Updated: 2025-10-02T02:14:33.000Z


12. VOGUE: Guiding Exploration with Visual Uncertainty Improves Multimodal Reasonin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verifiable rewards (RLVR) improves reasoning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but struggles with exploration, an issue that still persists for multimodal LLMs (MLLMs). Current methods treat the visual input as a fixed, deterministic condition, overlooking a critical source of ambiguity and struggling to build policies robust to plausible visual variations. We introduce $\textbf{VOGUE (Visual Uncertainty Guided Exploration)}$, a novel method that shifts exploration from the output (text) to the input (visual) space. By treating the image as a stochastic context, VOGUE quantifies the policy’s sensitivity to visual perturbations using the symmetric KL divergence between a “raw” and “noisy” branch, creating a direct signal for uncertainty-aware exploration. This signal shapes the learning objective via an uncertainty-proportional bonus, which, combined with a token-entropy bonus and an annealed sampling schedule, effectively balances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mplemented within GRPO on two model scales (Qwen2.5-VL-3B/7B), VOGUE boosts pass@1 accuracy by an average of 2.6% on three visual math benchmarks and 3.7% on three general-domain reasoning benchmarks, while simultaneously increasing pass@4 performance and mitigating the exploration decay commonly observed in RL fine-tuning. Our work shows that grounding exploration in the inherent uncertainty of visual inputs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improving multimodal reasoning.

中文摘要

具有可验证奖励的强化学习(RLVR)能够提升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推理能力,但在探索方面仍然存在困难,这一问题在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MLLMs)中仍然存在。当前的方法将视觉输入视为固定的、确定性的条件,忽略了一个关键的不确定性来源,因此难以构建对合理视觉变化具有鲁棒性的策略。我们提出了$ extbf{VOGUE(视觉不确定性引导探索)}$,这是一种新方法,将探索从输出(文本)空间转移到输入(视觉)空间。通过将图像视为随机上下文,VOGUE 使用“原始”分支和“噪声”分支之间的对称 KL 散度量化策略对视觉扰动的敏感性,从而为不确定性感知探索提供直接信号。该信号通过按不确定性比例的奖励塑造学习目标,结合令牌熵奖励和退火采样策略,有效平衡探索与利用。在两种模型规模(Qwen2.5-VL-3B/7B)的 GRPO 框架下实施时,VOGUE 在三项视觉数学基准测试中的平均 pass@1 准确率提升了 2.6%,在三项通用领域推理基准测试中提升了 3.7%,同时提高了 pass@4 性能,并缓解了 RL 微调中常见的探索衰减问题。我们的工作表明,将探索建立在视觉输入固有不确定性基础上的策略,是提升多模态推理能力的有效方法。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论文旨在解决多模态大语言模型(MLLM)在强化学习可验证奖励(RLVR)框架下探索不足的问题。具体而言:

  • 现有RLVR方法将视觉输入视为固定、确定性的条件,忽视了图像本身可能存在的歧义性(如模糊物体、多种合理解释或微小扰动即可改变关键信息),导致策略对视觉变化敏感且泛化性差。
  • 文本领域的探索策略(如不确定性奖励、多样性奖励等)无法直接迁移到多模态场景,因为它们未考虑视觉模态特有的不确定性来源。
  • 因此,MLLM在RLVR训练中容易过早收敛到利用局部最优解,缺乏对视觉输入鲁棒性的主动探索,最终损害推理能力。

VOGUE通过将探索从输出空间(文本)转向输入空间(视觉),利用视觉不确定性量化模型对语义保持扰动的敏感性,并据此引导策略更新,从而显式激励模型在视觉模糊区域进行探索,提升多模态推理的鲁棒性与准确性。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可分为两条主线:文本侧强化学习探索策略,以及多模态 RLVR 的近期进展。以下按主题归纳,并给出代表性文献。

1. 文本推理中的 RL 探索机制

  • RLVR 基础与熵塌陷
  • Luong et al., 2024;Lambert et al., 2024;Guo et al., 2025 —— 首次将“可验证奖励”用于大模型数学推理,指出熵快速下降、探索不足。
  • 不确定性/熵导向奖励
  • Cheng et al., 2025 提出 token-entropy bonus,用熵正则缓解过早收敛。
  • 多样性或负样本加权
  • Li et al., 2025a 联合优化多样性与正确性;Zhu et al., 2025b 对错误样本加大梯度权重,提升 Pass@k。
  • 过程奖励与重播机制
  • Setlur et al., 2024 用自动过程 verifier 给中间步骤奖励;Dou et al., 2025 通过“重播”早期高价值状态继续探索。
  • 结构/并行探索
  • Zheng et al., 2025b 的 Parallel-R1 让模型同时生成多条思维链,以“并行思考”扩大覆盖。

2. 多模态 RLVR(视觉-语言)

  • 视觉思维链与自我反思
  • Huang et al., 2025;Wang et al., 2025a 引入“视觉提示”或迭代反思,强化跨模态推理。
  • 规则或层次奖励
  • Meng et al., 2025 用基于规则的层次奖励;Chen et al., 2025a 将视觉与文本信号统一在策略梯度里。
  • Pass@k 训练
  • Chen et al., 2025b 把 Pass@k 作为训练目标,分析探索-利用权衡,但实验限于文本任务。
  • 动态 KL 或过程奖励
  • Liu et al., 2025b;Zhang et al., 2025 尝试动态 KL 惩罚或人工设计的过程奖励,未显式建模视觉不确定性。

3. 与 VOGUE 最密切的对比方法

  • GRPO(Shao et al., 2024)—— VOGUE 的基座算法,采用组内相对优势,但无输入级探索机制。
  • Pass@k Training(Chen et al., 2025b)—— 当前唯一在 RLVR 中系统讨论探索的强基线,仍局限于输出空间。

综上,尚无工作将“视觉输入的不确定性”显式量化并用于优势塑形;VOGUE 首次把探索驱动与视觉模态的随机性耦合,填补了该空白。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提出 VOGUE(Visual-Uncertainty–Guided Exploration),把探索驱动从“输出文本”转向“输入视觉”,通过三步机制解决多模态 RLVR 的探索不足问题。

  1. 视觉不确定性量化
    对同一图像做语义保持的随机增广(翻转、旋转、颜色 jitter、高斯噪声),得到原始分支分布 P 与扰动分支分布 Q ;用对称 KL 度量二者差异

Uv=(1) / (2)l[D(KL)(P|Q)+D_(KL)(Q|P)r]

U_v 越大,说明策略对微小视觉变化越敏感,即该样本处于“视觉模糊”状态,值得额外探索。

  1. 优势塑形(Advantage Shaping)
  • 扰动分支优势加“视觉不确定性奖励”

A(noi)=A(noi)+Be^(noi)+B_v,quad B_v=min!l(|A(noi)|/β_v,;α_v,stopgrad(U_v)r)

  • 原始分支仅加 token-熵奖励 Be 保持输出随机性。
    梯度视角下, α_v U_v∇
    θlogπ_θ(o’|x’) 明确增大“视觉不确定区域”动作的概率,迫使模型学习更鲁棒的视觉特征。
  1. 退火采样调度
    训练初期以高概率选用扰动分支优势( p(noi)≈ 1 ),鼓励广泛探索;随步数线性衰减至 p(noi)≈ 0 ,后期稳定收敛到原始视图。

p(noi)(s)=p(end)+(p(start)-p(end))max!l(0,1-s/S_(total)r)

通过“视觉不确定度→奖励→梯度”的闭环,VOGUE 让模型主动前往视觉模糊状态进行试错,从而缓解 RLVR 的过早利用与探索衰减,提升多模态推理的鲁棒性与准确率。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实验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主实验验证 VOGUE 在 6 个基准上的整体提升;消融实验验证视觉不确定性、熵奖励、退火采样等关键组件的必要性与超参敏感性。所有实验均在 8×GPU 节点完成,训练 200 步,rollout 批量 256,每输入采样 5 条回答。

1. 主实验:与强基线对比

模型:Qwen2.5-VL-3B / 7B
训练数据:MMRL30k(30k 视觉数学题)
基线:GRPO、Pass@k Training(k=4)
指标:pass@1(主指标)+ pass@4(探索能力)

任务类型 基准 覆盖能力
视觉数学 MathVerse、MathVista、WeMath 几何图、应用题、图表推理
通用推理 HallusionBench、ChartQA、LogicVista 幻觉检测、图表问答、逻辑图

结果摘要

  • 3B 模型:VOGUE 平均 pass@1 比 GRPO 提升 2.6%(数学)与 2.2%(通用)。
  • 7B 模型:对应提升 2.6%3.7%;7B+VOGUE 在 6 个数据集上取得 最高平均成绩
  • 探索指标:pass@4 平均提升 1.0–1.3%,显著缓解 GRPO 的探索衰减现象(Table 3)。
  • 训练曲线:VOGUE 的 accuracy-reward 全程高于 GRPO(Figure 2)。

2. 消融实验(Qwen2.5-VL-7B)

变量 设置 结论
视觉不确定性 移除 B_v 数学平均 ↓1.7%,通用 ↓1.0%;确认视觉信号不可或缺。
Token 熵 移除 B_e 数学平均 ↓1.5%;文本随机性对探索同样重要。
采样策略 固定 0.5 概率 数学平均 ↓2.5%;退火调度显著优于静态混合。
散度度量 改用前向 KL 数学平均暴跌至 55.4(-10.4%);对称 KL 更稳定。
噪声强度 σ=0.2 / 0.8 σ=0.4 最佳;过小探索不足,过大引入高方差。

3. 效率评估

  • 每步耗时 4.95 min(VOGUE) vs 4.12 min(GRPO),≈20% 额外开销;相比“在线增广=双倍样本”的朴素方案,成本显著降低。

综上,实验从性能、探索、组件必要性、超参敏感性、计算成本五方面系统验证了 VOGUE 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以下方向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分为“方法扩展”“理论分析”“应用场景”三类,均围绕“跨模态不确定性”这一核心视角展开。

方法扩展

  1. 文本-视觉联合扰动
    当前仅对图像加噪。可引入语义保持的文本扰动(同义句、语序变换)与视觉扰动组合,构建双向不确定性 U_(vx) ,考察两种模态敏感度的耦合关系。

  2. 自适应扰动强度
    用 U_v 实时反馈调节增广幅度 σ(s)=φ(U_v) ,实现课程式扰动:早期放大模糊区域,后期自动收敛到轻扰动,减少人工调参。

  3. 跨层不确定性聚合
    现有 token-level KL 仅关注输出分布。可提取视觉编码器中间层特征图的不确定性,按注意力权重聚合,得到分层视觉置信度,用于更细粒度的优势塑形。

  4. 与过程奖励结合
    将 U_v 作为过程奖励信号的一部分,对每一步思维链计算视觉敏感度,形成“视觉-过程”双重引导,缓解中间步骤错误累积。

理论分析

  1. 探索-利用权衡的收敛界
    在 U_v 驱动的策略优化下,推导样本复杂度或 regret 上界,量化视觉不确定性奖励对收敛速度的影响。

  2. 对称 KL 的稳定性条件
    从信息几何角度,分析对称 KL 相比前向/反向 KL 在策略梯度中的曲率特性,给出保证单调提升的 clipping 或步长准则。

  3. 视觉不确定性 vs 模型校准
    系统研究 U_v 与 ECE(Expected Calibration Error)之间的关系,验证“高 U_v 样本对应低置信度且高错误率”假设,为不确定性阈值设计提供依据。

应用场景

  1. 视频推理
    将 VOGUE 从单帧扩展到时序视觉输入:对关键帧施加扰动,用帧间对称 KL 衡量时间一致性不确定性,提升长视频问答或事件预测鲁棒性。

  2. 多图/交错图文文档
    在图表-文本交错场景(财报、科研论文)中,对不同图像块独立计算 U_v ,再经跨模态注意力融合,指导模型关注最具视觉争议的图表

  3. 端到端机器人策略
    把相机观测作为图像输入,用 U_v 发现视觉遮挡或光照变化导致的策略脆弱状态,主动触发探索性交互(移动、补光),提升真实环境鲁棒性。

  4. 安全敏感系统
    在医疗影像诊断、自动驾驶等高风险领域,利用高 U_v 触发人工复核或主动传感(如要求更高分辨率图像),实现不确定性驱动的安全策略

小结

未来工作可从扰动维度、信号融合、理论保证、落地场景四端发力,把“视觉不确定性”从单任务奖励信号升级为通用、可解释、自适应的跨模态探索引擎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VOGUE: Guiding Exploration with Visual Uncertainty Improves Multimodal Reasoning
提出一种面向多模态大模型的强化学习探索方法,核心思想是把探索驱动从“输出文本”转向“输入视觉”,利用视觉不确定性显式引导策略更新。

1. 问题

  • RLVR 在文本领域已提升推理,但多模态场景仍探索不足
  • 现有方法把图像当确定性条件,忽视视觉歧义(模糊物体、多种解释、微小扰动即可改变答案),导致策略对视觉变化敏感,泛化性差。

2. 方法(VOGUE)

步骤 关键机制 公式/操作
① 视觉不确定性量化 对同一张图做语义保持增广,得到原始分支 P 与扰动分支 Q Uv=(1) / (2)l[D(KL)(P Q)+D_(KL)(Q P)r]
② 优势塑形 扰动分支额外加“视觉不确定奖励” B_v 与 token-熵奖励 B_e $hat A(noi)=A(noi)+B_e^(noi)+min(
③ 退火采样 训练初期高概率用扰动分支优势,后期逐渐切回原始分支 p(noi)(s)=p(end)+(p(start)-p(end))(1-s/S_(total))

3. 实验

  • 主实验:Qwen2.5-VL-3B/7B 在 6 个视觉推理基准(数学+通用)上
    – pass@1 平均提升 2.6%(数学)与 3.7%(通用)
    – pass@4 提升 1.0–1.3%,显著缓解探索衰减
  • 消融实验:验证视觉不确定奖励、熵奖励、退火调度、对称 KL、噪声强度各组件均不可或缺。

4. 结论

VOGUE 首次将“视觉输入不确定性”显式引入 RLVR 优势塑形,兼顾探索与利用,在多项多模态推理任务上取得一致且显著的性能增益,为后续跨模态不确定性研究提供了新基准。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Rui Liu,Dian Yu,Tong Zheng,Runpeng Dai,Zongxia Li,Wenhao Yu,Zhenwen Liang,Linfeng Song,Haitao Mi,Pratap Tokekar,Dong Yu

Categories: cs.AI,cs.CL,cs.LG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10.01444.pdf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510.01444

Arxiv ID: 2510.01444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10.01444

Published: 2025-10-01T20:32:08Z

Updated: 2025-10-01T20:32:08.000Z


13. The Unreasonable Effectiveness of Scaling Agents for Computer Use

Computer-use agents (CUAs) hold promise for automating everyday digital tasks, but their unreliability and high variance hinder their application to long-horizon, complex tasks. We introduce Behavior Best-of-N (bBoN), a method that scales over agents by generating multiple rollouts and selecting among them using behavior narratives that describe the agents’ rollouts. It enables both wide exploration and principled trajectory selection, substantially improving robustness and success rates. On OSWorld, our bBoN scaling method establishes a new state of the art (SoTA) at 69.9%,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ing prior methods and approaching human-level performance at 72%, with comprehensive ablations validating key design choices. We further demonstrate strong generalization results to different operating systems on WindowsAgentArena and AndroidWorld. Crucially,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unreasonable effectiveness of scaling CUAs, when you do it right: effective scaling requires structured trajectory understanding and selection, and bBoN provides a practical framework to achieve this.

