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ArXiv Domain

LLM Domain Papers

1. CompassVerifier: A Unified and Robust Verifier for LLMs Evaluation and Outcome Reward

Answer verification is crucial not only for evaluat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by matching their unstructured outputs against standard answers, but also serves as the reward model to guide LLM optimization. Most evaluation frameworks rely on regularized matching or employ general LLMs for answer verification, which demands extensive, repetitive customization for regex rules or evaluation prompts. Two fundamental limitations persist in current methodologies: 1) the absence of comprehensive benchmarks that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verification capabilities across different LLMs; and 2) the nascent stage of verifier development, where existing approaches lack both the robustness to handle complex edge cases and the generalizability across different domains. In this work, we develop CompassVerifier, an accurate and robust lightweight verifier model for evaluation and outcome reward. It demonstrates multi-domain competency spanning math, knowledge, and diverse reasoning tasks, with the capability to process various answer types, including multi-subproblems, formulas, and sequence answers, while effectively identifying abnormal/invalid responses. We introduce VerifierBench benchmark comprising model outputs collected from multiple data sources, augmented through manual analysis of metaerror patterns to enhance CompassVerifier. We anticipate that CompassVerifier and VerifierBench will facilitate answer verification, evaluation protocols, an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research. Code and dataset are available at https://github.com/open-compass/CompassVerifier.

中文摘要

答案验证不仅对通过将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非结构化输出与标准答案进行匹配来评估它们至关重要,而且还作为奖励模型来指导LLM优化。大多数评估框架依赖于正则匹配或使用通用LLM进行答案验证,这要求为正则表达式规则或评估提示进行广泛而重复的定制。目前的方法存在两个基本限制:1)缺乏系统评估不同LLM验证能力的全面基准;2)验证器开发处于初期阶段,现有方法缺乏处理复杂边缘案例的稳健性和跨不同领域的普适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开发了CompassVerifier,一个准确且稳健的轻量级验证模型,用于评估和结果奖励。它展示了跨数学、知识和多种推理任务的多领域能力,能够处理包括多子问题、公式和序列答案在内的各种答案类型,同时有效识别异常/无效响应。我们引入了VerifierBench基准,包括来自多个数据源收集的模型输出,通过手动分析元错误模式进行增强,以提升CompassVerifier的性能。我们预计CompassVerifier和VerifierBench将促进答案验证、评估协议和强化学习研究。代码和数据集可在https://github.com/open-compass/CompassVerifier上获取。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评估和优化中的答案验证问题。具体来说,它关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 现有验证方法的局限性:目前的答案验证方法主要依赖于正则化匹配或使用通用的大型语言模型进行验证。这些方法存在显著的局限性,例如需要为不同的任务和领域定制正则表达式或验证提示,这导致了验证过程的重复性和劳动密集性。此外,这些方法在处理复杂边缘情况和跨领域验证时缺乏鲁棒性和泛化能力。

  • 缺乏全面的基准测试:目前缺乏一个系统性的基准测试,用于评估不同大型语言模型的验证能力。这使得难以准确衡量和比较不同模型在验证任务上的表现,也限制了验证器的开发和迭代。

  • 验证器开发的初级阶段:现有的验证器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能够处理复杂边缘情况和跨领域验证的鲁棒性验证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一个统一且鲁棒的验证器模型 CompassVerifier,并构建了一个名为 VerifierBench 的基准测试,用于评估和训练答案验证系统。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

答案验证(Answer Verification)

  • 验证方法分类:当前验证大型语言模型(LLMs)生成答案的方法主要分为结果验证(outcome verification)和过程验证(process verification)。结果验证侧重于评估最终答案的正确性,通常通过字符串匹配或使用大型语言模型作为验证器来实现。过程验证则关注于检测中间步骤中的推理错误,虽然近年来在基于LLMs的验证器和评估基准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不稳定性和高资源成本,过程验证在实际评估中较少被采用。
  • 验证挑战:由于LLMs输出的不可预测性,基于字符串的匹配方法常常面临匹配失败或不准确的问题。这促使研究者尝试使用通用LLMs作为验证器,但这些方法需要针对不同任务定制验证提示,增加了工作量。此外,过程验证虽然在理论上更为全面,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其复杂性和资源消耗,尚未显示出明显优于结果验证的性能。

LLM-as-a-Judge

  • LLM作为评估工具:LLMs因其强大的综合能力,被用作评估任务中的“LLM-as-a-Judge”,可以分为主观判断和客观判断两种方式。主观判断通常用于没有标准答案的场景,LLMs需要对单个回答进行评分或在成对回答之间表达偏好。客观判断则更简单直接,只需评估回答与标准答案的一致性。
  • 相关研究进展:近期的研究包括使用强化学习(RL)和推理时扩展技术(如生成性批评、长CoT、多采样投票等)来提高LLM的判断能力,但这些方法计算成本较高。还有研究致力于将大型模型的验证能力蒸馏到较小的模型中,以实现更好的成本效益。

论文指出,尽管已有研究在LLM-as-a-Judge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客观判断和验证能力方面,尤其是面对复杂任务和跨领域验证时,仍存在不足。因此,作者致力于开发一个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验证器模型和相应的基准测试。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为了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s)评估和优化中的答案验证问题,论文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1. 提出 VerifierBench 基准测试

VerifierBench 是一个系统性的基准测试,旨在全面评估不同模型的验证能力。它通过以下方式解决现有验证方法的局限性:

  • 大规模数据收集:利用 OpenCompass 框架,从多个数据源收集了超过 132 万个模型输出,涵盖知识、数学、科学和一般推理四个关键领域。
  • 多轮验证:通过多轮验证,包括多专家投票、多提示投票和人工标注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错误模式分析:通过人工标注和分析,识别和总结了超过 30 种元错误模式,这些模式代表了 LLM 基于答案验证中的常见错误和幻觉现象。

2. 开发 CompassVerifier 验证器模型

CompassVerifier 是一个轻量级但鲁棒且准确的验证器模型,专门设计用于处理多领域场景、多样化答案类型、不同提示格式和异常响应。它通过以下技术增强性能:

  • 错误驱动的对抗性增强(Error-Driven Adversarial Augmentation):通过人工分析和模式聚类,识别验证过程中的常见错误模式,并生成针对性的训练样本,以提高模型对这些错误的鲁棒性。
  • 复杂公式增强(Complex Formula Augmentation):针对科学领域中复杂表达式的验证挑战,生成多种等价形式的公式变体,以提高模型对不同表示形式的正确答案的识别能力。
  • 泛化能力增强(Generalizability Augmentation):通过扩展训练数据中的提示和响应多样性,提高模型在不同问题和答案变体上的泛化能力。

3. 实验验证

论文通过在 VerifierBench 基准测试上的广泛实验,验证了 CompassVerifier 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

  • 跨领域性能:CompassVerifier 在多个领域(如数学、知识、科学和一般推理)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性能,显著优于现有的通用 LLMs 和其他验证器模型。
  • 不同答案类型:CompassVerifier 能够有效处理多种答案类型,包括多选题、数值答案、短文本、公式、多子问题和序列答案等。
  • 鲁棒性:CompassVerifier 在识别无效响应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有效处理异常或无效的模型输出。
  • 作为奖励模型的应用:CompassVerifier 还被验证为一个有效的奖励模型,能够为强化学习(RL)训练提供更精确和可靠的反馈信号,从而提高模型的优化效率。

4. 总结与展望

论文总结了 CompassVerifier 和 VerifierBench 的贡献,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这些方向包括进一步扩展基准测试的覆盖范围、改进验证器模型的性能,以及探索新的验证技术和方法,以推动大型语言模型评估和优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进行了以下实验来验证 CompassVerifier 的性能和有效性:

1. VerifierBench 基准测试上的评估

  • 数据集和模型:在 VerifierBench 基准测试上,作者对不同规模的 CompassVerifier 模型(从 3B 到 32B 参数)进行了全面评估,并与多种基线模型进行了比较,包括通用 LLMs(如 Qwen2.5、Qwen3、DeepSeek-V3 和 GPT-4o)以及其他专门的验证器模型(如 xVerify 和 Tencent-Qwen2.5-7B-RLVR)。
  • 评估指标:使用准确率(Accuracy)和 F1 分数作为评估指标,特别关注 F1 分数,因为它综合考虑了精确率、召回率和类别分布的平衡。
  • 实验结果
    • 跨领域性能:CompassVerifier 在所有领域(数学、一般推理、知识、科学)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性能,32B 模型在数学领域的 F1 分数达到 80.8%,在知识领域的 F1 分数达到 94.8%。
    • 不同答案类型:CompassVerifier 在多种答案类型(包括多选题、数值答案、短文本、公式、多子问题和序列答案)上均表现出色,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答案类型(如公式和序列答案)时,显著优于基线模型。
    • 鲁棒性:CompassVerifier 在识别无效响应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有效处理异常或无效的模型输出。在三分类(正确、错误、无效)评估中,CompassVerifier 的性能显著优于其他模型。

2. 数据增强策略的影响

  • 实验设置:为了验证数据增强策略(错误驱动的对抗性增强和复杂公式增强)对 CompassVerifier 性能的影响,作者进行了消融研究。
  • 实验结果
    • 错误驱动的对抗性增强:单独使用该策略时,CompassVerifier-7B 的准确率从 84.0% 提高到 86.4%(+2.4%),F1 分数从 79.8% 提高到 82.0%(+2.2%)。
    • 复杂公式增强:单独使用该策略时,CompassVerifier-7B 的准确率从 84.0% 提高到 86.7%(+2.7%),F1 分数从 79.8% 提高到 82.8%(+3.0%)。
    • 综合使用两种策略:同时使用两种策略时,CompassVerifier-7B 的准确率提高到 87.5%(+3.5%),F1 分数提高到 83.4%(+3.6%),显示出两种策略的互补性和协同效应。

3. 泛化能力测试

  • 实验设置:为了评估 CompassVerifier 的泛化能力,作者在 VerifyBench 的困难子集上进行了测试,该子集主要包含需要长推理链的复杂问题。
  • 实验结果:CompassVerifier 在 VerifyBench 的标准提示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性能(准确率和 F1 分数均超过 86%),而其他专门的验证器模型(如 xVerify 和 Tencent-Qwen2.5-7B-RLVR)在该设置下表现不佳,这表明 CompassVerifier 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

4. 作为奖励模型的应用

  • 实验设置:为了验证 CompassVerifier 作为奖励模型的有效性,作者使用 GRPO(一种强化学习方法)对基础 LLMs 进行训练,并使用 CompassVerifier 提供奖励信号。训练数据集为 Open-S1,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推理数据集。
  • 实验结果:使用 CompassVerifier 作为奖励模型训练的模型在 AIME24、AIME25 和 MATH500 数据集上的表现显著优于使用规则匹配验证器(Math-Verify)和其他模型作为奖励模型的训练结果。这表明 CompassVerifier 能够提供更精确的反馈信号,从而提高强化学习训练的效率和效果。

5. 错误模式分析

  • 实验设置:为了深入分析 LLM 基于验证中的常见错误模式,作者对标注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识别了超过 30 种元错误模式。
  • 实验结果:这些错误模式包括但不限于:
    • 正确答案的误判:如单位不同但数值等价的答案被误判为错误。
    • 错误答案的误判:如选择正确选项但跟随无关内容的回答被误判为正确。
    • 无效响应的识别:如模型输出被截断或包含大量重复内容的回答被正确识别为无效。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CompassVerifier 在多个方面表现出色,不仅在验证能力上优于现有的通用 LLMs 和其他验证器模型,还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和作为奖励模型的潜力。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尽管论文提出的 CompassVerifier 和 VerifierBench 在验证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输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1. 更广泛的领域和任务覆盖

  • 扩展领域:目前 VerifierBench 主要集中在数学、知识、科学和一般推理领域。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其他领域,如文学、艺术、医学、法律等,以更全面地评估验证器的性能。
  • 更多任务类型:除了现有的任务类型(如多选题、数值答案、公式等),可以增加更多复杂任务类型,如开放性问题、创造性写作、代码生成等,以测试验证器在处理这些任务时的能力。

2. 动态验证和实时反馈

  • 动态验证:目前的验证方法大多是静态的,即在模型生成答案后进行验证。可以探索动态验证方法,即在模型生成答案的过程中实时提供反馈,帮助模型及时调整和优化输出。
  • 实时反馈:开发能够实时提供反馈的验证器,使模型在生成过程中能够根据反馈调整其推理路径,从而提高最终答案的准确性。

3. 多模态验证

  • 多模态数据:随着多模态模型的发展,验证器也需要能够处理多模态数据(如文本、图像、视频等)。可以探索如何将多模态数据纳入验证框架,开发能够处理多模态输出的验证器。
  • 跨模态验证:研究如何在不同模态之间进行验证,例如验证文本描述与图像内容的一致性,或验证视频中的事件与文本描述的匹配度。

4. 对抗性攻击和防御

  • 对抗性攻击:研究如何通过对抗性攻击来测试验证器的鲁棒性,例如生成故意误导验证器的输入,以评估验证器在面对恶意攻击时的表现。
  • 防御机制:开发能够抵御对抗性攻击的验证器,通过增强模型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提高验证器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5. 跨语言验证

  • 多语言支持:目前的验证器主要集中在英语和其他少数几种语言。可以扩展验证器的能力,使其能够支持更多语言,以满足全球不同语言环境下的需求。
  • 跨语言验证:研究如何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验证,例如验证翻译模型的输出是否准确,或验证跨语言问答系统的答案是否正确。

6. 用户交互和个性化验证

  • 用户交互:开发能够与用户交互的验证器,根据用户的反馈和需求调整验证策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验证服务。
  • 个性化验证:研究如何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验证结果,提高验证的准确性和用户满意度。

7. 验证器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

  • 可解释性:提高验证器的可解释性,使用户能够理解验证器是如何做出判断的。这可以通过生成解释性文本、可视化验证过程等方式实现。
  • 透明度:确保验证器的决策过程透明,使用户能够信任验证结果。这可以通过开放验证器的内部机制和提供详细的验证日志来实现。

8. 验证器的持续学习和自适应

  • 持续学习:开发能够持续学习的验证器,使其能够根据新的数据和反馈不断更新和优化自身的验证能力。
  • 自适应能力:研究如何使验证器能够自适应不同任务和领域的变化,自动调整验证策略以适应新的挑战。

9. 与其他技术的结合

  • 强化学习:进一步探索验证器与强化学习的结合,开发能够通过强化学习不断优化验证策略的验证器。
  • 知识图谱:结合知识图谱技术,增强验证器对知识的理解和推理能力,提高验证的准确性和效率。
  • 深度学习架构:研究新的深度学习架构和算法,以进一步提升验证器的性能和鲁棒性。

10. 伦理和社会影响

  • 伦理考量:研究验证器在伦理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例如如何避免验证器被用于恶意目的,如何确保验证结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 社会影响:评估验证器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如何通过验证器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这些方向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验证器的性能和鲁棒性,还可以推动大型语言模型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本文的核心内容是介绍了一个名为CompassVerifier的统一且鲁棒的验证器模型,以及一个名为VerifierBench的基准测试,用于评估和优化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答案验证能力。文章指出,现有的验证方法存在局限性,如需要为不同任务定制正则表达式或验证提示,且缺乏全面的基准测试来评估验证能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CompassVerifier和VerifierBench,旨在提高验证的效率、泛化能力和可靠性。

背景知识

文章首先强调了答案验证在LLMs评估和训练中的重要性。验证不仅用于衡量模型性能,还作为奖励模型指导模型优化。现有的验证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基于正则化字符串匹配的方法和使用通用LLMs进行一致性判断的方法。这些方法存在局限性,如需要针对不同任务定制规则或提示,且在处理复杂情况时容易出错。

研究方法

VerifierBench基准测试

VerifierBench是一个系统性的基准测试,旨在评估不同模型的验证能力。它通过以下步骤构建:

  1. 大规模数据收集:使用OpenCompass框架,从多个数据源收集了超过132万个模型输出,涵盖知识、数学、科学和一般推理四个领域。
  2. 多轮验证:包括多专家投票、多提示投票和人工标注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错误模式分析:通过人工标注和分析,识别和总结了超过30种元错误模式,这些模式代表了LLM基于答案验证中的常见错误和幻觉现象。

CompassVerifier验证器模型

CompassVerifier是一个轻量级但鲁棒且准确的验证器模型,专门设计用于处理多领域场景、多样化答案类型、不同提示格式和异常响应。它通过以下技术增强性能:

  1. 错误驱动的对抗性增强:通过人工分析和模式聚类,识别验证过程中的常见错误模式,并生成针对性的训练样本,以提高模型对这些错误的鲁棒性。
  2. 复杂公式增强:针对科学领域中复杂表达式的验证挑战,生成多种等价形式的公式变体,以提高模型对不同表示形式的正确答案的识别能力。
  3. 泛化能力增强:通过扩展训练数据中的提示和响应多样性,提高模型在不同问题和答案变体上的泛化能力。

实验

文章通过在VerifierBench基准测试上的广泛实验,验证了CompassVerifier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

  • 跨领域性能:CompassVerifier在所有领域(数学、一般推理、知识、科学)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性能,32B模型在数学领域的F1分数达到80.8%,在知识领域的F1分数达到94.8%。
  • 不同答案类型:CompassVerifier在多种答案类型(包括多选题、数值答案、短文本、公式、多子问题和序列答案)上均表现出色,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答案类型(如公式和序列答案)时,显著优于基线模型。
  • 鲁棒性:CompassVerifier在识别无效响应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有效处理异常或无效的模型输出。在三分类(正确、错误、无效)评估中,CompassVerifier的性能显著优于其他模型。
  • 作为奖励模型的应用:CompassVerifier作为奖励模型训练的模型在AIME24、AIME25和MATH500数据集上的表现显著优于使用规则匹配验证器(Math-Verify)和其他模型作为奖励模型的训练结果。这表明CompassVerifier能够提供更精确的反馈信号,从而提高强化学习训练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结论

文章的主要贡献包括:

  1. 提出了VerifierBench,一个系统性的基准测试,用于评估不同模型的验证能力。
  2. 开发了CompassVerifier,一个轻量级但鲁棒且准确的验证器模型,通过三种增强技术(错误驱动的对抗性增强、复杂公式增强和泛化能力增强)提高了验证性能。
  3. 通过广泛的实验验证了CompassVerifier的性能,证明了其在多个领域和任务上的优越性,以及作为奖励模型的有效性。

这些贡献不仅提高了验证的效率和可靠性,还为未来LLMs的评估和优化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A: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Shudong Liu, Hongwei Liu, Junnan Liu, Linchen Xiao, Songyang Gao, Chengqi Lyu, Yuzhe Gu, Wenwei Zhang, Derek F. Wong, Songyang Zhang, Kai Chen

Categories: cs.CL, cs.AI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686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686v1

Published: 2025-08-05T17:55:24Z


2. More Than a Score: Probing the Impact of Prompt Specificity on LLM Code Generation

State-of-the-art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achieve high pass@1 on general benchmarks like HumanEval but underperform on specialized suites such as ParEval. Is this due to LLMs missing domain knowledge or insufficient prompt detail is given? To answer this, we introduce PartialOrderEval, which augments any code generation benchmark with a partial order of prompts from minimal to maximally detailed. Applying it to HumanEval and both serial and OpenMP subsets of ParEval, we measure how pass@1 scales with prompt specificity. Our experiments with Llama-3.x and Qwen2.5-Coder demonstrate varying degrees of prompt sensitivity across different tasks, and a qualitative analysis highlights explicit I/O specifications, edge-case handling, and stepwise breakdowns as the key drivers of prompt detail improvement.

中文摘要

最先进的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像HumanEval这样的一般基准上实现了高通过率,但在ParEval等专业套件上表现不佳。这是由于LLMs缺乏领域知识,还是给出的提示细节不够?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PartialOrderEval,它通过将提示分为从最少到最多详细的部分顺序,增强了任何代码生成基准。我们将其应用于HumanEval及ParEval的序列和OpenMP子集,测量提示具体性如何影响通过率的提升。我们与Llama-3.x和Qwen2.5-Coder进行的实验表明,在不同任务中,提示的敏感度程度各不相同,并且定性分析强调了明确的输入/输出规范、边缘情况处理和逐步分解作为提示细节改善的关键驱动因素。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代码生成任务中表现不佳是否是因为缺乏领域知识,还是因为给定的提示(prompt)不够详细。具体来说,论文指出,尽管最新的大型语言模型在通用基准测试(如 HumanEval)上取得了高分,但在一些特定领域的基准测试(如 ParEval)上表现欠佳。这引发了研究者的好奇:如果提供更详细的提示,LLMs 是否能够在这些更复杂的任务上表现得更好。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论文提出了一个名为 PARTIALORDEREVAL 的新框架,用于评估 LLMs 在代码生成任务中的表现,并系统地研究提示的详细程度如何影响模型性能。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几类相关研究:

多提示代码生成评估

  • 多语言和多自然语言支持:一些工作扩展了现有的代码生成基准测试,如 HumanEval 和 MBPP,通过添加对更多编程语言的支持(Cassano et al., 2022; Athiwaratkun et al., 2022; Orlanski et al., 2023; Zheng et al., 2023)或翻译提示到新的自然语言(Wang et al., 2023; Peng et al., 2024; Raihan et al., 2025)。这些工作主要关注于扩大基准测试的适用范围,而本文则专注于通过系统地改变提示的详细程度来量化提示具体性对 LLM 性能的影响。
  • 新手程序员与专家的提示差异:研究表明,新手程序员在编写提示时往往不如专家,他们经常遗漏提示中的关键细节(Nguyen et al., 2024; Mordechai et al., 2024; Feldman and Anderson, 2024; Prather et al., 2024; Kazemitabaar et al., 2023)。这与本文的研究动机相呼应,即探索更详细的提示是否能帮助 LLMs 在复杂任务上表现得更好。

提示策略

  • 迭代反馈和程序辅助技术:例如 Self-Refine(Madaan et al., 2023)通过多轮迭代让模型自我批评和重写代码,Reflexion(Shinn et al., 2023)通过自然语言反馈提高生成文本的质量,以及 Gao et al.(2023)通过引导 LLMs 生成 Python 程序来解决问题。这些方法侧重于通过反馈和程序辅助来提高代码生成质量,而 PARTIALORDEREVAL 则通过固定层次的提示细化来隔离额外细节对代码生成性能的影响。

多提示评估鲁棒性

  • 提示变体对性能的影响:Mizrahi et al.(2024)发现不同的提示释义会导致各种任务(包括代码描述)的性能差异,并呼吁使用聚合指标来评估不同提示下的模型性能。PromptSet(Pister et al., 2024)通过分析超过 61,000 个真实世界的开发人员提示,揭示了提示效果的广泛变化,并建议基准测试应涵盖多种提示风格。Zhu et al.(2024)和 Gu et al.(2023)研究了提示扰动对模型性能的影响。这些工作强调了在评估 LLMs 时考虑多种提示的重要性,而本文通过系统地调整提示的详细程度,为 LLM 评估引入了一个新的维度。

这些相关研究为本文提供了背景和动机,特别是在理解提示设计对 LLM 性能的影响方面。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以下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

提出 PARTIALORDEREVAL 框架

  • 定义问题:论文首先定义了如何从一个基准测试的原始提示出发,构造一个最详细的提示(ptop),并确保模型在这个提示下能够以高准确率生成正确的代码(pass@1 ≥ 0.8)。然后,论文提出了一种方法来衡量提示的详细程度(D),并基于这个度量构造了一个部分有序的提示集合,这些提示从最不详细(pbot)到最详细(ptop)排列。
  • 数据集构建:对于 HumanEval 和 ParEval 的每个问题,论文使用 GPT-4.1 生成最详细的提示 ptop,并手动调整以确保其 pass@1 达到阈值。然后,通过三种方法从 ptop 生成较不详细的提示变体:
    • LLM 概要:使用 Qwen38B 将 ptop 概括为不同长度(10, 25, 50, 75, 100, 150, 200 词)的提示。
    • 段落采样:随机采样原始描述的段落,采样比例为 0.2, 0.4, 0.6, 0.8。
    • 句子块掩蔽:随机移除一定比例的句子块,掩蔽比例为 0.2, 0.4, 0.6, 0.8。

实验评估

  • 模型选择:论文选择了两个系列的指令调优的 LLMs:Qwen 2.5 Coder 和 Llama 3.x,涵盖了从 1B 到 70B 参数的不同规模模型。
  • 性能指标:使用 pass@1 作为主要性能指标,即模型生成的代码在隐藏测试套件上通过的比例。
  • 结果分析:通过绘制不同提示详细程度下的 pass@1 曲线,论文展示了模型性能如何随着提示的详细程度变化。这些曲线揭示了模型对提示细节的敏感性,以及在不同任务类型(如 HumanEval 和 ParEval)上的表现差异。

定性分析

  • 提示内容分类:论文开发了一个结构化的分类体系,将提示内容分为四个高级类别:功能规范、约束与鲁棒性、解决方案结构与设计指导、验证与集成。每个类别下又包含多个详细主题。
  • 标注与分析:使用 Claude Sonnet 4 对不同长度的 LLM 概要提示进行标注,统计每个主题在不同长度提示中的出现频率。通过雷达图展示了随着提示长度增加,哪些主题的出现频率显著提高,从而揭示了哪些提示细节对性能提升最为关键。

关键结论

  • 提示详细程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提示详细程度的增加,模型的 pass@1 性能普遍提高,尤其是在 ParEval 这类更复杂的任务上,提示的详细程度对性能的提升更为显著。
  • 任务难度的差异:ParEval 任务,尤其是并行计算任务(如 OpenMP),比 HumanEval 任务更难,需要更详细的提示才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率。
  • 模型能力的区分:在 ParEval 任务上,不同规模的模型之间性能差距更大,这表明更复杂的任务更能区分模型的能力。
  • 关键提示细节:定性分析发现,明确的输入/输出规范、边缘情况处理和逐步分解是提高提示详细程度的关键因素,这些细节有助于模型生成更准确的代码。

通过这些步骤,论文不仅量化了提示详细程度对 LLM 代码生成性能的影响,还揭示了哪些提示细节对性能提升最为关键,为未来的提示工程和模型开发提供了指导。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进行了以下实验来评估 PARTIALORDEREVAL 框架的有效性,并分析提示具体性对 LLM 代码生成性能的影响:

实验设置

  • 数据集:使用了 HumanEval 和 ParEval 的两个子集(串行和 OpenMP)作为源基准测试。这些基准测试涵盖了从通用编程任务到特定领域的科学计算任务。
  • 模型:评估了两个系列的指令调优 LLMs:Qwen 2.5 Coder 和 Llama 3.x,涵盖了从 1B 到 70B 参数的不同规模模型。
  • 性能指标:主要使用 pass@1 作为性能指标,即模型生成的代码在隐藏测试套件上通过的比例。

实验方法

  • 提示变体生成:对于每个问题,生成了从最不详细(pbot)到最详细(ptop)的提示变体。具体方法包括:
    • LLM 概要:使用 Qwen38B 将 ptop 概括为不同长度(10, 25, 50, 75, 100, 150, 200 词)的提示。
    • 段落采样:随机采样原始描述的段落,采样比例为 0.2, 0.4, 0.6, 0.8。
    • 句子块掩蔽:随机移除一定比例的句子块,掩蔽比例为 0.2, 0.4, 0.6, 0.8。

实验结果

  • LLM 概要
    • 在 HumanEval 上,所有模型从 pbot

Authors: Yangtian Zi, Harshitha Menon, Arjun Guha

Categories: cs.CL, cs.LG, cs.PL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678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678v1

Published: 2025-08-05T17:49:48Z


3. RL-PLUS: Countering Capability Boundary Collapse of LLMs i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Hybrid-policy Optimizatio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Verifiable Reward (RLVR) has significantly advanced the complex reasoning abilities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However, it struggles to break through the inherent capability boundaries of the base LLM, due to its essentially on-policy strategy coupled with LLM’s immense action space and sparse reward. Critically, RLVR can lead to the capability boundary collapse, narrowing the LLM’s problem-solving scope.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we propose RL-PLUS, a novel hybrid-policy optimization approach for LLMs that synergizes internal exploitation with external data to achieve stronger reasoning capabilities and surpass the boundaries of base models. RL-PLUS integrates two core components, i.e., Multiple Importance Sampling to address distributional mismatch from external data, and Exploration-Based Advantage Function to guide the model towards high-value, unexplored reasoning paths. We provide bot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tensive experiments to demonstrate the superiority and generalizability of our approach. Compared with existing RLVR methods, RL-PLUS achieves 1) state-of-the-art performance on six math reasoning benchmarks; 2) superior performance on six out-of-distribution reasoning tasks; 3) consistent and significant gains across diverse model families, with average relative improvements up to 69.2\%. Moreover, the analysis of Pass@k curves indicates that RL-PLUS effectively resolves the capability boundary collapse problem.