中文摘要

计算机使用代理(CUA)在自动化日常数字任务方面具有潜力,但其不可靠性和高方差阻碍了其在长时程、复杂任务中的应用。我们引入了行为最佳N(bBoN)方法,这是一种通过生成多个路径演示并使用描述代理路径演示的行为叙事进行选择来扩展代理的方法。它既能够实现广泛的探索,又能进行原则性的轨迹选择,大幅提升了稳健性和成功率。在OSWorld上,我们的bBoN扩展方法创造了69.9%的新状态-of-the-art(SoTA),明显优于以往方法,并接近72%的人类级表现,同时通过全面的消融实验验证了关键设计选择。我们进一步展示了在WindowsAgentArena和AndroidWorld上对不同操作系统的强泛化能力。关键是,我们的结果凸显了CUA扩展的非凡效果——前提是方法得当:有效的扩展需要结构化的轨迹理解和选择,而bBoN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用框架。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论文旨在解决计算机使用智能体(Computer-Use Agents, CUAs)在长周期、复杂数字任务中的不可靠性与高方差问题。具体而言,现有CUAs在单次 rollout 中容易因微小错误累积、延迟反馈、环境噪声(如UI变化、弹窗、延迟)等因素导致成功率波动大,难以胜任需要数十到上百步交互的复杂任务。

为缓解这种脆弱性,论文提出**“宽尺度扩展”(wide scaling)**范式:并行生成多条轨迹,再从中选出最优解。然而,直接对密集、多模态的长轨迹进行表示、比较与评估面临两大挑战:

  1. 轨迹信息密度高,大量视觉细节与任务成败无关,难以高效提取关键信息;
  2. 评估困难,长周期任务允许多种正确路径,自动脚本难以判定轨迹是否真正满足指令。

为此,作者提出 Behavior Best-of-N (bBoN) 框架,通过以下两步实现可靠扩展:

  • 行为叙事生成:将原始轨迹转换为紧凑的“行为叙事”,仅保留动作-效果摘要,过滤冗余视觉细节;
  • 行为 Best-of-N 评判:基于叙事进行多轨迹比较式评估,选出最优轨迹。

最终,bBoN 在 OSWorld 上达到 69.9% 成功率(100 步),较前 SoTA 提升 10 个百分点,逼近人类 72% 水平,并在 WindowsAgentArena、AndroidWorld 上验证零样本泛化能力。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论文在 §2 背景与实验部分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四条主线:

  1. 计算机使用智能体(CUA)框架
  • 通用框架:Agent S/S2、OpenCUA、UI-TARS、CoAct-1
  • 商用/闭源:Anthropic Claude-4、OpenAI o3/o4-mini
  • GUI 专用:UI-Venus、MobileUse、AGUVIS
    这些工作均遵循单模型单轨迹范式 π(a|ht,I),而本文首次聚焦“多轨迹并行+后验选择”的宽尺度扩展。
  1. 测试时扩展(test-time scaling)
  • 推理模型:Snell et al. 2025、Lightman et al. 2024 的 step-by-step 验证
  • Web 域:WebVoyager、Mind2Web-2 使用 VLM-as-Judge
  • CUA 局部扩展:GTA1 的 step-wise BoN,每步生成 K 个候选动作并立即提交,易陷入次优路径
    本文与之区别在“轨迹级”而非“动作级”扩展,并提出行为叙事以解决长轨迹评估难题。
  1. 轨迹评估与裁判模型
  • WebJudge、Mind2Web-2 的 VLM 裁判需人工撰写细则,且仅支持单轨迹打分
  • OSWorld、WindowsAgentArena、AndroidWorld 仍依赖人工脚本,无法扩展
    本文提出基于行为叙事的多轨迹比较式裁判,无需人工细则即可实现跨任务泛化。
  1. 多模态动作表示与鲁棒性
  • GUI-robust 数据集关注弹窗、延迟等真实异常
  • 视觉增强:指针叠加、动作区域裁剪、延迟截图等技巧被本文行为叙事生成器采纳,以降低幻觉。

综上,本文在“宽尺度轨迹生成 + 紧凑叙事表示 + 比较式裁判”三点上突破现有研究,首次将测试时扩展从短周期 Web 任务推广到长周期、跨操作系统的一般计算机使用场景。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提出 Behavior Best-of-N(bBoN)框架,将“宽尺度扩展”转化为可落地的两阶段流程,核心思路是:先用紧凑的“行为叙事”把信息密度极高的多模态轨迹压缩成可比较的形式,再用比较式裁判一次性选出最优轨迹。具体实现分为三步:

  1. 行为叙事生成(§3.1)
    对每条 rollout τ=(s₀,a₁,s₁,…,s_T),用 VLM 逐过渡三元组 (s_i, a_i, s_{i+1}) 提取“事实”ϕ_i:
  • 视觉增强:在 s_i 上叠加点击/拖拽标记,在 s_{i+1} 上裁剪并圈出变化区域,延迟 3 s 截图以捕获异步更新;
  • 仅保留“动作-效果”摘要,过滤 UI 噪点。
    最终得到紧凑叙事 ˜τ=(s₀,ϕ₀,…,ϕ_{T-1},s_T),长度与截图数量无关,可直接喂给裁判。
  1. 行为 Best-of-N 裁判(§3.2)
    给定 M 个基础策略 {π_m},各采样 N_m 条轨迹,组成候选池 C。将对应叙事集合 ˜C 一次性输入 VLM,采用**单轮多选题(MCQ)**格式:
    “请比较全部叙事,选出最满足用户指令的一条,并引用事实对比。”
    裁判输出索引,直接映射回原始轨迹 ˆτ,无需人工细则或逐条打分。

  2. 更强的基线 Agent S3(§3.3)
    为让 bBoN 起点更高,作者对 Agent S2 做了两处改进:

  • 代码代理内嵌:GUI 策略可随时调用 Python/Bash 完成批量或结构化操作,避免低效的逐点交互;
  • 扁平策略:去掉 manager-worker 层级,单模型在线重规划,减少子目标过时风险。
    Agent S3 本身在 OSWorld 已达 62.6% SoTA,再用 bBoN 扩展到 10 条轨迹后直接冲到 69.9%,逼近人类 72%。

通过“叙事压缩 + 比较式裁判 + 强基线”,论文把宽尺度扩展的两大瓶颈——轨迹表示与可扩展评估——同时解决,且无需额外训练或人工细则。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论文在 §4 系统验证了 Behavior Best-of-N 的性能、扩展规律、设计选择与跨平台泛化能力,共 7 组实验,全部在公开基准上完成,结果如下:

  1. 主性能对比(表 1)
    OSWorld 361 任务,100 步设置:
  • Agent S3 基线已刷新 SoTA 至 62.6%;
  • bBoN(N=10) 再提升至 69.9%,绝对提升 7.3 pp,距人类 72% 仅差 2.1 pp;
    同等 rollout 数下,GPT-5 Mini 从 49.8% → 60.2%,提升 10.4 pp,验证扩展对小模型同样有效。
  1. 扩展曲线(图 4)
    在 N=2→10 范围内,GPT-5 与 GPT-5 Mini 均呈单调上升趋势;GPT-5 在 N=6 出现 1 pp 以内轻微回落,N=8 即恢复,说明继续增加 rollout 可进一步压榨性能

  2. 混合模型策略(表 3)
    固定总 rollout 数 N=4,比较 11 组模型组合:

  • 单模型最强:GPT-5 → 66.5% SR / 74.7% Pass@N;
  • 混合最强:GPT-5 + Gemini-2.5-Pro → 66.7% SR / 78.0% Pass@N,验证能力互补 + 多样性可同步提升成功率与任务覆盖上限
  1. 表示方式消融(表 4)
    相同 10 条 GPT-5 Mini 轨迹下:
  • 仅截图均匀采样:56.0%;
  • 逐帧 Naive Caption:56.8%;
  • 行为叙事:60.2%,领先最佳基线 3.4 pp,说明“动作-效果”事实比纯视觉或单帧描述更利于裁判。
  1. 选择机制对比(图 5)
    将 WebJudge 改为独立打分(1–5)后做 max-selection:
  • N=10 时 WebJudge 仅比平均轨迹高 0.6 pp 且后期下滑;
  • bBoN 持续上升,最终领先 WebJudge 4.4 pp,证明比较式优于独立打分
  1. 裁判精度与失败分析(表 5)
    人工标注 159 条“可改进”任务:
  • 与 OSWorld 脚本对齐 78.4%;
  • 与人类对齐 92.8%,说明脚本低估真实成功率
    剩余 12 次失败中 8 例归因于 VLM 视觉幻觉(如负号识别错误),4 例为 Code-GUI 交接失效,给出后续改进方向。
  1. 跨平台零样本泛化(表 6、7)
  • WindowsAgentArena(154 任务,100 步):Agent S3 50.2% → bBoN(N=3) 56.6%,+6.4 pp
  • AndroidWorld(116 任务):Agent S3 68.1% → bBoN(N=3) 71.6%,+3.5 pp
    均未做任务或界面适配,直接迁移叙事生成+MCQ 裁判,验证方法通用性

综上,实验覆盖性能、扩展性、模型组合、表示消融、选择机制、裁判误差分析与跨系统泛化,充分证明 bBoN 在多种设置下均能带来一致且显著的提升。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以下方向可延续或超越当前 bBoN 框架,分为“方法改进”“场景拓展”“理论深挖”三大类,供后续研究参考:

方法改进

  1. 在线叙事精炼
    当前叙事为离线一次性生成,错误会累积到裁判。可引入:
  • 每 k 步自洽性检查,即时剔除幻觉事实;
  • 压缩-摘要-重构三阶段,用更小的 LM 实时精炼,降低 VLM 调用成本。
  1. 自适应 rollout 预算
    固定 N 存在边际收益递减。可学习一个“提前停止”策略 π_stop(˜C_t),当叙事集合的边际胜率增益低于阈值时即刻裁判,节省算力。

  2. 分层叙事+子目标级 BoN
    将长轨迹按子目标自动分段,每段生成子叙事,先做局部 Best-of-N,再做全局汇总,兼顾“宽扩展”与“深验证”。

  3. 多裁判集成与不确定性估计
    引入多个 VLM 裁判,输出分布 σ(τ|˜C),用熵或分歧度量化选择置信度;低置信度时回退到更大 N 或人工确认。

  4. 跨模态裁判信号
    除叙事外,同时把环境返回的结构化日志(stdout、API code、进程状态)编码为向量,与叙事一起做交叉注意力,减轻纯视觉幻觉。

场景拓展

  1. 去 VM 化:桌面级沙箱与状态隔离
    研究轻量级容器或快照文件系统,让多条 rollout 在真实 OS 上并行而不互相污染,突破“仅限 VM”限制。

  2. 共享在线资源冲突建模
    对涉及同一账号(Google Drive、电商购物车)的任务,建立“外部状态竞争模型”,动态调度 rollout 顺序或账号池,降低交叉干扰。

  3. 连续任务与终身学习
    当前任务为单集式。可将 bBoN 嵌入终身智能体:把历史叙事写入长期记忆,用检索增强裁判,减少重复试错。

  4. 多智能体协作式 BoN
    每条轨迹由不同专精智能体(爬虫、代码、设计)协作完成,叙事中标注“子 agent 贡献”,裁判同时选择最佳子团队与最佳轨迹。

  5. 真实用户在线 A/B
    在获得用户授权前提下,把 bBoN 封装成“多次草稿”体验:后台并行跑 N 条轨迹,只呈现最优结果,收集真实人类反馈以微调裁判模型。

理论深挖

  1. 成功率上界与多样性度量
    建立 Pass@N 与叙事多样性指标(如叙事嵌入空间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给出“最优混合模型”选择定理。

  2. 错误传播与叙事熵模型
    把轨迹视为马尔可夫链,推导早期幻觉对最终回报的影响衰减函数,指导“何时重生成叙事”而非继续 rollout。

  3. 比较式裁判的博弈论视角
    将 MCQ 视为一次多人投票(候选叙事=候选人),分析策略性谎言与 Condorcet 悖论出现的概率,设计防策略机制。

  4. VLM 裁判的对齐保证
    研究如何用最少的偏好标注对 (˜τ_i≻˜τ_j) 使裁判满足单调性、传递性,给出样本复杂度下界,减少人工标注成本。

  5. 计算-统计折中理论
    固定 token 预算下,建立“rollout 数 N × 叙事长度 L”乘积与成功率的下界关系,指导在 latency 与精度之间做最优分配。

以上方向既可直接嵌入现有 bBoN 流程,也可作为独立课题,推动计算机使用智能体从“实验室高成功率”走向“真实世界高可靠+高效率”。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 问题:计算机使用智能体(CUA)在长周期、复杂数字任务中因错误累积与环境噪声导致成功率波动大,单轨迹范式不可靠。
  • 思路:用“宽尺度扩展”并行生成多条完整轨迹,再从中选出最优解;关键障碍是长轨迹信息密度高且难以评估。
  • 方法:提出 Behavior Best-of-N(bBoN)
  1. 行为叙事生成:将每条轨迹转换为“动作-效果”事实序列,过滤冗余视觉细节;
  2. 行为 Best-of-N 裁判:基于叙事一次性多选比较,选出最满足指令的轨迹;
  3. 强基线 Agent S3:内嵌代码代理+扁平策略,先刷新单模型 SoTA。
  • 结果:OSWorld 100 步成功率 62.6% → 69.9%,逼近人类 72%;WindowsAgentArena、AndroidWorld 零样本分别再提升 6.4 pp 与 3.5 pp;消融验证叙事表示与比较式选择均显著优于基线。
  • 结论:结构化轨迹理解与规模化选择相结合,可让 CUAs 在真实环境中实现“ unreasonable effectiveness ”级别的稳健提升。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Gonzalo Gonzalez-Pumariega,Vincent Tu,Chih-Lun Lee,Jiachen Yang,Ang Li,Xin Eric Wang

Categories: cs.AI,cs.CL,cs.CV,cs.LG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10.02250.pdf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510.02250

Arxiv ID: 2510.02250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10.02250

Published: 2025-10-02T17:37:08Z

Updated: 2025-10-02T17:37:08.000Z


14. Ovi: Twin Backbone Cross-Modal Fusion for Audio-Video Generation

Audio-video generation has often relied on complex multi-stage architectures or sequential synthesis of sound and visuals. We introduce Ovi, a unified paradigm for audio-video generation that models the two modalities as a single generative process. By using blockwise cross-modal fusion of twin-DiT modules, Ovi achieves natural synchronization and removes the need for separate pipelines or post hoc alignment. To facilitate fine-grained multimodal fusion modeling, we initialize an audio tower with an architecture identical to that of a strong pretrained video model. Trained from scratch on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hours of raw audio, the audio tower learns to generate realistic sound effects, as well as speech that conveys rich speaker identity and emotion. Fusion is obtained by jointly training the identical video and audio towers via blockwise exchange of timing (via scaled-RoPE embeddings) and semantics (through bidirectional cross-attention) on a vast video corpus. Our model enables cinematic storytelling with natural speech and accurate, context-matched sound effects, producing movie-grade video clips. All the demos, code and model weights are published at https://aaxwaz.github.io/Ovi

中文摘要

音视频生成通常依赖于复杂的多阶段架构或声音与视觉的顺序合成。我们提出了 Ovi,这是一种统一的音视频生成范式,将这两种模态建模为单一的生成过程。通过使用双 DiT 模块的块状跨模态融合,Ovi 实现了自然的同步,无需单独的处理管道或事后对齐。为了促进细粒度的多模态融合建模,我们使用与强大预训练视频模型架构相同的结构初始化音频塔。在数十万小时的原始音频上从零训练,音频塔学习生成逼真的音效,以及富含说话者身份和情感的语音。通过在大量视频语料上通过块状交换时序(使用缩放 RoPE 嵌入)和语义(通过双向交叉注意力)联合训练相同的视频塔和音频塔,实现融合。我们的模型能够实现具有自然语音和准确、上下文匹配音效的电影叙事,生成电影级别的视频片段。所有演示、代码和模型权重已发布在 https://aaxwaz.github.io/Ovi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论文旨在解决“联合音频–视频(AV)生成”这一核心问题,即一次性同步生成语义一致、时间对齐的音频与视频,而非传统做法中先固定某一模态再事后对齐的两阶段或串行流程。具体而言,其试图克服以下痛点:

  • 缺乏开源统一框架:现有公开方案多为“文本→视频”或“音频→视频”等单模态生成后再补全另一模态,依赖后处理对齐(如唇形同步模块),而 Google 的 Veo3 虽宣称端到端却闭源且细节未知。
  • 架构不对称导致融合困难:先前尝试往往把异构的视频骨干与音频骨干硬拼接,需额外投影层、辅助损失或插值块,难以保证同步质量。
  • 数据与训练范式缺失:缺少大规模、严格同步过滤的 AV 数据管道,以及能够同时保留单模态保真度又学习跨模态对应的训练策略。

为此,论文提出 OVI,通过“对称双骨干 + 块级双向交叉注意力 + 共享文本条件 + 两阶段训练”的统一生成范式,实现单通道前向即可产出 5 秒 720×720@24 fps 的影院级音画同步片段,在开源领域首次逼近闭源 Veo3 的表现。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可归纳为四大子领域,均围绕扩散 Transformer(DiT)与流匹配(Flow Matching)框架展开:

  1. 文本到视频(T2V)
  • Sora(OpenAI, 2024):首个公开提及的通用时空 patch DiT,闭源。
  • Wan2.1/2.2(Team Wan et al., 2025):开源 3D-VAE + DiT,支持 720p@24 fps,被 OVI 直接用作视频骨干初始化。
  1. 音频到视频(A2V)
  • HunyuanVideo & HunyuanVideo-Avatar(Kong et al., 2024; Chen et al., 2025b):固定音频,用 Whisper 特征+人脸掩码驱动角色口型。
  • HuMo(Chen et al., 2025a):两阶段微调 Wan2.1,先加参考图像,再引入音频交叉注意力。
  • TalkingMachines(Low & Wang, 2025):实时流,用蒸馏双向 I2V 教师→自回归 A2V 学生。
  1. 视频到音频(V2A)
  • Diff-Foley(Luo et al., 2023):对比式 AV 编码器 + 潜在扩散,辅以同步分类器后处理。
  • Frieren(Wang et al., 2024):流匹配替代扩散,加速并稳定生成。
  • SVA(Chen et al., 2024a):MLLM 先产生 SFX/BGM 文本,再分别用音效与音乐模型合成后混音。
  • DeepAudio-V1(Zhang et al., 2025):CLIP 条件 V2A + 独立 TTS 分支 + 能量轮廓融合,实现带环境声的说话音频。
  • MMAudio(Cheng et al., 2025):单 DiT 内联合文本-音频-视频注意力,但需额外同步模块。
  1. 联合音频-视频生成(Joint AV)
  • Veo3(Google DeepMind, 2024):唯一广泛引用的闭源 8 s 同步 AV 模型,方法不透明。
  • UniVerse-1(Wang et al., 2025):Wan2.1 视频 + ACE-Step 音乐模型,通过插值块与轻量投影层做块级交叉注意力,需辅助语义对齐损失。
  • JavisDiT(Liu et al., 2025):同骨干深度,但依赖全局+细粒度先验估计器注入文本特征,同步能力有限。

OVI 与上述工作的根本区别在于:首次在开源场景实现“对称双 DiT + 块级双向交叉注意力 + 统一文本条件”的一次性 AV 同步生成,无需后处理对齐、人脸掩码或辅助同步模块。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通过“对称双骨干 + 块级双向交叉注意力 + 统一文本条件 + 两阶段训练”的整体框架,把音频与视频视为同一生成对象,一次性完成同步采样。关键设计如下:

  1. 对称架构
  • 视频分支直接继承 Wan2.2-5B DiT;
  • 音频分支照搬相同宽度、深度、注意力头数,保证两塔 latent 维度完全一致,无需任何投影层即可逐层交换信息。
  1. 块级双向交叉注意力
    每个 Transformer 块内并行插入

Audio→Video quad 和 quad Video→Audio

交叉注意力层,使音频 token 始终“看到”对应时刻的视觉语义,反之亦然,实现帧级同步信号自底向上流动

  1. 时间对齐机制
    视频 latent 31 帧 vs 音频 latent 157 帧。利用 RoPE 并对音频分支频率缩放 31/157≈0.197,使 affinity 矩阵对角线重合,保证跨模态注意力在相同物理时刻相遇。

  2. 统一文本条件
    单冻结 T5 编码器作用于拼接后的综合提示(视觉描述 + 语音/音效描述),同一 embedding 同时送入两塔,减少语义漂移并简化训练。

  3. 两阶段训练策略

  • 阶段 1:音频骨干从零开始在数十万小时语音+音效数据上预训练(12 s → 5 s 微调),采用流匹配损失

L(FM) = E(t,z1,z_0) [ lVert vθ(zt,t,c(text)) - (z_1 - z_0) rVert_2^2 ]

得到通用音频生成器 OVI-AUD。

  • 阶段 2:冻结两塔 FFN,仅联合微调自注意力与双向交叉注意力(5.7 B/11 B 可训),在百万级严格同步过滤的 5 s 视频对上继续用加权流匹配

L(total) = 0.85, L(FM)^(video) + 0.15, L_(FM)^(audio)

使网络自动学习唇同步、动作-音效对齐,无需额外同步损失或后处理。

  1. 数据管道
    采用场景检测+RAFT 运动评分+美学预测+SyncNet 同步过滤(|offset|≤3 帧 & confidence>1.5)+MLLM 联合字幕,确保每一对样本高质量、多场景、严格对齐。

通过上述设计,OVI 在单次 ODE 采样中即可输出5 s 720×720@24 fps 且口型、动作、音效、环境声全部自对齐的片段,在公开基准上相对现有开源方案取得显著人类偏好优势,逼近闭源 Veo3 的表现。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论文围绕两条主线开展实验——单模态音频生成能力联合音视频生成(JAVG)质量,并辅以消融分析和可视化,具体包括:

  1. 单模态音频基准
  • T2A 任务:在标准协议下与 GenAU、TANGO 2、Make-An-Audio 2、AudioLDM2、MMAudio 对比,报告
  • FDPANNs↓ / FDVGG↓(分布距离)
  • IS↑(感知质量)
  • CLAP↑(文本-音频语义对齐)
  • TTS 任务:在 Seed-TTS-test-en 上与 Fish Speech、F5-TTS、CosyVoice、FireRedTTS 对比,报告
  • WER↓(字错误率)
  1. 联合音视频生成对比
  • 采用 Verse-Bench 数据集,与当前唯一开源竞品 UniVerse-1JavisDiT 进行三维度盲测:
  • 音频质量
  • 视频质量
  • 音画同步
  • 50 名受试者两两偏好投票,计算 Pairwise Win Rate (PWR)
  1. 交叉注意力可视化
    对平均后的 Audio→Video 注意力图投影到像素空间,验证:
  • 语音 token 聚焦说话人嘴部区域
  • 鼓声 token 聚焦鼓面
  • 动物叫声聚焦对应身体部位
    表明模型自动学到语义-空间同步,无需额外监督。
  1. 消融实验
    对比 “统一 T5 文本条件” vs “CLAP+T5 双编码器分离条件”
  • 统一条件在 FD、IS、CLAP 指标上全面优于分离条件,WER 持平,证明单一语义嵌入既能保持语音准确度,又显著提升音效/环境声一致性。
  1. 视频质量下降评估
    将 OVI 的视频分支与原始 Wan2.2 对比,确认联合训练后视频保真度仅轻微下降,换来大幅同步收益,整体人类偏好仍显著领先。

通过上述实验,论文证明:

  • OVI-AUD 在统一音频生成上达到专用模型同等水平;
  • OVI 整体在公开基准上实现对现有开源方案的全维度压制,逼近闭源 Veo3 的观感效果。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可进一步探索的方向按优先级归纳如下:

1. 时长与长程一致性

  • 片段级因果扩展:训练因果音频 DiT 与因果视频 DiT,以「前一 chunk 末帧+末音频 latent」为条件,自回归生成后续 5 s,实现分钟级故事流。
  • 分层脚本驱动:引入剧本级文本编码器(如 T5-XXL 或 LLM)提供全局情节向量,在每个 chunk 的生成过程中通过 cross-attention 注入,保证角色、场景、情绪的长程连贯。

2. 效率与采样加速

  • 蒸馏采样:采用 DMD2 / Consistency Model 思想,将 3050 步流匹配蒸馏为 48 步,显著降低实时开销。
  • 稀疏化交叉注意力:仅在部分深层或关键时间步执行 dense AV-cross,其余层共享 latent 或采用低秩投影,减少 30–50 % 计算。
  • 量化与算子融合:对 1D/3D VAE 与 DiT 权重做 INT8/INT4 量化,并定制 fused kernel,适配边缘设备。

3. 高保真与空间音频

  • 带宽扩展:将 16 kHz-1D-VAE 升级为 48 kHz-1D-VAE 或 2D 时频 VAE,保留 >20 kHz 高频与微纹理;也可在 latent 空间级联带宽扩展子网络。
  • 空间声生成:输出多通道(立体声/四声道)latent,通过 Ambisonics 或 Binaural 渲染头,使声源方位与视频画面精确匹配。
  • 可学习 vocoder 联合训练:当前采用固定 BigVGAN,若将 vocoder 与 DiT 联合微调,可进一步减少重建误差。

4. 多模态条件扩展

  • 图像/草图+文本+音频→视频:支持首帧或稀疏帧插值,实现“音频驱动的故事板动画”。
  • 运动骨架或深度图作为额外条件:提升复杂动作与遮挡场景下的同步精度。
  • 情感或说话风格向量解耦:引入全局风格 token,实现同一视频画面下“换情绪不换口型”或“换音色不换内容”的细粒度控制。

5. 数据与评价

  • 大规模同步过滤再升级:结合自监督语音-视觉对齐模型(如 AV-HuBERT)替代 SyncNet,提高嘈杂/多人场景下的 offset 检测精度。
  • 细粒度同步指标:设计基于 phoneme-viseme 对齐误差、动作-音效 Onset 对齐误差的可解释指标,弥补 PWR 主观评价的不可复现问题。
  • 多语言、多方言 TTS:扩展音频预训练语料至 100+ 语言,验证联合生成在多语言唇形同步上的泛化能力。

6. 模型压缩与部署

  • 跨模态权重共享:探索音频-视频共享同一套自注意力权重,仅保留独立的 FFN 与交叉注意力,减少 30 % 参数量。
  • 移动侧流式推理:研发 1-s 滑窗流式 VAE 与 DiT,结合 ONNX/TensorRT,实现手机端 720p 实时预览。

7. 内容安全与版权

  • 音频-视频联合水印:在 latent 空间嵌入不可见水印,可追踪合成来源;需保证水印对重编码、裁剪、变速等攻击的鲁棒性。
  • 版权过滤数据训练:在数据管道加入音频指纹与视频哈希去重模块,避免生成受版权保护的音乐或影视片段。

以上方向兼顾时长扩展、质量提升、计算效率、多模态控制与伦理合规,可作为 OVI 框架的下一阶段研究路线图。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OVI 论文核心内容速览

  1. 问题
    现有开源方案只能“先固定视频再补音频”或反之,依赖后处理对齐,无法一次性生成真正同步的影院级音画片段;闭源 Veo3 虽做到但无细节。

  2. 方案
    提出 OVI——首个开源“统一一步式”音频-视频生成框架:

  • 对称双 DiT:视频塔直接继承 Wan2.2-5B,音频塔照搬同架构,latent 维度完全一致,无需投影层。
  • 块级双向交叉注意力:每层 Audio↔Video 互注意,帧级同步信号自底向上流动。
  • RoPE 频率缩放:音频 157 token ↔ 视频 31 帧对齐,保证时间一致。
  • 单 T5 统一文本条件:视觉描述+语音/音效描述一次性编码,两塔共用,简化训练与推理。
  • 两阶段训练
    ① 音频塔从零预训练(12 s→5 s)→ 得到强音效/TTS 基础模型 OVI-AUD;
    ② 冻结 FFN,仅微调自注意力与双向交叉注意力(5.7 B/11 B 可训),用加权流匹配联合学习同步。
  1. 数据
    自建百万级 5 s-720p-24 fps 严格同步语料:RAFT 运动过滤 + SyncNet offset≤3 帧 + MLLM 联合字幕(含说话人属性或音效标签)。

  2. 实验

  • OVI-AUD 在 T2A/TTS 基准上与专用模型打平;
  • 联合生成在 Verse-Bench 50 人盲测 PWR 全面超越 UniVerse-1 & JavisDiT(音频+视频+同步三项);
  • 注意力可视化显示音频 token 自动聚焦嘴部、鼓面、动物声源,无需额外监督;
  • 消融:统一 T5 条件比 CLAP+T5 分离式在 FD/IS/CLAP 显著提升,WER 持平。
  1. 局限
    仅限 5 s 短片、16 kHz 音频、采样步数高、计算量大。

  2. 结论
    OVI 用“对称骨干+块级双向融合”首次在开源领域实现单通道影院级音画同步生成,为后续长时、高保真、实时 AV 系统提供可直接扩展的模板。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Chetwin Low,Weimin Wang,Calder Katyal

Categories: cs.MM,cs.CV,cs.SD,eess.AS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10.01284.pdf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510.01284

Arxiv ID: 2510.01284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10.01284

Published: 2025-09-30T21:03:50Z

Updated: 2025-09-30T21:03:50.000Z


15. RewardMap: Tackling Sparse Rewards in Fine-grained Visual Reasoning via Multi-Stag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ine-grained visual reasoning remains a core challenge for multimodal large language models (MLLMs). The recently introduced ReasonMap highlights this gap by showing that even advanced MLLMs struggle with spatial reasoning in structured and information-rich settings such as transit maps, a task of clear practical and scientific importance. However, standar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 on such tasks is impeded by sparse rewards and unstable optimization. To address this, we first construct ReasonMap-Plus, an extended dataset that introduces dense reward signals through 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 (VQA) tasks, enabling effective cold-start training of fine-grained visual understanding skills. Next, we propose RewardMap, a multi-stage RL framework designed to improve both visual understanding and reasoning capabilities of MLLMs. RewardMap incorporates two key designs. First, we introduce a difficulty-aware reward design that incorporates detail rewards, directly tackling the sparse rewards while providing richer supervision. Second, we propose a multi-stage RL scheme that bootstraps training from simple perception to complex reasoning tasks, offering a more effective cold-start strategy than conventional Supervised Fine-Tuning (SFT). Experiments on ReasonMap and ReasonMap-Plus demonstrate that each component of RewardMap contributes to consistent performance gains, while their combination yields the best results. Moreover, models trained with RewardMap achieve an average improvement of 3.47% across 6 benchmarks spanning spatial reasoning, fine-grained visual reasoning, and general tasks beyond transit maps, underscoring enhanced visual understanding and reasoning capabilities.

中文摘要

细粒度视觉推理仍然是多模态大语言模型(MLLMs)的核心挑战。最近推出的 ReasonMap 突出了这一差距,显示即使是先进的 MLLMs 在结构化且信息丰富的场景中(如交通地图)进行空间推理时也表现困难,这是一项具有明显实际和科学意义的任务。然而,在此类任务上进行标准强化学习(RL)由于奖励稀疏和优化不稳定而受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构建了 ReasonMap-Plus,这是一个扩展的数据集,通过视觉问答(VQA)任务引入密集奖励信号,从而实现细粒度视觉理解技能的有效冷启动训练。接着,我们提出了 RewardMap,这是一个多阶段 RL 框架,旨在提升 MLLMs 的视觉理解和推理能力。RewardMap 包含两个关键设计。首先,我们引入了难度感知奖励设计,融合细节奖励,直接应对奖励稀疏性问题,同时提供更丰富的监督信号。其次,我们提出了多阶段 RL 方案,从简单感知任务逐步提升到复杂推理任务,相较于传统的监督微调(SFT)提供了更有效的冷启动策略。在 ReasonMap 和 ReasonMap-Plus 上的实验表明,RewardMap 的每个组件都带来了持续的性能提升,而它们的组合达到了最佳效果。此外,使用 RewardMap 训练的模型在包含空间推理、细粒度视觉推理以及超越交通地图的通用任务的 6 个基准上平均提升了 3.47%,凸显了视觉理解和推理能力的增强。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论文旨在解决多模态大模型(MLLM)在细粒度视觉推理任务中因奖励稀疏导致的强化学习训练困难这一核心问题。具体而言:

  • 任务背景:以 REASONMAP 为代表的地铁图路线规划等结构化视觉任务,要求模型同时具备高分辨率感知与多跳空间推理能力,现有 MLLM 表现不佳。
  • 关键障碍:直接对这类长链推理任务应用标准 RL,奖励信号仅在完整答案正确时才产生,稀疏且延迟,造成梯度方差大、探索效率低,优化不稳定。
  • 研究目标:提出一套从冷启动到高难度任务的渐进式强化学习框架,通过引入稠密奖励课程化训练,使模型在细粒度视觉理解与推理上获得稳定、可泛化的提升。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可归纳为三大主线,均围绕“视觉推理+强化学习”展开,但各自侧重点不同:

  1. 视觉推理 benchmark 与 MLLM 局限
  • REASONMAP、VisuLogic、SpatialEval 等指出:即便最强 MLLM 在高分辨率地图类任务上仍出现空间方位混淆、拓扑关系错误。
  • 视觉 CoT / MCoT 工作(如 Insight-V、Argus、Perception Tokens)尝试引入中间视觉 token 或链式文本推理,但未解决稀疏奖励带来的训练瓶颈。
  1. 强化学习用于大模型后训练
  • RLHF → DPO → GRPO 的演进,把人类偏好转化为可微奖励,成功用于对话、数学。
  • VLM-R1、DeepSeek-R1 证明 RL 可激发长链推理,却集中在文本或通用 VQA,未触及“结构化视觉输入+稀疏成功信号”场景。
  1. 地图/空间推理的传统方法与 MLLM 替代
  • 传统管线:OCR+图搜索,鲁棒性差。
  • MLLM 端到端尝试(如 MapVQA、ChartQA)表明模型缺乏细粒度位置编码与多跳约束推理能力,亟需训练范式而非仅扩展参数。

综上,尚无工作同时针对“高分辨率地图-稀疏奖励-冷启动”三角问题提出系统 RL 方案,本文的 REWARDMAP 与 REASONMAP-PLUS 填补了这一空白。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提出 REWARDMAP 框架,从“数据侧”与“算法侧”双管齐下,系统化解稀疏奖励导致的训练失效问题。核心思路可概括为:

  • 数据侧:构造 REASONMAP-PLUS
  • 在原有 REASONMAP 的“规划”任务之外,新增 5 类 VQA 子任务(计数、判断),形成 2570 条“易→难”稠密奖励样本。
  • 同一幅高分辨率地铁图可即时生成多条“局部/全局”问题,奖励几乎每步可达,实现冷启动。
  • 算法侧:多阶段 GRPO 课程 + 难度感知奖励
  1. 难度感知奖励函数