中文摘要

可验证奖励的强化学习(RLVR)显著提升了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复杂推理能力。然而,由于其本质上的策略与LLM庞大的动作空间以及稀疏奖励相结合,RLVR在突破基础LLM的固有能力边界方面存在困难。关键是,RLVR可能会导致能力边界崩溃,从而缩小LLM的问题解决范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RL-PLUS,一种新颖的混合策略优化方法,旨在促进内部开发与外部数据的协同,以实现更强的推理能力,并超越基础模型的边界。RL-PLUS整合了两个核心组件,即多重重要性采样以解决来自外部数据的分布不匹配问题,以及基于探索的优势函数以指导模型走向高价值的、未探索的推理路径。我们提供了理论分析和广泛的实验证明我们的方法优越性和通用性。与现有的RLVR方法相比,RL-PLUS在六个数学推理基准上达到了最先进的性能;在六个分布外推理任务上表现优越;在不同模型系列中均有一致且显著的提升,平均相对改善达69.2%。此外,Pass@k曲线的分析表明,RL-PLUS有效解决了能力边界崩溃问题。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训练过程中遇到的“能力边界崩溃”(capability boundary collapse)问题。具体来说,尽管强化学习与可验证回报(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Verifiable Reward, RLVR)在提升LLMs的复杂推理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现有方法在突破LLMs固有能力边界方面存在局限性。主要问题包括:

  1. 能力边界崩溃:RLVR方法在训练过程中往往会优化模型已有的知识和推理模式,而不是探索新的推理路径。这导致模型的推理能力范围缩小,无法超越其基础模型的能力边界。例如,虽然RLVR训练后的模型在“pass@1”(即首次尝试解决问题的成功率)上表现优于基础模型,但在“pass@k”(即在k次尝试内解决问题的成功率)上,随着k的增加,其优势逐渐减弱,甚至可能低于基础模型。

  2. 探索与利用的平衡问题:LLMs的潜在解空间极其庞大且稀疏,现有的RLVR技术难以有效地引导模型探索新的、未知的推理路径(即向外探索)。相反,模型倾向于优化已知的、高概率的推理路径(即向内探索),这进一步限制了模型的探索范围和能力发展。

  3. 分布不匹配问题:在将外部数据(如监督学习数据)整合到RL训练过程中时,会出现模型策略与外部数据源之间的分布不匹配问题。传统的权重采样方法要么引入系统偏差(on-policy方法),要么在分布差异较大时方差过高(off-policy方法),这使得从外部数据中稳定学习变得困难。

  4. 有效信息提取的挑战:模型通常倾向于选择高概率的标记,而有价值的、新的推理知识往往隐藏在低概率的标记中。因此,需要一种机制来引导模型探索这些通常会被忽略的低概率但正确的推理路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RL-PLUS方法,通过结合内部利用(Thinking)和外部数据(Learning)来实现更强的推理能力,并超越基础模型的能力边界。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多个与RL-PLUS方法相关的研究领域和具体工作,这些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别:

1. 强化学习与可验证回报(RLVR)

  • OpenAI (2024): 提出了使用强化学习来提升LLMs在复杂任务(如数学和编程)上的推理能力。
  • Guo et al. (2025): 研究了如何通过强化学习提升LLMs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在数学问题解决方面。
  • KimiTeam (2025): 探索了如何通过强化学习提升LLMs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在数学问题解决方面。
  • Shao et al. (2024): 提出了Group Relative Policy Optimization (GRPO),这是一种在RLVR范式下表现出色的算法,通过组归一化奖励来估计优势,提高了计算效率。
  • Zeng et al. (2025): 提出了Simple-rl,这是一种简化了的RL方法,专注于在长推理链任务中提升模型性能。
  • Yu et al. (2025): 提出了DAPO,这是一种优化了GRPO算法的方法,通过引入多种操作来提升模型性能。

2. 混合监督微调(SFT)和强化学习(RL)方法

  • Ouyang et al. (2022): 提出了InstructGPT,这是一种结合了SFT和RL的多阶段训练方法,但这种方法容易导致灾难性遗忘。
  • Ma et al. (2025): 提出了ReLIFT,这种方法交替进行RL和在线微调,以处理困难问题。
  • Yan et al. (2025): 提出了LUFFY,这种方法通过选择性地模仿高质量的外部轨迹来增强RL。
  • Wu et al. (2025): 提出了TAPO,这种方法通过整合推理模板来增强模型的内部推理能力。
  • Chen et al. (2025): 提出了SASR,这种方法通过动态平衡SFT和RL目标来提升模型性能。
  • Liu et al. (2025a): 提出了SuperRL,这种方法通过动态平衡SFT和RL目标来提升模型性能。
  • Wang et al. (2024b): 提出了UFT,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统一SFT和RL来加速收敛,但没有明确解决如何稳定离线更新的问题。

3. 评估推理边界的指标

  • Chen et al. (2021): 提出了“pass@k”指标,用于评估模型在多次尝试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传统的“pass@1”指标更能全面反映模型的推理潜力。
  • Yue et al. (2025): 进一步研究了“pass@k”指标,并指出现有RLVR方法在k值增加时性能下降的问题,揭示了能力边界崩溃的现象。

4. 其他相关研究

  • Silver et al. (2016, 2017): 通过AlphaGo和AlphaZero展示了强化学习在自主探索新策略方面的成功,为LLMs的持续自我进化提供了灵感。
  • Mnih et al. (2015): 研究了深度强化学习在控制任务中的应用,为LLMs的推理能力提升提供了理论基础。
  • Puterman (2014): 提供了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的理论基础,这是将LLMs的推理过程形式化为强化学习问题的关键。

这些相关研究为RL-PLUS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同时也揭示了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推动了RL-PLUS方法的提出和发展。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提出了RL-PLUS方法来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训练过程中遇到的“能力边界崩溃”问题。RL-PLUS通过结合内部利用(Thinking)和外部数据(Learning)来实现更强的推理能力,并超越基础模型的能力边界。具体来说,RL-PLUS包含两个核心组件:

1. 多重重要性采样(Multiple Importance Sampling, MIS)

多重重要性采样用于解决从外部数据中学习时的分布不匹配问题。具体来说,MIS通过结合多个策略的信息来提供低方差、无偏的奖励估计,从而平衡偏差和方差之间的权衡。MIS的定义如下:

[ r_{m,i,t}(\theta) = \frac{2\pi_\theta(e_{i,t}|q, e_{<t})}{\pi_\omega(e_{i,t}|q, e_{<t}) + \pi_{\theta_{\text{old}}}(e_{i,t}|q, e_{<t})} ]

其中,( e_{i,t} ) 是外部数据轨迹 ( e_i ) 中的第 ( t ) 个标记,( \pi_\omega ) 是外部数据的行为策略,( \pi_{\theta_{\text{old}}} ) 是模型的旧策略。通过这种方式,MIS可以有效地稳定从外部数据中的学习过程。

2. 基于探索的优势函数(Exploration-Based Advantage Function, EBAF)

基于探索的优势函数用于引导模型探索那些正确但难以探索的推理路径。具体来说,EBAF通过为低概率但正确的推理路径赋予更高的优势值来激励模型探索这些路径。EBAF的定义如下:

[ A^c_{i,t} = \frac{R_i - \text{mean}({R_1, R_2, \ldots, R_G})}{\text{std}({R_1, R_2, \ldots, R_G})} \cdot C_{i,t} ]

其中,( R_i ) 是轨迹 ( i ) 的奖励,( C_{i,t} ) 是探索权重,定义为:

[ C_{i,t} = (1 - \text{detach}(\pi_\theta(e_{i,t}|q, e_{<t})))^\gamma ]

当模型对正确标记 ( e_{i,t} ) 的探索概率较低时,权重 ( C_{i,t} ) 会变大,从而放大该时间步的优势信号,促使模型关注这些通常会被忽略的区域。

3. 综合训练目标(Composite Training Objective)

RL-PLUS的最终训练目标是将内部利用和外部数据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目标函数。具体来说,目标函数定义如下:

[ J_{\text{RL-PLUS}}(\theta) = \mathbb{E}{(o_i, A_i) \sim D_o} [r{i,t}(\theta) A_i] + \mathbb{E}{(e_i, A^c{i,t}) \sim D_e} [r_{m,i,t}(\theta) A^c_{i,t}] ]

其中,第一项是标准的策略梯度目标(如GRPO或PPO),负责稳定和提升模型现有的推理能力;第二项是RL-PLUS的核心贡献,通过MIS和EBAF引导模型进行外部探索。

4. 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

论文不仅提供了RL-PLUS方法的详细描述,还通过理论分析和广泛的实验验证了其有效性和泛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RL-PLUS在多个数学推理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性能,并在多个分布外(Out-of-Distribution, OOD)任务中表现出色。此外,通过Pass@k曲线分析,RL-PLUS有效地解决了能力边界崩溃问题,证明了其在扩展模型推理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通过这些方法,RL-PLUS成功地解决了现有RLVR方法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能力边界崩溃”问题,为LLMs的推理能力提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进行了广泛的实验来验证RL-PLUS方法的有效性。这些实验涵盖了多个数学推理基准测试和分布外(Out-of-Distribution, OOD)任务,以评估RL-PLUS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以下是实验的具体内容:

1. 数学推理基准测试

论文选择了六个数学推理基准测试来评估RL-PLUS的性能,这些基准测试包括:

  • GSM8K (Cobbe et al., 2021): 一个包含小学数学问题的数据集。
  • MATH500 (Hendrycks et al., 2021): 一个包含各种数学问题的数据集。
  • Minerva Math (Lewkowycz et al., 2022): 一个包含高级数学问题的数据集。
  • OlympiadBench (He et al., 2024): 一个包含奥林匹克级别数学问题的数据集。
  • AIME 2024 (Li et al., 2024): 一个包含美国数学邀请赛(AIME)问题的数据集。
  • AMC 2023 (Li et al., 2024): 一个包含美国数学竞赛(AMC)问题的数据集。

这些基准测试涵盖了从小学到奥林匹克级别的数学问题,能够全面评估模型在不同难度和类型的数学推理任务上的表现。

2. 分布外(OOD)任务

为了评估RL-PLUS的泛化能力,论文还选择了六个分布外任务进行测试,这些任务包括:

  • ARC-c (Clark et al., 2018): 一个开放域推理数据集。
  • GPQA-diamond (Rein et al., 2024): 一个科学研究生知识数据集。
  • MMLUPro (Wang et al., 2024a): 一个包含学术考试和教科书中的推理问题的数据集。
  • HumanEval (Chen et al., 2021): 一个代码生成数据集。
  • LeetCode (Guo et al., 2024): 一个代码生成数据集。
  • LiveCodeBench (Jain et al., 2024): 一个代码生成数据集。

这些OOD任务不仅包括数学推理,还涵盖了科学问答和编程任务,能够全面评估模型在不同领域的泛化能力。

3. 基线方法

为了对比RL-PLUS的性能,论文选择了以下基线方法进行比较:

  • SimpleRL (Zeng et al., 2025): 一个开源的RL实现,使用规则化奖励进行训练。
  • OpenReasoner-Zero (Hu et al., 2025): 一个开源的RL实现,使用PPO算法进行训练。
  • PRIME (Cui et al., 2025): 一个引入隐式过程奖励的RL方法。
  • Oat-Zero (Liu et al., 2025b): 一个简化了GRPO算法的RL方法。
  • DAPO (Yu et al., 2025): 一个优化了GRPO算法的RL方法。
  • LUFFY (Yan et al., 2025): 一个利用离线推理轨迹增强GRPO的方法。
  • TAPO (Wu et al., 2025): 一个整合推理模板的RL方法。
  • ReLIFT (Ma et al., 2025): 一个交替进行RL和在线微调的方法。
  • SFT: 监督微调,使用外部推理轨迹数据进行训练。
  • GRPO (Shao et al., 2024): 使用GRPO算法进行训练。
  • SFT+GRPO: 先进行SFT,然后进行RL训练。
  • GRPO w/ SFT Loss: 在训练过程中同时优化GRPO目标和SFT损失。

4.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RL-PLUS在所有数学推理基准测试中均取得了最先进的性能,显著优于现有的RLVR方法。具体来说:

  • 在数学推理基准测试中,RL-PLUS的平均性能比基线方法高出5.3个百分点。
  • 在分布外任务中,RL-PLUS也表现出色,平均性能比基线方法高出5.13个百分点。
  • 通过Pass@k曲线分析,RL-PLUS有效地解决了能力边界崩溃问题,证明了其在扩展模型推理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 在不同模型家族(如LLaMA-3.1-8B、Deepseek-Math-7B、Qwen2.5-Math-1.5B和Qwen2.5-Math-7B)上,RL-PLUS均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平均相对改进范围从21.1%到69.2%。

5. 消融研究

为了分析RL-PLUS中各个组件的贡献,论文还进行了消融研究。结果表明:

  • 移除基于探索的优势函数(EBAF)会导致模型平均性能从53.4下降到50.9。
  • 移除多重重要性采样(MIS)会导致模型平均性能显著下降到45.5。
  • 与两种设计变体(使用πθ/πθold和πθ/πθω)相比,RL-PLUS的性能显著更高。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RL-PLUS通过结合MIS和EBAF,有效地解决了现有RLVR方法中的能力边界崩溃问题,并在多个基准测试和OOD任务中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提出了RL-PLUS方法来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强化学习训练过程中遇到的“能力边界崩溃”问题,并在多个数学推理基准测试和分布外任务中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尽管如此,仍有几个方向可以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1. 更高效的探索策略

  • 自适应探索策略:目前的探索策略主要依赖于固定的超参数(如γ)。可以研究自适应的探索策略,根据模型的当前状态和环境动态调整探索权重。
  • 多模态探索:结合文本、图像、语音等多种模态的探索策略,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探索复杂的推理任务。

2. 更广泛的数据源整合

  • 多领域数据:目前的外部数据主要集中在数学推理领域。可以探索如何整合来自不同领域的数据,如科学、工程、医学等,以提升模型在更广泛任务上的推理能力。
  • 动态数据更新:研究如何动态地更新外部数据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任务需求和模型状态。

3. 模型架构的改进

  • 模块化架构:探索模块化架构,将不同的推理模块(如数学推理、逻辑推理、常识推理)分开训练,然后动态组合,以提高模型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 记忆增强机制:引入记忆增强机制,如外部记忆网络,以帮助模型更好地存储和检索推理过程中的关键信息。

4. 理论分析的深化

  • 收敛性分析:进一步分析RL-PLUS方法在不同条件下的收敛性,特别是当模型策略和外部数据策略差异较大时的收敛行为。
  • 泛化能力的理论保证:研究如何从理论上保证RL-PLUS方法在分布外任务上的泛化能力,特别是在样本量有限的情况下。

5. 应用到其他领域

  • 自然语言处理:将RL-PLUS方法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如文本生成、机器翻译、问答系统等,探索其在这些领域的潜力。
  • 多智能体系统:研究如何将RL-PLUS方法应用于多智能体系统,以提升多个智能体之间的协作和竞争能力。

6. 计算效率的提升

  • 分布式训练:探索分布式训练方法,以加速RL-PLUS的训练过程,特别是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
  • 硬件加速:研究如何利用专用硬件(如GPU、TPU)来加速RL-PLUS的训练和推理过程。

7. 人类反馈的整合

  • 人类反馈机制:研究如何将人类反馈整合到RL-PLUS的训练过程中,以进一步提升模型的推理能力和对人类意图的理解。
  • 交互式学习:探索交互式学习方法,让模型在与人类用户的交互中不断学习和改进。

8. 伦理和安全问题

  • 伦理考量:研究如何确保RL-PLUS方法在推理过程中遵循伦理和道德规范,特别是在涉及敏感或高风险任务时。
  • 安全性分析:分析RL-PLUS方法在面对对抗攻击和恶意输入时的鲁棒性,研究如何提升模型的安全性。

这些方向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RL-PLUS方法的性能和泛化能力,还可以为未来的LLMs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论文《RL-PLUS: Countering Capability Boundary Collapse of LLMs i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with Hybrid-policy Optimization》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RL-PLUS,旨在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训练过程中遇到的“能力边界崩溃”问题。RL-PLUS通过结合内部利用(Thinking)和外部数据(Learning)来实现更强的推理能力,并超越基础模型的能力边界。以下是论文的主要内容总结:

研究背景

  • 强化学习与可验证回报(RLVR):RLVR通过强化学习优化LLMs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在数学和编程等复杂任务上。然而,现有的RLVR方法存在局限性,它们主要优化模型已有的知识,而不是探索新的推理路径,导致模型的推理能力范围缩小,无法超越其基础模型的能力边界。
  • 能力边界崩溃问题:尽管RLVR训练后的模型在“pass@1”(首次尝试解决问题的成功率)上表现优于基础模型,但在“pass@k”(在k次尝试内解决问题的成功率)上,随着k的增加,其优势逐渐减弱,甚至可能低于基础模型。

研究方法

论文提出了RL-PLUS方法,包含两个核心组件:

  1. 多重重要性采样(Multiple Importance Sampling, MIS):用于解决从外部数据中学习时的分布不匹配问题。MIS通过结合多个策略的信息来提供低方差、无偏的奖励估计,从而平衡偏差和方差之间的权衡。
  2. 基于探索的优势函数(Exploration-Based Advantage Function, EBAF):用于引导模型探索那些正确但难以探索的推理路径。EBAF通过为低概率但正确的推理路径赋予更高的优势值来激励模型探索这些路径。

实验设计

  • 数学推理基准测试:选择了六个数学推理基准测试,包括GSM8K、MATH500、Minerva Math、OlympiadBench、AIME 2024和AMC 2023。
  • 分布外(OOD)任务:选择了六个分布外任务,包括ARC-c、GPQA-diamond、MMLUPro、HumanEval、LeetCode和LiveCodeBench。
  • 基线方法:与多种基线方法进行比较,包括SimpleRL、OpenReasoner-Zero、PRIME、Oat-Zero、DAPO、LUFFY、TAPO、ReLIFT、SFT、GRPO、SFT+GRPO和GRPO w/ SFT Loss。

实验结果

  • 性能提升:RL-PLUS在所有数学推理基准测试中均取得了最先进的性能,显著优于现有的RLVR方法。在分布外任务中,RL-PLUS也表现出色,平均性能比基线方法高出5.13个百分点。
  • Pass@k曲线分析:RL-PLUS有效地解决了能力边界崩溃问题,证明了其在扩展模型推理能力方面的有效性。
  • 模型家族的泛化能力:RL-PLUS在不同模型家族(如LLaMA-3.1-8B、Deepseek-Math-7B、Qwen2.5-Math-1.5B和Qwen2.5-Math-7B)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平均相对改进范围从21.1%到69.2%。

结论

RL-PLUS通过结合MIS和EBAF,有效地解决了现有RLVR方法中的能力边界崩溃问题,并在多个基准测试和OOD任务中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未来的工作可以进一步探索更高效的探索策略、更广泛的数据源整合、模型架构的改进、理论分析的深化、应用到其他领域、计算效率的提升、人类反馈的整合以及伦理和安全问题。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A: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Yihong Dong, Xue Jiang, Yongding Tao, Huanyu Liu, Kechi Zhang, Lili Mou, Rongyu Cao, Yingwei Ma, Jue Chen, Binhua Li, Zhi Jin, Fei Huang, Yongbin Li, Ge Li

Categories: cs.AI, cs.CL, cs.LG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0222v3.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0222v3

Published: 2025-07-31T23:55:29Z


4. Why do LLMs attend to the first token?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tend to attend heavily to the first token in the sequence — creating a so-called attention sink. Many works have studied this phenomenon in detail, proposing various ways to either leverage or alleviate it. Attention sinks have been connected to quantisation difficulties, security issues, and streaming attention. Yet, while many works have provided conditions in which they occur or not, a critical question remains shallowly answered: Why do LLMs learn such patterns and how are they being used? In this work, we argue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 that this mechanism provides a method for LLMs to avoid over-mixing, connecting this to existing lines of work that study mathematically how information propagates in Transformers. We conduct experiments to validate our theoretical intuitions and show how choices such as context length, depth, and data packing influence the sink behaviour. We hope that this study provides a new practical perspective on why attention sinks are useful in LLMs, leading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ttention patterns that form during training.

中文摘要

大型语言模型(LLMs)通常强烈关注序列中的第一个标记——这被称为注意力汇。许多研究详细研究了这一现象,提出了各种利用或缓解它的方法。注意力汇与量化困难、安全问题和流式注意力相关联。然而,尽管许多研究提供了它们发生或不发生的条件,一个关键问题仍然未被深入回答:为什么LLMs会学习这样的模式,以及它们是如何被使用的?在这项工作中,我们理论上和经验上论证了这一机制为LLMs提供了一种避免过度混合的方法,并将其与现有的研究联系起来,这些研究从数学上研究信息在变换器中的传播。我们进行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理论直觉,并展示上下文长度、深度和数据打包等选择如何影响汇聚行为。我们希望这项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实践视角,解释为什么注意力汇在LLMs中是有用的,从而更好地理解训练过程中形成的注意力模式。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大型语言模型(LLMs)中的注意力机制会倾向于过度关注序列中的第一个标记(token),即所谓的“注意力汇”(attention sink)现象。具体来说,论文试图探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 为什么会出现注意力汇? 论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解释这种模式为何会在LLMs中出现,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利用的。尽管已有研究提供了注意力汇出现的条件,但关于其形成原因和用途的问题尚未得到深入解答。

  • 注意力汇如何影响信息传播? 论文探讨了注意力汇如何帮助LLMs避免“过度混合”(over-mixing)的问题。过度混合是指在Transformer架构中,信息在不同标记之间过度混合,导致表示塌陷(representational collapse)或秩塌陷(rank collapse),从而影响模型的性能。

  • 模型大小和上下文长度对注意力汇的影响 论文研究了模型的大小(如层数和注意力头数)以及训练时使用的上下文长度如何影响注意力汇的形成。具体来说,论文假设更大的模型和更长的上下文训练会导致更强的注意力汇,以更好地控制信息混合。

  • 预训练策略对注意力汇的影响 论文还探讨了预训练过程中的一些选择,如如何包含特殊的开始标记(如⟨bos⟩),对注意力汇形成的影响。研究了在预训练期间固定⟨bos⟩标记在序列首位是否会影响模型在推理时对注意力汇的依赖。

总的来说,论文试图为理解LLMs中的注意力模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特别是为什么注意力汇现象在大型模型中如此普遍,并且如何影响模型对长上下文的学习和处理能力。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多个与注意力汇(attention sink)现象以及Transformer架构中信息传播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向:

注意力汇现象的研究

  • 注意力汇的定义和初步研究:Xiao et al. (2024)首次提出了“注意力汇”这一术语,用来描述那些虽然可能语义上不重要,但却吸引了大量注意力的标记。他们展示了在计算滑动窗口注意力时保留这些标记对于保持性能的重要性。
  • 注意力汇的形成机制:Cancedda (2024)从频谱角度研究了特定子空间如何导致注意力汇的形成。Sun et al. (2024)发现大规模激活对于注意力汇的形成至关重要。Barbero et al. (2025)通过逆向工程特定的注意力头,展示了查询和键中的高范数带如何帮助形成注意力汇。
  • 注意力汇的实证研究:Gu et al. (2025)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预训练设置中的哪些条件会导致注意力汇的出现。他们提出了一个衡量注意力汇的指标(sink rate),并发现注意力汇在大型语言模型中非常普遍。

Transformer架构中信息传播的研究

  • 秩塌陷(Rank Collapse):Dong et al. (2021)、Geshkovski et al. (2023)、Wu et al. (2024)等研究了Transformer架构中的秩塌陷现象,即随着层数的增加,表示逐渐趋于单一方向,导致信息丢失。这一现象在没有残差连接和非线性的线性Transformer中尤为明显。
  • 过度平滑(Over-smoothing):Di Giovanni et al. (2023)、Keriven (2022)等研究了图神经网络中的过度平滑现象,即节点表示逐渐趋于一致,导致模型无法区分不同的节点。这一现象与Transformer中的秩塌陷有相似之处。
  • 信号传播(Signal Propagation):Noci et al. (2022)、Arroyo et al. (2025)等研究了Transformer架构中的信号传播问题,即信息如何在不同层之间传递。他们发现,因果掩码(causal mask)会影响信号的传播方式,导致某些标记的信息丢失。
  • 过度压缩(Over-squashing):Barbero et al. (2024)研究了Transformer架构中的过度压缩现象,即模型对序列中较早出现的标记更敏感,而对较晚出现的标记的信息处理不足。他们还提出了一个衡量过度压缩的指标,并展示了如何通过调整模型结构来缓解这一问题。

其他相关研究

  • Transformer架构的改进:Veliˇckovi´c et al. (2024)研究了在推理时将Transformer架构扩展到更长上下文时的挑战,发现全局注意力矩阵无法保持锐利,从而导致信息混合。他们提出了通过稀疏化注意力来改善这一问题的方法。
  • 模型压缩和量化:Liu et al. (2024)研究了如何通过保持关键标记的完整性来提高大型语言模型的量化效果。Ge et al. (2024)提出了自适应KV缓存压缩方法,以提高模型的效率。
  • 安全性问题:Yona et al. (2025)研究了注意力汇现象与大型语言模型中的安全漏洞之间的关系,发现某些类型的注意力汇可能导致模型对特定类型的攻击更加敏感。

这些研究为理解Transformer架构中的注意力汇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持,并为改进模型架构和训练策略提供了指导。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为什么大型语言模型(LLMs)会出现注意力汇(attention sink)现象的问题。具体步骤如下:

理论分析

  1. 连接秩塌陷和表示塌陷

    • 论文首先从数学上证明了秩塌陷(rank collapse)是表示塌陷(representational collapse)的更强条件。秩塌陷是指随着Transformer层数的增加,表示逐渐趋于单一方向,导致信息丢失。表示塌陷则是指在长序列中,模型对序列末尾的标记的信息处理不足。
    • 命题3.1:如果模型的表示满足秩塌陷条件(即 (|V(L) - \frac{1}{n}11^\top V(L)|_F < \Delta/2)),那么它也满足表示塌陷条件(即 (|v(L)n - v(L){n-1}|_2 < \Delta))。
  2. 提出过压缩(over-squashing)的数学界限

    • 论文扩展了Barbero et al. (2024)的工作,提出了包含多头注意力的过压缩界限。这个界限表明,模型对某个标记的表示对另一个标记的微小扰动的敏感度受到层数、头数和上下文长度的影响。
    • 定理3.2:对于任意路径 (k \in P_{i \to j}),有 (\left|\frac{\partial v(L)j}{\partial v(0)_i}\right| \leq C^L \max \sum{k \in P{i \to j}} \bar{\alpha}(1){i,k_1} \bar{\alpha}(2){k_1,k_2} \ldots \bar{\alpha}(L){k_{L-1},j})。

实证研究

  1. 在Gemma 7B模型上的扰动分析

    • 论文通过在Gemma 7B模型上进行扰动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实验中,作者通过改变序列中的一个标记(例如将“greatest”改为“best”),测量了在有和没有注意力汇的情况下,模型表示的变化。
    • 结果表明,当存在注意力汇时,扰动对模型表示的影响较小,而移除注意力汇后,扰动的影响显著增加,这验证了注意力汇在控制信息混合中的作用。
  2. 上下文长度对注意力汇的影响

    • 论文通过预训练不同上下文长度的模型,研究了上下文长度对注意力汇形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上下文长度的增加,模型形成的注意力汇更强。
    • 例如,论文展示了在不同上下文长度下训练的模型的注意力汇强度,发现上下文长度为2048的模型比上下文长度为128的模型形成了更强的注意力汇。
  3. 模型大小对注意力汇的影响

    • 论文研究了不同大小的LLaMa 3.1模型家族中的注意力汇现象。结果表明,随着模型大小的增加,注意力汇的强度也增加。
    • 例如,LLaMa 3.1 405B模型的注意力汇强度(78.29%)显著高于LLaMa 3.1 8B模型(45.97%)。
  4. 预训练策略对注意力汇的影响

    • 论文通过不同的预训练策略(如是否固定⟨bos⟩标记在序列首位)来研究注意力汇的形成。结果表明,如果在预训练中固定⟨bos⟩标记在序列首位,模型会依赖⟨bos⟩来形成注意力汇。如果不固定⟨bos⟩,模型仍然会在序列首位形成注意力汇,但强度稍弱。
    • 例如,论文展示了在因果掩码和文档内掩码(intra-doc masking)下,不同预训练策略对注意力汇的影响。

总结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揭示了注意力汇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在控制信息混合中的作用。论文的主要贡献包括:

  • 提出了注意力汇有助于避免过度混合的理论基础。
  • 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大小和上下文长度对注意力汇强度的影响。
  • 展示了预训练策略对注意力汇形成的影响,特别是固定⟨bos⟩标记在序列首位的重要性。

这些发现不仅为理解LLMs中的注意力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改进模型架构和训练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进行了多种实验来验证其理论假设,这些实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扰动分析实验

目的:验证注意力汇(如 <bos>)如何影响模型对输入扰动的敏感性。

方法

  • 使用 Gemma 7B 模型。
  • 对输入序列中的一个标记进行小幅度扰动(例如将 “greatest” 改为 “best”)。
  • 测量在有和没有 <bos> 的情况下,模型各层的表示变化。

结果

  • <bos> 存在时,扰动对模型表示的影响较小。
  • 移除 <bos> 后,扰动的影响显著增加,表明 <bos> 起到了控制信息混合的作用。

2. 上下文长度对注意力汇的影响

目的:研究上下文长度如何影响注意力汇的形成。

方法

  • 使用约 120M 参数 的模型,训练时保持总处理的标记数相同(5B)。
  • 变化预训练时的上下文长度(128、256、512、1024、2048)。
  • 测量不同上下文长度下模型的注意力汇强度。

结果

  • 上下文长度越长,注意力汇越强。
  • 上下文长度为 128 时几乎没有注意力汇,而长度为 2048 时注意力汇显著增强。

3. 模型大小对注意力汇的影响

目的:研究模型大小(层数和注意力头数)如何影响注意力汇的形成。

方法

  • 使用 LLaMa 3.1 模型家族,包括不同大小的模型(8B、70B、405B)。
  • 使用相同的提示集(prompts),测量每个模型的注意力汇强度。

结果

  • 模型越大,注意力汇越强。
  • 例如,LLaMa 3.1 405B 模型的注意力汇强度(78.29%)显著高于 8B 模型(45.97%)。

4. 预训练策略对注意力汇的影响

目的:研究预训练策略(如是否固定 <bos> 在序列首位)对注意力汇形成的影响。

方法

  • 使用约 120M 参数 的模型,训练时采用不同的数据打包和注意力掩码策略。
  • 测试以下几种策略:
    • 因果掩码,不固定 <bos>
    • 因果掩码,固定 <bos> 在首位。
    • 文档内掩码,不固定 <bos>
    • 文档内掩码,固定 <bos> 在首位。
  • 测量不同策略下模型的注意力汇强度和验证损失。

结果

  • <bos> 固定在首位时,模型依赖 <bos> 形成注意力汇。
  • 如果不固定 <bos>,模型仍然会在序列首位形成注意力汇,但强度稍弱。
  • 移除 <bos> 会导致注意力汇消失,并显著降低模型性能。

5. 表示塌陷的实验

目的:验证 <bos> 如何帮助避免表示塌陷。

方法

  • 使用 Gemma 7B 模型。
  • 设计一系列提示,要求模型计算逐渐增长的数字总和。
  • 测量包含和不包含 <bos> 时,模型在最终层的表示与平均表示的距离。

结果

  • 包含 <bos> 时,表示与平均表示的距离更大,表明表示更加分散。
  • 不包含 <bos> 时,表示更加平滑,趋于一致。

总结

这些实验共同验证了论文的理论假设,即注意力汇有助于控制信息混合,避免表示塌陷。实验结果表明,模型大小、上下文长度和预训练策略都会显著影响注意力汇的形成。这些发现为理解大型语言模型中的注意力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改进模型架构和训练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提出了关于大型语言模型(LLMs)中注意力汇(attention sink)现象的新视角,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验证了其假设。尽管如此,仍有许多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研究点:

1. 注意力汇的微调和优化

  • 问题:虽然论文展示了注意力汇在控制信息混合中的作用,但是否可以通过微调或优化注意力汇的位置和强度来进一步提高模型性能?
  • 研究方向
    • 探索在微调阶段调整注意力汇的策略,例如通过正则化或特定的损失函数来控制注意力汇的强度。
    • 研究如何动态调整注意力汇的位置,使其在不同的任务或上下文中发挥最佳作用。

2. 注意力汇的跨模型比较

  • 问题:不同类型的Transformer架构(如编码器-解码器模型、双向Transformer等)是否也会表现出类似的注意力汇现象?这些模型中的注意力汇是否具有相同的机制和作用?
  • 研究方向
    • 对比不同架构中的注意力汇现象,分析其在信息传播和表示学习中的作用。
    • 探索如何在这些不同架构中利用注意力汇来提高模型性能。

3. 注意力汇的多语言和跨领域研究

  • 问题:注意力汇现象是否在不同语言和领域中具有相似的模式?是否可以通过跨语言和跨领域的研究来进一步理解其机制?
  • 研究方向
    • 在多语言模型中研究注意力汇的形成和作用,分析不同语言的特性如何影响注意力汇。
    • 探索在特定领域(如医学、法律等)中注意力汇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其特性来提高领域特定任务的性能。

4. 注意力汇的动态行为

  • 问题:注意力汇在模型训练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如何?是否可以通过分析其动态行为来更好地理解模型的学习过程?
  • 研究方向
    • 跟踪注意力汇在训练过程中的变化,分析其与模型性能和收敛速度的关系。
    • 探索如何通过动态调整注意力汇来优化训练过程,例如通过自适应学习率或动态正则化。

5. 注意力汇的稀疏性和效率

  • 问题:注意力汇是否可以用于提高模型的计算效率?是否可以通过稀疏化注意力来进一步优化模型性能?
  • 研究方向
    • 研究如何通过稀疏化注意力机制来减少计算成本,同时保持或提高模型性能。
    • 探索稀疏化注意力与注意力汇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这种关系来设计更高效的模型。

6. 注意力汇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

  • 问题:如何提高注意力汇的可解释性,使其更容易被理解和解释?
  • 研究方向
    • 开发新的可视化和解释工具,帮助研究人员和实践者更好地理解注意力汇的作用。
    • 探索如何通过解释注意力汇来提高模型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特别是在安全关键的应用中。

7. 注意力汇与对抗攻击的关系

  • 问题:注意力汇是否可以用于提高模型的鲁棒性,特别是在对抗攻击的情况下?
  • 研究方向
    • 研究注意力汇在对抗攻击中的作用,分析其是否可以作为一种防御机制。
    • 探索如何通过调整注意力汇来提高模型对对抗攻击的鲁棒性。

8. 注意力汇的长期影响

  • 问题:注意力汇在长序列处理中的作用是否随时间变化?是否可以通过长期观察来发现新的模式?
  • 研究方向
    • 在长序列任务(如文本生成、机器翻译等)中研究注意力汇的长期行为。
    • 探索如何通过长期观察来优化模型的长序列处理能力。

这些研究方向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注意力汇现象的理解,还可以为设计更高效、更鲁棒的Transformer架构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这篇论文《Why do LLMs attend to the first token? 🚰》探讨了大型语言模型(LLMs)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模型倾向于过度关注序列中的第一个标记(token),即所谓的“注意力汇”(attention sink)。论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分析了这一现象,并提出了注意力汇有助于避免信息过度混合(over-mixing)的观点。以下是论文的主要内容总结:

研究背景

  • 注意力汇现象:在许多前沿语言模型中,注意力头(attention heads)往往会在序列的第一个标记(通常是特殊的 <bos> 标记)上集中大部分注意力,这种现象被称为“注意力汇”。
  • 相关研究:已有研究探讨了注意力汇的形成机制和条件,但对其为何有用以及如何影响模型性能的问题尚未深入解答。

研究问题

  • 关键问题:为什么LLMs会学习这种注意力模式?这种模式在模型中是如何被利用的?
  • 研究目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探讨注意力汇如何帮助模型避免过度混合,以及模型大小、上下文长度和预训练策略如何影响注意力汇的形成。

研究方法

  • 理论分析
    • 连接秩塌陷和表示塌陷:证明了秩塌陷是表示塌陷的更强条件,表明过度混合会导致信息丢失。
    • 过压缩界限:提出了包含多头注意力的过压缩界限,表明模型对输入扰动的敏感度受到层数、头数和上下文长度的影响。
  • 实证研究
    • 扰动分析:在Gemma 7B模型上进行扰动实验,验证了注意力汇在控制信息混合中的作用。
    • 上下文长度的影响:通过预训练不同上下文长度的模型,发现上下文长度越长,注意力汇越强。
    • 模型大小的影响:分析了LLaMa 3.1模型家族,发现模型越大,注意力汇越强。
    • 预训练策略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的预训练策略(如是否固定 <bos> 在序列首位)对注意力汇形成的影响,发现固定 <bos> 可以增强注意力汇。

实验结果

  • 扰动分析:当 <bos> 存在时,模型对输入扰动的敏感度较低,表明 <bos> 有助于控制信息混合。
  • 上下文长度:上下文长度越长,注意力汇越强,表明长上下文训练需要更强的注意力汇来避免过度混合。
  • 模型大小:模型越大,注意力汇越强,表明大型模型需要更强的注意力汇来控制信息混合。
  • 预训练策略:固定 <bos> 在序列首位可以增强注意力汇,而不固定 <bos> 时,模型仍然会在序列首位形成注意力汇,但强度稍弱。

关键结论

  • 注意力汇的作用:注意力汇有助于避免过度混合,从而保持模型表示的多样性,防止信息丢失。
  • 模型大小和上下文长度的影响:模型越大、上下文长度越长,注意力汇越强,表明这些因素会加剧信息混合,需要更强的注意力汇来控制。
  • 预训练策略的重要性:预训练策略(如是否固定 <bos>)对注意力汇的形成有显著影响,固定 <bos> 可以增强注意力汇,提高模型性能。

研究意义

论文不仅为理解LLMs中的注意力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改进模型架构和训练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这些发现有助于设计更高效、更鲁棒的Transformer架构,特别是在处理长序列和大规模数据时。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A: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Federico Barbero, Álvaro Arroyo, Xiangming Gu, Christos Perivolaropoulos, Michael Bronstein, Petar Veličković, Razvan Pascanu

Categories: cs.CL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4.02732v4.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4.02732v4

Published: 2025-04-03T16:17:55Z


5. Can Performant LLMs Be Ethical? 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Web Crawling Opt-Outs

The increasing adoption of web crawling opt-outs by copyright holders of online content raises critical questions about the impact of data compliance on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performance.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hese restrictions (and the resultant filtering of pretraining datasets) affect the capabilities of models trained using these corpora. In this work, we conceptualize this effect as the $\textit{data compliance gap}$ (DCG), which quantifies the performance difference between models trained on datasets that comply with web crawling opt-outs, and those that do not. We measure the data compliance gap in two settings: pretraining models from scratch and continual pretraining from existing compliant models (simulating a setting where copyrighted data could be integrated later in pretraining). Our experiments with 1.5B models show that, as of January 2025, compliance with web data opt-outs does not degrade gener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close to 0\% DCG). However, in specialized domains such as biomedical research, excluding major publishers leads to performance declin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while general-purpose LLMs can be trained to perform equally well using fully open data, performance in specialized domains may benefit from access to high-quality copyrighted sources later in training. Our study provides empirical insights into the long-debated trade-off between data compliance and downstream model performance, informing future discussions on AI training practices and policy decisions. Our website is available at https://data-compliance.github.io/.

中文摘要

在线内容的版权所有者越来越多地采用网络爬虫选择退出,这引发了有关数据合规性对大型语言模型 (LLM) 性能影响的关键问题。然而,对于这些限制(以及由此产生的预训练数据集过滤)如何影响使用这些语料库训练的模型的功能知之甚少。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将这种效应概念化为 $\textit{数据合规差距}$ (DCG),它量化了在符合网络爬虫选择退出的数据集上训练的模型与不符合网络爬虫选择退出的数据集训练的模型之间的性能差异。我们在两种设置中测量数据合规性差距:从头开始预训练模型和从现有合规模型进行持续预训练(模拟受版权保护的数据可以在稍后预训练中集成的设置)。我们对 1.5B 模型的实验表明,截至 2025 年 1 月,遵守 Web 数据选择退出不会降低常识获取(接近 0\% DCG)。然而,在生物医学研究等专业领域,排除主要出版商会导致业绩下降。这些发现表明,虽然通用法学硕士可以使用完全开放的数据进行训练,使其表现同样出色,但专业领域的性能可能会受益于在培训后期访问高质量的受版权保护的资源。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对数据合规性和下游模型性能之间长期争论的权衡的实证见解,为未来有关人工智能训练实践和政策决策的讨论提供了信息。我们的网站可在 https://data-compliance.github.io/ 上找到。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在训练大型语言模型(LLMs)时,遵守网络爬虫爬取许可(robots.txt)对模型性能的影响。具体来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在线内容版权所有者开始限制网络爬虫对其数据的爬取,这导致了预训练数据集的过滤,进而引发了关于数据合规性与模型性能之间权衡的讨论。论文试图量化这种权衡,即通过定义“数据合规差距”(Data Compliance Gap, DCG),来衡量遵守网络爬虫爬取许可与不遵守之间的模型性能差异。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

AI 和合理使用(Fair Use)

  • 合理使用:合理使用允许用户在特定条件下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而无需明确许可。在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背景下,合理使用尤其重要,因为这些模型具有强大的记忆能力,可能会导致版权侵犯问题。论文提到了 Library Copyright Alliance (LCA) 的声明,指出将受版权保护的作品用于创建 LLMs 通常被视为合理使用,但如果 AI 生成的作品与被摄入的作品在受保护的表达上高度相似,则被视为版权侵犯。
  • 数据过滤:在模型训练之前,数据过滤是最直接的策略,以限制非许可内容的使用。例如,AlphaCode 排除了基于许可证类型的 GitHub 代码,而 Apple Foundation Models 则根据标准的 robots.txt 指令尊重网站的退出请求,以防止 Applebot 的爬取。
  • 训练过程中的技术:在模型训练过程中,采用诸如差分隐私训练(differentially private training)等技术,帮助防止个人数据的提取。源感知训练(source-aware training)则将源信息与每个文档关联,实现实例级的归属。
  • 训练后的技术:对于已经使用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训练的模型,研究了诸如强化学习从人类反馈(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 RLHF)和输出过滤等技术。此外,模型遗忘(model unlearning)也在研究中,用于减少生成隐私敏感或受版权保护的材料。

数据估值(Data Valuation)

  • Leave-One-Out (LOO) 估值:Koh & Liang (2020) 将统计学中的 LOO 估值方法引入机器学习

Authors: Dongyang Fan, Vinko Sabolčec, Matin Ansaripour, Ayush Kumar Tarun, Martin Jaggi, Antoine Bosselut, Imanol Schlag

Categories: cs.CL, cs.LG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4.06219v2.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4.06219v2

Published: 2025-04-08T17:08:06Z


6. Tackling Distribution Shift in LLM via KILO: Knowledge-Instructed Learning for Continual Adaptation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often suffer from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when faced with domain shifts, primarily due to catastrophic forgetting. In this work, we propose KILO (Knowledge-Instructed Learning for Continual Adaptation), a novel continual learning framework that integrates dynamic knowledge graphs with instruction tuning. By leveraging retrieved domain-specific knowledge as guidance during training, KILO enhances both adaptability to new domains and retention of previously acquired knowledge. We pretrain our model on WikiText-103 and evaluate sequential adaptation across four diverse target domains: BioASQ, SciQ, TweetEval, and MIND. Our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at KILO consistently outperforms strong baselines, including continual fine-tuning, ERNIE 2.0, and CPT, in terms of backward transfer, forward transfer, F1 score, retention rate, and training efficiency.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bining structured knowledge retrieval and instruction prompting to overcome domain shift challenges in continual learning scenarios.

中文摘要

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面对领域转变时往往会遭遇性能下降,这主要是由于灾难性遗忘。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提出了KILO(知识指导学习用于持续适应),一个新颖的持续学习框架,它将动态知识图与指令调优结合起来。通过在训练过程中利用检索到的领域特定知识作为指导,KILO增强了对新领域的适应能力和对之前获得知识的保留能力。我们在WikiText-103上预训练我们的模型,并在四个不同的目标领域进行顺序适应评估:BioASQ、SciQ、TweetEval和MIND。我们的实验表明,KILO在向后转移、向前转移、F1分数、保留率和训练效率等方面 consistently 超越了强基线,包括持续微调、ERNIE 2.0和CPT。这些结果凸显了结合结构化知识检索与指令提示以克服持续学习场景中的领域转变挑战的有效性。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面对领域偏移(domain shift)时的性能下降问题,主要由于灾难性遗忘(catastrophic forgetting)导致。当LLMs接触到新的或专业化的领域(如生物医学、法律或科学文本)时,其性能往往会下降。这种性能下降主要是因为模型在学习新信息时会忘记之前学到的知识。因此,领域偏移成为实现跨多样化和不断演变的知识领域的稳健泛化的一个主要障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论文提出了一个名为KILO(Knowledge-Instructed Learning for Continual Adaptation)的新型持续学习(continual learning, CL)框架,该框架整合了动态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s, KGs)与指令调优(instruction tuning)。通过在训练过程中利用检索到的领域特定知识作为指导,KILO增强了模型对新领域的适应能力以及对之前习得知识的保留能力。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以下是论文中提到的相关研究:

持续学习(Continual Learning, CL)相关研究

  • Learning without Forgetting (LwF):Li和Hoiem提出的一种基础的持续学习方法,通过软目标(soft targets)来保留旧知识,但在面对较大的领域偏移时表现不佳。
  • ERNIE 2.0:Sun等人提出的持续预训练框架,使用多任务目标来缓解灾难性遗忘,但在处理复杂、相互作用的分布偏移方面仍存在不足。
  • Lifelong Pretraining:Jin等人探索的适应模型持续适应不断演变的语料库的方法,但在长序列上的稳定性面临挑战。
  • Continual Training of Language Models for Few-Shot Learning:Ke等人针对小样本学习的持续训练方法,但主要关注小数据集,限制了其可扩展性。

知识增强(Knowledge Enhancement)相关研究

  • Knowledge Enhanced Prompt Tuning (KEPT):Gu等人提出的方法,通过检索外部知识来改善小样本学习,但其对检索质量的依赖在噪声领域存在风险。
  • CGLB Benchmark:Zhang等人介绍的持续图学习基准任务,虽然强调了图结构知识的注入,但在文本领域应用较少。
  • Unifying Knowledge Graph Learning and Reasoning:Pan等人对知识图学习和推理统一化的研究,但未提供与LLM集成的实证指导。

指令调优(Instruction Tuning)相关研究

  • InstructDial:Gupta等人提出的方法,通过指令调优改善对话中的零样本和小样本泛化能力。
  • Cross-task Generalization via Natural Language Crowdsourcing Instructions:Mishra等人倡导使用自然语言指令来提高跨任务泛化能力,表明指令调优是持续适应的关键工具。
  • State of What Art? A Call for Multi-prompt LLM Evaluation:Mizrahi等人呼吁采用更丰富的多提示评估协议来评估LLM,认为标准评估低估了模型的实际泛化能力。

领域适应(Domain Adaptation)相关研究

  • Graph-to-Text Learning with LLMs:Yu等人和Guo等人探索了图到文本的学习,强调了图结构知识注入的潜力,但实际部署仍不成熟。

这些研究为KILO框架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持,但同时也指出了现有方法在处理LLMs领域偏移和灾难性遗忘问题时的局限性。KILO框架通过整合动态知识图和指令调优,旨在克服这些挑战,实现更有效的持续适应和知识保留。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提出 KILO(Knowledge-Instructed Learning for Continual Adaptation) 框架来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面对领域偏移时的性能下降问题。KILO框架的核心思想是将动态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s, KGs)与指令调优(instruction tuning)相结合,以增强模型对新领域的适应能力和对已有知识的保留能力。以下是KILO框架的详细解决方案:

1. 持续适应跨领域(Continual Adaptation Across Domains)

  • 问题定义:模型需要在一系列不断演变的数据领域 ( D_1, D_2, \ldots, D_T ) 上进行适应,同时保留对之前见过的领域的性能,避免灾难性遗忘。
  • 优化目标: [ \min_{\theta} \sum_{t=1}^{T} \mathbb{E}{(x_i, y_i) \sim D_t} \mathcal{L}(f{\theta_t}(x_t), y_t) ] 在适应新领域的同时,最小化对之前领域的性能退化,并且保持高效的训练过程,避免重放所有过去的数据。

2. 动态记忆库:知识图谱(Dynamic Memory Bank via Knowledge Graph)

  • 知识图谱结构:知识图谱 ( G_t ) 用于存储从所有先前遇到的领域中积累的知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展,实现结构化的保留和语义泛化。 [ G_t = {(e_i, r_{ij}, e_j) \mid \text{从 } D_{\leq t} \text{ 中提取}} ]
  • 知识图谱更新:使用图注意力网络(Graph Attention Networks, GATs)进行嵌入技术,高效地存储和更新实体表示。在训练新领域 ( D_t ) 后,提取新的知识三元组,并通过实体解析和嵌入相似性进行合并和去重。 [ \text{Extract}(D_t) = {(e_i, r_{ij}, e_j} ] [ G_t = G_{t-1} \cup \text{Merge}(\text{Extract}(D_t)) ]

3. 知识指导的提示注入(Knowledge-Instructed Prompt Injection)

  • 提示生成:当模型接收到新输入 ( x_t ) 时,KILO利用知识图谱检索先前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指令式提示。首先进行实体链接,识别 ( x_t ) 中存在的实体,然后检索相关邻域。检索到的三元组被转化为自然语言指令。例如,给定三元组 ( (\text{insulin}, \text{used for}, \text{diabetes}) ),生成的提示为:“Instruction: Remember that insulin is used to treat diabetes”。
  • 数学表示: [ K_{x_t} = {(e_i, r_{ij}, e_j) \in G_t \mid e_i \in x_t, \text{且 } d(e_i, e_j) \leq k} ] [ \hat{x} = \text{Prompt}(K_{x_t}) + x_t ]

4. 持续优化与逻辑蒸馏(Continual Optimization with Logit Distillation)

  • 逻辑蒸馏:在每个步骤 ( t ) 中,保持一个冻结的模型 ( f_{\theta_{t-1}} ),并最小化其输出与更新后的模型输出之间的差异,确保模型在跨领域的共享概念上不会显著偏离。 [ \mathcal{L}{\text{distill}} = \text{KL}(f{\theta_t}(x_t) \parallel f_{\theta_{t-1}}(x_t)) ]

5. 实验验证

  • 数据集:预训练阶段使用 WikiText-103,目标领域依次为 BioASQ(生物医学问答)、SciQ(科学问题)、TweetEval(社交媒体语言分类)和 MIND(新闻事件理解)。
  • 基线比较:与持续微调(continual fine-tuning)、ERNIE 2.0 和 CPT 等方法进行比较。
  • 评估指标:包括前向转移(forward transfer, FWT)、后向转移(backward transfer, BWT)、F1分数、知识保留率(knowledge retention rate, KR)和训练效率(training time, TT)。
  • 实验结果:KILO在所有关键评估指标上均优于基线方法,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新领域的能力和保留先前知识的能力。例如,KILO在前向转移和后向转移上均取得了最高分数,表明其在新领域的适应性和对先前知识的增强能力。

6. 消融研究

  • 消融实验:通过移除知识图谱和/或提示注入,验证了这两种机制对模型性能的具体贡献。结果表明,知识图谱和提示注入的结合是实现持续学习成功的关键。

通过上述方法,KILO框架有效地缓解了灾难性遗忘问题,同时促进了对新领域的主动知识积累,为未来知识增强的持续学习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方向。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通过一系列实验来验证KILO框架在处理领域偏移和灾难性遗忘问题上的有效性。以下是实验的具体设置和结果:

实验设置

数据集

  • 预训练数据集:使用WikiText-103作为源领域数据集,使模型能够获得广泛的语言和世界知识。
  • 目标领域数据集:依次在四个目标领域上进行微调,这些领域模拟了不同的领域偏移:
    • BioASQ:生物医学问答
    • SciQ:科学相关问题
    • TweetEval:社交媒体语言分类
    • MIND:新闻事件理解

模型选择

  • 使用T5-base作为基础模型,因为它在处理各种任务时具有灵活性。

基线比较

  • 持续微调(Continual Fine-tuning):在不同领域上依次训练模型,没有机制来缓解遗忘。
  • ERNIE 2.0:使用多任务目标进行持续预训练。
  • CPT:为高效持续预训练设计的方法。
  • KILO:提出的知识指导学习方法。

训练过程

  • 预训练阶段:在WikiText-103上预训练T5-base模型。
  • 微调阶段:按照BioASQ → SciQ → TweetEval → MIND的顺序依次在目标领域上微调模型。
  • 评估:在每个领域训练完成后,评估模型在当前领域的适应性以及在所有先前领域的保留性。

评估指标

  • 前向转移(Forward Transfer, FWT):衡量先前学习如何促进未来任务的性能。
  • 后向转移(Backward Transfer, BWT):衡量学习新任务对先前知识的影响。
  • F1分数:衡量任务的预测质量。
  • 知识保留率(Knowledge Retention Rate, KR):衡量模型在适应新领域后对先前领域的知识保留程度。
  • 训练效率(Training Time, TT):衡量模型的训练效率。

实验结果

前向转移和后向转移

  • 表1展示了不同方法在各个领域的前向转移和后向转移结果:
    • 持续微调:在前向转移上表现一般,但在后向转移上表现出显著的负值,表明存在严重的遗忘问题。
    • ERNIE 2.0CPT:在前向转移和后向转移上均优于持续微调,但KILO在所有领域上均取得了最高的前向转移分数,并且在后向转移上也表现出色,表明KILO在适应新任务的同时增强了先前的知识表示。

平均模型性能

  • 表2总结了模型的平均性能,包括F1分数、知识保留率和训练效率:
    • 持续微调:总分为66.88%,表现最弱。
    • ERNIE 2.0:总分为81.54%,在知识保留方面略优于CPT。
    • CPT:总分为79.68%。
    • KILO:在F1分数(86.54%)、知识保留率(88.73%)和训练效率(89.25%)上均优于所有基线方法,总分为88.17%,显示出在适应性、知识保留和计算效率方面的平衡优势。

消融研究

  • 表3比较了完整KILO模型与移除知识图谱(KG)和/或提示注入的变体的性能:
    • 移除知识图谱:显著降低了前向转移和后向转移,并在某些领域(如MIND)导致轻微的负后向转移,表明结构化的外部知识在支持稳定的持续适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 移除提示注入:也削弱了性能,但与移除知识图谱相比,退化较小,表明指导性的指令调优进一步增强了模型有效整合新信息的能力。
    • 完整KILO模型:在所有指标上均取得了最强结果,证实了结构化知识检索和指令引导相结合对于在领域偏移条件下实现持续学习成功至关重要。

结论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KILO框架通过动态整合知识图谱和指令提示,有效地缓解了灾难性遗忘问题,同时促进了对新领域的主动知识积累。KILO在多个关键评估指标上均优于现有的基线方法,验证了其在持续学习场景下处理领域偏移问题的有效性。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提出的KILO框架在处理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领域偏移和灾难性遗忘问题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1. 扩展到更大规模的模型

  • 研究点:将KILO框架应用于更大规模的LLMs,如GPT-3或GPT-4,以验证其在更复杂的模型上的有效性。
  • 潜在挑战:大规模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成本较高,需要优化知识图谱的存储和检索效率,以确保在大规模模型上的可扩展性。
  • 预期收益:更大规模的模型可能在知识保留和领域适应方面表现更好,进一步提升KILO框架的性能。

2. 更频繁的领域偏移

  • 研究点:在更频繁的领域偏移场景下测试KILO框架,例如每几周或每月更换一次领域。
  • 潜在挑战:频繁的领域偏移可能导致知识图谱的快速膨胀,需要更高效的更新和压缩机制。
  • 预期收益:验证KILO在动态和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使其更接近实际应用场景。

3. 多语言和跨语言适应

  • 研究点:将KILO框架扩展到多语言和跨语言的场景,以处理不同语言之间的领域偏移。
  • 潜在挑战:不同语言的知识图谱构建和对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跨语言的实体识别和关系提取技术。
  • 预期收益:提升模型在多语言环境中的适应性和泛化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全球化的应用场景。

4. 知识图谱的动态更新和压缩

  • 研究点:研究更高效的知识图谱更新和压缩技术,以减少存储和计算成本。
  • 潜在挑战:在保持知识图谱质量和语义丰富性的同时,减少其规模和复杂性。
  • 预期收益:提高KILO框架的效率和可扩展性,使其能够处理更大规模的数据和更复杂的领域。

5. 指令调优的多样性

  • 研究点:探索更多样化的指令调优方法,例如自动生成指令或使用多模态指令。
  • 潜在挑战:生成高质量和多样化的指令需要先进的自然语言生成技术。
  • 预期收益:进一步提升模型对新领域的适应能力,减少对特定指令的依赖。

6. 与其他持续学习方法的结合

  • 研究点:将KILO框架与其他持续学习方法(如参数隔离、正则化等)结合,以进一步缓解灾难性遗忘。
  • 潜在挑战:需要设计有效的机制来整合不同的方法,避免相互干扰。
  • 预期收益:通过多种方法的协同作用,进一步提升模型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7. 领域特定的评估指标

  • 研究点:开发针对特定领域的评估指标,以更准确地评估模型在不同领域的表现。
  • 潜在挑战:不同领域的评估需求差异较大,需要定制化的评估方法。
  • 预期收益:更准确地评估模型的性能,为模型优化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反馈。

8. 知识图谱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

  • 研究点:研究知识图谱在模型决策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
  • 潜在挑战:知识图谱的复杂性可能导致其在模型决策中的作用难以追踪。
  • 预期收益:提升模型的可信度,使其在关键应用中更容易被接受和使用。

9. 对抗性攻击和鲁棒性

  • 研究点:测试KILO框架在对抗性攻击下的鲁棒性,例如对抗性输入或领域偏移。
  • 潜在挑战:对抗性攻击可能导致模型性能显著下降,需要设计有效的防御机制。
  • 预期收益:提高模型在面对恶意攻击时的鲁棒性,增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

10. 实际应用案例研究

  • 研究点:在实际应用中部署KILO框架,例如医疗、金融或智能客服等领域,进行案例研究。
  • 潜在挑战:实际应用中的数据和需求复杂多样,需要针对具体场景进行优化。
  • 预期收益:验证KILO框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为未来的商业化和部署提供参考。

这些方向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KILO框架的性能和适用性,还可以推动持续学习和知识增强技术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的发展。

Authors: Iing Muttakhiroh, Thomas Fevens

Categories: cs.CL, cs.LG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571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571v1

Published: 2025-08-05T15:39:37Z


7. Beyond the Surface: Enhancing LLM-as-a-Judge Alignment with Human via Internal Representations

The growing scale of evaluation tasks has led to the widespread adoption of automated evaluation us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a paradigm known as “LLMas-a-judge.” However, improving its alignment with human preferences without complex prompts or fine-tuning remains challenging. In this work, motivated by preliminary findings that middle-to-upper layers encode semantically and taskrelevant representations that are often more aligned with human judgments than the final layer, we propose LAGER, a lightweight and efficient framework for enhancing LLM-as-a-Judge alignment with human scoring, via internal representations. LAGER produces fine-grained judgment scores by aggregating cross-layer scoretoken logits and computing the expected score from a softmax-based distribution, with the LLM backbone kept frozen. LAGER fully leverages the complementary information across different layers, overcoming the limitations of relying solely on the final layer. We evaluate our method on the standard alignment benchmarks Flask, HelpSteer, and BIGGen using Spearman correlation, and find that LAGER achieves improvements of up to 7.5% over the best baseline across these benchmarks. Without reasoning steps, LAGER matches or outperforms reasoning-based methods. Experiments on downstream applications, such as data selection and emotional understanding, further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method.