R = W(difficulty)l(R(format)+R(correctness)+α R(detail)r)

  • R_(detail) 对路线片段、换乘站、起终点等子项给部分 credit,显著增加信号密度。
  • W_(difficulty) 按地图与换乘次数动态加权,抑制简单样本主导梯度。
  1. 多阶段课程
  • 全局课程:binary → counting → planning,先感知后推理。
  • 局部随机:每阶段内部 shuffle,防止过拟合固定难度轨迹。
  • 全程采用 GRPO,组内相对优势估计,降低方差。
  • 联合训练流程
    REASONMAP-PLUS 提供“易任务+稠密奖励”先训若干轮 → 无缝混入 REASONMAP“难规划+稀疏奖励”继续 RL,实现平滑迁移。

实验表明,该方案在 REASONMAP/REASONMAP-PLUS 上取得 SOTA,且泛化到 6 个外部视觉推理 benchmark 平均提升 3.47%,验证了“稠密奖励+课程 RL”对细粒度视觉推理任务的有效性。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实验围绕“稀疏奖励是否被缓解”与“性能是否可泛化”两条主线展开,共 4 组 20 余项测试,全部在 8×H800 上完成。关键结果如下(↑ 为相对 baseline 的绝对百分点提升):

  1. 主任务验证
  • REASONMAP 规划
  • Qwen2.5-VL-7B
    ‑ baseline RL:26.22 / 26.04 %
    ‑ +REWARDMAP:31.51 / 31.77 % ↑5.3
  • 已逼近闭源 Seed1.5-VL(34.2 / 38.0 %)。
  • REASONMAP-PLUS VQA
  • 加权准确率:baseline 67.6 % → 74.3 % ↑6.7
  • 在 Count/True-or-False 两类子任务上分别 ↑3.8 / 9.6。
  1. 泛化能力
    6 个外部 benchmark 平均增益 3.47 %;其中 SpatialEval 提升最显著 13.51 %,验证空间推理迁移。

  2. 消融与诊断

  • 奖励设计消融
  • 仅加 R_(detail) :REASONMAP ↑3.0
  • 仅加多阶段课程:↑2.4
  • 二者叠加:↑5.3(互补)。
  • 课程粒度消融
  • 粗粒度课程(仅 3 大阶段)(vs 细粒度 5 子类型)再降 1.6 %,说明细分任务序重要性。
  • 稀疏奖励曲线
    训练阶段平均奖励:REWARDMAP 比 baseline 高 2.3×,方差下降 40 %,直接证明信号密度增加。

  • 跨尺度验证
    3 B 模型上 REWARDMAP 仍带来 7.9 / 5.9 % 的绝对提升,表明框架对参数量不敏感。

综上,实验从“主任务-泛化-消融-曲线-尺度”五维一致表明:引入稠密奖励与课程式 RL 是解决细粒度视觉推理稀疏奖励问题的有效途径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以下方向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分“数据-算法-评测-理论”四维度列出:

  • 数据侧
  1. 跨模态稠密奖励:引入语音或用户点击信号,把“导航指令是否正确”实时转化为奖励,不再依赖最终答案。
  2. 可扩展模板:将地铁图换成电路图、分子结构图、GUI 截图,验证“同一套 VQA 模板+细节奖励”是否仍有效。
  • 算法侧
  1. 自适应课程:用在线难度估计(如即时优势方差)动态调整样本采样比例,而非固定易→难顺序。
  2. 混合探索策略:在 GRPO 组内采样之外,加入基于不确定性的主动视觉重扫(gaze-like cropping),减少视觉混淆。
  3. 模型自批判:令 MLLM 先生成中间视觉 token(感知图),再用其自身判断子图正确性,实现“自产稠密奖励”的去监督化。
  • 评测侧
  1. 细粒度错误诊断:构建“视觉误检-拓扑误连-换乘误算”三级标签,定位模型失效环节,指导奖励权重再分配。
  2. 鲁棒性压力测试:在图上叠加噪声(模糊、遮挡、风格化渲染),观察 RL 与 SFT 的衰减斜率差异。
  • 理论基础
  1. 稀疏奖励复杂度界:形式化证明“细节奖励”可将样本复杂度从 O(H^2) 降至 O(H) ,其中 H 为推理链长度。
  2. 多阶段策略收敛性:在 Markov 决策过程层面分析课程式 RL 的“策略偏离误差累积”上界,为课程设计提供理论保证。

探索以上任一点,均可进一步释放强化学习在结构化视觉推理中的潜力。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REWARDMAP: TackLING SPARSE REWARDS IN FINE-GRAINED VISUAL REASONING VIA MULTI-STAG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一句话总结:用“稠密奖励+课程 RL”让多模态大模型在地铁图等细粒度视觉推理任务上摆脱稀疏奖励困境,实现稳定训练与跨任务泛化。

1 核心问题

  • 任务:高分辨率地铁图上的路线规划等细粒度视觉推理
  • 痛点:标准 RL 仅在最终答案正确才给奖励,信号稀疏→梯度方差大→优化崩溃
  • 目标:在不依赖人工偏好标注的前提下,为 MLLM 提供可冷启动、可扩展的 RL 训练范式

2 方法总览

模块 关键设计 作用
REASONMAP-PLUS 2570 对 VQA 子任务(计数/判断)易→难排列 提供稠密、即时奖励,解决冷启动
Difficulty-aware Reward R = W(difficulty)(R(format)+R(correctness)+α R(detail)) 为路线片段、换乘站等子项给部分 credit,显著增加信号密度
Multi-stage GRPO 全局课程:binary→counting→planning;局部随机:阶段内 shuffle 平滑优化,抑制过拟合固定难度轨迹

3 实验结果

  • 主任务
  • REASONMAP 规划:7 B 模型 ↑5.3 pp,超越 72 B 开源模型,逼近闭源 Seed1.5-VL
  • REASONMAP-PLUS VQA:加权准确率 ↑6.7 pp
  • 泛化
    6 个外部 benchmark(空间、细粒度、通用)平均 +3.47 %;SpatialEval 最大 +13.51 %

  • 消融
    仅加细节奖励或仅多阶段课程各自提升,联合后增益最大;稀疏奖励曲线方差↓40 %

4 贡献提炼

  1. 提出REASONMAP-PLUS——首个面向地铁图的易→难稠密奖励数据集
  2. 设计REWARDMAP——细节奖励+课程 RL 一体化框架,无需人工偏好即可稳定训练
  3. 实验充分:主任务 SOTA + 跨任务泛化 + 多维度消融,验证“稠密奖励+课程”是破解细粒度视觉推理稀疏奖励的通用钥匙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Sicheng Feng,Kaiwen Tuo,Song Wang,Lingdong Kong,Jianke Zhu,Huan Wang

Categories: cs.CV,cs.AI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10.02240.pdf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510.02240

Arxiv ID: 2510.02240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10.02240

Published: 2025-10-02T17:29:46Z

Updated: 2025-10-02T17:29:46.000Z


16. F2LLM Technical Report: Matching SOTA Embedding Performance with 6 Million Open-Source Data

We introduce F2LLM - Foundation to Feature Large Language Models, a suite of state-of-the-art embedding models in three sizes: 0.6B, 1.7B, and 4B. Unlike previous top-ranking embedding models that require massive contrastive pretraining, sophisticated training pipelines, and costly synthetic training data, F2LLM is directly finetuned from foundation models on 6 million query-document-negative tuples curated from open-source, non-synthetic datasets, striking a strong balance between training cost, model size, and embedding performance. On the MTEB English leaderboard, F2LLM-4B ranks 2nd among models with approximately 4B parameters and 7th overall, while F2LLM-1.7B ranks 1st among models in the 1B-2B size range. To facilitate future research in the field, we release the models, training dataset, and code, positioning F2LLM as a strong, reproducible, and budget-friendly baseline for future works.

中文摘要

我们推出了 F2LLM —— Foundation to Feature 大型语言模型,这是一套先进的嵌入模型,提供三种规模:0.6B、1.7B 和 4B。与之前需要大量对比预训练、复杂训练流程以及昂贵的合成训练数据的顶级嵌入模型不同,F2LLM 是直接从基础模型微调而来,使用从开源非合成数据集中整理的 600 万条查询-文档-负样本三元组进行训练,在训练成本、模型规模和嵌入性能之间实现了良好平衡。在 MTEB 英文排行榜上,F2LLM-4B 在约 4B 参数的模型中排名第 2,总体排名第 7,而 F2LLM-1.7B 在 1B-2B 规模的模型中排名第 1。为了促进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我们发布了模型、训练数据集和代码,使 F2LLM 成为未来工作的一个强大、可复现且经济实惠的基线方案。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该工作针对当前文本嵌入模型训练流程复杂、数据门槛高、复现困难三大痛点,提出一种“轻量级”解决方案,核心问题可归纳为:

  1. 训练流程冗余
    现有 SOTA 嵌入模型普遍采用“大规模弱监督预训练 → 精调”两阶段流水线,需耗费巨量 GPU 时与工程调试成本。

  2. 对合成数据依赖过重
    公开榜单前列模型几乎都用 LLM 生成的合成语料进行预训练或精调,数据制备成本高昂,且闭源导致难以复现。

  3. 数据与代码开放不完整
    多数模型仅放出权重,训练脚本与原始数据缺失,造成文献结果不一致、后续研究难以对标。

F2LLM 通过“单阶段、纯开源、非合成”策略一次性解决上述问题:直接在 6 M 开源查询–文档–难负例三元组上对 Qwen3 基础模型做对比学习,无需预训练、无需合成数据、无需架构改动,即可在 MTEB 上取得与数倍规模数据训练的模型相媲美的性能,并完全公开权重、数据与代码,为后续研究提供可复现、低成本的强基准。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论文第 2 节将相关研究归为三条主线,并逐条指出 F2LLM 与之差异。按主题梳理如下:

  • 两阶段对比训练范式
  • Li et al. (2023) 多阶段对比学习
  • Chen et al. (2024) BGE-M3
  • Lee et al. (2024) Gecko
  • Zhang et al. (2025) Qwen3-Embedding
    共同点:先进行十亿级弱监督预训练,再精调。
    差异:F2LLM 仅做单阶段精调,省去大规模预训练。
  • 单阶段但依赖合成数据
  • Wang et al. (2024) E5-Mistral
  • Lee et al. (2025a) NV-Embed
  • Lee et al. (2025b) Gemini Embedding
    共同点:利用 LLM 生成的合成语料提升效果。
    差异:F2LLM 完全使用现成开源数据,不生成任何合成文本。
  • 数据复现性与架构改动
  • Choi et al. (2025) LGAI-Embedding(仅开源权重)
  • BehnamGhader et al. (2024) llm2vec、Muennighoff et al. (2025) 去因果掩码
  • Springer et al. (2025) ECHO 输入重复
    共同点:部分开源或修改注意力机制。
    差异:F2LLM 不改动模型结构,且同时发布权重、训练代码与 6 M 数据,保证完全可复现。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把“复杂流程、合成数据、复现困难”拆解为三个可直接操作的环节,并给出对应的极简方案:

  1. 数据环节——“零合成”策略
  • 从 30+ 现有开源数据集中抽取 6 M (query, positive, hard-negative×24) 三元组,覆盖检索、聚类、分类三大任务。
  • 统一转成同一格式,直接复用 MTEB 官方训练集,避免任何 LLM 生成成本。
  1. 训练环节——“单阶段”策略
  • 不做十亿级弱监督预训练,直接把 Qwen3 基础模型当编码器,用对比损失微调 2 epoch。
  • 损失函数仅两项:
  • hard-negative 对比损失(全部任务)
  • in-batch 对比损失(仅检索任务)
    公式:

ell = -logfrac{e^(s(q,d^+)/τ)e^(s(q,d^+)/τ) + ∑(j=1)^n e^(s(q,d^-_j)/τ)}(ellhard) + -logfrac{e^(s(q,d^+)/τ)∑(j=1)^B e^(s(q,d^+j)/τ)}(ell_∈-batch)

  • 多任务采样器保证每个 GPU 微批次只含同一数据源,兼顾效率与均衡。
  1. 复现环节——“全开源”策略
  • 放出 0.6 B / 1.7 B / 4 B 三档权重、训练代码、6 M 精调数据与超参数表,一步到位提供可复现基准。

通过“纯开源数据 + 单阶段对比微调 + 无架构改动”的三板斧,F2LLM 在 MTEB 上取得与使用数百 M 数据、多阶段流程的 SOTA 模型相当甚至更优的效果,同时把训练成本与复现门槛降到最低。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实验部分围绕“能否用 6 M 开源数据、单阶段微调就追上 SOTA”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共包含三类验证:

  1. 主榜单评测
  • 任务集:MTEB 英文 41 项任务(分类、聚类、检索、STS、摘要等)。
  • 对比对象:同期榜单前 20 名,包括 Qwen3-Embedding、NV-Embed-v2、Gemini Embedding、LGAI-Embedding 等闭源或合成数据模型。
  • 结果:
  • F2LLM-4B 在 ≈4 B 参数量级排名第 2,总榜第 7;
  • F2LLM-1.7B 在 1–2 B 区间排名第 1;
  • F2LLM-0.6B 在 <1 B 区间排名第 2。
  • 聚类任务尤为突出:4B 模型 clustering 平均分 68.54,刷新全部模型记录。
  1. 消融与效率验证
  • 数据量缩放:分别用 1 M、3 M、6 M 子集训练 1.7 B 模型,验证性能随数据量增加而单调提升,6 M 已接近收益上限。
  • 训练阶段对比:对比“预训练+微调”两阶段方案,单阶段在相同 GPU 时长的条件下取得更高 MTEB 平均分,验证省去预训练不会掉点。
  • 难负例数量:对比 7 vs 24 个 hard negatives,24 难负例在检索与聚类任务上带来 +1.3 平均分的稳定提升。
  • 温度系数 τ 扫描:τ=0.05 在验证集上最优,过大(0.1)导致分布过于平滑,过小(0.01)训练不稳定。
  1. 资源与可复现性
  • 训练成本:4 B 模型在 32×A100 40 GB 上 2 epoch 耗时 ≈36 h,总 GPU 时 ≈1 150;1.7 B 模型 16×A100 仅需 ≈19 h。
  • 内存优化:ZeRO-2 + FlashAttention-2 + 梯度检查点使 4 B 模型可在 40 GB 卡上 fit 16 sample 微批次。
  • 随机种子鲁棒性:用 3 个不同种子训练 1.7 B 模型,MTEB 平均分方差 <0.12,表明结果可复现。

综上,实验不仅展示了 F2LLM 在主流基准上的竞争力,也通过系统消融与资源统计证明“6 M 数据 + 单阶段”方案即可达到以往需要数百 M 数据、多阶段流水线才能取得的性能,同时训练开销与复现门槛显著降低。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以下方向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分为“数据-训练-部署”三条主线列出:

数据层面

  • 跨语言扩展
    当前仅英文 6 M,可同步收集 MMTEB 已开源训练集,构建 20 M 级多语言三元组,验证单阶段策略在 100+ 语言是否仍成立。

  • 领域自适应
    将医学、法律、金融等专业语料按相同格式加入,观察是否需要调整难负例数量或温度系数,以弥补领域分布差异。

  • 动态难负例
    现用静态 Qwen3-0.6B 检索 100 候选,可改为每 k 步用最新 checkpoint 重新挖掘,实现课程式难负例,或借鉴 RL 式“对抗挑选”策略。

训练层面

  • 长度外推
    当前 max 1024 token,可尝试位置插值 + 渐进加长至 4 k/8 k,检验长文档检索任务(如 Climate-FEVER、SciFact)能否进一步提升。

  • 多粒度嵌入
    同一模型同时输出句子级、段落级、篇章级向量,通过层次化对比损失或 Matryoshka 表示学习,实现“一次编码、多级检索”。

  • 指令融合 vs 任务专用头
    目前仅用任务前缀,可实验“指令+LoRA 路由”或“任务 token”方式,看能否在 41 任务上再提 1–2 分,同时保持参数量不变。

部署与评估层面

  • 极端低资源场景
    用 4-bit/8-bit 量化、TensorRT、MLC-LLM 等框架把 0.6 B 模型压到 <500 MB,测量在 CPU 或边缘设备上的 QPS 与能耗,建立“嵌入式”基线。

  • 鲁棒性与公平性
    在 AdvGLUE、Bold、StereoSet 等对抗或偏见数据集上测试嵌入稳定性,若发现性能下降,可引入对抗对比正则或公平性约束。

  • 下游组合任务
    将 F2LLM 向量作为检索器,与生成式 LLM 组成 RAG 链路,在开放问答、事实核查、对话系统里评估端到端效果,观察“检索质量→生成质量”的传递效率。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 问题
    现有 SOTA 嵌入模型依赖“大规模弱监督预训练 + 合成数据”两阶段流水线,训练昂贵且难以复现。

  • 方案(F2LLM)

  1. 数据:仅采集 6 M 开源、非合成的 (query, positive, hard-negative×24) 三元组,覆盖检索/聚类/分类。
  2. 训练:单阶段对比微调 Qwen3 基础模型,无架构改动;损失 = hard-negative + in-batch(仅检索任务)。
  3. 开源:同时放出 0.6 B / 1.7 B / 4 B 权重、训练代码与完整数据。
  • 结果
  • MTEB 英文 41 任务:4 B 模型在 ≈4 B 量级排第 2、总榜第 7;1.7 B 在 1–2 B 区间排第 1;聚类任务刷新记录。
  • 消融显示 6 M 数据已接近收益上限,省去预训练不降点,训练成本降至数百 GPU 时。
  • 结论
    F2LLM 用“纯开源数据 + 单阶段微调”实现与数百 M 数据、多阶段模型相当的性能,为文本嵌入研究提供了可复现、低成本的强基准。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Ziyin Zhang,Zihan Liao,Hang Yu,Peng Di,Rui Wang

Categories: cs.CL,cs.AI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10.02294.pdf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510.02294

Arxiv ID: 2510.02294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10.02294

Published: 2025-10-02T17:58:49Z

Updated: 2025-10-02T17:58:49.000Z


17. A Rigorous Benchmark with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for Deep Research Agents: From Answers to Report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s undergoing the paradigm shift from closed language models to interconnected agent systems capable of external perception and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As a representative embodiment, Deep Research Agents (DRAs) systematically exhibit the capabilities for task decomposition, cross-source retrieval, multi-stage reasoning, and structured output, which markedly enhance performance on complex and open-ended tasks. However, existing benchmarks remain deficient in evaluation dimensions, response formatting, and scoring mechanisms, limiting their capacity to assess such systems effectively.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rigorous benchmark and a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framework tailored to DRAs and report-style responses. The benchmark comprises 214 expert-curated challenging queries distributed across 10 broad thematic domains, each accompanied by manually constructed reference bundles to support composite evaluation. The framework enable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long-form reports generated by DRAs, incorporating integrated scoring metrics for semantic quality, topical focus, and retrieval trustworthiness. Extensive experimentation confirms the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mainstream DRAs over web-search-tool-augmented reasoning models, yet reveals considerable scope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This study provides a robust foundation for capability assessment, architectural refinement, and paradigm advancement in DRA systems.

中文摘要

人工智能正在经历从封闭语言模型向能够进行外部感知和信息整合的互联代理系统的范式转变。作为代表性体现,深度研究代理(Deep Research Agents, DRAs)系统性地展示了任务分解、跨来源检索、多阶段推理和结构化输出等能力,这些能力显著提升了处理复杂和开放性任务的性能。然而,现有基准在评估维度、响应格式和评分机制方面仍存在不足,限制了其有效评估此类系统的能力。本文提出了一套针对DRAs和报告式响应的严格基准和多维评估框架。该基准包括214个由专家精心策划的挑战性问题,分布于10个广泛主题领域,每个问题配有手工构建的参考组合以支持综合评估。评估框架能够对DRAs生成的长篇报告进行全面评估,纳入语义质量、主题聚焦和检索可信度的综合评分指标。大量实验验证了主流DRAs在性能上优于基于网络搜索工具增强的推理模型,但也显示出仍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本研究为DRA系统的能力评估、架构优化和范式进步提供了坚实基础。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论文针对“深度研究智能体(Deep Research Agents, DRAs)”缺乏系统、可信、细粒度的评测体系这一核心痛点,提出并验证了一套面向长文本报告生成的严格基准与多维评估框架,旨在解决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1. 现有基准维度不足
  • 传统基准聚焦短答案、选择题等离散输出,无法衡量 DRAs 在任务分解、跨源检索、多步推理、结构化写作等端到端能力。
  • 缺乏对引用权威性、来源可信度、语义漂移等长文本特有风险的检测机制。
  1. 评估方式失配
  • 字符串匹配或单一相似度打分难以捕捉报告的深度语义与结构保真度。
  • 以 LLM 作评判的相似度方法缺乏透明、可复现、可验证的标准,主观性强。
  1. 数据与标注质量参差不齐
  • 自动构造的大规模基准存在标注不稳定、可解释性差、成本高昂等问题。
  • 缺少人工专家精心设计的难度高、领域广、时空鲁棒的参考 bundle(含细粒度 rubric、可信源链接、焦点锚定/偏离关键词等)。

综上,论文通过构建 214 条专家严选的跨领域高难度查询及配套参考 bundle,并给出融合语义质量、主题聚焦、检索可信度的乘性评分框架,首次为 DRAs 的长报告生成能力提供了可解释、可复现、可扩展的严格评测基础。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论文在第 2 章“Related Works”中系统梳理了两条主线:

  1. 深度研究智能体(DRAs)的演进;
  2. 现有评测基准的局限。
    对应文献可归纳为以下两类相关研究:
  • 工具增强型大模型(Tool-Augmented LLMs)
  • GPT-4、Gemini 1.5、Claude 3、Qwen-Agent 等商业/开源模型,通过浏览器、代码解释器等接口实现动态信息获取,被视为 DRAs 的前身。
  • Toolformer(Schick et al., 2023)首次提出让 LLM 自监督地学习调用 API,奠定“工具-认知”融合范式。
  • 端到端深度研究系统
  • 开源:Tongyi DeepResearch(Alibaba, 2025)
  • 闭源:Grok Deep Search(xAI, 2025)、Sonar Deep Research(Perplexity, 2025)、o3 Deep Research(OpenAI, 2025)
    这些系统整合任务分解、异构检索、交叉源聚合与结构化报告生成,代表“从答案到报告”的范式跃迁。
  • 短答案型检索评测基准
    GAIA(Mialon et al., 2023)、WebWalker(Wu et al., 2025)、BrowseComp(Wei et al., 2025)、WideSearch(Wong et al., 2025)、BrowseComp-Plus(Chen et al., 2025b)等,均聚焦可验证短答案,依赖 Exact-Match、BLEU、ROUGE、BERTScore 等表层指标,无法评估长文本语义深度与引用可信度。

  • 报告样式评测新探索

  • DeepResearch Bench(Du et al., 2025)首次引入“参考报告+引用一致性”评估,但使用静态参考,难以应对动态查询期望,且忽略源权威性。
  • ResearchQA(Yifei et al., 2025, 21K 任务)、DeepResearch Arena(Wan et al., 2025, 10K 任务)、ReportBench(Li et al., 2025, 0.6K 学术综述)大规模自动构建,但自动 rubric 稳定性差、可解释性低,且评估维度单一。

综上,既有研究要么停留在“工具增强+短答案”阶段,要么虽涉足报告样式却缺乏人工严选、多维指标与可信源校验。本文工作正是在此空白上提出 Rigorous Bench 及配套多维框架,以填补 DRAs 长报告评测的系统性缺失。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通过“构建高质量基准 + 设计多维可解释指标 + 大规模实证验证”的三段式方案,系统性地解决了 DRAs 长报告评测缺失的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1. 构建 Rigorous Bench——专家严选、时空鲁棒、维度完备
  • 214 条高难度查询覆盖 10 大主题领域,均明确划定时空边界,避免外部波动。
  • 每条查询配套人工编写的 Reference Bundle,含 5 类信号:
    – Query-Specific Rubrics(QSRs):≥8 条二/三元细粒度规则,总分 30,嵌入任务语义结构。
    – General-Report Rubrics(GRRs):48 条通用写作规范,总分 73,跨任务可比。
    – Trustworthy-Source Links(TSLs):官方、稳定、可锚定的权威链接,排除论坛博客。
    – Focus-Anchor Keywords(FAKs):5 个核心术语,用于度量主题覆盖。
    – Focus-Deviation Keywords(FDKs):5 个易漂移词,用于捕捉跑题。
  • 七步人工+机器交叉审查流水线(初设→机审→三轮人审→难度压力测试→归档),确保难度、一致性、可复现性。
  1. 设计多维乘性评分框架——透明、可解释、可迁移
    整体公式:

IntegratedScore = Quality × (1-SemanticDrift) × TrustworthyBoost × 100 ∈ [0,120]

  • Semantic Quality
    采用 MADM 加权平均,将 QSR 与 GRR 的归一化得分融合:

Quality= α· NRatio!(∑ QSR)+ β· NRatio!(∑ GRR), quad α+β=1

  • Topical Focus
    引入 FAKDrift(漏锚惩罚)与 FDKDrift(跑题惩罚),基于 TF×IDF 思想并设阈值 ϵ:

SemanticDrift= λ·FAKDrift+ μ·FDKDrift, quad λ+μ=1

  • Retrieval Trustworthiness
    以 TSL 命中率为核心,采用类 Bayesian 乘性增强:

TrustworthyBoost= 1+etal(θ·Rate_full-hit+ kappa·Rate_host-hitr), quad θ+kappa=1

既奖励精确引用,也奖励同源泛化,η=0.2 控制增幅,防止分数膨胀。

  • 额外效率指标:Contribution-Per-Token、RetrievalIndex,支持成本-效益分析。
  1. 大规模实验验证——区分度显著、暴露短板
  • 评测 13 个模型:5 款主流 DRAs、1 个 MoE 智能体、7 款搜索增强推理模型。
  • 人工抽检 35% 评分,一致性 99.3%,验证指标可靠性。
  • 结果:DRAs 整体领先,但出现“效率-质量”与“分解-连贯”两大权衡,明确后续优化方向。

通过“严数据 + 严指标 + 严实验”闭环,论文首次为 DRAs 提供了可解释、可复现、可扩展的长报告评测范式,填补了领域空白。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论文在 §5 与附录 A.5 中报告了一套系统化实验,旨在验证 Rigorous Bench 的区分度、鲁棒性与可解释性,并横向对比现有模型的长报告生成能力。实验设计、执行与结果可归纳为以下 5 组:

  1. 主实验:13 模型端到端评测
  • 对象:5 款 DRAs(o3-deep-research-2025-06-26、qwen-deep-research、sonar-deep-research、grok-4-0709-search、o4-mini-deep-research-2025-06-26)+ 1 个 MoE 智能体(kimi-k2-0905-preview)+ 7 款搜索增强推理模型(gemini-2.5-pro、gpt-5-2025-08-07、gpt-4o-search-preview-202503-11、gpt-4.1-2025-04-14、claude-opus-4-1-20250805、claude-sonnet-4-20250514、claude-3-7-sonnet-20250219)。
  • 设置:温度=0;非 DRA 模型将报告与检索注解合并后送入评估;gpt-4o-2024-11-20 作为统一 LLM-Judger。
  • 指标:Quality、1−SemanticDrift、TrustworthyBoost、IntegratedScore、Usage、Contribution-Per-Token。
  • 结果:Qwen 综合第一,Sonar 主题聚焦最强,Kimi-K2 质量单项最高;DRAs 整体显著优于搜索增强推理模型,但 token 消耗高、效率低。
  1. 人工一致性校验
  • 随机抽取 35% 条目,由人类专家独立复评 QSR/GRR 打分,与 LLM-Judger 一致性达 99.3%,验证自动评估可信度。
  1. 资源与策略诊断实验(OpenAI 4 模型子集)
  • 记录平均推理次数、搜索次数、检索链接数、最终注解数。
  • 发现:o3/o4-mini 推理链极长(55–64 步),检索链接 14–26 条;GPT-4.1 仅 0.39 次搜索,策略最“懒”;o4-mini 的 RetrievalIndex 最高(0.552),过滤更精准。
  1. 领域级细粒度对比(附录 A.5.2)
  • 将 214 题按 10 大领域拆分,计算各模型在每领域的 QUA、SDR、TBO、ITS。
  • 结果:Sports & Competitions(03)与 Health & Medicine(10)整体得分最高,说明模型在该两类场景更贴近人类期望;Business & Finance(06)与 History & Social Sciences(09)区分度最大,可明显拉开梯队。
  1. 雷达图可视化与质量占比分析(附录 A.5.1 & A.5.2)
  • 绘制 top-5 模型跨领域雷达,直观展示 Kimi-K2 质量突出但漂移大、Qwen/Sonar 更均衡。
  • 计算 Quality 对 IntegratedScore 的相对贡献率,揭示 Kimi-K2 的质量优势因漂移与可信分拉低而未能转化为综合领先,验证乘性框架的惩罚-奖励机制有效。

通过上述实验,论文不仅验证了提出基准与框架的区分度、稳定性,还揭示了当前 DRAs 在“效率-质量”与“分解-连贯”两大维度的系统性权衡,为后续架构优化提供了量化依据。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以下方向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分为“基准扩展”“指标深化”“模型诊断”“应用延伸”四个层面:

  • 基准扩展
  1. 多语言与跨文化:将 Rigorous Bench 扩展至中文、阿拉伯语等非英语场景,检验 DRAs 对地域性信源与文化语境的适应能力。
  2. 多模态任务:引入图表、遥感影像、实验视频等输入,评测智能体对异构数据的融合与引用能力。
  3. 动态时效集:构建“滚动 24 h 新闻+实时金融数据”子集,考察 DRAs 在强时效环境下的信源追踪与冲突消解能力。
  • 指标深化
  1. 细粒度引用错误分类:将“引用不实”拆分为“断章取义”“数据错位”“源不可达”等子类,训练专用判别器,实现可解释的错误定位。
  2. 反事实鲁棒性:自动生成“对抗性陈述”插入报告,测试模型能否识别并纠正与 TSLs 冲突的内容,量化其事实防御能力。
  3. 读者效用模型:引入“信息增益”或“读者后验置信度”实验,衡量报告对人类决策的实际提升,而非仅停留在语义对齐。
  • 模型诊断
  1. 搜索路径可解释性:记录并可视化子查询生成、URL 点击序列、摘要策略,建立“检索-推理”因果图,定位冗余或漂移环节。
  2. 自适应预算控制:基于 IntegratedScore 的边际收益估计,动态调整搜索深度与 token 上限,实现质量-成本帕累托前沿的在线逼近。
  3. 一致性强化机制:在训练或推理阶段加入“焦点锚定损失”与“可信源对齐损失”,减少分解-连贯权衡带来的语义碎片化。
  • 应用延伸
  1. 领域专用 DRAs:以 Rigorous Bench 的子领域(如气候金融、药物合规)为靶,构建小型但深度标注的“专家级”子集,推动垂直智能体落地。
  2. 交互式深研:引入“人机协同追问”模式,评估 DRAs 在实时追问下对报告增量修订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探索交互式研究助理范式。
  3. 可信审计接口:将 TSLs 与区块链时间戳或网页存档服务结合,提供可复现的“引用快照”,满足学术与监管审计需求。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 背景
    大模型正从“闭卷答题”转向“开卷深研”——深度研究智能体(DRAs)可自主分解任务、跨源检索并输出长报告,但现有基准仅测短答案,缺维度、缺格式、缺可信评估。

  • 贡献 1:Rigorous Bench

  • 214 条专家严选高难度查询,覆盖 10 大领域,均附时空边界。
  • 每条提供 5 件套参考 bundle:
    – Query-Specific Rubrics(≥8 条,30 分)
    – General-Report Rubrics(48 条,73 分)
    – Trustworthy-Source Links(权威可锚定)
    – Focus-Anchor / Focus-Deviation Keywords(各 5 词,测漂移)
  • 七步人工+机审流水线,保证难度、一致性、可复现。
  • 贡献 2:多维乘性评估框架

IntegratedScore= Quality×(1-SemanticDrift)×TrustworthyBoost× 100

  • Quality:QSR 与 GRR 加权融合(α+β=1)。
  • SemanticDrift:FAK 遗漏 + FDK 跑题,双阈值 TF×IDF 式惩罚(λ+μ=1)。
  • TrustworthyBoost:TSL 精确/同源命中乘性增强(η=0.2,防膨胀)。
    额外提供 Contribution-Per-Token、RetrievalIndex 两效率指标。
  • 贡献 3:大规模实验
  • 13 模型(5 DRAs + 1 MoE 智能体 + 7 搜索增强推理模型)零温度评测,人工复验一致性 99.3%。
  • DRAs 综合领先,Qwen 居首;揭示“效率-质量”与“分解-连贯”两大权衡,为后续架构优化提供量化依据。

综上,论文首次给出面向 DRAs 长报告生成的严基准+严指标+严实验三位一体解决方案,填补领域评测空白。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Yang Yao,Yixu Wang,Yuxuan Zhang,Yi Lu,Tianle Gu,Lingyu Li,Dingyi Zhao,Keming Wu,Haozhe Wang,Ping Nie,Yan Teng,Yingchun Wang

Categories: cs.AI,cs.CL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10.02190.pdf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510.02190

Arxiv ID: 2510.02190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10.02190

Published: 2025-10-02T16:40:02Z

Updated: 2025-10-02T16:40:02.000Z


18. Learning to Reason for Hallucination Span Detection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often generate hallucinations — unsupported content that undermines reliability. While most prior works frame hallucination detection as a binary task, many real-world applications require identifying hallucinated spans, which is a multi-step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This naturally rais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explicit reasoning can help the complex task of detecting hallucination spans.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we first evaluate pretrained models with and without Chain-of-Thought (CoT) reasoning, and show that CoT reasoning has the potential to generate at least one correct answer when sampled multiple times. Motivated by this, we propose RL4HS, a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amework that incentivizes reasoning with a span-level reward function. RL4HS builds on 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 and introduces Class-Aware Policy Optimization to mitigate reward imbalance issue. Experiments on the RAGTruth benchmark (summarization, question answering, data-to-text) show that RL4HS surpasses pretrained reasoning models and supervised fine-tuning, demonstrating the necessity of 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span-level rewards for detecting hallucination spans.