中文摘要

不断增长的评估任务规模导致了使用大型语言模型进行自动评估的广泛采用,这种范式称为“LLM作为评审”。然而,在没有复杂提示或微调的情况下,提高其与人类偏好的对齐性仍然具有挑战性。在本研究中,基于初步发现的动机,即中上层编码的语义和任务相关表示通常与人类判断的对齐度高于最终层,我们提出了LAGER,这是一个轻量高效的框架,通过内部表示增强LLM作为评审与人类评分的对齐。LAGER通过聚合跨层评分标记日志并计算来自基于softmax的分布的期望评分来生成细粒度判断评分,同时保持LLM主干不变。LAGER充分利用不同层之间的互补信息,克服了仅依赖最终层的局限性。我们在标准对齐基准Flask、HelpSteer和BIGGen上使用斯皮尔曼相关性评估我们的方法,发现LAGER在这些基准上达到了最佳基线的7.5%的改进。在没有推理步骤的情况下,LAGER与基于推理的方法匹配或表现更好。对下游应用的实验,如数据选择和情感理解,进一步显示了我们方法的有效性。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如何提高大型语言模型(LLM)作为评估者(即“LLM-as-a-judge”)与人类偏好一致性的挑战。具体来说,论文的目标是:

  • 提高LLM评估与人类评分的一致性:在不依赖复杂提示(prompt)或微调(fine-tuning)的情况下,改善LLM对文本响应质量评估与人类专家评分的对齐程度。
  • 利用内部表示提升评估质量:通过探索LLM内部各层的表示(internal representations),尤其是中间到上层的表示,这些层的语义和任务相关表示通常比最终层更符合人类判断,从而提升评估的准确性和细致程度。
  • 提供一种轻量级且高效的框架:提出一个名为LAGER的轻量级框架,通过聚合不同层的分数标记(score-token)的logits,并计算基于softmax分布的期望分数,来生成更细致的评估分数,同时保持LLM主干网络冻结,避免复杂的训练过程。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

LLM-as-a-Judge 相关研究

  • Point-wise Judge Model:独立评估单个响应的质量,根据预定义的标准进行打分,如 Kim et al. (2024a)、Lin & Chen (2023)、Dong et al. (2024)。
  • Pair-wise Judge Model:直接比较两个响应,根据一系列评估维度确定哪个更优,如 Li et al. (2024b)、Kim et al. (2024b)、Jung et al. (2024)。
  • List-wise Judge Model:对多个响应按质量进行排序,为每个响应分配一个排名,基于整体评估,如 Liu et al. (2025)。
  • Prompt-based Methods:通过逐步推理的指导或精心策划的例子来提升评估性能,如 Lin & Chen (2023)、Liu et al. (2023)、Chen et al. (2024)、Zhuo (2024)。
  • Finetuning-based Methods:使用专门的数据集对LLM进行微调,使其适应评估任务,如 Ye et al. (2024a)、Cui et al. (2023a)。

评估文本生成任务相关研究

  • 统计方法和基于嵌入的方法:如 BLEU (Papineni et al., 2002) 和 ROUGE (Lin, 2004),这些是评估生成文本质量的长期标准。
  • BERTScore:通过使用预训练的BERT模型为每个标记生成上下文嵌入,并计算它们的余弦相似度之和来评估两个句子之间的相似性,如 Zhang et al. (2020)。
  • BARTscore:通过计算一个文本相对于另一个文本的加权对数概率来评估生成文本的质量,如 Yuan et al. (2021)。
  • GPTScore:通过条件生成概率评估文本质量,允许使用自然语言指令进行定制化评估,如 Fu et al. (2023)。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提出了一种名为LAGER(Leveraging Aggregated Graded Evaluations via Representations)的轻量级框架,通过以下方法解决LLM作为评估者与人类偏好一致性的问题:

1. 利用多层内部表示

  • 动机:研究表明,LLM的中间到上层编码了更丰富的语义和任务特定信息,这些信息通常比最终层更符合人类判断。因此,LAGER通过聚合不同层的分数标记(score-token)的logits来充分利用这些信息。
  • 具体方法:LAGER从不同层提取分数标记的logits,并通过加权组合这些logits来计算一个概率分布,最终通过这个分布计算期望分数。这种方法不仅考虑了底层的词汇线索,还整合了高层的推理信号,从而提供更全面的评估。

2. 轻量级训练

  • 训练方法:LAGER提出了两种权重训练方法:
    • 平均聚合:将所有层的权重设置为相等,即 ( w_l = \frac{1}{L+1} )。
    • 轻量级调优:通过一个小规模的验证集对权重进行调优,使用交叉熵(CE)损失和平均绝对误差(MAE)损失的组合来训练权重。
  • 优势:这种方法只需要训练少量的参数(即权重),并且这些权重可以跨任务和数据集迁移,大大减少了训练成本和复杂性。

3. 生成细粒度评分

  • 评分方法:LAGER通过计算分数标记的概率分布来生成细粒度的评分,而不是仅仅依赖于最高概率的分数标记。这种方法能够捕捉到更丰富的评估信息,从而提供更可靠的评分。
  • 具体公式
    • 聚合logits:(\hat{z} = \sum_{l=0}^{L} w_l \hat{z}_l)
    • 计算概率分布:(P(s) = \frac{\exp(\hat{z}[s])}{\sum_{s’ \in S} \exp(\hat{z}[s’])})
    • 计算期望分数:(s^* = \mathbb{E}{s \sim P(s)}[s] = \sum{s \in S} s \times P(s))

4. 适应受限访问场景

  • 适用性:即使在只能访问最终层logits或最终标记预测的情况下,LAGER也可以适应。例如,当只有最终层logits可用时,可以提取分数标记的logits,应用softmax,并计算期望分数。这使得LAGER在API基础模型等受限场景中也能有效应用。

5. 实验验证

  • 基准测试:LAGER在多个标准对齐基准(如Flask、HelpSteer和BIGGen)上进行了评估,使用Spearman相关性作为评估指标。
  • 结果:LAGER在所有基准测试中均优于所有未对LLM主干进行显式训练的基线方法,平均Spearman相关性提高了7.5%。此外,LAGER在不同模型规模和家族的LLM上均表现出色,即使在没有显式推理的情况下,也优于各种基于推理的基线方法。

6. 应用扩展

  • 数据选择:LAGER被用于从指令数据集中选择高质量数据子集,以提高微调效率和性能。实验表明,LAGER选择的数据子集在AlpacaEval-2.0基准测试中优于其他基线方法。
  • 情感理解:LAGER在情感理解任务(如EQ-Bench)上也表现出色,显著优于基线方法。
  • 知识边界识别:LAGER在识别LLM知识边界任务中也显示出强大的迁移能力,即使在评分范围与训练数据不匹配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工作。

通过上述方法,LAGER不仅提高了LLM作为评估者与人类评分的一致性,还提供了一种轻量级、高效的解决方案,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进行了以下实验来验证LAGER框架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1. 主要实验

1.1 实验设置

  • 基准测试:使用了三个标准对齐基准数据集:
    • Flask:包含2001个条目,每个条目包括人类反馈评分和GPT-4的评估评分,涵盖12个评分标准。
    • HelpSteer:一个开源的帮助性数据集,包含8950个数据点,每个响应根据五个标准(如帮助性、正确性、连贯性等)进行评分。
    • BIGGen Bench:一个综合评估基准,涵盖77个任务,评估LLM在不同生成能力上的表现。
  • 模型:使用了多个不同规模和家族的LLM,包括Mistral-7B-Instruct-v0.3、InternLM3-8B-Instruct、LLaMA3.1-8B-Instruct、Qwen-2.5-14B-Instruct、Mistral-Small-24B-Instruct和LLAMA-3.3-70B-Instruct。
  • 基线方法:与以下基线方法进行比较:
    • GPTScore:基于生成概率的评估方法。
    • VScore:基于最高概率分数标记的评估方法。
    • E-Score:基于分数分布的期望分数评估方法。
    • GPT-4o-mini:通过API调用的闭源模型。
    • TIGERScore-7BPrometheus2-7B:通过专门数据集微调的评估模型(仅用于参考,不直接比较)。
  • 评估指标:使用Spearman相关性和Pearson相关性来衡量LLM预测评分与人类注释的一致性。

1.2 主要结果

  • LAGER与基线方法的比较:LAGER在所有三个基准测试中均优于所有未对LLM主干进行显式训练的基线方法。具体结果如下:
    • 在Flask数据集上,LAGER(有调优)的Spearman相关性达到了0.545,优于VScore的0.423和E-Score的0.472。
    • 在HelpSteer数据集上,LAGER(有调优)的Spearman相关性达到了0.515,优于VScore的0.426和E-Score的0.453。
    • 在BIGGen Bench数据集上,LAGER(有调优)的Spearman相关性达到了0.507,优于VScore的0.441和E-Score的0.470。
  • 不同模型规模的比较:LAGER在不同规模的Qwen2.5模型上均表现出色,随着模型规模的增加,LAGER的性能提升更为显著。例如,在Flask数据集上,LAGER在72B模型上的Spearman相关性达到了0.658,而VScore仅为0.520。
  • 推理与直接评估的比较:LAGER在直接评估和推理评估两种条件下均表现出色,但在推理条件下,LAGER的性能略有下降,这可能是因为推理可能导致模型过于自信,从而影响评估的准确性。

2. 消融研究

  • 不同设计选择的影响
    • 期望分数与最大分数:LAGER使用期望分数(Exp. score)优于最大分数(Max. score),在Flask数据集上,LAGER(有调优)的Spearman相关性为0.545,而最大分数方法仅为0.449。
    • Logits聚合与概率聚合:LAGER在logits层面进行聚合(Logits agg.)优于在概率层面进行聚合(Prob. agg.),在Flask数据集上,LAGER(有调优)的Spearman相关性为0.545,而概率聚合方法仅为0.452。
    • 权重调优:调优权重(Tuning)可以显著提升性能,LAGER(有调优)在Flask数据集上的Spearman相关性为0.545,而未调优的LAGER仅为0.449。

3. 内部状态分析

  • 不同层的贡献:通过在每个层上应用LAGER并报告与人类评分的一致性,发现中间到上层的隐藏状态与人类评分的一致性最高,而底层和顶层的表现较差。例如,在LLaMA-3.1-8B-Instruct模型上,第20到30层的Spearman相关性最高,而顶层的相关性有所下降。
  • 隐藏状态的相似性:通过可视化不同层之间的余弦相似性,发现中间层的表示变化相对缓慢,且这些层的表示在较宽范围内保持相似,而顶层与邻近层的相似性较低。

4. 应用扩展

4.1 指令数据选择

  • 实验设置:使用LAGER作为评分指标,从alpaca-cleaned-52k数据集中选择10%的高质量数据子集,用于微调LLaMA3-8B-base模型。
  • 结果:LAGER(有调优)选择的数据子集在AlpacaEval-2.0基准测试中表现最佳,LC胜率达到了12.65,优于其他基线方法,如最长指令(6.92)、最高VScore(9.42)和SuperFiltering(10.69)。

4.2 情感理解

  • 实验设置:在EQ-Bench数据集上评估LAGER,该数据集要求评估对话中角色情感反应的强度。
  • 结果:LAGER在所有LLM主干上均显著优于基线方法,平均Spearman相关性提高了9个百分点,表明LAGER在情感理解任务中也表现出色。

4.3 知识边界识别

  • 实验设置:在SelfAware数据集上评估LAGER,该数据集包含可回答和不可回答的问题,要求LLM评估问题的可回答性。
  • 结果:LAGER(有调优)显著提升了LLM的自知能力,F1分数提高了19.7%,表明LAGER能够更可靠地衡量LLM的自知能力。

通过这些实验,论文全面验证了LAGER框架在提高LLM评估与人类评分一致性方面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展示了其在多种应用场景中的潜力。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提高LLM作为评估者与人类评分的一致性,但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1. 跨领域适应性

  • 问题:虽然LAGER在多个基准数据集上表现出色,但其在不同领域(如医疗、法律、教育等)的适应性尚未充分验证。
  • 探索方向
    • 在特定领域(如医疗诊断报告评估、法律文件评估等)上进一步验证LAGER的性能。
    • 探索如何通过少量领域特定数据对LAGER进行微调,以提高其在特定领域的适应性。

2. 多语言支持

  • 问题:当前的实验主要集中在英文数据集上,LAGER在多语言环境中的表现尚未验证。
  • 探索方向
    • 在多语言数据集上评估LAGER的性能,如跨语言的情感分析、多语言文本生成评估等。
    • 探索如何调整LAGER以适应不同语言的语义和文化差异。

3. 动态评分标准

  • 问题:当前的评分标准是固定的,但在实际应用中,评分标准可能需要根据具体任务动态调整。
  • 探索方向
    • 探索如何使LAGER能够动态适应不同的评分标准,例如通过引入动态提示或自适应权重调整。
    • 在动态评分标准下评估LAGER的性能,验证其在不同评分标准下的鲁棒性。

4. 长文本评估

  • 问题:当前的实验主要集中在较短的文本上,LAGER在长文本评估中的表现尚未验证。
  • 探索方向
    • 在长文本数据集上评估LAGER的性能,如长篇故事、学术论文等。
    • 探索如何优化LAGER以处理长文本,例如通过分段处理或引入注意力机制。

5. 多模态评估

  • 问题:随着多模态LLM的发展,如何将LAGER应用于多模态文本评估是一个新的挑战。
  • 探索方向
    • 探索如何将LAGER扩展到多模态评估,例如结合文本和图像信息进行评估。
    • 在多模态数据集上评估LAGER的性能,验证其在多模态环境中的有效性。

6. 对抗性评估

  • 问题:在对抗性环境中,如何确保LAGER的评估结果不受恶意输入的影响。
  • 探索方向
    • 探索如何增强LAGER的鲁棒性,使其在对抗性输入下仍能提供可靠的评估。
    • 在对抗性数据集上评估LAGER的性能,验证其在对抗性环境中的鲁棒性。

7. 用户交互与反馈

  • 问题:如何将用户交互和反馈纳入LAGER的评估过程中,以进一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用户满意度。
  • 探索方向
    • 探索如何设计用户交互机制,使用户能够实时反馈评估结果,从而动态调整LAGER的权重。
    • 在实际应用中评估用户交互机制的有效性,验证其在提高评估准确性方面的贡献。

8. 模型解释性

  • 问题:虽然LAGER能够提供细粒度的评分,但其评估过程的解释性仍有待提高。
  • 探索方向
    • 探索如何增强LAGER的解释性,例如通过生成详细的评估报告或可视化评估过程。
    • 在实际应用中评估解释性增强方法的有效性,验证其在提高用户信任度方面的贡献。

9. 大规模部署与优化

  • 问题:在大规模部署中,如何优化LAGER的性能,以确保其在高并发环境下的高效运行。
  • 探索方向
    • 探索如何优化LAGER的计算效率,例如通过并行计算或分布式计算。
    • 在大规模部署环境中评估LAGER的性能,验证其在高并发环境下的高效性。

10. 与其他评估方法的结合

  • 问题:如何将LAGER与其他评估方法(如基于参考的评估方法)结合,以进一步提高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 探索方向
    • 探索如何设计混合评估框架,将LAGER与基于参考的评估方法相结合。
    • 在实际应用中评估混合评估框架的有效性,验证其在提高评估全面性和准确性方面的贡献。

这些进一步的探索方向不仅有助于提升LAGER的性能和适用性,还能为LLM评估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本文提出了一种名为LAGER(Leveraging Aggregated Graded Evaluations via Representations)的轻量级框架,旨在提高大型语言模型(LLM)作为评估者(LLM-as-a-judge)与人类评分的一致性。LAGER通过聚合LLM内部各层的分数标记(score-token)的logits,并计算基于softmax分布的期望分数,来生成更细致的评估分数。该框架在多个基准测试中表现出色,显著优于现有基线方法,并且在不同模型规模和家族的LLM上均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

研究背景

随着LLM在各种任务中的广泛应用,如何提高其评估结果与人类偏好的一致性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现有的方法主要依赖于复杂的提示(prompt)设计或对LLM进行微调,这些方法要么计算成本高,要么在泛化能力上存在局限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通过利用LLM内部各层的表示来提升评估性能。

研究方法

LAGER框架的核心思想是利用LLM中间到上层的语义和任务相关表示,这些表示通常比最终层更符合人类判断。具体方法如下:

  1. 多层表示聚合:LAGER从不同层提取分数标记的logits,并通过加权组合这些logits来计算一个概率分布,最终通过这个分布计算期望分数。这种方法不仅考虑了底层的词汇线索,还整合了高层的推理信号,从而提供更全面的评估。

    • 聚合logits:(\hat{z} = \sum_{l=0}^{L} w_l \hat{z}_l)
    • 计算概率分布:(P(s) = \frac{\exp(\hat{z}[s])}{\sum_{s’ \in S} \exp(\hat{z}[s’])})
    • 计算期望分数:(s^* = \mathbb{E}{s \sim P(s)}[s] = \sum{s \in S} s \times P(s))
  2. 轻量级训练:LAGER提出了两种权重训练方法:

    • 平均聚合:将所有层的权重设置为相等,即 ( w_l = \frac{1}{L+1} )。
    • 轻量级调优:通过一个小规模的验证集对权重进行调优,使用交叉熵(CE)损失和平均绝对误差(MAE)损失的组合来训练权重。
  3. 适应受限访问场景:即使在只能访问最终层logits或最终标记预测的情况下,LAGER也可以适应。例如,当只有最终层logits可用时,可以提取分数标记的logits,应用softmax,并计算期望分数。

实验

实验设置

  • 基准测试:使用了三个标准对齐基准数据集:Flask、HelpSteer和BIGGen Bench。
  • 模型:使用了多个不同规模和家族的LLM,包括Mistral-7B-Instruct-v0.3、InternLM3-8B-Instruct、LLaMA3.1-8B-Instruct、Qwen-2.5-14B-Instruct、Mistral-Small-24B-Instruct和LLAMA-3.3-70B-Instruct。
  • 基线方法:与GPTScore、VScore、E-Score和GPT-4o-mini等基线方法进行比较。
  • 评估指标:使用Spearman相关性和Pearson相关性来衡量LLM预测评分与人类注释的一致性。

主要结果

  • 性能提升:LAGER在所有三个基准测试中均优于所有未对LLM主干进行显式训练的基线方法,平均Spearman相关性提高了7.5%。
    • 在Flask数据集上,LAGER(有调优)的Spearman相关性达到了0.545,优于VScore的0.423和E-Score的0.472。
    • 在HelpSteer数据集上,LAGER(有调优)的Spearman相关性达到了0.515,优于VScore的0.426和E-Score的0.453。
    • 在BIGGen Bench数据集上,LAGER(有调优)的Spearman相关性达到了0.507,优于VScore的0.441和E-Score的0.470。
  • 不同模型规模的比较:LAGER在不同规模的Qwen2.5模型上均表现出色,随着模型规模的增加,LAGER的性能提升更为显著。例如,在Flask数据集上,LAGER在72B模型上的Spearman相关性达到了0.658,而VScore仅为0.520。
  • 推理与直接评估的比较:LAGER在直接评估和推理评估两种条件下均表现出色,但在推理条件下,LAGER的性能略有下降,这可能是因为推理可能导致模型过于自信,从而影响评估的准确性。

消融研究

  • 不同设计选择的影响
    • 期望分数与最大分数:LAGER使用期望分数(Exp. score)优于最大分数(Max. score),在Flask数据集上,LAGER(有调优)的Spearman相关性为0.545,而最大分数方法仅为0.449。
    • Logits聚合与概率聚合:LAGER在logits层面进行聚合(Logits agg.)优于在概率层面进行聚合(Prob. agg.),在Flask数据集上,LAGER(有调优)的Spearman相关性为0.545,而概率聚合方法仅为0.452。
    • 权重调优:调优权重(Tuning)可以显著提升性能,LAGER(有调优)在Flask数据集上的Spearman相关性为0.545,而未调优的LAGER仅为0.449。

内部状态分析

  • 不同层的贡献:通过在每个层上应用LAGER并报告与人类评分的一致性,发现中间到上层的隐藏状态与人类评分的一致性最高,而底层和顶层的表现较差。例如,在LLaMA-3.1-8B-Instruct模型上,第20到30层的Spearman相关性最高,而顶层的相关性有所下降。
  • 隐藏状态的相似性:通过可视化不同层之间的余弦相似性,发现中间层的表示变化相对缓慢,且这些层的表示在较宽范围内保持相似,而顶层与邻近层的相似性较低。

应用扩展

指令数据选择

  • 实验设置:使用LAGER作为评分指标,从alpaca-cleaned-52k数据集中选择10%的高质量数据子集,用于微调LLaMA3-8B-base模型。
  • 结果:LAGER(有调优)选择的数据子集在AlpacaEval-2.0基准测试中表现最佳,LC胜率达到了12.65,优于其他基线方法,如最长指令(6.92)、最高VScore(9.42)和SuperFiltering(10.69)。

情感理解

  • 实验设置:在EQ-Bench数据集上评估LAGER,该数据集要求评估对话中角色情感反应的强度。
  • 结果:LAGER在所有LLM主干上均显著优于基线方法,平均Spearman相关性提高了9个百分点,表明LAGER在情感理解任务中也表现出色。

知识边界识别

  • 实验设置:在SelfAware数据集上评估LAGER,该数据集包含可回答和不可回答的问题,要求LLM评估问题的可回答性。
  • 结果:LAGER(有调优)显著提升了LLM的自知能力,F1分数提高了19.7%,表明LAGER能够更可靠地衡量LLM的自知能力。

结论

LAGER通过聚合LLM内部各层的表示,提供了一种轻量级且高效的方法来提高LLM作为评估者与人类评分的一致性。实验结果表明,LAGER在多个基准测试中均优于现有基线方法,并且在不同模型规模和家族的LLM上均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此外,LAGER在指令数据选择、情感理解和知识边界识别等应用中也表现出色,展示了其广泛的适用性。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A: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Peng Lai, Jianjie Zheng, Sijie Cheng, Yun Chen, Peng Li, Yang Liu, Guanhua Chen

Categories: cs.CL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550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550v1

Published: 2025-08-05T15:18:36Z


8. EmbedGrad: Gradient-Based Prompt Optimization in Embedding Space for Large Language Models

Effectively adapting powerful pretrained foundation models to diverse tasks remains a key challenge in AI deployment. Current approaches primarily follow two paradigms:discrete optimization of text prompts through prompt engineering, or continuous adaptation via additional trainable parameters. Both exhibit limitations-discrete methods lack refinement precision while parameter-based techniques increase complexity and reduce interpretability. To address these constraints, we propose EmbedGrad, a novel framework that optimizes text prompt embeddings through gradient-based refinement. Our approach uniquely decouples training from deployment:during optimization,labeled examples guide precise embedding adjustments while preserving semantic meaning; during inference, only optimized embeddings integrate with user queries. This enables fine-grained calibration impossible in text space, such as enhancing the reasoning capability of prompts like please reason step by step.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s across mathematical reasoning, sentiment analysis, and causal judgment tasks demonstrate EmbedGrad’s effectiveness:optimizing this reasoning prompt for Qwen2.5-Math-1.5B increased accuracy from 14.74\% to 58.96\% on mathematical problems. Consistent improvements were observed across model scales (0.5B-14B) and all tasks, with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gains for smaller models on complex problems like causal judgment. By bridging prompt engineering and parameter efficiency without architectural changes, our work establishes embedding refinement as a powerful new paradigm for task adaptation.

中文摘要

有效地使强大的预训练基础模型适应不同的任务仍然是人工智能部署的关键挑战。目前的方法主要遵循两种范式:通过提示工程对文本提示进行离散优化,或者通过额外的可训练参数进行持续调整。两者都表现出局限性——离散方法缺乏细化精度,而基于参数的技术增加了复杂性并降低了可解释性。为了解决这些限制,我们提出了 EmbedGrad,这是一个新颖的框架,它通过基于梯度的细化来优化文本提示嵌入。我们的方法独特地将训练与部署解耦:在优化过程中,标记示例指导精确的嵌入调整,同时保留语义意义;在推理过程中,只有优化的嵌入与用户查询集成。这使得文本空间中不可能实现细粒度校准,例如增强提示的推理能力,例如请逐步推理。对数学推理、情感分析和因果判断任务的综合评估证明了EmbedGrad的有效性:针对Qwen2.5-Math-1.5B优化了这个推理提示,将数学问题的准确率从14.74%提高到58.96%。在模型尺度 (0.5B-14B) 和所有任务中观察到一致的改进,在因果判断等复杂问题上,较小的模型的收益尤其显着。通过在不更改架构的情况下连接提示工程和参数效率,我们的工作将嵌入细化确立为任务适应的强大新范式。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如何有效地将强大的预训练基础模型(foundation models)适应于多样化任务的问题。当前的方法主要分为两大范式:通过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进行离散优化,以及通过添加可训练参数进行连续适应。然而,这两种方法都存在局限性——离散方法缺乏精细化调整的能力,而基于参数的技术增加了复杂性并降低了可解释性。为了解决这些限制,论文提出了EmbedGrad框架,通过梯度引导的嵌入空间优化来调整文本提示嵌入,从而在保持语义意义的同时实现精确的嵌入调整。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

自然语言空间优化(Natural Language Space Optimization)

  • AutoPrompt:通过token级别的优化生成离散文本模板,虽然在情感分析等任务中有效,但面临组合复杂性的限制。
  • SelfRefine:利用LLM的反馈循环迭代改进输出,在数学推理方面展现出潜力,但需要多次推理传递。
  • TextGrad:通过反向传播自然语言反馈来优化文本提示,但这些方法都存在以下三个核心限制:
    • 仅限于token替换的粗粒度调整。
    • 由于微小的措辞变化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语义漂移。
    • 在推理阶段存在冗余,因为示例会占用上下文窗口容量。

参数空间适应方法(Parameter-Space Adaptation Methods)

  • Prompt Tuning:优化随机初始化的连续“软提示”,虽然实现了效率,但牺牲了可解释性。
  • Prefix-Tuning:在Transformer层中插入可训练向量。
  • P-Tuning及其变体:将提示嵌入推广到各层和任务中,将连续提示应用于每个Transformer层,而不仅仅是输入层。这使得在NLU基准测试中表现更强,但需要存储特定于任务的向量。
  • 基于适配器的方法:在Transformer块的自注意力和前馈网络层之后插入瓶颈模块。
  • 类似LoRA的方法:通过分解权重更新来实现低秩适应。这些方法引入了架构修改,并且存在关键限制:优化与人类设计的提示语义脱节,且特定于任务的组件增加了部署复杂性。

EmbedGrad的独特定位(EmbedGrad’s Distinct Positioning)

  • EmbedGrad通过优化现有文本提示的嵌入来弥合自然语言和参数空间,与Prompt Tuning不同,它保留了人类编写提示的语义核心,同时允许基于梯度的细化。
  • 与Prefix-Tuning或P-Tuning v2相比,EmbedGrad仅修改提示的嵌入,而不需要插入任务参数层,也不需要对架构进行任何更改。
  • 该方法独特地将训练(使用示例)与推理(仅将优化后的嵌入与查询连接)解耦,消除了上下文窗口竞争,结合了文本提示的可解释性和连续优化的精确性,同时保持了适配器方法所缺乏的参数效率。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提出 EmbedGrad 框架来解决如何有效适应预训练基础模型到多样化任务的问题。EmbedGrad 通过在嵌入空间中优化文本提示嵌入来实现这一目标,具体方法如下:

1. 嵌入空间优化(Embedding Space Optimization)

EmbedGrad 在文本和参数优化之间找到了一个中间地带,通过在连续的嵌入空间中进行优化,结合了自然语言的可理解性和连续调整的精确性。这种方法允许对提示的语义进行细微调整,这些调整在文本空间中是无法实现的。例如,通过优化“please reason step by step”这样的提示嵌入,可以显著提高数学问题解决的准确性,同时保持提示的原始语义。

2. 训练与部署解耦(Decoupling Training and Deployment)

EmbedGrad 的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化、优化和推理。

  • 初始化阶段:将自然语言提示 ( P ) 通过分词器转换为嵌入向量 ( E_p^{(0)} ),并从预训练模型的嵌入层中提取初始嵌入。
  • 优化阶段:使用标记的数据 ( D ) 来调整提示嵌入 ( E_p ),使其与自回归生成过程对齐,同时保持模型架构不变。优化过程通过梯度下降来最小化任务损失 ( L ),并更新提示嵌入 ( E_p )。
  • 推理阶段:在实际使用中,仅将优化后的提示嵌入 ( E_p^* ) 与用户输入连接,避免了额外输入带来的上下文窗口竞争问题。

3. 精确调整与语义保持(Precise Adjustment and Semantic Preservation)

EmbedGrad 在嵌入空间中进行优化,使得对提示的调整可以非常精确,而不会改变其核心语义。通过量化分析,论文展示了优化后的嵌入向量与原始词汇的相似度非常高(超过95%),这表明优化过程是在原始语义的邻域内进行的,避免了语义漂移。

4. 模型信心增强(Confidence Enhancement through Entropy Reduction)

通过分析生成轨迹的熵(trajectory entropy),论文发现优化后的提示嵌入显著提高了模型的生成信心。优化前,模型在生成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不确定性和重复输出的问题,而优化后,模型的生成轨迹熵显著降低,表明其生成过程更加自信和稳定。

5. 功能激活增强(Enhanced Functional Activation via Representation Engineering)

使用线性人工断层扫描(Linear Artificial Tomography, LAT)技术,论文展示了优化后的提示嵌入能够更有效地激活模型的特定功能,例如情感分类。这种增强在模型的输入处理阶段尤为显著,从而提高了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表现。

6. 超参数敏感性分析(Hyperparameter Sensitivity Analysis)

论文还探讨了优化过程中的超参数敏感性,特别是学习率和迭代次数。实验表明,较小的模型(如1.5B参数)可以使用较高的学习率(0.01),而较大的模型(如7B参数)需要更保守的学习率(0.001)。此外,优化过程通常在5-10个epoch内收敛,过多的迭代可能导致过拟合。