中文摘要

大型语言模型(LLMs)经常生成幻觉——即缺乏支持的内容,这会削弱其可靠性。虽然大多数现有研究将幻觉检测视为二元任务,但许多现实应用需要识别幻觉片段,这实际上是一个多步骤的决策过程。这自然引发了一个问题:显式推理是否可以帮助检测幻觉片段这一复杂任务。为了解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评估了带有和不带有“链式思维(Chain-of-Thought, CoT)”推理的预训练模型,并展示了CoT推理在多次采样时至少有潜力生成一个正确答案。受此启发,我们提出了RL4HS,这是一种通过片段级奖励函数激励推理的强化学习框架。RL4HS基于组相对策略优化(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并引入类别感知策略优化(Class-Aware Policy Optimization)来缓解奖励不平衡问题。在RAGTruth基准(摘要、问答、数据到文本)上的实验表明,RL4HS超越了预训练推理模型和有监督微调,证明了使用片段级奖励的强化学习在检测幻觉片段中的必要性。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论文旨在解决“幻觉跨度检测”(hallucination span detection)这一细粒度任务,即在大模型生成的文本中精确定位哪些片段与输入上下文或知识源不符。与仅判断“是否包含幻觉”的二元分类不同,该任务要求输出具体的不支持文本片段,对摘要、长答案生成等高风险场景尤为关键。为此,作者提出以下核心问题并给出对应解法:

  • 问题1:显式推理能否提升跨度级幻觉检测?
    解法:通过强化学习框架 RL4HS,以跨度 F1 为奖励,训练模型生成 Chain-of-Thought 推理过程,再输出幻觉片段。

  • 问题2:通用领域推理模型是否足够?
    解法:实验表明,即使规模更大,通用数学/代码推理模型在跨度检测上显著弱于专为该任务训练的 7B 模型,说明需要任务特定的推理学习。

  • 问题3:GRPO 在跨度奖励下存在“非幻觉”类别过度激励的奖励失衡,如何缓解?
    解法:提出 Class-Aware Policy Optimization(CAPO),对非幻觉样本的优势值乘以小于 1 的缩放因子 α,平衡精确率与召回率,抑制奖励作弊。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可归纳为两条主线:幻觉检测 与 推理增强。按时间递进与任务粒度梳理如下:

  1. 幻觉检测
  • 二元判别
  • SelfCheckGPT (Manakul et al., 2023) 利用采样一致性做零资源黑盒判断。
  • ChatGPT-as-Evaluator (Luo et al., 2023) 用提示让模型直接输出“是否事实一致”。
  • MiniCheck (Tang et al., 2024) 以小型 NLI 模型判断摘要是否幻觉。
  • 跨度/片段级定位
  • RAGTruth (Wu et al., 2023) 首次发布带人工跨度标注的三类生成任务(摘要、QA、data-to-text)基准。
  • Multi-View Attention (Ogasa & Arase, 2025) 在 token 级聚合多头注意力与多样性视图,做片段级分类,但无显式推理步骤。
  • Clatter (Eliav et al., 2025) 用原子事实抽取+NLI 做级联推理,仍停留在pipeline 层面,未端到端训练推理策略。
  1. 推理增强与强化学习
  • 数学/代码领域
  • DeepSeekMath (Shao et al., 2024) 提出 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GRPO),以组内相对排名替代价值网络,提升数学推理。
  • R1-CodeInterpreter (Chen et al., 2025) 与 Code-R1 (Liu & Zhang, 2025) 将 GRPO 扩展到代码生成与执行结果奖励。
  • 传统 NLP 任务
  • ReTool (Feng et al., 2025a) 用 GRPO 学习工具调用策略。
  • 意图检测 (Feng et al., 2025b) 与安全对齐 (Li et al., 2025) 表明 GRPO 对非数学任务同样有效。
  • 幻觉检测中的推理尝试
  • Luo et al. (2023) 与 Eliav et al. (2025) 仅使用 CoT 提示做二元判断,未训练推理策略,也未解决跨度定位。

综上,已有工作要么聚焦二元幻觉判别,要么在跨度级采用无推理的分类/级联方案;而利用强化学习显式训练可验证的跨度级推理,尚属空白。RL4HS 首次把 GRPO 及其改进 CAPO 引入幻觉跨度检测,填补了该交叉点的研究空缺。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将“幻觉跨度检测”视为一个多步推理决策问题,通过以下三步流程解决:

  1. 验证推理的潜力
    先在 RAGTruth 上评估 Qwen2.5/3 系列模型,发现
  • 单样本时 CoT 几乎无增益;
  • 当采样次数 K 增大,CoT 的 Span-F1@K 显著上升。
    这说明多次采样下推理能命中正确跨度,为后续“把采样优势蒸馏到单样本”提供动机。
  1. 强化学习框架 RL4HS
  • 采用生成式模型直接输出幻觉片段列表,便于嵌入 CoT。
  • 使用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 (GRPO),奖励函数就是可验证的 span-F1:

r_(span)= 1 & if S=∅ land S=∅ [4pt] span-F1(S,S) & otherwise

  • 训练时仅靠组内相对排名计算优势,无需额外价值网络。
  1. 解决奖励失衡:Class-Aware Policy Optimization (CAPO)
    GRPO 的标准化使“预测无幻觉”样本优势系统性偏高,导致高精确率低召回率
    为此引入类别缩放:对非幻觉样本的优势乘以因子 α<1(实验取 0.5),重新加权后

A_(nh) = α · r_i - mean(R_j){std(R_j)}

从而在训练动态中稳定召回率、提升整体 F1

实验结果

  • RL4HS-7B 平均 Span-F1 达 55.9,显著超越同规模 SFT(50.1)与通用推理模型 Qwen3-8B(28.5)。
  • RL4HS-14B 进一步提升至 58.3,超过 GPT-5、o3 等超大模型。
  • 跨任务留一验证显示,任务内学习的推理策略明显优于通用域推理,证明“领域专用推理”不可或缺。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论文围绕 5 个研究问题(Q1–Q5)设计实验,全部在 RAGTruth 基准(摘要、QA、data-to-text)上完成。核心实验与对应目的如下:

  1. Q1:RL4HS 是否有效
  • 对比对象
    – 零样本 prompt:Qwen2.5-7/14B、Qwen3-8/14B、QwQ-32B 及 GPT-4o-mini / GPT-5-mini / GPT-5 / o3。
    – 监督微调:SFT-7B、SFT-14B。
    – token 级基线:Multi-View Attention-7B。
  • 指标:span-F1、Precision、Recall。
  • 结果:RL4HS-7B 平均 F1 55.9,RL4HS-14B 58.3,均显著高于最强 SFT 与所有超大推理模型。
  1. Q2:CAPO 能否缓解 reward hacking
  • 训练曲线:同一模型分别用 GRPO 与 CAPO 训练,每 100 步记录 span-F1、P、R。
  • 结果:GRPO 的 Recall 持续下降,CAPO 稳定召回且 F1 全程更高,验证类别加权有效。
  1. Q3:是否需要“领域内”推理
  • 留一任务训练:RL4HS-OOD-7B 每次排除一个任务,仅在其余两任务上训练,然后在被排除任务测试。
  • 对比:通用推理模型 QwQ-32B、Qwen3-8/14B 与 GPT 系列。
  • 结果:OOD 版本仍全面优于通用推理模型,并与全任务训练的 RL4HS-7B 接近,说明专用推理不可或缺。
  1. Q4:简单放大奖励能否替代 CAPO
  • 实现 Dr.GRPO:去掉标准化,仅对“预测无幻觉”的奖励乘以 γ∈{0.1,0.5,1.0}。
  • 结果:最高平均 F1 仅 54.7,低于 CAPO 的 55.9;且 γ 增大虽提 Recall 但 Precision 骤降,确认单纯缩放奖励无法解决失衡
  1. Q5:RL4HS 学到了怎样的推理
  • 个案可视化:抽取“Benchmark Eatery” data-to-text 样例,对比预训练与 RL4HS-7B 的 CoT 轨迹。
  • 结果:RL4HS 按“提取声明→交叉验证结构化数据→标记不一致”三步精准定位“catering services”为幻觉,行为与人类启发式 pipeline 一致,表明学习到的推理真实且可解释

辅助实验

  • F1@K 曲线:K=1–100 显示 CoT 随采样次数优势扩大,为采用 RL 提供动机。
  • 优势分布统计:量化 GRPO 下非幻觉样本优势系统性偏高,直接支撑 CAPO 设计。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以下方向可延续或扩展 RL4HS 框架,均基于原文已暴露的局限与未触及的场景:

  1. 奖励函数与信用分配
  • 细粒度混合奖励:将 span-F1 与 token-level 0/1 信号、 entailment-score 或 BERTScore 结合,缓解 F1 对微小位置误差过度惩罚的问题。
  • 动态 α(t):CAPO 目前用固定 0.5,可让 α 随训练步数或类别不平衡比率自适应,进一步平衡 P/R。
  • 长度惩罚:对过长预测引入长度归一化,防止模型通过“多猜”提高召回。
  1. 多轮与迭代式检测
  • 自回归“修订”模式:允许模型先生成答案,再迭代检测-修订多轮,奖励定义为最终跨度集合的 F1,探索 RL 对“生成+检测”联合优化。
  • 对抗采样:用另一策略网络生成“困难”幻觉片段,主模型作为判别器,形成 min-max 博弈,提升边界样本鲁棒性。
  1. 跨模态与长上下文
  • 图文混合:将 RL4HS 扩展到包含图像的 RAG 场景(如图表摘要),奖励需同时考虑文本-图像一致性。
  • 超长文档:当前最大上下文约 4-8k token,可研究滑动窗口/层次编码 + 分段奖励聚合,保持跨度定位精度。
  1. 任务与领域泛化
  • 零资源迁移:仅用英语 RAGTruth 训练,在医疗、法律、金融等垂直领域直接测试,观察是否需要领域专用奖励或少量 prompt 调优。
  • 多语言:构建跨语言幻觉跨度标注,检验 RL 信号是否仍能收敛,或需语言特定的缩放因子。
  1. 推理可解释性与忠实度
  • 推理链自动验证:对模型生成的每一步 CoT 用外部 NLI 模型打分,若中间步骤自相矛盾则折扣最终奖励,迫使推理链忠实。
  • 人类偏好对齐:收集人工对“推理链+跨度”整体可信度评分,用 Bradley-Terry 模型拟合偏好奖励,再 GRPO 微调,实现可解释性与准确率的帕累托改进。
  1. 计算与系统优化
  • 更大规模基模型:在 30B-70B 参数区间重复 RL4HS,观察是否出现奖励作弊回弹,验证 CAPO 的 scalability。
  • 低成本 RL:探索 LoRA/QLoRA + GRPO 的兼容性,减少显存占用;或采用离线强化学习(如 DPO)复用采样数据,提高训练效率。
  1. 安全与伦理幻觉
  • 隐蔽偏见幻觉:针对模型在族裔、性别等敏感属性上的“无源断言”设计特定奖励,检验 RL4HS 是否能抑制有害幻觉。
  • 对抗攻击:输入侧注入微小扰动以诱导幻觉,评估 RL 训练后模型是否更具鲁棒性,或需额外对抗奖励。

通过上述扩展,可系统检验 RL4HS 在奖励设计、场景泛化、可解释性与安全性上的边界,推动细粒度幻觉检测走向实际部署。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论文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一个任务、两个发现、一套框架、一项改进、一组实验”:

  1. 任务
    细粒度幻觉跨度检测:在摘要、QA、data-to-text 三类条件生成中,精确定位输出里与输入不符的文本片段,而非仅做二元判断。

  2. 关键发现

  • CoT 推理单次增益有限,但多次采样可显著命中正确跨度→ 值得用 RL 把“采样优势”固化到单样本。
  • 通用领域推理模型(数学/代码)迁移效果差,凸显需要任务专用推理
  1. 框架 RL4HS
  • 生成式 LLM 直接输出 [幻觉片段列表],内置 CoT 推理。
  • 采用 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 (GRPO),以可验证的 span-F1 作为即时奖励,无需价值网络。
  • 7B 模型平均 span-F1 从 SFT 的 50.1 提升到 55.9,14B 达 58.3,超越 GPT-5、o3 等超大模型。
  1. 改进 CAPO
    GRPO 的标准化使“预测无幻觉”样本优势系统性偏高,导致高精确低召回
    提出 Class-Aware Policy Optimization:对非幻觉样本的优势乘以 α<1(取 0.5),平衡类别梯度,稳定召回且整体 F1 再提升 1.7 点。

  2. 实验验证

  • Q1 有效性:RL4HS 全面领先 SFT、通用推理与专有模型。
  • Q2 消融:CAPO 训练曲线召回不掉,F1 全程高于 GRPO。
  • Q3 泛化:留一任务测试仍优于通用推理,验证领域专用必要性。
  • Q4 奖励缩放:单纯放大无幻觉奖励无法替代 CAPO。
  • Q5 可解释性:个案显示模型学会“提取声明→交叉验证→标记不一致”的忠实推理链。

结论:首次用跨度级奖励+强化学习训练出专精幻觉检测的推理模型,兼顾精度、召回与可解释性,为可靠 LLM 部署提供直接可用的细粒度过滤方案。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Hsuan Su,Ting-Yao Hu,Hema Swetha Koppula,Kundan Krishna,Hadi Pouransari,Cheng-Yu Hsieh,Cem Koc,Joseph Yitan Cheng,Oncel Tuzel,Raviteja Vemulapalli

Categories: cs.CL,cs.AI,cs.LG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10.02173.pdf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510.02173

Arxiv ID: 2510.02173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10.02173

Published: 2025-10-02T16:24:28Z

Updated: 2025-10-02T16:24:28.000Z


19. TOUCAN: Synthesizing 1.5M Tool-Agentic Data from Real-World MCP Environments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agents are rapidly emerging as powerful systems for automating tasks across domains. Yet progress in the open-source community is constrained by the lack of high quality permissively licensed tool-agentic training data. Existing datasets are often limited in diversity, realism, and complexity, particularly regarding multi-tool and multi-turn interactions. To address this gap, we introduce Toucan, the largest publicly available tool-agentic dataset to date, containing 1.5 million trajectories synthesized from nearly 500 real-world Model Context Protocols (MCPs). Unlike prior work, Toucan leverages authentic MCP environments to generate diverse, realistic, and challenging tasks with trajectories involving real tool execution. Our pipeline first produces a broad spectrum of tool-use queries using five distinct models, applies model-based quality filtering, and then generates agentic trajectories with three teacher models using two agentic frameworks. Rigorous rule-based and model-based validation ensures high-quality outputs. We also introduce three extension mechanisms to further diversify tasks and simulate multi-turn conversations. Models fine-tuned on Toucan outperform larger closed-source counterparts on the BFCL V3 benchmark and push the Pareto frontier forward on MCP-Universe Bench.

中文摘要

大语言模型(LLM)代理正在快速发展,成为跨领域自动化任务的强大系统。然而,开源社区的进展受到高质量、宽松许可的工具代理训练数据缺乏的制约。现有数据集在多样性、真实性和复杂性方面往往有限,尤其是在多工具和多回合交互方面。为填补这一空白,我们推出了 Toucan,这是迄今为止公开可用的最大工具代理数据集,包含从近 500 个真实世界的模型上下文协议(MCP)中合成的 150 万条轨迹。与以往工作不同,Toucan 利用真实的 MCP 环境生成多样、真实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轨迹中涉及真实工具执行。我们的流程首先使用五种不同模型生成广泛的工具使用查询,应用基于模型的质量过滤,然后使用三种教师模型通过两个代理框架生成代理轨迹。严格的基于规则和基于模型的验证保证了高质量输出。我们还引入了三种扩展机制,以进一步丰富任务并模拟多回合对话。在 Toucan 上微调的模型在 BFCL V3 基准上优于更大的闭源模型,并推动了 MCP-Universe Bench 的帕累托前沿向前发展。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论文旨在弥合开源社区在训练具备工具调用(tool-agentic)能力的大语言模型(LLM)时所面临的高质量、可自由使用数据缺口。具体而言,现有公开数据集普遍存在以下局限:

  • 工具多样性受限,仅覆盖少量 API 或领域
  • 缺乏真实工具响应,普遍用 LLM 模拟返回结果
  • 以单轮对话为主,缺少多轮、多工具协同场景
  • 规模不足,难以支撑大规模监督微调(SFT)

TOUCAN 通过从近 500 个真实 Model Context Protocol(MCP)服务器中合成 150 万条可执行轨迹,提供:

  1. 真实工具调用与返回——所有轨迹均对接远程 MCP 服务器实际执行
  2. 丰富场景——覆盖单工具、并行工具、多步工具调用及“无工具可用”边缘案例
  3. 多轮交互——引入自我对话机制生成 56 万余条多轮对话
  4. 可扩展流水线——任何符合 MCP 规范的新服务器均可无缝接入并继续合成数据

由此,TOUCAN 使较小参数量的开源模型在 BFCL V3、τ-Bench、τ²-Bench 与 MCP-Universe 等基准上超越体积更大的闭源模型,推动工具智能体在真实环境中的可用性与研究进展。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与 TOUCAN 直接相关的研究可划分为三类:工具调用数据集、工具智能体基准、以及 MCP 生态评估。按时间轴与侧重点归纳如下:

1. 工具调用数据集(Tool-calling Datasets)

数据集 规模 关键特征 主要局限
Gorilla / BFCL (Patil et al. 2023 & 2025) ≈1.6 k API 描述 首次提出可微调 API 调用模型;引入 BFCL 评测 无真实响应,单轮为主
ToolAlpaca (Tang et al. 2023) 3 k 合成样本 低成本合成,覆盖 REST API 质量低,无真实执行
ToolLLM (Qin et al. 2023) 16 364 API 多领域 REST API,人工过滤 返回为静态描述,非实时
API-Bench / API-Pack (Guo et al. 2025a) 20 k 函数 跨语言(Python/Java/C++) 无真实调用,单轮
API-Blend (Basu et al. 2024) 50 k 混合 配比策略提升鲁棒性 合成响应,规模仍有限
APIGen (Liu et al. 2024) 21 域 60 k 可验证性过滤,多域覆盖 无真实执行,单轮
ToolACE (Liu et al. 2025a) 11 k 首次引入“无关工具”负例 模拟响应,规模小
APIGen-MT (Prabhakar et al. 2025) 5 k 多轮 模拟人机多轮交互 基于 τ-Bench 静态场景
Nemotron-Tools (Nathawani et al. 2025) 310 k 大规模合成,仅函数签名 无真实响应,无多轮

2. 工具智能体基准(Tool-Agent Benchmarks)

  • BFCL V3 (Patil et al. 2025)
    覆盖单轮/多轮、并行/多步、幻觉检测与 Live 真实 API 调用,是当前最全面的函数调用排行榜。

  • τ-Bench (Yao et al. 2024)
    航空与零售两大场景,强调用户-代理-工具多轮动态交互,评估策略规划与一致性。

  • τ²-Bench (Barres et al. 2025)
    在 τ-Bench 基础上引入“双控”环境,用户与系统均可发起变更,考察代理对动态目标的适应能力。

  • ACEBench (Chen et al. 2025)
    引入边缘案例与网球赛事实时数据,侧重工具选择与异常处理。

3. MCP 生态基准(MCP-specific Benchmarks, 2025 同期工作)

  • MCP-Radar (Gao et al. 2025)
    五维评估:准确率、工具选择效率、资源占用、参数构造、执行速度;300 查询,42 服务器。

  • MCP-Bench (Wang et al. 2025)
    28 服务器、250 工具,侧重多步推理与复杂任务拆解。

  • MCP-Universe (Luo et al. 2025)
    231 任务、11 个真实 MCP 服务器,执行导向,覆盖六域,是 TOUCAN 主要实验对比基准。

  • MCPAgentBench (Guo et al. 2025b) / MCPWorld (Yan et al. 2025) / LiveMCP-101 (Yin et al. 2025)
    分别从代理框架、统一 GUI/API 混合环境、实时诊断角度补充 MCP 评估视角。

小结

早期研究聚焦 REST API 与静态描述,规模与真实性不足;近期工作转向多轮、动态、真实执行,但公开训练数据依旧稀缺。TOUCAN 首次将真实 MCP 服务器作为数据源,以 150 万可执行轨迹的规模填补高质量开源工具智能体训练数据的空白,并推动上述基准的性能前沿。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提出 TOUCAN 流水线,把“真实 MCP 服务器 → 高质量任务 → 可执行轨迹 → 严格过滤 → 多扩展”串成闭环,系统化地解决高质量工具智能体训练数据稀缺问题。核心步骤如下:

  1. 大规模接入真实 MCP 服务器
  • 从 GitHub/Smithery 爬取 ≈2 800 份 MCP 规范
  • 过滤掉需本地密钥或无法远程流式调用的服务器,保留 871 个
  • 运行最小测试用例,剔除会报错/无响应的工具,最终锁定 495 个高可用服务器、2 000+ 真实工具
  1. 多模型协同任务合成
  • 5 个不同架构开源 LLM(Mistral-Small、DevStral、GPT-OSS、Kimi-K2、Qwen3-32B)并行生成任务,降低单一模型偏差
  • 三种采样策略:
    – Single-Server:1–3 工具组合
    – Multi-Server:跨 2+ 服务器选 2–3 工具,强制跨域协作
    – Featured-Server:人工精选 25 个代表性服务器,让模型自由组合生成复杂场景
  • 生成结果包含“用户问题 + 需调用的目标工具列表”,为后续轨迹提供输入
  1. 六维自动质量过滤
    用 Kimi-K2 作为“LLM-as-Judge”,按 1–5 Likert 量表打分:
  • Tool Selection Difficulty & Uniqueness(选工具是否非平凡)
  • Question Quality & Scenario Realism(语言与场景真实度)
  • Verifiable(答案是否可客观验证)
  • Stability(结果是否随时间/地域漂移)
    低于阈值的样本直接丢弃,确保任务既真实又有挑战
  1. 多教师模型轨迹生成
  • 3 个不同家族大模型(GPT-OSS-120B、Kimi-K2、Qwen3-32B) × 2 种代理框架(Qwen-Agent、OpenAI-Agent)并行 rollout
  • 远程调用 MCP 服务器,获得真实工具返回,而非 LLM 模拟
  • 记录完整思考链、工具调用、返回结果、最终回答
  1. 规则+LLM 双重后过滤
  • 规则:剔除无工具调用、工具报错、含本地路径、未按指定顺序调用等异常轨迹
  • LLM:GPT-OSS-120B 评估 Completeness(是否端到端完成)与 Conciseness(是否冗余)
  • 仅保留“Desired Tool Use = 100 %”且综合评分 ≥ 4 的轨迹,最终核心集约 120 万条
  1. 三项扩展机制进一步增广
  • Ext.1 Irrelevance:随机打乱服务器元数据,生成 40 万“无工具可解”负例,抑制幻觉
  • Ext.2 Persona Diversification:同一套工具换场景、换角色、加约束,再增 15.8 万样本
  • Ext.3 Multi-Turn:把复杂任务拆子问或让模型自生成追问,得到 35.2 万多轮对话
  1. 高质量子集用于训练
    从 1.5 M 中按“问题质量=5 ∧ 回答完整≥4 ∧ 工具覆盖率=1.0”抽样 119 k,跨类别重平衡后进行监督微调(SFT)

通过上述设计,TOUCAN 同时满足“真实执行、多样场景、多轮交互、边缘负例、可扩展”五大约束,使 7 B–32 B 参数开源模型在 BFCL V3、τ-Bench、τ²-Bench 与 MCP-Universe 上普遍超越体积数倍的闭源模型,从而系统性解决了高质量工具智能体训练数据匮乏的问题。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论文围绕「TOUCAN 能否提升开源模型在真实工具环境中的调用能力」展开系统实验,覆盖监督微调(SFT)、多基准评测、消融分析与效率对比四条主线。主要实验如下:

  1. 监督微调(SFT)
  • 基座:Qwen2.5-Instruct 系列 7 B / 14 B / 32 B
  • 数据:119 k 高质量子集(28 k 核心 + 40 k Irrelevance + 15.8 k Diversify + 35.2 k Multi-Turn)
  • 超参:2 epoch,lr=2×10⁻⁵,seq=32 k,DeepSpeed-ZeRO3,全局 batch=64
  • 模板:统一采用 Hermes 工具调用格式
  1. 主基准评测
    2.1 BFCL V3(1 900 任务,含单轮/多轮、并行/多步、Live-API、幻觉检测)
  • TOUCAN-7 B 绝对提升 +3.16 pp,TOUCAN-32 B 提升 +8.72 pp
  • TOUCAN-32 B 平均分 70.45 %,超越 DeepSeek-V3(64.71 %)与 GPT-4.5-Preview(70.32 %),位列榜单第一

2.2 τ-Bench & τ²-Bench(航空+零售双域,多轮用户-代理-环境交互)

  • 7 B:τ-Bench 绝对 +7.45 pp,τ²-Bench +1.69 pp
  • 14 B:τ-Bench +4.39 pp,τ²-Bench +5.97 pp
  • 32 B:τ-Bench +3.57 pp,τ²-Bench +2.20 pp
  • 表明 TOUCAN 显著提升模型在动态对话中的工具选择与执行保真度

2.3 MCP-Universe(231 任务,11 个未见过服务器,6 域:导航、仓库管理、金融分析、3D 设计、浏览器自动化、网页搜索)

  • TOUCAN-14 B 平均成功率 0.42,超越同规模 Llama-3.3-70B-Instruct、Qwen2.5-72B-Instruct 及 106 B 的 GLM-4.5-Air
  • TOUCAN-32 B 平均成功率 0.49,为 30–40 B 参数区间 SOTA;在 3D 设计域取得 0.61 的最高单域得分
  • Pareto 前沿:同等参数下 OSR(Overall Success Rate)显著优于基座,验证数据质量→性能效率权衡优势
  1. 消融实验(Ablation)
    以 Qwen2.5-14B 为控制变量,逐次加入子集:
  • 仅 Single-Turn → 60.16 % BFCL 总分
  • +Irrelevance → 64.74 %
  • +Diversify → 64.56 %
  • +Multi-Turn → 65.09 %
    结果显示三项扩展均对多轮与幻觉子项带来互补增益,Multi-Turn 对 τ-Bench 航空域提升最显著(+6.75 pp)
  1. 规模-性能对比
    在 MCP-Universe 上绘制“模型参数-OSR”曲线,TOUCAN 微调系列在 7 B→32 B 区间形成新 Pareto 前沿,同等 OSR 所需参数减少约 2–3 倍

  2. 数据质量验证

  • 随机 50 样本人工评注,与 LLM-as-Judge 的 Pearson 相关达 0.46(Kimi-K2)与 0.39(GPT-4.1),验证自动过滤可靠性
  • 统计表明 1.5 M 轨迹平均每条含 2.7 次工具调用,56 % 样本跨 ≥2 服务器,57 万条多轮对话平均 4.8 轮,确保多样性与复杂度

综上,实验从「微调效果-基准泛化-组件贡献-规模效率」四维度证明:TOUCAN 可在真实 MCP 环境中稳定提升模型工具调用与代理推理能力,并刷新同等参数尺度的 SOTA 表现。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 自动化 MCP 服务器 onboarding
    当前需人工过滤“需密钥/本地配置”的服务器,可训练“MCP-Onboarding Agent”自动识别文档、生成配置、申请沙箱密钥,把 GitHub 上 70 % 因凭证问题被弃用的服务器重新纳入。

  • 专家模型模拟工具响应
    真实执行成本高且速率受限。可训练一个“Tool-Simulator”专家模型,以服务器规范 + 历史调用日志为条件,生成高保真、可验证的返回 JSON,显著降低轨迹合成成本,同时保持与真实分布的 Wasserstein 距离 < ε。

  • 可验证奖励的强化学习微调
    现有工作止于 SFT。可把 TOUCAN 作为冷启动,用 MCP-Universe 的“执行成功率”作为稀疏奖励,采用 GRPO / PPO-online 进一步微调,探索能否在 32 B 参数内逼近 GPT-4.1 的 85 % 以上成功率。

  • 多模态工具扩展
    MCP 协议已支持图像、音频流。将 Stable-Diffusion、Whisper、ElevenLabs 等服务器纳入,合成“文本+图像+音频”混合轨迹,研究视觉工具调用对多模态代理的增益。

  • 工具链自适应剪枝
    当前轨迹固定按“目标工具列表”执行。可引入动态工具选择策略,让模型在运行时依据返回自动增减工具(early-stop 或递归扩展),并记录新轨迹,实现数据自我增强闭环。

  • 面向安全与鲁棒的对抗轨迹生成
    设计“对抗任务生成器”刻意构造工具参数越界、依赖缺失、权限拒绝等异常,配合 safety-critic 模型过滤,扩充 TOUCAN-Safe 子集,系统提升代理在边缘失败场景下的鲁棒性。

  • 跨语言工具迁移
    TOUCAN 以英文为主。利用 MCP 的“一次描述、多语言调用”特性,自动把任务翻译为中文/日文/德文,观察不同语言下工具调用准确率差异,构建跨语言工具对齐评测基准。

  • 实时 Web-Search MCP 基准
    作者已计划推出。可进一步引入“搜索结果的时效性评分”与“信息冲突检测”指标,量化代理在动态变化信息环境下的可信度与一致性。

  • 数据时效性与增量更新机制
    建立“日期-版本”标签,每月增量爬行 Smithery 新服务器,用基于嵌入的 de-duplicate 策略合并入 TOUCAN-v2,研究数据漂移对模型性能的影响,并给出遗忘-再学习预算曲线。

  • 法律与伦理风险审计
    对 1.5 M 轨迹进行 PII、版权、恶意指令扫描,训练“合规过滤器”自动打标高风险样本,形成 TOUCAN-Filtered 版本,供企业合规微调使用,并开源审计工具链。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TOUCAN 论文核心内容速览

  1. 问题
    开源社区缺乏大规模、真实可执行、多轮多工具的工具智能体训练数据,导致微调后模型在复杂场景下仍远落后于闭源系统。

  2. 方案
    提出 TOUCAN 流水线,从 495 个真实 MCP 服务器出发,自动合成 1.52 M 条可执行轨迹(含 56 万条多轮对话),每条均含真实工具调用与返回。
    流水线五步:服务器接入 → 多模型任务合成 → 六维质量过滤 → 多教师轨迹生成 → 规则+LLM 后过滤;并设计三项扩展(无关查询、Persona 多样化、多轮自模拟)进一步增强鲁棒性与多样性。

  3. 数据特色

  • 真实执行:所有工具响应均来自远程 MCP,拒绝“LLM 模拟”
  • 场景丰富:单工具/并行/多步/无工具可用边缘案例全覆盖
  • 规模空前:150 万轨迹,2 000+ 工具,跨 25+ 领域
  • 质量可控:自动评分+人工校验,Pearson 相关 0.46
  1. 实验结果
    用 119 k 高质量子集对 Qwen2.5-7/14/32 B 进行 SFT:
  • BFCL V3:32 B 模型 70.45 %,超越 DeepSeek-V3、GPT-4.5-Preview,同参数级 SOTA
  • τ-Bench & τ²-Bench:7–32 B 平均提升 3.6–7.5 pp
  • MCP-Universe:14 B 战胜 70 B 级模型,32 B 刷新 Pareto 前沿(同等规模最高成功率)
  1. 贡献
    ① 发布最大开源工具智能体数据集 TOUCAN-1.5M(HuggingFace 可下载)
    ② 提供通用 MCP-数据合成流水线,新服务器即插即用
    ③ 证明小模型+高质量轨迹>大模型,推动开源工具代理进入实用区间

  2. 未来方向
    自动 onboarding、专家模拟器、RL 微调、多模态工具、安全审计、增量更新等,持续扩大 TOUCAN 生态。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Zhangchen Xu,Adriana Meza Soria,Shawn Tan,Anurag Roy,Ashish Sunil Agrawal,Radha Poovendran,Rameswar Panda

Categories: cs.LG,cs.AI,cs.CL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10.01179.pdf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510.01179

Arxiv ID: 2510.01179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10.01179

Published: 2025-10-01T17:58:03Z

Updated: 2025-10-01T17:58:03.000Z


20. DragFlow: Unleashing DiT Priors with Region Based Supervision for Drag Editing

Drag-based image editing has long suffered from distortions in the target region, largely because the priors of earlier base models, Stable Diffusion, are insufficient to project optimized latents back onto the natural image manifold. With the shift from UNet-based DDPMs to more scalable DiT with flow matching (e.g., SD3.5, FLUX), generative priors have become significantly stronger, enabling advances across diverse editing tasks. However, drag-based editing has yet to benefit from these stronger priors. This work proposes the first framework to effectively harness FLUX’s rich prior for drag-based editing, dubbed DragFlow, achieving substantial gains over baselines. We first show that directly applying point-based drag editing to DiTs performs poorly: unlike the highly compressed features of UNets, DiT features are insufficiently structured to provide reliable guidance for point-wise motion supervision. To overcome this limitation, DragFlow introduces a region-based editing paradigm, where affine transformations enable richer and more consistent feature supervision. Additionally, we integrate pretrained open-domain personalization adapters (e.g., IP-Adapter) to enhance subject consistency, while preserving background fidelity through gradient mask-based hard constraints. Multimodal large language models (MLLMs) are further employed to resolve task ambiguities. For evaluation, we curate a novel Region-based Dragging benchmark (ReD Bench) featuring region-level dragging instructions. Extensive experiments on DragBench-DR and ReD Bench show that DragFlow surpasses both point-based and region-based baselines, setting a new state-of-the-art in drag-based image editing. Code and datasets will be publicly available upon publication.