7. 实验验证(Experimental Validation)

通过在数学推理、情感分析和因果判断任务上的广泛实验,论文验证了EmbedGrad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EmbedGrad在不同模型规模(从0.5B到14B参数)和任务类型上都能显著提高模型性能,特别是在较小模型和复杂任务上效果更为显著。

总结

EmbedGrad通过在嵌入空间中进行优化,结合了自然语言的可理解性和连续优化的精确性,同时保持了参数效率。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性能,还保持了提示的语义完整性,为预训练模型的任务适应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进行了以下实验来验证 EmbedGrad 的有效性:

实验设置

  • 任务和数据集
    • 数学推理:使用 Math500 基准测试,包含 500 个数学问题,分为五个难度级别(L1 到 L5)。
    • 情感分析:包括使用英语 IMDB 电影评论数据集进行二元分类,以及使用中文 MEDD 数据集进行 8 类情感识别。
    • 因果判断:使用 BigBench 基准测试,要求模型回答关于因果关系的问题。
  • 模型选择
    • 数学推理任务使用 Qwen2.5-Math-1.5B 和 Qwen2.5-Math-7B 模型。
    • 情感分析和因果判断任务使用 Qwen2.5 指令系列模型(0.5B、3B、7B 和 14B 参数)以及 Llama-8B 模型。
  • 优化参数
    • 学习率:1.5B 模型使用 0.01,更大模型(≥7B)使用 0.001。
    • 训练周期:5-10 个 epoch,使用早停法防止过拟合。
  • 初始提示:为每个数据集优化的特定提示如表 1 所示。

实验结果

  • 数学推理任务
    • Qwen2.5-Math-1.5B 模型的准确率从 14.74% 提升到 58.96%,提高了 44.22%。
    • 在不同难度级别上,L1 级别的准确率从 9.09% 提升到 86.36%,提高了 77.27%;L2 级别的准确率从 15.56% 提升到 82.22%,提高了 66.66%;L3 级别的准确率从 22.64% 提升到 79.25%,提高了 56.61%;L4 级别的准确率从 14.06% 提升到 57.81%,提高了 43.75%;L5 级别的准确率从 10.45% 提升到 34.33%,提高了 23.88%。
    • Qwen2.5-Math-7B 模型的准确率从 56.18% 提升到 65.34%,提高了 9.16%。
  • 情感分析任务
    • 在 IMDB 数据集上,Qwen2.5-0.5B 模型的准确率从 20.24% 提升到 34.52%,提高了 14.28%;Qwen2.5-3B 模型的准确率从 59.52% 提升到 71.43%,提高了 11.91%;Qwen2.5-7B 模型的准确率从 69.05% 提升到 78.57%,提高了 9.52%;Llama-3.1-8B 模型的准确率从 57.14% 提升到 64.29%,提高了 7.15%;Qwen2.5-14B 模型的准确率从 70.24% 提升到 77.38%,提高了 7.14%。
    • 在 MEDD 数据集上,Qwen2.5-0.5B 模型的准确率从 16.03% 提升到 90.57%,提高了 74.54%;Qwen2.5-3B 模型的准确率从 66.37% 提升到 93.41%,提高了 27.04%;Qwen2.5-7B 模型的准确率从 87.36% 提升到 92.10%,提高了 4.74%;Llama-3.1-8B 模型的准确率从 83.57% 提升到 92.10%,提高了 8.53%;Qwen2.5-14B 模型的准确率从 84.67% 提升到 92.90%,提高了 8.23%。
  • 因果判断任务
    • 在 Bigbench 数据集上,Qwen2.5-0.5B 模型的准确率从 50.53% 提升到 61.05%,提高了 10.58%;Qwen2.5-3B 模型的准确率从 54.74% 提升到 63.16%,提高了 9.42%;Qwen2.5-7B 模型的准确率从 62.11% 提升到 65.26%,提高了 3.15%;Qwen2.5-14B 模型的准确率从 69.47% 提升到 71.58%,提高了 2.11%。

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EmbedGrad 在不同任务和模型规模上都能显著提高模型性能,尤其是在较小模型和复杂任务上效果更为显著。这表明 EmbedGrad 能够有效地弥合自然语言提示工程和参数优化之间的差距,为预训练模型的任务适应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提出了 EmbedGrad 框架,通过在嵌入空间中优化文本提示嵌入来提高预训练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性能。尽管 EmbedGrad 已经展示了显著的效果,但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1. 跨模型迁移学习(Cross-Model Transfer Learning)

  • 问题:当前的 EmbedGrad 优化是针对特定模型进行的,优化后的嵌入是否可以迁移到其他模型或模型家族中尚未探索。
  • 探索方向:开发跨模型迁移学习技术,使得在一个模型上优化的嵌入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其他模型,从而减少重复优化的工作量,提高效率。

2. 闭源模型的部署(Deployment on Closed-Source Models)

  • 问题:EmbedGrad 依赖于对模型内部架构和嵌入层的访问,这限制了其在闭源模型(如 GPT-4 或 Claude)上的应用。
  • 探索方向:研究如何将优化后的嵌入通过某种形式的蒸馏(distillation)技术应用到闭源模型中,使得 EmbedGrad 的优势可以在这些模型上得到利用。

3. 超参数优化(Hyperparameter Optimization)

  • 问题:EmbedGrad 的性能对超参数(如学习率和迭代次数)非常敏感,需要仔细调整。
  • 探索方向:开发自动化的超参数优化方法,例如贝叶斯优化或基于强化学习的超参数调整,以减少人工干预,提高优化过程的效率和稳定性。

4. 多任务学习(Multi-Task Learning)

  • 问题:当前的 EmbedGrad 是针对单一任务进行优化的,是否可以扩展到多任务学习场景尚未探索。
  • 探索方向:研究如何同时优化多个任务的提示嵌入,以实现多任务学习中的性能提升。这可能需要开发新的优化策略,以平衡不同任务之间的需求。

5. 长期稳定性(Long-Term Stability)

  • 问题:优化后的嵌入在长期使用中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尚未充分研究。
  • 探索方向:进行长期实验,观察优化后的嵌入在不同时间点和不同数据分布下的表现,以评估其稳定性和适应性。这可能涉及到对模型的持续更新和再优化策略的研究。

6. 语义漂移的进一步研究(Semantic Drift Analysis)

  • 问题:虽然 EmbedGrad 在优化过程中保持了较高的语义保真度,但语义漂移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 探索方向:开发更精细的语义漂移检测和校正机制,确保优化后的嵌入在长期使用中不会偏离原始语义。这可能涉及到对优化过程中的语义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

7. 与其他优化方法的结合(Integration with Other Optimization Methods)

  • 问题:EmbedGrad 是否可以与其他优化方法(如参数微调或适配器方法)结合使用,以进一步提升性能尚未探索。
  • 探索方向:研究 EmbedGrad 与其他优化方法的结合方式,探索是否存在协同效应,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模型适应。

8. 多语言支持(Multi-Language Support)

  • 问题:当前的 EmbedGrad 主要针对英语和中文数据集进行实验,其在其他语言上的效果尚未验证。
  • 探索方向:扩展 EmbedGrad 到多种语言,验证其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有效性和适应性。这可能涉及到对不同语言的嵌入空间进行分析和优化。

9. 用户自定义提示(User-Defined Prompts)

  • 问题:当前的优化是基于预定义的提示进行的,用户自定义提示的优化效果尚未充分研究。
  • 探索方向:开发用户友好的工具和接口,允许用户自定义提示,并对其进行优化。这将有助于将 EmbedGrad 应用于更广泛的实际应用场景。

10. 性能评估的扩展(Extend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 问题:当前的性能评估主要集中在准确率上,其他性能指标(如推理速度、资源消耗等)尚未充分评估。
  • 探索方向:扩展性能评估指标,包括推理速度、资源消耗、模型的可扩展性等,以全面评估 EmbedGrad 的实际应用价值。

这些方向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升 EmbedGrad 的性能和适用性,还可以推动预训练模型任务适应领域的整体发展。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本文提出了 EmbedGrad,这是一个新颖的框架,通过梯度引导的优化方法在嵌入空间中调整文本提示嵌入,以提高预训练语言模型(LLMs)在特定任务上的性能。EmbedGrad 旨在解决现有适应方法的局限性,如离散提示工程的粗粒度调整和基于参数的连续适应方法带来的复杂性与可解释性降低。通过在嵌入空间中进行优化,EmbedGrad 结合了自然语言的可理解性和连续调整的精确性,同时保持了参数效率。

研究背景与动机

预训练基础模型在多种任务中展现出强大的能力,但将这些模型有效适应于特定任务仍面临挑战。现有方法主要分为两类:自然语言空间优化和参数空间适应。前者通过调整文本提示来优化模型表现,但存在调整精度不足的问题;后者通过添加可训练参数来实现任务特定的调整,但增加了模型复杂性和计算成本。EmbedGrad 通过在嵌入空间中优化提示嵌入,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同时避免了它们的局限性。

EmbedGrad 框架

EmbedGrad 的核心思想是将提示嵌入视为可调整的参数,并通过梯度更新进行优化。该框架包括三个阶段:初始化、优化和推理。

  1. 初始化:将自然语言提示 ( P ) 分词后,从预训练模型的嵌入层中提取初始嵌入 ( E_p^{(0)} )。
  2. 优化:使用标记的数据 ( D ) 来调整提示嵌入 ( E_p ),使其与自回归生成过程对齐,同时保持模型架构不变。优化过程通过梯度下降来最小化任务损失 ( L ),并更新提示嵌入 ( E_p )。
  3. 推理:在实际使用中,仅将优化后的提示嵌入 ( E_p^* ) 与用户输入连接,避免了额外输入带来的上下文窗口竞争问题。

实验验证

实验部分评估了 EmbedGrad 在数学推理、情感分析和因果判断任务上的有效性。实验使用了不同规模的模型,包括 Qwen2.5-Math-1.5B、Qwen2.5-Math-7B、Qwen2.5 指令系列模型(0.5B、3B、7B 和 14B 参数)以及 Llama-8B 模型。关键结果如下:

  • 数学推理任务:Qwen2.5-Math-1.5B 模型的准确率从 14.74% 提升到 58.96%,提高了 44.22%;Qwen2.5-Math-7B 模型的准确率从 56.18% 提升到 65.34%,提高了 9.16%。
  • 情感分析任务:在 IMDB 数据集上,Qwen2.5-0.5B 模型的准确率从 20.24% 提升到 34.52%,提高了 14.28%;在 MEDD 数据集上,Qwen2.5-0.5B 模型的准确率从 16.03% 提升到 90.57%,提高了 74.54%。
  • 因果判断任务:在 Bigbench 数据集上,Qwen2.5-0.5B 模型的准确率从 50.53% 提升到 61.05%,提高了 10.58%。

关键结论

EmbedGrad 在不同任务和模型规模上均展现出显著的性能提升,特别是在较小模型和复杂任务上效果更为显著。通过在嵌入空间中进行优化,EmbedGrad 不仅提高了模型的性能,还保持了提示的语义完整性,为预训练模型的任务适应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此外,EmbedGrad 的优化过程快速收敛,且在推理阶段无需额外输入,提高了效率。

未来工作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开发跨模型迁移学习技术、探索闭源模型的部署方法、自动化超参数优化、扩展到多任务学习场景、研究长期稳定性、进一步分析语义漂移、与其他优化方法结合、支持多语言以及扩展性能评估指标等。这些方向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 EmbedGrad 的性能和适用性,推动预训练模型任务适应领域的整体发展。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A: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Xiaoming Hou, Jiquan Zhang, Zibin Lin, DaCheng Tao, Shengli Zhang

Categories: cs.CL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533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533v1

Published: 2025-08-05T15:03:10Z


9. FilBench: Can LLMs Understand and Generate Filipino?

Despite the impressive performance of LLMs on English-based task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ir capabilities in specific languages such as Filipino. In this work, we address this gap by introducing FilBench, a Filipino-centric benchmark designed to evaluate LLMs across a diverse set of tasks and capabilities in Filipino, Tagalog, and Cebuano. We carefully curate the tasks in FilBench to reflect the priorities and trends of NLP research in the Philippines such as Cultural Knowledge, Classical NLP,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Generation. By evaluating 27 state-of-the-art LLMs on FilBench, we find that several LLMs suffer from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translation capabilitie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FilBench is challenging, with the best model, GPT-4o, achieving only a score of 72.23%. Moreover, we also find that models trained specifically for Southeast Asian languages tend to underperform on FilBench, with the highest-performing model, SEA-LION v3 70B, achieving only a score of 61.07%. Our work demonstrates the value of curating language-specific LLM benchmarks to aid in driving progress on Filipino NLP and increasing the inclusion of Philippine languages in LLM development.

中文摘要

尽管大型语言模型在基于英语的任务中表现出色,但对于它们在特定语言(如菲律宾语)中的能力却知之甚少。在这项工作中,我们通过引入FilBench来填补这一空白,FilBench是一个以菲律宾语为中心的基准,旨在评估LLMs在菲律宾语、塔加路语和宿务语中的多样化任务和能力。我们精心策划FilBench中的任务,以反映菲律宾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优先事项和趋势,例如文化知识、经典自然语言处理、阅读理解和生成。通过对27个最先进的LLMs在FilBench上的评估,我们发现几种LLMs在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上存在不足。我们的结果表明,FilBench具有挑战性,表现最佳的模型GPT-4o仅取得了72.23%的分数。此外,我们还发现专门针对东南亚语言训练的模型在FilBench上的表现通常较差,表现最好的模型SEA-LION v3 70B仅取得了61.07%的分数。我们的工作展示了策划特定语言的LLM基准的重要性,以助力菲律宾自然语言处理的发展,并增加菲律宾语言在LLM开发中的包容性。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尽管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基于英语的任务中表现出色,但它们在特定语言(如菲律宾语)上的能力仍然未知。作者通过引入一个名为FILBENCH的菲律宾语中心基准测试,旨在评估LLMs在菲律宾语、他加禄语和宿务语中的多样化任务和能力,以填补这一知识空白。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

  1. 菲律宾语言的NLP研究

    • Gururaja et al. (2023) 提到在ChatGPT时代之前开发的菲律宾语基准测试对于当前LLM评估并不适用,尽管它们对于理解语言系统能力有价值。
    • Liu et al. (2025)、Huang et al. (2025) 等研究的多语言LLM基准测试要么完全排除了菲律宾语,要么未能提供足够的任务和/或语言多样性。
    • Bardají et al. (2024) 研究了菲律宾语的独特语言属性,如其语态标记系统。
    • Philippine Statistics Authority (2020) 提供了菲律宾语使用者的人口统计数据。
  2. 菲律宾语言的多样性

    • Eberhard et al. (2024)、McFarland (2008)、Metila et al. (2016) 等研究提供了菲律宾语言多样性的背景,指出菲律宾有超过185种不同的语言。
    • Pilar et al. (2023) 研究了宿务语(CEB)的NER(命名实体识别)数据集。
    • Bacalla (2019)、Imperial and Kochmar (2023) 等研究探讨了菲律宾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如他加禄语和宿务语的共享词汇和词形变化规则。
  3. LLM评估方法

    • Gu et al. (2024)、Fourrier et al. (2024) 等研究了多选题(MCF)在LLM评估中的应用。
    • Papineni et al. (2002)、Lin (2004) 等研究了机器翻译评估指标,如BLEU和ROUGE-L。
  4. 菲律宾NLP研究趋势

    • Roxas et al. (2021) 研究了过去十年中菲律宾NLP研究的趋势,特别是信息提取和情感分析等任务。
    • Ashok and Lipton (2023)、Zhang et al. (2023b)、Wang et al. (2023) 等研究了LLMs在菲律宾

Authors: Lester James V. Miranda, Elyanah Aco, Conner Manuel, Jan Christian Blaise Cruz, Joseph Marvin Imperial

Categories: cs.CL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523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523v1

Published: 2025-08-05T14:48:32Z


10. Bridging LLMs and KGs without Fine-Tuning: Intermediate Probing Meets Subgraph-Aware Entity Descriptions

Traditional knowledge graph completion (KGC) methods rely solely on structural information, struggling with the inherent sparsity of knowledge graphs (KGs). By contrast,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encapsulate extensive world knowledge and exhibit powerful context modeling capabilities, making them promising for mitigating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methods. However, direct fine-tuning of LLMs for KGC, though effective, imposes substantial computational and memory overheads, while utilizing non-fine-tuned LLMs is efficient but yields suboptimal performance. In this work, we propose a novel framework that synergizes the strengths of LLMs with robust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to enable effective and efficient KGC. We extract the context-aware hidden states of knowledge triples from the intermediate layers of LLMs, thereby capturing rich semantic and relational nuances. These representations are then utilized to train a data-efficient classifier tailored specifically for KGC tasks. To bridge the semantic gaps between LLMs and KGs, we employ subgraph sampling on KGs to generate model-friendly entity descriptions. We further adopt sliced mutual information (SMI) as a principled metric to quantify the task-specific information encoded in these representations. Extensive experiments on standard benchmarks validat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our approach. We achieve a 47\% relative improvement over previous methods based on non-fine-tuned LLMs and, to our knowledge, are the first to achieve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 comparable to fine-tuned LLMs while enhancing GPU memory efficiency by $188\times$ and accelerating training and inference by $26.11\times$.

中文摘要

传统知识图谱补全 (KGC) 方法仅依赖于结构信息,与知识图谱 (KG) 固有的稀疏性作斗争。相比之下,大型语言模型 (LLM) 封装了广泛的世界知识并表现出强大的上下文建模能力,使其有望减轻传统方法的局限性。然而,直接微调 KGC 的 LLM 虽然有效,但会带来大量的计算和内存开销,而使用未微调的 LLM 是有效的,但会产生次优的性能。在这项工作中,我们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框架,将法学硕士的优势与强大的知识表示相结合,以实现有效和高效的 KGC。我们从法学硕士的中间层中提取知识三元组的上下文感知隐藏状态,从而捕捉丰富的语义和关系细微差别。然后利用这些表示来训练专为 KGC 任务量身定制的数据高效分类器。为了弥合 LLM 和 KG 之间的语义差距,我们在 KG 上采用子图采样来生成模型友好的实体描述。我们进一步采用切片互信息(SMI)作为原则性指标来量化这些表示中编码的任务特定信息。在标准基准上进行的大量实验验证了我们方法的效率和有效性。与之前基于非微调 LLM 的方法相比,我们实现了 47% 的相对改进,据我们所知,我们是第一个实现与微调 LLM 相当的分类性能的公司,同时将 GPU 内存效率提高了 188 美元,并将训练和推理加速了 26.11 美元。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知识图谱补全(Knowledge Graph Completion, KGC)任务中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有效且高效地利用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来提升KGC的性能。具体来说,论文探讨了以下几个方面:

  1. 结构信息的局限性:传统的KGC方法主要依赖于知识图谱的结构信息,这些方法在处理知识图谱的稀疏性问题时存在困难。

  2. 大型语言模型的应用潜力:LLMs通过学习大量语料库,拥有强大的上下文建模能力,这为解决传统KGC方法的局限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 直接微调(Fine-tuning)的成本:虽然直接对LLMs进行微调可以提高性能,但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内存资源。

  4. 使用冻结的LLMs的效率问题:使用冻结的(未微调的)LLMs虽然资源消耗较低,但通常会导致性能不够理想。

论文的目标是在保持效率的同时,充分利用LLMs的内在能力,以提高KGC任务的性能。为此,论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方法,通过使用提示(prompts)技术激发LLMs中间层的表示能力,并结合子图采样生成的实体描述,来增强知识三元组的表示,并训练一个数据高效的分类器来完成KGC任务。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多个与知识图谱补全(KGC)和大型语言模型(LLMs)相关的研究工作。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相关研究:

  1. 知识图谱嵌入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利用知识图谱的结构信息,例如RESCAL、DistMult、ComplEx和RotatE等。这些方法通过评估潜在嵌入空间中的实体或关系嵌入的语义相似性来推断缺失信息。

  2. 额外信息的使用:一些方法通过整合补充数据来丰富知识图谱,例如KG-BERT和LASS。这些方法将三元组及其上下文数据转换为自然语言句子,并使用微调的BERT模型进行编码,以提高三元组分类的准确性。

  3. 基于大型语言模型的方法:近期的研究开始探索使用大型语言模型来完成KGC任务。例如,KG-LLAMA利用由实体和关系名称组成的三元组作为句子,微调LLaMA模型进行KGC。

  4. Prompting技术:一些研究通过使用prompting技术来有效地访问LLMs内部的知识,而无需进行微调。例如,LLaMA-7B和Alpaca-7B使用冻结的语言模型来预测,而LLaMA-7B-ICL和Alpaca-7B-ICL使用少量样本和in-context学习来预测。

  5. 评估LLMs的知识:一些研究评估了大型语言模型对世界地理等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通过探测技术评估模型的知识。

  6. LLMs的内部状态:研究了LLMs的内部状态如何影响其生成的事实性内容,例如评估基于LLMs隐藏层的激活来估计语句的真实性。

  7. 知识图谱补全的综述:提供了对KGC领域的全面概述,包括方法、挑战和未来方向。

这些研究为本文提出的利用冻结的LLMs进行KGC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支持。论文通过结合这些相关研究的成果,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数据高效的方法来提高KGC任务的性能。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以下几个关键步骤来解决如何有效且高效地利用大型语言模型(LLMs)进行知识图谱补全(KGC)的问题:

  1. 使用Prompt技术激发LLMs:通过设计特定的提示(prompts),激发LLMs中间层的表示能力,以捕获知识三元组的上下文感知隐藏状态。

  2. 子图采样生成实体描述:通过子图采样技术从知识图谱中生成实体的描述,这有助于减少三元组的歧义性,并丰富知识表示。

  3. 训练数据高效的分类器:在获得的隐藏状态上训练一个数据高效的分类器,以充分利用冻结LLMs在KGC任务中的固有能力。

  4. 减少资源消耗:与直接微调LLMs相比,所提出的方法大幅减少了GPU内存消耗和训练加推理的时间。

  5. 实验验证:在多个标准知识图谱数据集上进行了广泛的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数据效率。

具体来说,论文中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形式化和符号定义:定义了知识图谱的三元组表示、实体和关系集合,以及实体和关系的文本描述。

  • 刺激中间层:通过构建正面和负面样本对,并使用提示模板来激发LLMs,从而获得用于KGC任务的中间层隐藏状态。

  • 子图实体描述生成器:提出了一种方法,通过一个单跳子图来生成每个实体的语义描述,帮助LLMs更准确地理解实体。

  • 实验设置和结果分析:在多个数据集上进行实验,比较了不同方法的性能,并分析了所提方法的数据效率和计算效率。

  • 扩展性和局限性讨论:论文讨论了方法的扩展性和在特定领域知识图谱上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工作的方向。

通过这些步骤,论文成功地展示了如何利用冻结的LLMs来有效地完成KGC任务,同时在资源消耗上相比传统的微调方法有显著的降低。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来评估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效率以及在不同设置下的表现。以下是实验的主要方面:

  1. 数据集选择:使用了五个广泛用于三元组分类的知识图谱数据集:FB13、WN11、FB15K237N、WN18RR 和 UMLS,以及一个常用于关系预测的数据集 YAGO3-10。

  2. 实验设置:包括生成实体描述的方法、使用不同的LLMs(如GPT-3.5-turbo)以及比较不同的分类模型(如MLP、SVM和Logistic Regression)。

  3. 主要结果:评估了使用部分训练集的冻结LLMs(如LLAMA-DESH和LLAMA-DES2 (GPT))与使用全部训练集进行微调的LLMs(如KG-LLAMA-7B)的性能对比。

  4. 关系预测任务:验证了所提出的探测方法在关系预测任务上的有效性,即使在使用仅0.6%的训练数据时也能接近使用全部训练集进行微调的性能。

  5. 消融研究(Ablation Study):分析了不同中间层的隐藏状态对三元组分类的有效性,以及不同数据集上使用不同基础模型(如LLaMA、Mistral和Gemma)的性能变化。

  6. 效率研究:评估了所提出方法在不同训练样本大小下的性能,以及与微调方法相比在GPU内存和时间消耗上的效率。

  7. 案例研究:展示了不同模型在WN11测试集上的两个代表性样本的预测结果,分析了为什么某些模型能够正确预测而其他模型则不能。

  8. 效率分析:对比了KG-LLAMA方法和LLAMA-MLP在WN11完整数据集上的GPU内存和时间消耗。

  9. 方法比较:比较了使用不同方法生成的实体描述对模型性能的影响,以及冻结的LLM在KGC任务中的使用情况。

  10. 附加结果和分析:包括关系预测的额外结果、案例研究的详细分析、效率分析的扩展以及对实体描述生成方法的进一步讨论。

这些实验全面地评估了所提出方法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并与现有的KGC方法进行了比较,证明了其有效性和高效率。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根据论文的讨论和局限性部分,以下是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1. 扩展到其他领域:论文中的方法主要在UMLS这一特定领域的知识图谱上进行了测试。未来的工作可以探索将该方法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知识图谱,以验证其普适性和适应性。

  2. 增加KGC任务类型:当前的架构设计专注于三元组分类和关系预测。可以扩展架构以包含更多的知识图谱补全任务,如链接预测,从而提高方法的适用性和鲁棒性。

  3. 改进实体描述生成:尽管使用子图采样生成的实体描述在某些情况下提高了性能,但在UMLS数据集上却导致了性能下降。未来的工作可以探索更有效的方法来生成实体描述,以减少潜在的负影响。

  4. 优化Prompt技术:可以进一步研究和优化用于激发LLMs的Prompt模板,以提高信息提取的准确性和效率。

  5. 减少资源消耗:尽管该方法在资源消耗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改进,但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特别是在大规模知识图谱上的应用。

  6. 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研究如何提高模型在面对不同类型和结构的知识图谱时的泛化能力。

  7. 探索不同的LLMs:论文中使用了特定的LLMs,可以探索其他类型的LLMs,以确定它们在KGC任务上的表现和适用性。

  8. 深入分析LLMs的内部工作机制:研究LLMs是如何存储和检索知识,以及它们在KGC任务中的表现,这有助于设计更有效的模型和方法。

  9. 处理数据稀疏性和噪声:知识图谱往往存在数据稀疏和噪声问题,研究如何在这样的数据环境下提高模型的鲁棒性和准确性。

  10. 集成学习和社会知识集成:考虑使用集成学习方法,结合来自不同来源的知识,以提高知识图谱补全的质量和覆盖率。

这些探索点可以帮助研究者们进一步提升知识图谱补全技术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要点:

  1. 问题背景:传统的知识图谱补全(KGC)方法主要依赖于结构信息,难以处理知识图谱的稀疏性问题。大型语言模型(LLMs)通过学习大量语料库,拥有丰富的语义知识,但直接微调成本高,而使用冻结的LLMs性能不佳。

  2. 研究目标:提出一种有效且高效的方法,利用冻结的LLMs进行知识图谱补全,同时减少资源消耗。

  3. 方法介绍

    • 使用Prompt技术激发LLMs中间层的表示能力,捕获知识三元组的上下文感知隐藏状态。
    • 通过子图采样生成实体描述,减少三元组歧义性,丰富知识表示。
    • 训练数据高效的分类器,利用隐藏状态完成KGC任务。
  4. 实验验证:在多个标准知识图谱数据集上进行实验,与经典KGC方法和微调的LLMs进行比较,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效率。

  5. 性能提升:所提方法在多数数据集上超越了传统KGC方法,与微调的LLMs性能相当,同时显著提高了GPU内存效率(提升188倍),加速了训练和推理过程(加速13.48倍)。

  6. 实验内容

    • 对比了不同数据集、不同LLMs和分类模型的性能。
    • 进行了消融研究,分析了中间层隐藏状态的有效性。
    • 评估了所提方法的数据效率和计算效率。
  7. 局限性和未来工作:指出了方法在特定领域知识图谱上的局限性,提出了扩展架构以适应更多KGC任务的研究方向。

  8. 相关工作:讨论了知识图谱补全和大型语言模型的相关研究,包括结构信息方法、额外信息方法和LLMs的应用。

  9. 结论:总结了通过冻结的LLMs进行知识图谱补全的潜力,以及所提方法在效率和性能上的优势。

  10. 附录和额外分析:提供了实验细节、额外结果和分析,包括实体描述生成方法的比较、使用冻结LLMs的KGC性能分析等。

整体来看,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方法,通过有效利用冻结的LLMs,在保持高效率的同时提高了知识图谱补全的性能。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A: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Bo Xue, Yi Xu, Yunchong Song, Jiaxin Ding, Luoyi Fu, Xinbing Wang

Categories: cs.CL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408.06787v4.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408.06787v4

Published: 2024-08-13T10:15:55Z


Agent Domain Papers

1. Agent Lightning: Train ANY AI Agents with Reinforcement Learning

We present Agent Lightning, a flexible and extensible framework that enables 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based training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for any AI agent. Unlike existing methods that tightly couple RL training with agent or rely on sequence concatenation with masking, Agent Lightning achieves complete decoupling between agent execution and training, allowing seamless integration with existing agents developed via diverse ways (e.g., using frameworks like LangChain, OpenAI Agents SDK, AutoGen, and building from scratch) with almost ZERO code modifications. By formulating agent execution as Markov decision process, we define an unified data interface and propose a hierarchical RL algorithm, LightningRL, which contains a credit assignment module, allowing us to decompose trajectories generated by ANY agents into training transition. This enables RL to handle complex interaction logic, such as multi-agent scenarios and dynamic workflows. For the system design, we introduce a Training-Agent Disaggregation architecture, and brings agent observability frameworks into agent runtime, providing a standardized agent finetuning interface. Experiments across text-to-SQL,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and math tool-use tasks demonstrate stable, continuous improvements, showcasing the framework’s potential for real-world agent training and deployment.