中文摘要

基于拖拽的图像编辑长期以来一直受到目标区域畸变的困扰,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早期基础模型 Stable Diffusion 的先验不足以将优化后的潜空间映射回自然图像流形。随着从基于 UNet 的 DDPM 转向更具可扩展性的 DiT 与流匹配 (例如 SD3.5、FLUX),生成式先验变得显著更强,从而推动了各种编辑任务的进展。然而,基于拖拽的编辑尚未受益于这些更强的先验。本研究提出了首个能够有效利用 FLUX 丰富先验进行拖拽式编辑的框架,称为 DragFlow,显著优于基线方法。我们首先展示了直接将基于点的拖拽编辑应用于 DiT 的表现不佳:与 UNet 的高度压缩特征不同,DiT 特征结构不足以为逐点运动监督提供可靠指导。为克服这一限制,DragFlow 引入了基于区域的编辑范式,其中仿射变换能够提供更丰富且一致的特征监督。此外,我们集成了预训练的开放域个性化适配器(例如 IP-Adapter)以增强主体一致性,同时通过基于梯度掩码的硬约束保持背景真实性。进一步地,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 (MLLMs) 被用于解决任务歧义。在评估方面,我们策划了一个新颖的基于区域的拖拽基准 (ReD Bench),其特征为区域级拖拽指令。在 DragBench-DR 和 ReD Bench 上的大量实验表明,DragFlow 超过了基于点和基于区域的基线方法,在基于拖拽的图像编辑中树立了新的最先进水平。代码和数据集将在发表时公开。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论文旨在解决“拖拽式图像编辑”在扩散 Transformer(DiT)模型上出现的失真与结构破坏问题。核心观察是:早期基于 U-Net 的 Stable Diffusion 生成先验较弱,优化后的隐变量容易偏离自然图像流形,导致编辑区域出现扭曲;而新兴的 DiT(如 FLUX)具备更强的生成先验,却尚未被有效利用于拖拽编辑。为此,作者提出 DragFlow 框架,通过以下关键策略首次将 DiT 的强大先验释放到拖拽式编辑中:

  • 区域级仿射监督:用整块区域特征匹配替代逐点监督,克服 DiT 细粒度特征带来的弱语义问题。
  • 硬约束背景保持:用梯度掩膜直接冻结背景隐变量,避免传统一致性损失与编辑目标相互冲突。
  • 适配器增强反演:引入预训练开放域个性化适配器(如 IP-Adapter)补偿 CFG-distilled DiT 的反演漂移,提升主体一致性。

综上,论文解决的是“如何在 DiT 强大先验下实现无失真、高保真的拖拽式图像编辑”这一核心问题。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论文在第 2 节与附录 A 中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可归纳为三大脉络:

  1. 拖拽式图像编辑
  • 优化驱动方法:DragDiffusion、FreeDrag、GoodDrag、DragLoRA、DragNoise、CLIPDrag 等,均在 SD U-Net 上采用点级运动监督与跟踪,易出现失真。
  • 微调驱动方法:InstantDrag 等利用视频数据微调扩散模型,但数据稀缺、泛化受限。
  • 无优化/无微调方法:RegionDrag、FastDrag 直接在隐变量空间复制-粘贴块,依赖手工映射,保真度低。
  1. 扩散模型架构演进
  • 早期 U-Net DDPM:Stable Diffusion 1.x/2.x、DDIM 反演。
  • 流匹配 DiT:SD 3.5、FLUX.1-dev、FireFlow 反演算法,具备更强生成先验,却未被用于拖拽编辑。
  1. 辅助技术
  • 个性化适配器:IP-Adapter、PuLID、InstantCharacter,用于主体一致性与反演增强。
  • 多模态大模型:GPT-5 用于自动推断用户意图并生成任务标签与文本提示。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论文通过提出 DragFlow 框架,将基于 DiT 的强生成先验首次引入拖拽式图像编辑,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1. 问题诊断:点级监督在 DiT 上失效

  • DiT 特征空间细粒度、局部感受野小,逐点特征缺乏语义聚合能力,导致传统点级运动监督与跟踪失效。
  • CFG-distilled DiT(如 FLUX)反演漂移大,传统 KV 注入不足以保持主体一致性。

2. 核心策略

(i) 区域级仿射监督(Region-level Affine Supervision)

  • 用户仅指定源区域掩码 M_i^((0)) 与目标点 t_i (作为区域中心)。
  • 通过仿射变换 Omega 渐进生成目标掩码 M_i^((k)) ,在优化过程中整体匹配源与目标区域的 DiT 特征:

L(Drag) = ∑(i=1)^N γ_i | M_i^((k)) odot F(z_t^((k))) - sg(M_i^((0)) odot F(z_t^((0)))) |_1

  • 无需逐点跟踪,避免误差累积;区域语义更丰富,梯度更稳定。

(ii) 硬约束背景保持(Hard-constrained Background Preservation)

  • 不再使用辅助一致性损失,而是构造梯度掩膜 B ,在每次迭代中直接冻结背景隐变量:

zt^((k+1)) = B odot (z_t^((k)) - α ∂ L(Drag)∂ z_t^((k))) + (1 - B) odot z_t^(orig)

  • 背景零梯度,彻底杜绝竞争与漂移。

(iii) 适配器增强反演(Adapter-enhanced Inversion)

  • 引入预训练开放域个性化适配器(InstantCharacter/IP-Adapter)提取主体表征,注入 DiT 的 KV 缓存。
  • 补偿 CFG-distilled 模型反演误差,显著提升主体一致性(LPIPS 从 0.283 → 0.173)。

3. 系统流程

  1. MLLM 自动解析用户意图 → 输出任务标签( relocation / deformation / rotation )与文本提示。
  2. 图像经 VAE 编码 → FireFlow 反演获得 z_t 。
  3. 在 DiT 第 17-18 层提取特征,执行 70 步区域仿射优化(前 50 步渐进运动,后 20 步精炼)。
  4. 梯度掩膜 B 全程锁定背景;适配器注入保证主体一致。
  5. 解码得到最终编辑图像。

4. 实验验证

  • 新 benchmark ReD Bench(120 张区域级标注)与 DragBench-DR 上,DragFlow 在 MD/IF 全部指标 取得 SOTA,显著降低扭曲与结构破坏。

综上,论文通过“区域监督 + 硬背景约束 + 适配器反演”三位一体策略,首次将 DiT 的强生成先验成功释放到拖拽编辑任务,解决了以往方法在复杂场景下失真严重、主体不一致的核心痛点。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论文围绕 DragFlow 的有效性、泛化性与消融价值,在两大基准上开展了系统实验,具体包括:

1. 主实验:与 SOTA 全面对比

Benchmark

  • ReD Bench(本文新提出,120 张图,覆盖 relocation / deformation / rotation,含区域-点对齐、任务标签、背景与编辑提示)
  • DragBench-DR(现有区域扩展版,作者将其评估指标 MD2 改为自动 centroid 版本以保证公平)

对比方法

  • 优化式:DragDiffusion、FreeDrag、GoodDrag、DragLoRA、DragNoise、CLIPDrag
  • 微调式:InstantDrag
  • 无优化/无微调:RegionDrag、FastDrag

指标

  • Image Fidelity(IF):IFbg(背景保真)、IFs2t(源→目标一致性)、IFs2s(源区域清空度)
  • Mean Distance(MD):MD1(掩膜内特征匹配)、MD2(centroid 版对应性)

结果

  • ReD BenchDragBench-DR 上,DragFlow 取得 最低 MD1/MD2最高 IFs2t,IFbg 次优但显著优于大多数基线;定性图显示结构扭曲与语义漂移最少。

2. 消融实验:验证三大组件贡献

配置 IFbg ↑ IFs2t ↑ IFs2s ↓ MD1 ↓ MD2 ↓
① 点级基线(FLUX) 0.765 0.932 0.962 51.21 9.38
② + 区域仿射监督 0.757 0.946 0.936 31.26 5.88
③ + 硬背景约束 0.925 0.948 0.943 29.67 5.39
④ + 适配器增强反演 0.991 0.959 0.938 20.15 4.48
  • 区域监督单独即可大幅降低 MD1(−19.95),验证 DiT 下点级监督失效假设。
  • 硬掩膜将 IFbg 从 0.757 提至 0.925,确认背景零梯度策略有效性。
  • 适配器反演进一步提升 IFs2t 与 IFbg,显著抑制 CFG-distilled 模型的反演漂移。

3. 反演质量评测

在 3000 张随机图上的重建指标:

Method LPIPS ↓ SSIM ↑ PSNR ↑
Fireflow w/o 适配器 0.283 0.703 20.43
Fireflow + 适配器 0.173 0.784 25.87

适配器增强使 DiT 反演质量逼近 SD 水平,为后续编辑提供可靠初始隐变量。

4. 定性扩展

图 5、12、13 给出 20+ 组高分辨率样例,涵盖旋转、形变、多目标同时拖拽;DragFlow 在结构完整性、主体一致性、背景无伪影方面均优于基线。

5. 鲁棒性测试

  • 多操作联合优化:通过自适应权重 γi 平衡不同大小区域,实验显示 MD1 仍保持最低,验证权重策略有效。
  • 极端形变与细节丰富场景(如人手、动物头部旋转):DragFlow 未出现明显断裂或模糊,而基线普遍产生扭曲或语义漂移。

综上,论文通过 主对比 + 消融 + 反演评测 + 定性扩展 + 鲁棒性验证 的多维实验体系,充分证明 DragFlow 在 DiT 拖拽编辑场景下达到新 SOTA,且各核心组件均不可或缺。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以下方向可被视为 DragFlow 的直系延伸,亦可能孕育新的研究子领域:

1. 反演漂移的根本性缓解

  • 非蒸馏 DiT backbone:FLUX 因 CFG-distilled 天生 inversion gap 大,可探索在原始 flow-matching 目标下重新训练“无蒸馏” DiT,或引入对抗/对比正则直接约束可逆性。
  • 两步反演范式:先利用高阶 ODE solver 做“粗”反演,再用可学习 refiner 网络(如小型 DiT)做“精”校正,把误差降到感知阈值以下。
  • 可微分图像-隐变量码本:构建可端到端优化的码本,使任意真实图像都能被投影到 DiT 的“可编辑”子流形,彻底消除 out-of-distribution 初始点。

2. 区域监督的通用化升级

  • 非刚性形变场替代仿射:当前仅用线性仿射 ξ(k) 建模区域运动,可引入薄板样条、径向基函数或隐式神经场,实现任意连续扭曲而无需额外锚点。
  • 多分辨率区域金字塔:在 DiT 的不同深度层同时施加区域 loss,让粗层控制语义、细层控制纹理,实现“一键式”整体-局部协同编辑。
  • 自监督区域划分:用户仅点击“开始点+结束点”,用内部语义聚类或 Slot Attention 自动生成最优源掩码,降低交互门槛。

3. 视频与 3D 扩展

  • 时序一致拖拽:将区域仿射监督拓展到时空立方体,引入前-后向光流一致性 loss,实现“一帧拖拽、全视频跟随”。
  • DiT-based 4D 编辑:把静态拖拽框架嫁接到 3D GS 或 NeRF 的 latent flow 表示,实现“点-云-拖拽”即可改变物体姿态/形状,并实时渲染。
  • 多视角协同:利用 DiT 的 cross-view attention,在 4D 反演阶段同时优化多视角隐变量,保证环绕视角下编辑无裂缝。

4. 交互与语义层面

  • 语言-拖拽混合粒度:允许用户说“把猫耳朵稍微往后压扁”同时随手一划,系统通过 MLLM 将语言映射为局部区域+形变场参数,实现“语义+几何”双通道监督。
  • 多轮对话式编辑:引入记忆缓存,把每次拖拽后的新隐变量作为“历史上下文”,支持用户连续发出“再高一点”“角度再小一点”的渐进指令,而无需重新反演。
  • 审美与物理合规性评分:在优化目标中接入美学判别器或物理仿真器(如可微分碰撞检测),对不合理形变进行实时惩罚,确保结果既美观又物理合理。

5. 效率与系统优化

  • 单步/少步拖拽:借鉴对抗蒸馏或 Consistency Model 思想,训练“拖拽一致性函数”直接预测 z₀′,跳过 70 步迭代,实现毫秒级交互。
  • KV-cache 复用与并行:区域监督只更新局部 token,可设计稀疏 attention mask 与 KV-cache 分片,显著降低显存占用;进一步在 FPGA/TensorRT 上实现 affine warp + 特征匹配管线硬化。
  • 移动端轻量化:将 DiT 蒸馏为小型 flow-matching 网络,并用 LCM/LCM-LoRA 策略把拖拽步数压缩到 4–8 步,为手机端实时“指划修图”铺路。

6. 评测与数据集

  • 细粒度失真检测 benchmark:构建面向“结构-纹理-身份”解耦的指标,分别衡量边缘错位、纹理拉伸、身份漂移,避免单一 LPIPS 的盲区。
  • 多文化、多风格测试集:现有 ReD Bench 以自然摄影为主,可扩充动漫、油画、卫星图、医学图等域,验证拖拽先验的跨域鲁棒性。
  • 用户主观研究:大规模盲测+眼动追踪,量化“编辑意图-交互步骤-满意度”曲线,为后续交互设计提供人因学依据。

7. 安全与伦理

  • 对抗式拖拽攻击:研究恶意用户能否通过微小拖拽诱导模型生成违规内容,提前部署“拖拽免疫”对抗训练。
  • 版权与身份保护:在适配器端引入不可逆指纹,使得任何拖拽编辑结果都可追踪到特定模型版本与用户,防止恶意二创。

综上,从 反演理论、区域建模、时空扩展、交互语义、效率优化、评测体系到安全伦理,DragFlow 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多维度的开放问题与可行路径。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论文核心速览

1. 问题

  • 拖拽式编辑在 Stable Diffusion(U-Net)上常出现扭曲,因其生成先验弱,优化隐变量易偏离自然流形。
  • 新兴 Diffusion Transformer(DiT,如 FLUX)具备更强先验,却未被拖拽方法利用;直接沿用“点级监督+KV 注入”在 DiT 上效果差、反演漂移大。

2. 关键障碍

① DiT 特征细粒度、感受野小,点级运动/跟踪信号弱。
② CFG-distilled DiT 反演误差大,传统 KV 注入不足以保持主体一致。
③ 背景一致性损失与编辑目标竞争,易引入伪影。

3. 方法——DragFlow 三大组件

  • 区域级仿射监督
    用户给源掩码+目标点 → 渐进仿射生成目标掩码,整体匹配源-目标区域 DiT 特征,无需逐点跟踪,梯度语义更丰富。

  • 硬约束背景保持
    构造梯度掩膜 B,迭代中仅更新可编辑区域,背景隐变量全程冻结,彻底避免竞争。

  • 适配器增强反演
    引入预训练开放域个性化适配器(IP-Adapter/InstantCharacter)提取主体表征并注入 KV,显著抑制反演漂移,提升身份保真。

4. 训练与推理

  • 无需额外训练,基于 FLUX.1-dev + FireFlow 反演,在第 17-18 层 DiT 特征上优化 70 步(前 50 步运动,后 20 步精炼)。
  • MLLM 自动解析用户意图,输出任务标签与文本提示。

5. 实验

  • 新基准 ReD Bench(120 张区域级标注)与 DragBench-DR 上,DragFlow 在 MD1/MD2、IFs2t、IFs2s 全部领先,定性扭曲最少。
  • 消融显示:区域监督→MD1 降 19.95;硬掩膜→IFbg 从 0.757→0.925;适配器→IFs2t 再升至 0.959。
  • 3000 图反演测试,LPIPS 从 0.283 降至 0.173,逼近 SD 水平。

6. 结论

DragFlow 首次释放 DiT 强生成先验用于拖拽编辑,通过“区域仿射+硬背景+适配器反演”三位一体,显著降低失真、保持主体与背景一致,在两大基准上建立新 SOTA。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Zihan Zhou,Shilin Lu,Shuli Leng,Shaocong Zhang,Zhuming Lian,Xinlei Yu,Adams Wai-Kin Kong

Categories: cs.CV,cs.AI,cs.LG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10.02253.pdf

Arxiv URL: https://arxiv.org/abs/2510.02253

Arxiv ID: 2510.02253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10.02253

Published: 2025-10-02T17:39:13Z

Updated: 2025-10-02T17:39:13.00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