中文摘要

我们介绍了Agent Lightning,这是一种灵活且可扩展的框架,使基于强化学习(RL)的训练可以用于任何人工智能代理的大型语言模型(LLM)。与现有的将强化学习训练与代理紧密结合的方法或依赖于带掩码的序列连接的方法不同,Agent Lightning实现了代理执行与训练之间的完全解耦,允许与通过多种方式(例如,使用LangChain、OpenAI Agents SDK、AutoGen等框架,或从头开始构建)开发的现有代理无缝集成,几乎不需要代码修改。通过将代理执行表述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我们定义了统一的数据接口,并提出了一种层次化的强化学习算法LightningRL,其中包含一个信用分配模块,使我们能够将由任何代理生成的轨迹分解为训练过渡。这使得强化学习能够处理复杂的交互逻辑,例如多代理场景和动态工作流。在系统设计方面,我们引入了训练-代理解耦架构,并将代理可观察性框架带入代理运行时,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代理微调接口。在文本到SQL、检索增强生成和数学工具使用任务上的实验展示了稳定、持续的改进,彰显了该框架在真实世界代理训练和部署中的潜力。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介绍了 Agent Lightning,这是一个用于通过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训练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以构建任何 AI 代理(AI agent)的灵活且可扩展的框架。它旨在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现有方法的局限性

    • 现有的强化学习方法通常与特定的 AI 代理紧密耦合,或者依赖于序列拼接和掩码技术。这些方法难以处理复杂的交互逻辑,如多代理场景和动态工作流。
    • 现有的方法主要针对静态、单次调用的任务(如偏好对齐或数学推理),而实际的 AI 代理执行通常涉及多次 LLM 调用,以及与外部工具、API 或环境的交互。
  2. AI 代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AI 代理的执行逻辑复杂多样,不同的代理可能使用不同的框架(如 LangChain、OpenAI Agents SDK、AutoGen 等)开发,这使得将强化学习应用于大规模 LLM 调优变得困难。
    • 现有的强化学习框架通常要求开发者在训练框架内重新实现代理逻辑,这不仅劳动密集、容易出错,而且难以在异构的代理生态系统中扩展。
  3. 数据利用和模型优化

    • AI 代理在执行过程中生成的丰富交互数据可以用于模型的优化,但现有的方法难以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
    • 现有的方法在处理多轮交互时,通常会遇到上下文累积过长的问题,导致训练效率低下和资源消耗增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Agent Lightning 提出了以下创新点:

  • 完全解耦代理执行和训练:通过将代理执行建模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定义了一个统一的数据接口,使得任何 AI 代理都可以无缝集成到强化学习训练中,几乎不需要修改代码。
  • 层次化的强化学习算法:提出了 LightningRL 算法,通过信用分配模块将轨迹级回报分配到每个调用的响应中,从而与现有的单轮强化学习方法兼容。
  • 训练-代理分离架构:引入了 Training-Agent Disaggregation 架构,通过 Lightning Server 和 Lightning Client 实现了训练和代理执行的分离,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多个与Agent Lightning相关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轮强化学习(Multi-turn RL)

  • RAGEN (Wang et al., 2025b): 探索了在多轮交互环境中使用强化学习来优化LLMs,特别是在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任务中。
  • Trinity-RFT (Pan et al., 2025): 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框架,用于通过强化学习对LLMs进行微调,支持多轮交互。
  • rLLM (Tan et al., 2025): 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在多轮交互中训练LLMs。
  • SearchR1 (Jin et al., 2025; THUDM, 2025): 应用强化学习来训练LLMs,使其能够生成更好的查询并提高搜索能力。

2. 大型语言模型的强化学习训练系统

  • VeRL (Sheng et al., 2024): 一个用于LLMs的强化学习训练框架,专注于高效的单轮训练。
  • OpenRLHF (Hu et al., 2024): 一个易于使用、可扩展且高性能的强化学习训练框架。
  • TRL (von Werra et al., 2020): 一个用于Transformer模型的强化学习框架。
  • ROLL (Wang et al., 2025a): 一个用于大规模强化学习训练的系统。
  • AReaL (Fu et al., 2025): 一个大规模异步强化学习系统,用于语言推理。

3. 算法中心的多轮强化学习

  • ArCher (Zhou et al., 2024): 探索了在文本游戏中使用层次化多轮强化学习。
  • WebShop (Yao et al., 2022): 专注于电子商务任务中的多轮交互。

4. 特定应用的强化学习训练

  • DeepSeek-R1 (Guo et al., 2025): 通过强化学习激励LLMs的推理能力。
  • Search-R1 (Jin et al., 2025)R1-Searcher (Song et al., 2025): 应用强化学习来训练LLMs,使其能够更好地利用搜索引擎。
  • DeepSWE (Luo et al., 2025): 使用多轮交互来教授LLMs编写代码、调用函数和使用API。
  • ReTool (Feng et al., 2025)SimpleTIR (Xue et al., 2025): 旨在通过强化学习增强工具集成的长篇推理能力。

5. 其他相关工作

  • FireAct (Chen et al., 2023): 提出了一种面向语言代理微调的方法。
  • HybridFlow (Sheng et al., 2024): 提供了一个灵活且高效的强化学习训练框架。
  • Minference (Jiang et al., 2024): 通过动态稀疏注意力加速长上下文LLMs的预填充。
  • Parrot (Lin et al., 2024): 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服务LLM基础应用的方法。

这些相关研究为Agent Lightning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同时也展示了在多轮交互和复杂代理场景中应用强化学习的潜力和挑战。Agent Lightning通过其独特的建模和系统设计,旨在克服这些挑战,提供一个通用且灵活的框架,用于训练和优化任何AI代理。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解决如何使用强化学习(RL)训练大型语言模型(LLMs)以构建任何 AI 代理(AI agent)的问题:

1. 完全解耦代理执行和训练

Agent Lightning 通过将代理执行建模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定义了一个统一的数据接口,使得任何 AI 代理都可以无缝集成到强化学习训练中,几乎不需要修改代码。具体来说:

  • 状态(State):代理执行的快照,包含描述执行状态的关键变量(semantic variables)。
  • 动作(Action):由策略 LLM 生成的输出,用于更新状态。
  • 奖励(Reward):衡量任务完成质量的标量信号。
  • 数据接口:将代理执行过程中的数据结构化为一系列转换(transitions),每个转换包含当前状态、动作和奖励。

2. 层次化的强化学习算法(LightningRL)

为了优化策略 LLM,论文提出了 LightningRL,这是一个层次化的强化学习算法,包含一个信用分配模块(credit assignment module),用于将轨迹级回报分配到每个调用的响应中。具体来说:

  • 数据组织:将代理执行的轨迹分解为单个转换,每个转换包含当前输入、输出和奖励。
  • 信用分配:将最终回报分配到每个动作上,然后进一步分解到每个动作生成的每个 token 上。
  • 兼容性:这种设计与现有的单轮强化学习方法(如 PPO、GRPO、REINFORCE++)完全兼容,无需修改这些方法。

3. 训练-代理分离架构(Training-Agent Disaggregation)

Agent Lightning 引入了一种训练-代理分离架构,通过 Lightning Server 和 Lightning Client 实现了训练和代理执行的分离。具体来说:

  • Lightning Server:作为 RL 训练系统的控制器,管理训练过程,并通过 OpenAI 类似的 API 向客户端暴露更新后的模型。
  • Lightning Client:包含两个功能组件:一个负责与服务器通信以传输和接收数据;另一个负责运行代理并收集数据。
  • 数据捕获:利用 OpenTelemetry 等可观测性框架,无需修改代理代码即可捕获执行轨迹。
  • 错误处理:通过全面的错误处理机制,确保训练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自动中间奖励(AIR):将系统监控数据转换为中间奖励,以缓解奖励稀疏问题。

4. 实验验证

论文通过多个任务验证了 Agent Lightning 的有效性,包括:

  • 文本到 SQL(Text-to-SQL):使用 LangChain 实现的多代理系统,涉及 SQL 查询生成、执行和答案生成。
  • 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使用 OpenAI Agents SDK 实现的单代理系统,涉及查询生成和文档检索。
  • 数学问题解答(Math QA):使用 AutoGen 实现的单代理系统,涉及工具调用和数学问题解答。

这些实验展示了 Agent Lightning 在不同场景下的稳定性和持续改进能力,证明了其在现实世界代理训练和部署中的潜力。

5. 未来工作

论文还提出了未来工作的方向,包括:

  • 更多优化方法:扩展支持更多优化方法,如自动提示优化(prompt optimization)。
  • 改进 RL 算法:开发更高效的 RL 算法,以解决更复杂的代理场景。
  • 系统基础设施改进:进一步分离系统组件,优化大规模 RL 训练的效率和灵活性。
  • 高效服务:探索更高效的 LLM 服务方法,优化资源利用和响应时间。

通过这些创新和设计,Agent Lightning 提供了一个通用且灵活的框架,用于训练和优化任何 AI 代理,解决了现有方法的局限性,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通过三个不同的任务来验证 Agent Lightning 的有效性,每个任务都使用了不同的代理框架。这些实验展示了 Agent Lightning 在不同场景下的稳定性和持续改进能力,证明了其在现实世界代理训练和部署中的潜力。以下是具体的实验设置和结果:

1. 文本到 SQL(Text-to-SQL)

任务描述

  • 目标:给定一个自然语言问题和一个数据库,代理需要生成一个 SQL 查询以检索相关信息,然后回答问题。
  • 数据集:Spider 数据集,包含超过 10,000 个问题,覆盖 200 个数据库和 138 个不同领域。
  • 代理框架:LangChain。
  • 基础模型:Llama-3.2-3B-Instruct。

代理设计

  • 该任务设计为一个多代理系统,包含 3 个代理:
    • SQL 写作代理:生成 SQL 查询。
    • SQL 执行代理:执行查询并返回结果。
    • 检查代理:评估查询的正确性和检索信息的有效性,决定是否需要重写查询或直接生成答案。
  • 在训练过程中,仅优化 SQL 写作和重写代理。

奖励机制

  • 基于最终答案的正确性给出奖励。

结果

  • 图 5 显示了训练奖励和测试奖励的曲线。结果显示,Agent Lightning 能够稳定地提高奖励,证明了其在优化复杂多步决策(涉及代码生成和工具使用)方面的能力。

2. 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

任务描述

  • 目标:给定一个问题和一个文档数据库,代理需要生成一个自然语言查询以检索支持文档,然后根据检索到的文档生成答案。
  • 数据集:MuSiQue 数据集,包含多跳问题,旨在促进真正的组合推理。
  • 代理框架:OpenAI Agents SDK。
  • 基础模型:Llama-3.2-3B-Instruct。

代理设计

  • 该任务使用单个 LLM,负责生成查询、决定是否细化查询或生成答案。

奖励机制

  • 奖励由格式分数(Rformat)和正确性分数(Rcorrectness)的加权组合构成,其中 Rcorrectness 是预测答案和真实答案之间的词级 F1 分数。

结果

  • 图 6 显示了训练奖励和测试奖励的曲线。结果显示,Agent Lightning 能够在这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上实现稳定的性能提升,证明了其在更复杂和开放式的 RAG 场景中的有效性。

3. 数学问题解答(Math QA)

任务描述

  • 目标:给定一个自然语言数学问题,代理需要调用计算器工具来解决算术和符号问题。
  • 数据集:Calc-X 数据集,包含需要推理和精确计算的多样化数学问题。
  • 代理框架:AutoGen。
  • 基础模型:Llama-3.2-3B-Instruct。

代理设计

  • 该任务使用单个 LLM,负责生成工具调用、解释工具输出并形成最终答案。

奖励机制

  • 基于代理是否正确回答问题给出奖励。

结果

  • 图 7 显示了训练奖励和测试奖励的曲线。结果显示,Agent Lightning 在训练过程中持续提高性能,证明了其在需要精确外部函数调用和推理的工具增强设置中的有效性。

总结

这些实验涵盖了从多代理系统到单代理系统、从代码生成到文本检索和数学问题解答等多种场景。Agent Lightning 在所有这些任务中均表现出稳定的性能提升,证明了其作为一种通用且灵活的框架,能够有效地训练和优化各种 AI 代理。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中提到了多个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这些方向不仅有助于提升 Agent Lightning 的性能和适用性,也为未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探索点:

1. 支持更多优化方法

  • 自动提示优化(Prompt Optimization):虽然当前的实验主要集中在 LLM 的优化上,但 Agent Lightning 的统一数据接口也支持对提示(prompt)进行优化。例如,可以将提示模板的渲染视为一个工具调用,并将其作为优化目标。
  • 其他优化方法:除了 RL,Agent Lightning 的数据结构和接口也支持其他优化方法,如基于梯度的优化、贝叶斯优化等。未来可以探索如何将这些方法集成到 Agent Lightning 中,以进一步提升代理的性能。

2. 改进 RL 算法

  • 长期信用分配(Long-horizon Credit Assignment):在多轮交互中,如何有效地将最终奖励分配到每个动作是一个挑战。未来可以开发更复杂的信用分配算法,例如基于学习的信用分配模型,以更好地处理长期依赖关系。
  • 探索算法(Exploration Algorithms):在复杂的代理环境中,有效的探索策略对于发现最优策略至关重要。可以研究如何设计更智能的探索算法,以提高训练效率和性能。
  • 离线算法(Off-policy Algorithms):离线强化学习算法可以在不与环境交互的情况下进行训练,这对于数据稀缺的任务特别有用。未来可以探索如何将离线 RL 算法集成到 Agent Lightning 中。

3. 系统基础设施改进

  • 进一步分离系统组件:当前的 Training-Agent Disaggregation 架构已经实现了训练和代理执行的分离,但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分离训练器(trainer)、推理引擎(rollout engine)和代理工作流,以解决推理瓶颈并提高大规模训练的效率。
  • 资源调度和优化:在大规模部署中,资源调度和优化是关键。可以研究如何更好地管理 GPU、CPU 和内存资源,以提高训练和推理的效率。

4. 高效服务

  • LLM 服务优化:探索更高效的 LLM 服务方法,如 Parrot 提出的语义变量友好抽象,以优化资源利用和响应时间。
  • 长上下文加速:对于需要处理长上下文的任务,可以研究如何利用稀疏计算等技术来加速预填充过程,如 Minference 提出的动态稀疏注意力机制。

5. 扩展到更多任务和场景

  • 多代理系统:虽然当前的实验已经涉及了多代理系统,但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复杂的多代理场景,例如涉及多个 LLM 和工具的协作。
  • 跨领域任务:将 Agent Lightning 应用于更多领域,如医疗、金融、教育等,验证其在不同领域中的适用性和效果。
  • 动态环境: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代理需要不断适应新的任务和环境。可以研究如何使 Agent Lightning 支持动态环境中的持续学习和适应。

6. 理论和方法研究

  • 信用分配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信用分配的理论基础,开发更有效的信用分配策略,以更好地处理多轮交互中的长期依赖关系。
  • 算法融合:探索如何将不同的 RL 算法融合在一起,以利用它们各自的优势,例如结合 PPO 和 DQN 的优点。

7. 用户和社区参与

  • 开源社区:通过开源 Agent Lightning,鼓励社区参与和贡献,共同推动框架的发展和改进。
  • 用户反馈:收集用户反馈,了解他们在实际应用中的需求和挑战,以便进一步优化框架。

这些方向不仅有助于提升 Agent Lightning 的性能和适用性,也为未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这些探索,Agent Lightning 有望在更多领域和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 AI 代理的发展和应用。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当然,以下是论文的主要内容总结:

论文标题

Agent Lightning: Train ANY AI Agents with Reinforcement Learning

作者

Xufang Luo, Yuge Zhang, Zhiyuan He, Zilong Wang, Siyun Zhao, Dongsheng Li, Luna K. Qiu, Yuqing Yang
Microsoft Research

摘要

Agent Lightning 是一个灵活且可扩展的框架,用于通过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训练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以构建任何 AI 代理(AI agent)。与现有方法不同,Agent Lightning 实现了代理执行和训练的完全解耦,允许开发者在几乎不修改代码的情况下训练现有的 AI 代理。通过将代理执行建模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Agent Lightning 定义了一个统一的数据接口,并提出了一个层次化的强化学习算法 LightningRL,包含一个信用分配模块,能够将由任何代理生成的轨迹分解为训练转换。这使得 RL 能够处理复杂的交互逻辑,如多代理场景和动态工作流。系统设计方面,Agent Lightning 引入了训练-代理分离架构(Training-Agent Disaggregation),并在代理运行时引入了代理可观测性框架,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代理微调接口。实验表明,Agent Lightning 在文本到 SQL、检索增强生成和数学工具使用任务中都能实现稳定且持续的性能提升,展示了其在现实世界代理训练和部署中的潜力。

1. 引言

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复杂任务(如搜索、代码生成和工具使用)中表现出色,但它们在未明确训练的场景中容易出错。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训练或微调,以充分发挥 LLMs 的潜力。强化学习(RL)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范式,通过基于结果的奖励信号来优化 LLMs,而无需任务特定的详细注释。然而,将 RL 应用于代理训练面临算法设计和系统实现的挑战。Agent Lightning 通过完全解耦代理执行和训练,提供了一个通用且灵活的框架,适用于任何 AI 代理。

2. 现代 AI 代理

AI 代理是一个软件系统,其执行过程中包含一个或多个 LLM 调用。代理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两个主要组件:

  • LLMs:作为核心推理和生成引擎,每个 LLM 调用是一个从输入(prompt)到输出(response)的无状态映射。
  • 工具(Tools):代理调用以执行特定任务的功能,如从数据库检索信息或执行代码。

代理的执行流程通常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LLMs 可能根据上下文决定后续动作或选择工具。这种动态行为虽然丰富了任务特定的行为,但也给数据建模和下游学习带来了挑战。

3. Agent Lightning

Agent Lightning 通过以下关键部分实现其目标:

3.1 统一数据接口

Agent Lightning 定义了一个统一的数据接口,用于将代理执行过程中的数据结构化为一系列转换(transitions),每个转换包含当前状态、动作和奖励。这种接口抽象了底层的代理执行逻辑和框架细节,使其适用于任何代理。

3.2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在代理中的应用

Agent Lightning 将代理执行建模为 MDP,其中状态代表代理执行的快照,动作对应于策略 LLM 的输出。基于此,Agent Lightning 提出了一个数据提取方法,用于将代理执行数据转换为 RL 训练所需的轨迹。

3.3 LightningRL:用于优化代理中 LLMs 的层次化 RL 方法

LightningRL 是一个层次化的 RL 算法,包含一个信用分配模块,能够将轨迹级回报分配到每个调用的响应中。这种设计与现有的单轮 RL 方法完全兼容,无需修改这些方法。

3.4 Agent Lightning 的系统设计

Agent Lightning 引入了训练-代理分离架构(Training-Agent Disaggregation),通过 Lightning Server 和 Lightning Client 实现了训练和代理执行的分离。这种架构使得代理运行时能够利用可观测性框架进行数据捕获,无需修改代理代码。

4. 实验

Agent Lightning 在以下三个任务中进行了实验验证:

4.1 文本到 SQL(Text-to-SQL)

使用 LangChain 实现的多代理系统,涉及 SQL 查询生成、执行和答案生成。实验结果表明,Agent Lightning 能够稳定地提高奖励,证明了其在优化复杂多步决策方面的能力。

4.2 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

使用 OpenAI Agents SDK 实现的单代理系统,涉及查询生成和文档检索。实验结果表明,Agent Lightning 在这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上实现了稳定的性能提升。

4.3 数学问题解答(Math QA)

使用 AutoGen 实现的单代理系统,涉及工具调用和数学问题解答。实验结果表明,Agent Lightning 在训练过程中持续提高性能,证明了其在需要精确外部函数调用和推理的工具增强设置中的有效性。

5. 讨论

论文讨论了与 Agent Lightning 相关的工作,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支持更多优化方法、改进 RL 算法、系统基础设施改进、高效服务等。

结论

Agent Lightning 通过完全解耦代理执行和训练,提供了一个通用且灵活的框架,适用于任何 AI 代理。通过实验验证,Agent Lightning 在多个任务中展示了稳定且持续的性能提升,证明了其在现实世界代理训练和部署中的潜力。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A: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Xufang Luo, Yuge Zhang, Zhiyuan He, Zilong Wang, Siyun Zhao, Dongsheng Li, Luna K. Qiu, Yuqing Yang

Categories: cs.AI, cs.LG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680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680v1

Published: 2025-08-05T17:50:13Z


2. A DbC Inspired Neurosymbolic Layer for Trustworthy Agent Design

Generative models, particularly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produce fluent outputs yet lack verifiable guarantees. We adapt Design by Contract (DbC) and type-theoretic principles to introduce a contract layer that mediates every LLM call. Contracts stipulate semantic and type requirements on inputs and outputs, coupled with probabilistic remediation to steer generation toward compliance. The layer exposes the dual view of LLMs as semantic parsers and probabilistic black-box components. Contract satisfaction is probabilistic and semantic validation is operationally defined through programmer-specified conditions on well-typed data structures. More broadly, this work postulates that any two agents satisfying the same contracts are \emph{functionally equivalent} with respect to those contracts.

中文摘要

生成模型,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能够生成流畅的输出,但缺乏可验证的保证。我们适应合同设计(DbC)和类型理论原则,引入一个合同层来调解每一次LLM调用。合同规定了输入和输出的语义和类型要求,结合概率修复,引导生成过程朝着合规的方向发展。该层展示了LLMs作为语义解析器和概率黑箱组件的双重视角。合同的满足是概率性的,而语义验证通过程序员指定的良好类型数据结构的条件进行操作性定义。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这项工作假设任何两个满足相同合同的代理在这些合同方面是功能等效的。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生成输出时缺乏可验证性保证的问题。尽管LLMs能够产生流畅的输出,但这些输出可能在事实上不正确或与用户期望的语义不一致。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设计契约(Design by Contract, DbC)和类型理论原则的方法,通过引入一个契约层来中介每一次LLM的调用,从而确保生成模型的输出既符合语义要求又满足类型约束。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多个与之相关的研究领域,具体如下:

程序正确性和设计契约(DbC)

  • DbC基础:介绍了DbC的基本概念,如通过显式接口规范来推理软件行为,以及运行时监控和软契约验证等技术。相关文献包括 [24] 和 [28]。
  • 静态与动态检查结合:Hanus [17] 提出了一种结合静态和动态契约检查的方法,用于编译时验证。

类型理论

  • 类型系统的发展:从Church的简单类型 [6] 到直觉类型论 [8, 30],类型系统确保了数据结构的合理性,为契约提供了基础。
  • Curry-Howard对应:文献 [37, 2] 阐述了类型与逻辑命题之间的联系,使类型符合性成为语义验证的先决条件。

概率程序逻辑

  • 概率Hoare逻辑:文献 [21, 10] 建立了概率属性,文献 [36] 扩展了循环的处理,文献 [4] 提出了联合界限的概念。
  • 定量概率关系Hoare逻辑:文献 [3] 提供了定量推理,用于概率程序,并得到了完备性结果。

LLM可靠性

  • LLM输出不一致性:文献 [39] 指出LLMs产生不一致输出的问题,尽管它们具有代码生成 [5] 和语义解析 [13, 34] 的能力。
  • 神经符号方法:PEIRCE [32] 通过神经符号猜想-批评统一了材料/形式推理,而契约则解决了深度学习API的可靠性问题 [1]。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以下方式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s)输出缺乏可验证性保证的问题:

契约层的引入

  • 契约层设计:论文引入了一个基于设计契约(DbC)和类型理论原则的契约层,该层在每次LLM调用时进行中介。契约规定了输入和输出的语义和类型要求,并结合概率修复机制,引导生成过程符合契约。
  • 契约的定义:契约包括前置条件(P)和后置条件(Q),分别规定了组件执行前必须满足的条件和成功执行后保证满足的条件。由于LLMs的输出是概率性的,因此契约的满足也是概率性的。

类型理论的应用

  • 类型系统与数据模型:利用类型理论,特别是Curry-Howard对应,将类型与逻辑命题联系起来。通过定义契约在良好类型的数据结构上,为语义要求的规范和验证提供了严格的理论基础。
  • 良好类型的数据结构:在契约层中,良好类型的数据结构是指符合其类型定义的结构和约束规则的数据结构。模型输出满足契约可以被视为契约所体现的规范的构造性证明。

概率修复机制

  • 自动修复尝试:契约层结合了自动化的、模型驱动的修复尝试,以引导组件生成符合契约的输出。当契约验证失败时,修复机制会尝试纠正输入或输出,使其满足契约要求。
  • 概率性契约满足:由于LLMs的输出是概率性的,契约的满足也是概率性的。论文通过量化成功概率(Psucc)来评估契约的满足情况,并在运行时比较满足相同契约的不同代理(agents)。

代理(Agent)的定义和功能等价性

  • 代理的定义:代理被定义为一个包含生成模型(如LLMs)、指令集、超参数、类型集和契约集的元组。代理的行为由其生成符合类型要求的输出的能力定义,同时满足契约和超参数的要求。
  • 功能等价性:论文提出,满足相同概率契约的代理在这些契约方面是功能等价的。它们之间的差异仅在于成功概率(Psucc)、操作成本和潜在能力(即满足更复杂条件的能力)。

实现

  • 基于SymbolicAI框架的实现:契约层完全基于SymbolicAI框架实现,扩展了其神经符号能力,增加了DbC启发的验证机制。利用用户定义的数据模型(基于Pydantic的LLMDataModel子类),这些模型不仅定义了结构要求,还通过字段注释提供了丰富的语义描述,指导类型验证和LLM生成。
  • 契约执行流程:当代理处理请求时,契约装饰器包装底层Expression类的forward方法,建立了一个验证流程。这个流程包括输入类型验证、前置条件检查(可选修复)、中间操作(可选)、LLM驱动的输出生成和后置条件验证(可选修复)。修复过程使用LLM根据类型模式和语义指令填充或纠正字段,确保每个字段包含满足所有指定约束的有效数据。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并没有明确提到具体的实验部分。它主要集中在理论和方法的介绍上,包括如何将设计契约(DbC)和类型理论原则应用于大型语言模型(LLMs),以及如何通过契约层来确保生成模型的输出符合语义和类型要求。论文的重点是提出一种新的框架和方法论,而不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其有效性。

不过,论文提到了一些与实现相关的内容,例如基于SymbolicAI框架的契约层的构建,以及契约执行流程的描述。这些内容更多地是关于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实现所提出的方法,而不是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该方法的实际效果和性能,可能需要参考后续的研究工作或者作者提供的代码和文档,通过实际的实验来评估。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在结论部分提到了一些限制和未来工作的方向,这些可以作为进一步探索的点。具体如下:

模型约束

  • 语义验证的局限性:目前的语义验证受到LLMs能力和随机性的限制。尽管可以通过超参数控制来获得确定性输出,但低温度设置可能会剪枝掉有效的解决方案路径。未来可以探索如何通过语法约束的生成来缓解这一问题,例如利用最近关于语法约束生成的研究成果 [38, 15, 29],以及使用像Lark [35]和Parsimonious [33]这样的库来在语义验证框架内编码确定性约束。
  • 语法约束生成的深入研究:进一步研究如何将语法约束有效地整合到LLMs的生成过程中,以提高生成结果的质量和可靠性。

设计权衡

  • 契约设计的挑战:设计契约需要前期投入,且需要在约束的严格性和灵活性之间找到平衡。未来可以探索如何系统地设计约束,以引导生成过程达到预期结果,同时避免限制有效的解决方案路径。
  • 契约设计的自动化工具:开发自动化工具来辅助设计契约,以减少前期投入,并提高契约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形式化验证

  • 类型系统正确性的形式化证明:目前的契约缺乏对类型系统正确性的形式化保证。未来可以探索使用Lean4 [27]对整个管道进行形式化,以提供机器检查的类型安全性和契约满足属性的证明。
  • 契约一致性验证:研究如何验证契约之间的一致性,以及在不同代理组合下如何保持类型安全性和契约满足。
  • 概率契约满足的界限:探索在各种操作条件下,概率契约满足的界限和概率保证的量化方法。

性能优化

  • 验证开销和修复成本的优化:研究如何优化验证开销和修复成本,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这可能包括改进验证算法、优化修复策略等。
  • 运行时比较和选择:进一步研究如何在运行时比较满足相同契约的不同代理,并根据性能指标选择最优的代理。

实际应用和案例研究

  • 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探索该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如医疗、金融、自动驾驶等,以验证其在实际场景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 案例研究和实验验证:通过具体的案例研究和实验验证来评估该方法的实际效果和性能,以及与其他方法的比较。

用户交互和反馈

  • 用户反馈的整合:研究如何将用户反馈整合到契约层中,以进一步提高生成结果的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 交互式契约设计:探索交互式契约设计的可能性,使用户能够实时参与契约的设计和调整过程。

这些方向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 论文标题 A DbC Inspired Neurosymbolic Layer for Trustworthy Agent Design

作者

Claudiu Leoveanu-Condreia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设计契约(Design by Contract, DbC)和类型理论原则的契约层,用于中介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每一次调用。契约规定了输入和输出的语义和类型要求,并结合概率修复机制,引导生成过程符合契约。该层揭示了LLMs作为语义解析器和概率黑盒组件的双重视图。契约的满足是概率性的,语义验证通过程序员指定的条件在良好类型的数据结构上操作性定义。更广泛地说,本研究假设,满足相同契约的任何两个代理在这些契约方面是功能等价的。

1. 引言

随着生成模型,特别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各种应用中的整合,确保其输出的可靠性变得至关重要。LLMs虽然能够产生语法上合理的输出,但可能在事实上不正确或与用户期望的语义不一致。传统的软件工程范式,如设计契约(DbC),通过强制执行明确的规范(契约)来构建可靠的系统。这些契约详细说明了软件组件之间的相互义务。本研究将这些原则扩展并适应到现代生成模型的固有概率和语义操作领域。

2. 相关工作

  • 程序正确性和DbC:介绍了DbC的基础,包括通过显式接口规范来推理软件行为的方法,以及运行时监控和软契约验证等技术。
  • 类型理论:从Church的简单类型到直觉类型论,类型系统确保了数据结构的合理性,为契约提供了基础。Curry-Howard对应将类型与逻辑命题联系起来,使类型符合性成为语义验证的先决条件。
  • 概率程序逻辑:概率Hoare逻辑建立概率属性,扩展了循环的处理,并提出了联合界限的概念。
  • LLM可靠性:LLMs产生不一致输出的问题,尽管它们具有代码生成和语义解析的能力。PEIRCE通过神经符号猜想-批评统一了材料/形式推理,而契约则解决了深度学习API的可靠性问题。

3. 实现

契约层完全基于SymbolicAI框架实现,扩展了其神经符号能力,增加了DbC启发的验证机制。利用用户定义的数据模型(基于Pydantic的LLMDataModel子类),这些模型不仅定义了结构要求,还通过字段注释提供了丰富的语义描述,指导类型验证和LLM生成。契约执行流程包括输入类型验证、前置条件检查(可选修复)、中间操作(可选)、LLM驱动的输出生成和后置条件验证(可选修复)。修复过程使用LLM根据类型模式和语义指令填充或纠正字段,确保每个字段包含满足所有指定约束的有效数据。

4. 限制和未来工作

  • 模型约束:语义验证受到LLMs能力和随机性的限制。未来可以探索如何通过语法约束的生成来缓解这一问题。
  • 设计权衡:设计契约需要前期投入,且需要在约束的严格性和灵活性之间找到平衡。未来可以探索如何系统地设计约束,以引导生成过程达到预期结果,同时避免限制有效的解决方案路径。
  • 形式化验证:目前的契约缺乏对类型系统正确性的形式化保证。未来可以探索使用Lean4对整个管道进行形式化,以提供机器检查的类型安全性和契约满足属性的证明。

5.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设计契约的层,用于可信代理设计,弥合了LLMs能力和形式化验证要求之间的差距。通过将经典的DbC原则扩展到生成模型的概率领域,我们的方法通过类型理论契约提供了可验证的保证,同时保持了基于LLM的系统的灵活性。

致谢

作者感谢Marius-Constantin Dinu和Aynur Adanbekova的支持和讨论,他们的贡献对本文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A: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Claudiu Leoveanu-Condrei

Categories: cs.LG, cs.AI, I.2.7; I.2.2; I.1.2; D.1.0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665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665v1

Published: 2025-08-05T17:24:50Z


3. REALM-Bench: A Benchmark for Evaluating Multi-Agent Systems on Real-world, Dynamic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Tasks

This benchmark suit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both individual LLM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in Real-worl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scenarios. The suite encompasses 14 design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problems that progress from basic to highly complex, incorporating key aspects such as multi-agent coordination, inter-agent dependencies, and dynamic environmental disruptions. Each problem can be scaled along three dimensions: the number of parallel planning threads, the complexity of inter-dependencies, and the frequency of unexpected disruptions requiring Real-time adaptation. The benchmark includes 14 detailed problem specifications, 15 comparison methods including Random, LPT, SPT, STPT, MPSR, DRL-Liu, GP, GEP, LSO, SPT/TWKR, DRL-Chen, DRL-Zhang, 2+ evaluation metrics, and baseline implementations using 3+ LLMs including GPT-4o, Claude-3.7, DeepSeek-R1, and 4 contemporary frameworks including LangGraph, AutoGen, CrewAI, and Swarm, enabling rigorous testing of both single-agent and multi-agent planning capabilities. Through standardized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scalable complexity, this benchmark aims to be opened to public, and drive progress in developing more adaptable, robust, and scalable AI planning systems for Real-world applications.

中文摘要

这个基准套件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评估框架,用于评估单个大型语言模型(LLM)和多智能体系统在现实世界规划和调度场景中的表现。该套件涵盖了14个从基础到高度复杂的规划和调度问题,涉及多个关键方面,如多智能体协调、智能体间依赖性和动态环境干扰。每个问题可以在三个维度上进行扩展:并行规划线程的数量、相互依赖性的复杂性,以及需要实时适应的意外干扰频率。基准包括14个详细的问题规格、15种比较方法,包括随机法、最长处理时间优先法(LPT)、最短处理时间优先法(SPT)、短期提早优先法(STPT)、多处理任务调度法(MPSR)、深度强化学习-刘法(DRL-Liu)、遗传编程(GP)、遗传演化编程(GEP)、局部搜索优化(LSO)、SPT/TWKR、深度强化学习-陈法(DRL-Chen)、深度强化学习-张法(DRL-Zhang)、2个或以上的评估指标,以及使用包括GPT-4o、Claude-3.7、DeepSeek-R1在内的3个以上大型语言模型和包括LangGraph、AutoGen、CrewAI和Swarm在内的4个现代框架的基准实现,这使得对单智能体和多智能体规划能力进行严格测试成为可能。通过标准化评估标准和可扩展的复杂性,该基准旨在向公众开放,并推动开发更具适应性、稳健性和可扩展性的人工智能规划系统,以满足现实世界的应用需求。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名为 REALM-Bench 的基准测试框架,旨在系统地评估大型语言模型(LLMs)和多智能体系统(MAS)在现实世界规划场景中的性能。它试图解决以下问题:

  1. 现有基准测试的局限性

    • 现有的规划基准测试大多关注于感知、语言理解和基本推理,而缺乏对复杂现实世界问题的全面评估。
    • 现有基准测试通常假设环境是确定性的,信息是完整的,缺乏动态干扰和不确定性。
    • 现有基准测试往往简化了依赖关系,无法反映现实世界中复杂的时序、资源和因果依赖网络。
    • 现有基准测试通常专注于特定的子问题(如路径规划、任务分配等),而不是端到端的规划场景。
    • 现有基准测试在复杂度的可扩展性方面存在限制,难以系统地沿多个维度调整复杂度。
    • 现有基准测试未能充分考虑 LLMs 的特定挑战,如注意力机制的局限性、最大似然训练引入的偏差等。
  2. 现实世界规划场景的需求

    • 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如供应链管理、灾难响应、医疗物流和投资策略等,需要协调多个智能体进行规划和决策。
    • 这些场景通常涉及多个并行规划线程、复杂的依赖关系和频繁的意外干扰,需要实时适应和调整计划。
  3. 推动 AI 规划系统的发展

    • 通过提供一个标准化的评估框架,推动开发更健壮、更适应性强的 AI 规划系统,以应对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总结来说,REALM-Bench 旨在通过提供一个综合性的评估框架,推动 AI 规划系统在现实世界复杂场景中的发展和应用。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多个与规划基准测试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涵盖了从经典的规划竞赛到最近的动态规划和多智能体系统。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相关研究:

经典规划竞赛

  • 国际规划竞赛 (IPC)
    • 自1998年以来,IPC一直是规划基准测试的主要推动者,使用PDDL(Planning Domain Definition Language)来指定领域,如BlocksWorld、Logistics和Rovers [23]。
    • 这些基准测试对经典规划算法的测试非常有价值,但它们主要关注确定性环境和完整信息,缺乏现实世界中常见的动态干扰。

连续过程和时间约束

  • 过程规划竞赛 (PPC)
    • PPC转向连续过程和时间约束,其制造场景包括并行活动和资源依赖性 [22]。
    • 尽管PPC引入了更复杂的场景,但其干扰仍限于已知修复分布的机器故障。

动态环境变化

  • 动态规划竞赛
    • 该竞赛引入了计划执行期间的环境变化,但主要集中在路径规划和导航场景上 [10]。

协商和供应链规划

  • 自动化协商代理竞赛 (ANAC)
    • 自2010年成立以来,ANAC逐渐将规划元素纳入其供应链场景中 [17]。
    • 然而,其范围主要集中在双边协商上,而不是在不确定性下的全面规划。

LLMs 的规划能力测试

  • TimeBench
    • TimeBench专注于时间推理,测试系统对时间依赖性和调度约束的理解能力 [8]。
    • 尽管TimeBench提供了有价值的测试,但它依赖于合成场景,无法捕捉现实世界中动态的时间关系。
  • TaskBench
    • TaskBench评估实际任务自动化和逐步规划的能力 [21]。
    • 它提供了关于AI系统将复杂目标分解为可管理步骤的能力的见解,但其场景可能过于简化现实世界自动化中的挑战。

多智能体系统和 LLMs 的协同工作

  • AutoGen
    • AutoGen通过多智能体对话启用下一代LLM应用 [25]。
  • CAMEL
    • CAMEL专注于通过LLM社会的“心智”探索来实现多智能体通信 [16]。
  • LangGraph
    • LangGraph是一个用于构建结构化应用的LLM框架,提供了实现规划任务的工具 [15]。
  • Dspy
    • Dspy将声明性语言模型调用编译成自改进的管道 [14]。
  • XAgent
    • XAgent是一个用于复杂任务解决的自主智能体框架 [26]。

其他相关研究

  • LLMArena
    • LLMArena评估了大型语言模型在动态多智能体环境中的能力 [7]。
  • SocraSynth
    • SocraSynth通过苏格拉底方法提示LLMs,以增强其推理能力 [4]。

这些研究为 REALM-Bench 的设计提供了背景和参考,使其能够填补现有基准测试的空白,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具挑战性的评估框架,以推动AI规划系统的发展。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设计一个名为 REALM-Bench 的基准测试框架来解决上述问题。该框架通过以下方式解决现实世界规划场景中 LLMs 和多智能体系统的评估问题:

1. 设计综合性的规划挑战

  • 问题分类:REALM-Bench 包含 11 个设计问题,这些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涵盖了多智能体协调、智能体间依赖关系和动态环境干扰等关键方面。
  • 问题分类:问题分为三个难度级别:
    • 入门级(1-2 个线程):基本协调和有限依赖。
    • 中级(3-4 个线程):多个执行路径的显著协调。
    • 高级(5+ 个线程):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包括多个资源冲突和动态干扰场景。

2. 可扩展性

  • 多维度可扩展性:每个问题都可以沿三个维度进行扩展:
    • 并行规划线程:需要协调的并发规划过程的数量。
    • 依赖关系复杂性:这些规划线程之间的关系和约束的复杂性。
    • 干扰频率和影响:需要适应计划的意外事件的频率和严重性。
  • 示例:以城市拼车场景为例,随着车辆和乘客数量的增加,拼车路线的相互依赖性和频繁的交通干扰需要实时调整计划。

3. 详细的规范和评估指标

  • 详细规范:每个问题都提供了详细的规范,包括目标、约束条件和优化指标。
  • 评估指标:每个问题从五个关键维度进行评估:
    • 规划质量:初始计划生成的有效性。
    • 协调:并行线程执行的管理。
    • 适应性:对干扰和变化的响应。
    • 资源管理:资源冲突的解决。
    • 约束满足:问题约束的维护。

4. 基准问题的具体化

  • 问题框架:REALM-Bench 包含 11 个基础问题框架,这些框架系统地评估了顺序和反应式规划。
  • 可扩展设计:每个框架可以进一步扩展以创建更具挑战性的变体,例如扩大代理和资源的规模、增加干扰频率和严重性、引入执行时间和结果的不确定性等。

5. 实现方法

  • 手动方法:手动构建有向图,选择求解器,并输入参数值以获得解决方案。
  • LLM 辅助半自动化:使用 LLM 提供建议算法、从规范中提取参数并协助编码。
  • 全自动化:将问题陈述提供给多智能体框架(例如 MACI [6]),该框架执行端到端操作,包括验证和重新规划。

6. 示例实现

  • Urban Ride Sharing (URS) 问题
    • 问题规范:城市地图、拼车请求和车辆信息。
    • 工作流表示:将问题转换为工作流图,节点代表处理阶段、决策点或动作,边代表依赖关系、数据流和执行顺序。
    • 求解算法:测试多种解决方案方法(例如动态规划、蒙特卡洛),并根据指定指标评估解决方案。

7. 开源和社区参与

  • 开源资源:REALM-Bench Suite V1.0 已在 GitHub 上发布 [11]。
  • 社区活动:计划在 2025 年的主要 AI 会议上举办竞赛和研讨会,以促进社区参与和进一步发展。

通过这些方法,REALM-Bench 提供了一个全面、可扩展且具有挑战性的评估框架,能够系统地评估 LLMs 和多智能体系统在现实世界规划场景中的性能。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并没有详细描述具体的实验过程,而是提供了一些问题的实现示例,以验证问题定义的完整性和可行性。这些示例包括:

Urban Ride Sharing (URS) 问题的实现

  • P3: Urban Ride Sharing without Disruptions

    • 问题描述:优化城市环境中多个车辆和乘客的实时拼车分配,平衡效率、燃油使用和服务质量。
    • 实现方法:使用 LangGraph 框架,定义了多个智能体(如数据收集智能体、路线规划智能体、车辆调度智能体等),并指定了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
    • 结果:通过智能体之间的协作,实现了最优的车辆分配和路线规划,总行驶距离为 87 公里,优于 GPT-4o-Task 和 DeepSeek R1 的解决方案(123 公里),性能提升了 41.37%。
  • P4: Urban Ride Sharing with Disruptions

    • 问题描述:在 P3 的基础上增加了交通干扰,如机场路线交通延迟和局部道路封闭。
    • 实现方法:在 LangGraph 框架中,增加了交通调整智能体,用于实时监测交通状况并动态调整车辆路线。
    • 结果:系统能够实时响应交通干扰,动态调整路线,确保所有乘客按时到达目的地。

Stock Prediction/Forecasting 问题的实现

  • P11: Stock Prediction
    • 问题描述:构建一个自动化系统,预测股票价格,整合多个数据流,并适应市场动态。
    • 实现方法:使用 LangGraph 框架,定义了多个智能体(如数据收集智能体、特征提取智能体、模型训练智能体等),并指定了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
    • 结果:通过历史数据训练和验证模型,系统能够生成未来股票价格的预测,并根据市场动态调整预测模型。预测结果包括置信区间,满足系统性能要求(如预测精度、系统响应时间等)。

这些示例实现验证了 REALM-Bench 中问题定义的可行性和完整性,展示了如何使用 LangGraph 框架来解决复杂的规划问题。这些实现可以作为研究人员设计和改进解决方案的参考。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提出了一个全面的基准测试框架 REALM-Bench,用于评估 LLMs 和多智能体系统在现实世界规划场景中的性能。尽管该框架已经涵盖了多个维度的复杂性,但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1. 更复杂的场景和问题

  • 多领域融合:将不同领域的规划问题结合起来,例如将供应链管理与灾难响应结合起来,评估系统在多领域融合场景中的表现。
  • 长期规划:设计更长期的规划问题,例如涉及多年时间跨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或可持续发展项目。
  • 多目标优化:引入多目标优化问题,要求系统在多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例如在成本、时间、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2. 动态环境和实时适应性

  • 实时数据流:引入实时数据流,要求系统能够处理动态变化的数据,如实时交通信息、市场动态、天气变化等。
  • 动态目标调整:设计场景,其中目标本身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动态调整,系统需要实时重新规划以适应这些变化。
  • 多模态数据:整合多模态数据(如文本、图像、传感器数据等),评估系统在处理复杂多模态信息时的规划能力。

3. 评估指标和方法

  • 多维度评估指标:开发更全面的评估指标,涵盖系统的可扩展性、鲁棒性、适应性、资源利用效率等。
  • 用户满意度评估:引入用户满意度评估,通过模拟用户反馈来评估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
  • 长期性能评估:设计长期性能评估方法,评估系统在长时间运行中的稳定性和持续适应能力。

4. 智能体和模型的改进

  • 智能体协作机制:研究更高效的智能体协作机制,例如通过强化学习或博弈论方法优化智能体之间的互动。
  • 模型集成和融合:探索不同模型(如 LLMs、强化学习模型、深度学习模型等)的集成和融合,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 自适应学习:开发自适应学习机制,使系统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模型参数和策略。

5. 社区参与和开源贡献

  • 社区反馈:鼓励社区参与和反馈,通过开源平台收集用户意见,不断改进基准测试框架。
  • 竞赛和挑战:定期举办竞赛和挑战,推动社区在特定问题上的研究进展。
  • 跨学科合作:促进跨学科合作,结合计算机科学、运筹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共同解决复杂的规划问题。

6. 实际应用和案例研究

  • 行业合作:与不同行业的企业合作,将 REALM-Bench 应用于实际业务场景,评估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
  • 案例研究:开展详细的案例研究,分析系统在特定现实世界问题中的表现,总结经验和教训。
  • 政策和法规影响:研究政策和法规变化对规划系统的影响,评估系统在应对政策变化时的适应能力。

7. 技术改进和优化

  • 计算效率优化:研究如何优化计算效率,使系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生成高质量的规划。
  • 资源管理优化:探索更高效的资源管理策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模型压缩和优化:研究模型压缩和优化技术,使系统能够在有限的计算资源下运行。

通过这些进一步的探索,可以不断推动 REALM-Bench 框架的发展,使其更加完善和实用,从而更好地评估和推动 LLMs 和多智能体系统在现实世界规划场景中的应用。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Authors: Longling Geng, Edward Y. Chang

Categories: cs.AI, I.2.11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2.18836v2.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2.18836v2

Published: 2025-02-26T05:24:22Z


4. Visual Document Understanding and Question Answering: A Multi-Agent Collaboration Framework with Test-Time Scaling

Existing vision-language models (VLMs), whether generalists or specialists, remain constrained by their parameter scale, lack robust self-correction capabilities, and underperform in tasks involving long visual contexts and complex reasoning, resulting in suboptimal performance on document-based tasks. To address this, we propose MACT, a Multi-Agent Collaboration framework with Test-Time scaling, tailored for visual document understanding and visual question answering (VQA). It comprises four distinct small-scale agents, i.e., planning, execution, judgment, and answer agents, with clearly defined roles and effective collaboration. Notably, the judgment agent exclusively verifies correctness and redirects to prior agents for revisions, outperforming conventional correction strategies. To further expand the capability boundaries of the framework, we propose mixed reward modeling that balances agent-specific abilities and global collaboration, as well as agent-wise hybrid test-time scaling, which customizes different scaling strategies for each agent based on their functions. Evaluated on benchmarks spanning both document-based and non-document-based settings, our MACT shows superior performance with a smaller parameter scale without sacrificing the ability of general and mathematical tasks. Especially, it stands out in benchmarks involving long visual contexts and complicated reasoning. The three variants of MACT consistently hold the top three positions in average scores, leading in 13 of the 15 benchmarks. Code will be available at: https://github.com/YU-deep/MACT.git.

中文摘要

翻译失败: Unexpected end of JSON input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现有视觉-语言模型(VLMs)在处理视觉文档理解和视觉问答(VQA)任务时存在的三个关键限制:

  1. 参数规模的限制:大型VLMs在文档领域表现出色,但小型VLMs的潜力尚未被充分激活,导致在文档任务中性能差距较大。
  2. 缺乏自我修正能力:在处理复杂文档任务时,自我修正能力至关重要,但现有方法要么无法充分解决这一能力,要么采用次优的设计。
  3. 在长视觉上下文和复杂推理任务中的表现不佳:一些文档基准测试中,涉及长视觉上下文或需要密集推理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准确率显著偏低。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一个多智能体协作框架(MACT),该框架包含四个不同角色的小型智能体(规划、执行、判断和回答智能体),通过明确的角色分工和有效的协作来提升性能,并结合了测试时扩展(test-time scaling)策略。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

通用视觉语言模型(General VLMs)

  • GPT4o (Hurst et al. 2024):展示了在某些任务中超越人类水平的性能。
  • Gemini-2.0-Pro (DeepMind 2025):在视觉理解和推理方面表现出色。
  • Claude-3.7-Sonnet (Anthropic 2024):在多种任务中展现出强大的能力。
  • Qwen2.5-VL (Bai et al. 2025):开源模型,性能优异。
  • MiMo-VL (Xia et al. 2025):小米公司发布的模型,专注于多模态理解。
  • InternVL-3 (Zhu et al. 2025):在多模态任务中表现出色。
  • Llama-3.2-Vision (Grattafiori et al. 2024):开源模型,具有良好的视觉理解能力。
  • Ovis2 (Lu et al. 2024b):专注于视觉和语言的结合。

专门视觉语言模型(Specialized VLMs)

  • UReader (Ye et al. 2023):专注于文档理解。
  • TextMonkey (Liu et al. 2024b):专注于文档理解。
  • mPLUGDocOwl2 (Hu et al. 2024b):专注于文档理解。

多智能体模型(Multi-Agent Models)

  • MapCoder (Islam, Ali, and Parvez 2024):用于代码生成的多智能体模型。
  • Metal (Li et al. 2025a):用于图表生成的多智能体框架。
  • Insight-V (Dong et al. 2024b):将推理和总结功能分配给不同智能体。
  • MobileAgent-v2 (Wang et al. 2024a):引入了专门的规划智能体。

测试时扩展(Test-Time Scaling)

  • Graph of Thoughts (Besta et al. 2024):提出了一种用于解决复杂问题的测试时扩展方法。
  • Large Language Monkeys (Brown et al. 2024):提出了一种通过重复采样来扩展推理计算的方法。
  • CRITIC (Gou et al. 2024):提出了一种通过工具交互式批评来实现自我修正的方法。
  • Simple Test-Time Scaling (Muennighoff et al. 2025):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测试时扩展方法。
  • Scaling Test-Time Compute (Setlur et al. 2025):研究了测试时扩展的最优策略。
  • GenPRM (Zhao et al. 2025):通过生成推理来扩展测试时计算的奖励模型。
  • TTRL (Zuo et al. 2025):提出了一种测试时强化学习方法。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提出一个多智能体协作框架(MACT)来解决现有视觉语言模型(VLMs)在视觉文档理解和视觉问答(VQA)任务中的限制。MACT框架包含四个不同角色的小型智能体:规划智能体(Planning Agent)、执行智能体(Execution Agent)、判断智能体(Judgment Agent)和回答智能体(Answer Agent),并结合了测试时扩展(test-time scaling)策略。以下是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多智能体协作框架(MACT)

  • 规划智能体(Planning Agent):负责分析和分解原始问题,生成高层次的执行计划。它通过生成相关样本问题及其对应的计划,为当前问题提供多种可能的执行路径。
  • 执行智能体(Execution Agent):根据规划智能体生成的计划,逐步执行并输出执行过程。它将计划分解为执行单元,并依次执行这些单元,生成最终的执行结果。
  • 判断智能体(Judgment Agent):负责评估执行计划和执行过程的正确性,但不直接进行修正。如果发现错误,它会指出具体的问题步骤,并将问题反馈给前面的智能体进行修正。
  • 回答智能体(Answer Agent):结合正确的执行过程和之前的错误片段,生成最终答案。这种设计有助于直接关注修正过程中的变化,避免遗漏重要的错误细节。

协作机制

  • 视觉输入和问题首先输入到规划智能体,生成的计划由执行智能体执行。
  • 判断智能体评估执行计划和执行过程的正确性,输出错误标志。
  • 如果计划或过程正确,回答智能体输出最终答案;如果发现错误,则将错误信息传递给前面的智能体进行修正,然后重复该过程。

混合奖励建模(Mixed Reward Modeling)

  • 为了指导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强化学习(RL),论文设计了一种混合奖励策略,结合了智能体特定奖励和全局结果奖励信号。
  • 对于规划和执行智能体,使用多模态奖励模型生成逐步过程奖励信号,提供即时反馈并增强准确性。
  • 对于判断和回答智能体,直接使用奖励模型生成每个输出的奖励信号。
  • 全局奖励基于最终选择的答案计算,强化正确路径的奖励,引导模型探索有效路径,同时减少错误路径的不良影响。

智能体特定的混合测试时扩展(Agent-Wise Hybrid Test-Time Scaling)

  • 为了激活小型VLMs的长上下文理解和推理能力,论文提出了一种智能体特定的混合测试时扩展策略。
  • 规划智能体:独立生成多个相关计划,为后续智能体提供多个路径,增加至少有一个路径产生正确答案的可能性。
  • 执行智能体:将执行过程分解为步骤,每步生成多个候选执行,通过预训练的奖励模型评分,选择得分最高的候选作为后续步骤的基础。
  • 判断智能体:采用预算强制扩展方法,鼓励生成额外的思考标记,促进准确判断。
  • 回答智能体:由于其主要功能是总结信息并生成最终答案,测试时扩展的改进有限,因此不应用扩展策略。

训练流程

  • 第一阶段(SFT):选择三组小型参数基础模型进行训练,包括VLMs和LLMs。使用文档基础或非文档基础数据集进行训练,混合带或不带CoT的数据,以增强视觉理解和推理能力。
  • 第二阶段(RL):基于预训练的奖励模型生成奖励信号,通过GRPO优化模型。使用VisualPRM为规划和执行智能体提供逐步奖励信号,使用Skywork-VL-Reward为判断和回答智能体生成奖励信号。

数据集和评估

  • 论文选择了15个数据集,涵盖四种文档类型(文本、网页、图表、表格)和两种非文档类型(通用、数学),以全面评估模型的视觉能力。
  • 使用GPT-4o作为评估模型,通过LMMs-Eval框架对生成的答案进行正确性评估,确保公平比较。

通过上述方法,MACT框架在多个基准测试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涉及长视觉上下文和复杂推理的任务中,显著优于现有的VLMs。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进行了以下实验来验证所提出的多智能体协作框架(MACT)的有效性:

1. 性能评估实验

  • 数据集选择:作者选择了15个数据集,涵盖四种文档类型(文本、网页、图表、表格)和两种非文档类型(通用、数学),以全面评估模型的视觉文档理解和视觉问答(VQA)能力。
    • 文档类型
      • 文本:DocVQA、DUDE、SlideVQA、MMLongBench-Doc
      • 网页:VisualMRC、InfographicVQA
      • 图表:ChartQA、CharXiv
      • 表格:TableVQA-Bench、TableBench
    • 非文档类型
      • 通用:ScienceQA、RealWorldQA
      • 数学:MathVista、Math-Vision、MathVerse
  • 评估指标:使用GPT-4o作为评估模型,通过LMMs-Eval框架对生成的答案进行正确性评估,确保公平比较。对于部分数据集,使用原始评估指标,如ANLS和F1分数。

2. 模型变体实验

  • 三种变体:基于不同的基础模型组,训练了三种MACT变体:
    • Qwen2.5-VL系列:使用Qwen2.5-VL-7B-Instruct和Qwen2.5-7B/3B-Instruct
    • MiMo-VL系列:使用MiMo-VL-7B-SFT和MiMo-7B-SFT
    • InternVL3系列:使用InternVL3-9B/8B/2B-Instruct
  • 性能对比:将MACT变体与现有的SOTA方法(包括通用模型和文档特定专家)进行对比,按参数规模分类。

3. 消融实验

  • 多智能体协作
    • 单智能体系统:使用单个智能体直接执行任务并输出答案,保留提出的扩展和奖励策略。
    • 多智能体系统:使用四个智能体的协作框架,评估其对性能的影响。
  • 混合奖励建模
    • 无混合奖励:仅使用智能体特定奖励。
    • 混合奖励:结合智能体特定奖励和全局结果奖励。
  • 智能体特定的混合测试时扩展
    • 无扩展:不使用测试时扩展策略。
    • 混合扩展:使用提出的智能体特定的混合测试时扩展策略。

4. 额外分析

  • 不同智能体组合:评估不同智能体组合对性能的影响,包括仅使用规划和执行智能体、加上判断智能体、再加上回答智能体。
  • 判断智能体策略:比较不同判断和修正策略(内部修正、单一智能体修正、独立判断智能体)的效果。
  • 参数Np和Ne的影响:分析生成相关计划的数量(Np)和每步候选执行的数量(Ne)对性能的影响。

5. 结果

  • 主要结果:MACT在15个基准测试中的平均性能优于所有比较方法,尤其是在长视觉上下文和复杂推理任务中表现突出。
    • MACT-MiMo-VL-Series-28B:平均性能最佳,领先于其他变体和现有模型。
    • MACT-InternVL3-Series-28B:平均性能第二。
    • MACT-Qwen2.5-VL-Series-24B:平均性能第三。
  • 消融实验结果
    • 多智能体协作:多智能体协作框架显著优于单智能体系统,平均性能提升8.6%。
    • 混合奖励建模:混合奖励策略比仅使用智能体特定奖励或全局奖励的策略表现更好,平均性能提升3.4%。
    • 智能体特定的混合测试时扩展:提出的扩展策略在复杂任务中表现优于现有策略,平均性能提升3.7%。

6. 额外定量结果

  • 修正策略:在最大修正次数为3时,独立判断智能体策略的性能优于其他策略,且平均修正次数更少。
  • 参数Np和Ne:较高的Np和Ne值可以提高性能,但随着值的增加,性能提升逐渐趋于平稳。

这些实验和分析全面验证了MACT框架在视觉文档理解和视觉问答任务中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提出了一种多智能体协作框架(MACT)用于视觉文档理解和视觉问答(VQA),并展示了其在多个基准测试中的优越性能。尽管如此,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以进一步提升模型的性能和适用性:

1. 多模态数据的进一步整合

  • 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当前的MACT框架主要处理视觉和文本数据,但可以进一步整合其他模态的数据,如音频、视频等,以更全面地理解文档内容。
  • 跨模态任务的扩展:探索如何将MACT框架应用于跨模态任务,例如视频问答(VideoQA)或音频问答(AudioQA),以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

2. 智能体的进一步优化

  • 智能体的动态调整:研究如何根据任务的复杂性和难度动态调整智能体的数量和功能,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利用。
  • 智能体的自适应学习:探索智能体之间的自适应学习机制,使智能体能够根据其他智能体的输出动态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整体协作效率。

3. 测试时扩展策略的改进

  • 自适应测试时扩展:研究如何根据任务的具体需求自适应地选择测试时扩展策略,而不是固定地应用某种策略。
  • 扩展策略的组合:探索不同测试时扩展策略的组合,以进一步提升模型在复杂任务中的表现。

4. 奖励建模的改进

  • 多目标奖励建模:设计更复杂的奖励模型,以同时考虑多个目标,如准确性、效率和鲁棒性。
  • 动态奖励调整:研究如何根据任务的进展动态调整奖励信号,以更好地引导智能体的行为。

5. 模型的可解释性

  • 智能体决策的可解释性:提高智能体决策过程的可解释性,使研究人员和实践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模型的行为和决策依据。
  • 错误分析和修正:通过详细的错误分析,进一步优化判断智能体的错误检测和修正机制,以提高模型的鲁棒性。

6. 跨领域和跨语言的适用性

  • 跨领域应用:探索MACT框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学、法律、金融等,以验证其在不同领域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 跨语言扩展:研究如何将MACT框架扩展到多语言环境,以处理不同语言的文档和问题。

7. 实时交互和用户反馈

  • 实时交互:研究如何将MACT框架应用于实时交互场景,如智能客服或教育辅助系统,以提高用户体验。
  • 用户反馈机制:引入用户反馈机制,使模型能够根据用户的反馈动态调整其行为,从而提高模型的适应性和用户满意度。

8. 模型的轻量化和部署

  • 模型压缩:研究如何在保持性能的同时,进一步压缩模型的参数规模,以降低计算成本和存储需求。
  • 边缘设备部署:探索如何将MACT框架部署到边缘设备,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以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这些方向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MACT框架的性能和适用性,还可以为多智能体系统和视觉语言模型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论文提出了一种名为MACT(Multi-Agent Collaboration framework with Test-Time scaling)的多智能体协作框架,专门用于视觉文档理解和视觉问答(VQA)。MACT框架包含四个不同角色的小型智能体:规划智能体(Planning Agent)、执行智能体(Execution Agent)、判断智能体(Judgment Agent)和回答智能体(Answer Agent),并结合了测试时扩展(test-time scaling)策略。该框架旨在解决现有视觉语言模型(VLMs)在处理视觉文档理解和VQA任务时的三个关键限制:参数规模的限制、缺乏自我修正能力以及在长视觉上下文和复杂推理任务中的表现不佳。

研究背景与动机

  • 现有的VLMs在处理视觉文档理解和VQA任务时存在局限性,尤其是在参数规模、自我修正能力和处理长视觉上下文及复杂推理任务方面。
  •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MACT框架,通过多智能体协作和测试时扩展策略来提升性能。

多智能体协作框架(MACT)

  • 规划智能体(Planning Agent):负责分析和分解原始问题,生成高层次的执行计划。
  • 执行智能体(Execution Agent):根据规划智能体生成的计划,逐步执行并输出执行过程。
  • 判断智能体(Judgment Agent):评估执行计划和执行过程的正确性,但不直接进行修正,而是将错误反馈给前面的智能体。
  • 回答智能体(Answer Agent):结合正确的执行过程和之前的错误片段,生成最终答案。

协作机制

  • 视觉输入和问题首先输入到规划智能体,生成的计划由执行智能体执行。
  • 判断智能体评估执行计划和执行过程的正确性,输出错误标志。
  • 如果计划或过程正确,回答智能体输出最终答案;如果发现错误,则将错误信息传递给前面的智能体进行修正,然后重复该过程。

混合奖励建模(Mixed Reward Modeling)

  • 结合智能体特定奖励和全局结果奖励信号,以指导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强化学习(RL)。
  • 对于规划和执行智能体,使用多模态奖励模型生成逐步过程奖励信号。
  • 对于判断和回答智能体,直接使用奖励模型生成每个输出的奖励信号。
  • 全局奖励基于最终选择的答案计算,强化正确路径的奖励,引导模型探索有效路径,同时减少错误路径的不良影响。

智能体特定的混合测试时扩展(Agent-Wise Hybrid Test-Time Scaling)

  • 为每个智能体定制不同的测试时扩展策略,以激活小型VLMs的长上下文理解和推理能力。
  • 规划智能体:独立生成多个相关计划,为后续智能体提供多个路径。
  • 执行智能体:将执行过程分解为步骤,每步生成多个候选执行,通过预训练的奖励模型评分,选择得分最高的候选作为后续步骤的基础。
  • 判断智能体:采用预算强制扩展方法,鼓励生成额外的思考标记,促进准确判断。
  • 回答智能体:不应用扩展策略,因为其主要功能是总结信息并生成最终答案。

实验设置

  • 数据集:选择了15个数据集,涵盖四种文档类型(文本、网页、图表、表格)和两种非文档类型(通用、数学),以全面评估模型的视觉能力。
  • 评估指标:使用GPT-4o作为评估模型,通过LMMs-Eval框架对生成的答案进行正确性评估,确保公平比较。
  • 训练流程:设计了两阶段训练流程,包括监督微调(SFT)和强化学习(RL)阶段。

实验结果

  • 性能对比:MACT在15个基准测试中的平均性能优于所有比较方法,尤其是在长视觉上下文和复杂推理任务中表现突出。
    • MACT-MiMo-VL-Series-28B:平均性能最佳,领先于其他变体和现有模型。
    • MACT-InternVL3-Series-28B:平均性能第二。
    • MACT-Qwen2.5-VL-Series-24B:平均性能第三。
  • 消融实验
    • 多智能体协作:多智能体协作框架显著优于单智能体系统,平均性能提升8.6%。
    • 混合奖励建模:混合奖励策略比仅使用智能体特定奖励或全局奖励的策略表现更好,平均性能提升3.4%。
    • 智能体特定的混合测试时扩展:提出的扩展策略在复杂任务中表现优于现有策略,平均性能提升3.7%。

结论

MACT框架通过多智能体协作和测试时扩展策略,在视觉文档理解和VQA任务中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该框架不仅在长视觉上下文和复杂推理任务中表现出色,还展示了良好的泛化能力和推理能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多模态数据的整合、智能体的动态调整、测试时扩展策略的改进、奖励建模的改进、模型的可解释性、跨领域和跨语言的适用性、实时交互和用户反馈以及模型的轻量化和部署。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A: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Xinlei Yu, Zhangquan Chen, Yudong Zhang, Shilin Lu, Ruolin Shen, Jiangning Zhang, Xiaobin Hu, Yanwei Fu, Shuicheng Yan

Categories: cs.CV, cs.AI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404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404v1

Published: 2025-08-05T12:52:09Z


5. Agentic AI in 6G Software Businesses: A Layered Maturity Model

The emergence of agentic AI systems in 6G software businesses presents both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and significant challenges. While such systems promise increased autonomy, scalability, and intelligent decision-making across distributed environments, their adoption raises concerns regarding technical immaturity, integration complexity, organizational readiness, and performance-cost trade-offs. In this study, we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thematic mapping to identif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agentic software within the context of 6G. Drawing on a multivocal literature review and targeted scanning, we identified 29 motivators and 27 demotivators, which were further categorized into five high-level themes in each group. This thematic mapping offers a structured overview of the enabling and inhibiting forces shaping organizational readiness for agentic transformation. Positioned as a feasibility assessment, the study represents an early phase of a broader research initiative aimed at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 layered maturity model grounded in CMMI model with the software architectural three dimensions possibly Data, Business Logic, and Presentation. Ultimately, this work seeks to provide a practical framework to help software-driven organizations assess, structure, and advance their agent-first capabilities in alignment with the demands of 6G.

中文摘要

在6G软件业务中,代理人工智能系统的出现既带来了战略机遇,也提出了重大挑战。虽然这些系统承诺在分布式环境中提高自主性、可扩展性和智能决策能力,但它们的采用也引发了对技术成熟度、集成复杂性、组织准备和性能成本权衡的担忧。在本研究中,我们进行了初步的主题映射,以识别影响代理软件在6G背景下采用的因素。通过多元文献回顾和针对性扫描,我们识别出29个促进因素和27个抑制因素,并将其进一步分类为每组中的五个高层主题。这一主题映射提供了一个关于塑造组织准备能力的促进和阻碍力量的结构化概述。作为可行性评估,本研究代表了一个更广泛研究计划的早期阶段,旨在开发和验证一个基于CMMI模型的分层成熟度模型,该模型在软件架构的三个维度——可能是数据、业务逻辑和展示中有所体现。最终,本工作旨在提供一个实用框架,帮助以软件驱动的组织评估、构建和提升其以代理为核心的能力,以符合6G的需求。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在6G软件业务中采用**Agent-based AI(代理型人工智能)**系统所面临的问题。具体来说,它旨在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技术不成熟

  • 运行时和API不成熟:许多代理型框架在运行时和API方面存在不足,接口标准不一致,编排逻辑频繁变化,影响了系统的可重复性和互操作性。
  • 安全和质量保证缺口:开源代理运行时缺乏彻底的审计机制,大型语言模型(LLM)引入了不可预测的、非确定性的行为。
  • 状态处理不明确:例如,模糊的内存管理实践和缺乏大规模验证测试套件,导致系统性能脆弱且不可信。

2. 信任和问责制

  • 决策可解释性不足:由于LLM决策的随机性,许多部署存在可解释性和可审计性差距,难以追溯逻辑流程、检测故障或向利益相关者提供解释。
  • 治理缺失:在自主系统中,责任分散,缺乏对故障代理行为的回滚路径,特别是在需要合规和伦理监督的领域。

3. 集成复杂性

  • 遗留系统兼容性问题:许多组织的遗留系统与代理型系统不兼容,需要进行重大重构。
  • 与后端逻辑的高耦合:代理型系统需要与后端逻辑(如状态处理器或紧密绑定的API)高度耦合,这削弱了模块化并限制了重用。
  • 调试和可观测性限制:由于多代理交互的分布式和异步性质,当前的工具往往不足以支持调试和可观测性。

4. 组织准备度

  • 内部技能和结构不足:许多组织在诸如提示链或编排设计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有限,团队职责不明确,难以监督自主工作流。
  • 文化和政治阻力:传统的DevOps或系统管理团队往往对新技术存在抵触情绪,担心被取代或对新范式感到疲劳。
  • 价值衡量和不确定性:企业难以量化代理驱动的投资回报率(ROI),并且缺乏针对代理监督的治理框架。

5. 成本和性能开销

  • LLM推理成本负担:代理型部署通常依赖于LLM,这导致了高昂的推理成本,尤其是在任务负载高和容器长期运行的情况下。
  • 性能敏感性问题:在性能敏感的场景中,代理链式调用和资源竞争(如GPU资源)会导致冷启动延迟和响应性下降,特别是在需要超高可靠性和低延迟的用例中。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一个Agent-based AI Software Engineering Maturity Model(AAISEMM),旨在帮助软件开发人员和组织在6G环境中有效地评估、增强和构建其Agent-based AI软件流程。该模型将作为战略工具,帮助软件专家识别和分析关键挑战,采用相关最佳实践,并指导Agent-driven架构在数据、业务逻辑和呈现层的演变。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引用了多个相关研究,这些研究涵盖了6G技术、代理型人工智能(Agentic AI)、软件工程成熟度模型等多个领域。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相关研究:

1. 6G技术相关研究

  • [1] M. Alsabah et al., “6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Ieee Access, vol. 9, pp. 148191-148243, 2021.
    • 这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6G无线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和研究挑战。
  • [2] W. Jiang, B. Han, M. A. Habibi, and H. D. Schotten, “The road towards 6G: A comprehensive survey,” IEEE Open Journal of th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vol. 2, pp. 334-366, 2021.
    • 该研究提供了6G技术发展的全面概述,包括其目标、技术趋势和开放性研究问题。
  • [3] W. Saad, M. Bennis, and M. Chen, “A vision of 6G wireless systems: Applications, trends, technologies, and open research problems,” IEEE network, vol. 34, no. 3, pp. 134-142, 2019.
    • 这篇文章提出了6G无线系统的愿景,包括其应用、趋势、技术和开放性研究问题。

2. 代理型人工智能(Agentic AI)相关研究

  • [4] Y. Wang et al., “Internet of agents: Fundamentals, applications, and challenges,” arXiv preprint arXiv:2505.07176, 2025.
    • 该研究探讨了代理型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应用和挑战。
  • [5] M. S. Ali and D. Puri, “Optimizing DevOps methodologies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2024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Innovation in Technology (INOCON), 2024: IEEE, pp. 1-5.
    • 这篇会议论文讨论了如何通过集成人工智能优化DevOps方法。
  • [7] S. Garcia, C. Menghi, P. Pelliccione, T. Berger, and R. Wohlrab, “An architecture for decentralized, collaborative, and autonomous robots,” in 201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Architecture (ICSA), 2018: IEEE, pp. 75-7509.
    •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用于去中心化、协作和自主机器人的架构。

3. 软件工程成熟度模型相关研究

  • [6] H. Xu and S. M. Shatz, “A framework for model-based design of agent oriented software,”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vol. 29, no. 1, pp. 15-30, 2003.
    • 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基于模型的代理型软件设计框架。
  • [10] S. Murugesan, “The rise of agentic AI: implications, concerns, and the path forward,” IEEE Intelligent Systems, vol. 40, no. 2, pp. 8-14, 2025.
    • 该研究讨论了代理型人工智能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和技术的影响。

4. 其他相关研究

  • [11] B. Kitchenham, O. P. Brereton, D. Budgen, M. Turner, J. Bailey, and S. Linkman,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vol. 51, no. 1, pp. 7-15, 2009.
    • 这篇文章提供了系统文献综述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方法。
  • [12] V. Garousi, M. Felderer, and M. V. Mäntylä, “Guidelines for including grey literature and conducting multivocal literature review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 vol. 106, pp. 101121, 2019.
    • 该研究提供了在软件工程中进行多声部文献综述和灰色文献综述的指南。
  • [13] V. Braun and V. Clarke, “Using thematic analysis in psychology,”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psychology, vol. 3, no. 2, pp. 77-101, 2006.
    • 这篇文章介绍了在心理学中使用主题分析的方法。

这些研究为论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帮助作者识别和分析了在6G软件业务中采用代理型人工智能系统的关键挑战和机遇。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以下步骤来解决6G软件业务中采用代理型人工智能(Agentic AI)系统所面临的问题:

1. 初步主题映射(Preliminary Thematic Mapping)

  • 识别影响因素:通过多声部文献综述(Multivocal Literature Review, MLR)和针对性扫描,识别了29个促进因素(motivators)和27个阻碍因素(demotivators),并将它们分别归类为五个高级主题。
  • 主题分析:使用Braun和Clarke的六阶段主题分析协议,对这些因素进行了编码和分析,以提供一个结构化的概览,展示推动和阻碍组织采用代理型软件的力量。

2. 提出成熟度模型(Proposing a Maturity Model)

  • 基于CMMI模型:论文提出了一个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 CMMI)的分层成熟度模型(AAISEMM),旨在帮助软件驱动的组织评估、构建和推进其代理型软件能力。
  • 软件架构的三个维度:该模型考虑了软件架构的三个维度,可能包括数据(Data)、业务逻辑(Business Logic)和呈现(Presentation)。每个维度都有其特定的成熟度级别,这些级别基于代理能力维度(如自主性、代理间协作和目标驱动的编排)来定义。

3. 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s)

  • RQ1:在6G软件业务中转向以代理为中心的软件系统的挑战、成功因素和最佳实践是什么?
  • RQ2:这些因素如何在软件架构的数据、业务逻辑和呈现层中分布和区分?
  • RQ3:如何将这些因素综合成一个结构化的多级成熟度模型?
  • RQ4:所提出的分层成熟度模型在评估和指导6G软件业务中的组织转型方面的有效性如何?

4. 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ology)

  • 多声部文献综述(MLR):初步研究阶段,分析了133个来源,包括102篇同行评审的正式文献和31篇灰色文献,重点关注6G软件业务挑战。
  • 针对性探索(Targeted Exploration):通过Google Scholar在2025年4月至6月期间进行的搜索,专注于代理型软件概念与6G技术的交叉领域。应用了三个纳入标准,最终选择了29项研究进行详细分析。
  • 主题分析(Thematic Analysis):使用归纳和演绎方法对文献进行编码,识别出影响6G软件业务中代理型软件采用的因素。

5. 初步结果(Preliminary Results)

  • 促进因素(Motivators):识别了五个核心促进因素主题,包括可扩展自主性(Scalable Autonomy)、成本效率(Cost Efficiency)、自适应智能(Adaptive Intelligence)、与6G架构的一致性(Alignment with 6G Architecture)以及创新与差异化(Innovation & Differentiation)。
  • 阻碍因素(Demotivators):识别了五个高级阻碍因素主题,包括技术不成熟(Technical Immaturity)、信任和问责制(Trust and Accountability)、集成复杂性(Integration Complexity)、组织准备度(Organizational Readiness)以及成本和性能开销(Cost and Performance Overheads)。

6. 未来工作(Future Work)

  • 概念框架构建和验证:在后续阶段,将构建一个概念框架,并通过实证研究(包括专家访谈和工业案例研究)进行验证。
  • 实证研究:通过专家访谈、基于调查的验证和案例研究评估来进一步完善和验证所提出的成熟度模型。

通过这些步骤,论文旨在为软件工程社区提供一个实用的框架,帮助软件驱动的组织评估、构建和推进其代理型软件能力,以满足6G的需求。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目前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主要集中在理论和概念框架的构建上,并未进行具体的实验。具体来说,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声部文献综述(Multivocal Literature Review, MLR)

  • 文献收集:分析了133个来源,包括102篇同行评审的正式文献和31篇灰色文献,重点关注6G软件业务挑战。
  • 主题识别:通过文献综述,识别了与6G软件业务中代理型软件采用相关的初步因素。

2. 针对性探索(Targeted Exploration)

  • 文献搜索:通过Google Scholar在2025年4月至6月期间进行的搜索,专注于代理型软件概念与6G技术的交叉领域。
  • 纳入标准:应用了三个纳入标准,最终选择了29项研究进行详细分析。
  • 主题分析:使用归纳和演绎方法对文献进行编码,识别出影响6G软件业务中代理型软件采用的因素。

3. 主题分析(Thematic Analysis)

  • 编码和分类:使用Braun和Clarke的六阶段主题分析协议,对识别的因素进行了编码和分类,形成了五个核心促进因素主题和五个高级阻碍因素主题。

4. 成熟度模型的提出(Proposing a Maturity Model)

  • 概念框架:提出了一个基于CMMI模型的分层成熟度模型(AAISEMM),旨在帮助软件驱动的组织评估、构建和推进其代理型软件能力。
  • 软件架构的三个维度:考虑了软件架构的三个维度,可能包括数据(Data)、业务逻辑(Business Logic)和呈现(Presentation)。每个维度都有其特定的成熟度级别,这些级别基于代理能力维度(如自主性、代理间协作和目标驱动的编排)来定义。

5. 未来工作(Future Work)

  • 概念框架构建和验证:在后续阶段,将构建一个概念框架,并通过实证研究(包括专家访谈和工业案例研究)进行验证。
  • 实证研究:通过专家访谈、基于调查的验证和案例研究评估来进一步完善和验证所提出的成熟度模型。

总结

目前,论文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理论和概念框架的构建上,尚未进行具体的实验。未来的工作将包括通过实证研究(如专家访谈、调查和案例研究)来验证和细化所提出的成熟度模型。这些实证研究将为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支持。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Authors: Muhammad Zohaib, Muhammad Azeem Akbar, Sami Hyrynsalmi, Arif Ali Khan

Categories: cs.SE, cs.AI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393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393v1

Published: 2025-08-05T12:42:46Z


6. Adaptive AI Agent Placement and Migration in Edge Intelligence Systems

The rise of LLMs such as ChatGPT and Claude fuels the need for AI agents capable of real-time task handling. However, migrating data-intensive, multi-modal edge workloads to cloud data centers, traditionally used for agent deployment, introduces significant latency. Deploying AI agents at the edge improves efficiency and reduces latency. However, edge environments present challenges due to limited and heterogeneous resources. Maintaining QoS for mobile users necessitates agent migration, which is complicated by the complexity of AI agents coordinating LLMs, task planning, memory, and external tool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irst systematic deployment and management solution for LLM-based AI agents in dynamic edge environments. We propose a novel adaptive framework for AI agent placement and migration in edge intelligence systems. Our approach models resource constraints and latency/cost, leveraging ant colony algorithms and LLM-based optimization for efficient decision-making. It autonomously places agents to optimize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QoS and enables lightweight agent migration by transferring only essential state. Implemented on a distributed system using AgentScope and validated across globally distributed edge servers, our solu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s deployment latency and migration costs.

中文摘要

大语言模型(LLMs)如ChatGPT和Claude的兴起,推动了对能够实时处理任务的AI代理的需求。然而,将数据密集型、多模态的边缘工作负载迁移到云数据中心(传统上用于代理部署)会引入显著的延迟。在边缘部署AI代理可以提高效率并减少延迟。然而,边缘环境由于资源有限和类型异构而面临挑战。维护移动用户的服务质量(QoS)需要代理迁移,但由于AI代理协调LLMs、任务规划、内存和外部工具的复杂性,这一过程变得复杂。本文提出了在动态边缘环境中基于LLM的AI代理的首个系统部署和管理解决方案。我们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自适应框架,用于边缘智能系统中AI代理的放置和迁移。我们的方法建模资源约束和延迟/成本,利用蚁群算法和基于LLM的优化进行高效决策。它自主放置代理以优化资源利用和服务质量,并通过仅传输了必要的状态来实现轻量级代理迁移。在使用AgentScope的分布式系统上实现,并在全球分布的边缘服务器上进行了验证,我们的解决方案显著减少了部署延迟和迁移成本。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在边缘智能系统中部署和迁移基于大型语言模型(LLM)的AI代理(AI Agents)的挑战。具体来说,论文关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 部署挑战:在边缘环境中,由于计算、存储和通信资源有限且异构,如何优化AI代理的放置位置,以充分利用资源并减少延迟和成本。
  • 迁移挑战:边缘用户的移动性要求AI代理能够动态迁移,以维持最佳的服务质量(QoS)。这涉及到如何在用户移动时高效地迁移AI代理,同时最小化迁移成本和延迟。
  • 资源限制:AI代理在执行任务时需要调用LLM、进行任务规划、存储记忆和调用外部工具,这些操作对资源的需求较高。如何在资源受限的边缘环境中有效管理这些资源,确保AI代理的高效运行。
  • 动态环境适应性:边缘环境是动态变化的,包括用户的移动、任务需求的变化以及资源的波动。如何设计一个能够适应这些动态变化的AI代理部署和迁移框架。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

1. AI代理部署与迁移

  • 数据中心中的任务分配与迁移:Lou等人在[1]中提出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数据中心任务分配和迁移方法,旨在提高能源效率。
  • 车辆边缘计算中的数字孪生迁移:Mou等人在[2]中研究了车辆边缘计算中的自适应数字孪生迁移,以适应动态环境。
  • 多用户分层在线容器迁移:Tang等人在[3]中探讨了边缘辅助车辆网络中的多用户分层在线容器迁移,优化了资源分配和迁移策略。
  • 雾计算中的容器迁移建模与学习算法:Tang等人在[4]中提出了雾计算中的容器迁移建模和学习算法,通过优化迁移策略来提高系统性能。

2. 边缘智能与资源管理

  • 边缘智能的综述:Zhou等人在[6]中综述了边缘智能的发展,探讨了边缘计算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
  • 边缘计算系统与工具的调查:Liu等人在[12]中对边缘计算系统和工具进行了全面调查,分析了当前的技术进展和挑战。
  • 边缘计算中的服务协作部署:Chen等人在[7]中研究了密集小单元网络中的边缘计算服务协作部署,提出了优化资源分配的方法。
  • 边缘计算中的动态服务实体放置:Chi等人在[11]中提出了动态边缘服务实体放置方法,优化了移动虚拟现实系统的资源利用。

3. AI代理与LLM的应用

  • 基于LLM的QoS增强:Yao等人在[8]中探讨了通过云边协作增强LLM服务质量的方法,提出了基于扩散的多智能体强化学习方法。
  • AI增强的边缘和雾计算:Tuli等人在[17]中研究了AI增强的边缘和雾计算的趋势和挑战,分析了AI代理在这些环境中的应用前景。

4. 其他相关研究

  • 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Wang等人在[13]中提出了多智能体深度强化学习方法,用于成本和延迟敏感的虚拟网络功能放置和路由。
  • 边缘计算中的隐私保护:Wang等人在[15]中研究了基于边缘的差分隐私计算,探讨了在传感器-云系统中的应用。
  • 边缘计算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Liu等人在[16]中探讨了边缘计算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分析了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这些研究为本文提出的AI代理在边缘智能系统中的部署和迁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自适应框架,用于在边缘智能系统中部署和迁移基于大型语言模型(LLM)的AI代理。该框架通过以下步骤解决上述问题:

1. 系统建模与问题定义

  • 系统模型:构建了一个动态边缘智能系统模型,包括AI代理、边缘服务器和用户任务。每个AI代理有特定的资源需求(如计算、存储、通信等),边缘服务器有相应的资源容量,用户任务需要特定的AI代理来完成。
  • 成本与延迟建模:详细定义了延迟和成本的计算方法,包括传输延迟、初始化延迟、迁移延迟、处理延迟等,以及计算成本、存储成本和通信成本。
  • 问题定义:将AI代理部署问题(EAD)和迁移问题(EAM)分别定义为优化问题,目标是最小化初始部署成本和迁移成本,同时满足资源约束。

2. 算法设计

  • AntLLM算法:提出了一种结合蚁群算法(Ant Colony Algorithm)和LLM优化的混合算法AntLLM,包括两个主要部分:
    • AntLLM Placement Algorithm (ALP):用于初始部署AI代理。通过建模路径选择问题,利用蚁群算法的路径构建、评估和信息素更新机制,找到最优的部署方案。LLM用于进一步优化和验证部署方案。
    • AntLLM Migration Algorithm (ALM):用于动态迁移AI代理。同样利用蚁群算法的机制,结合LLM优化,决定是否迁移AI代理以及迁移到哪个目标服务器,以提高QoS并最小化迁移成本。

3. 系统实现

  • AgentScope平台:基于AgentScope平台实现了分布式AI代理系统,支持AI代理的自主部署和迁移。
  • 部署步骤
    1. 任务分析与规划:AI代理分析用户任务,分解为子任务,生成资源需求和代理依赖关系。
    2. 获取实时服务器资源:通过Paramiko连接到边缘服务器,获取实时资源状态。
    3. 最优资源分配:使用AntLLM算法计算最优部署方案。
    4. 远程服务部署:通过SSH远程命令启动AI代理,验证启动成功。
    5. 任务执行协调:递归调用执行函数处理依赖关系。
  • 迁移步骤
    1. 触发条件:根据用户移动、周期检测或事件触发迁移。
    2. 迁移决策:重新评估候选服务器,使用AntLLM算法决定迁移方案。
    3. 迁移执行:通过导出/导入功能迁移代理内存数据,在目标服务器启动新实例并释放原资源。

4. 实验验证

  • 实验设置:使用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BIR)任务进行实验,部署在华为云的北京、上海、贵阳和新加坡的边缘服务器上,配置了不同的资源容量。
  • 性能评估:与贪心算法(Greedy)、轮询算法(Polling)和随机算法(Random)进行对比,评估不同算法在不同服务器数量和任务数量下的延迟和资源成本。
  • 实验结果:AntLLM算法在总延迟和资源消耗方面表现最优,平均总延迟降低了10.31%,资源消耗降低了38.56%。随着任务数量的增加,AntLLM算法的性能优势更加明显,总延迟降低了10.64%,资源消耗降低了49.61%。

通过上述方法,论文有效地解决了在边缘智能系统中部署和迁移AI代理的挑战,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同时降低了延迟和成本。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进行了以下实验来验证所提出的AntLLM算法在边缘智能系统中部署和迁移AI代理的有效性:

1. 实验设置

  • 任务类型:使用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BIR)任务进行实验。
  • 边缘服务器配置
    • 服务器位置:北京、上海、贵阳和新加坡。
    • 资源配置:
      • 北京、上海、贵阳服务器:2核CPU、2GB内存、40GB磁盘空间、20Mbps峰值带宽。
      • 新加坡服务器:2核CPU、2GB内存、70GB磁盘空间、30Mbps峰值带宽。
  • AI代理配置
    • 每个服务器最多支持10个并发AI代理。
    • AI代理可以访问多种模型,如“gpt-4o”、“qwen-max”、“claude 3-7sonnet 20250404”等。
  • 基线算法
    • Greedy:选择资源最匹配的服务器。
    • Random:随机分配AI代理到服务器。
    • Polling:按顺序选择第一个资源足够的服务器。

2. 实验结果

2.1 不同服务器数量下的性能

  • 延迟性能

    • 初始化时间:随着服务器数量增加,初始化时间减少。
    • 迁移时间:随着服务器数量增加,迁移时间增加,因为选择更多。
    • 处理时间:随着服务器数量增加,处理时间减少。
    • 总时间:随着服务器数量增加,总时间增加,主要受迁移时间影响。
    • 性能层次:AntLLM < Greedy < Polling < Random。
    • AntLLM优势:与基线算法相比,AntLLM平均总延迟降低了10.31%。
  • 资源成本

    • CPU使用率:随着服务器数量增加,每个节点的CPU使用率降低。
    • 内存使用率:随着服务器数量增加,每个节点的内存使用率降低。
    • 磁盘使用率:随着服务器数量增加,每个节点的磁盘使用率降低。
    • 通信资源需求:随着服务器数量增加,通信资源需求增加。
    • 性能层次:AntLLM < Greedy < Polling < Random。
    • AntLLM优势:与基线算法相比,AntLLM平均资源消耗降低了38.56%。

2.2 不同任务数量下的性能

  • 延迟性能

    • 初始化时间:随着任务数量增加,初始化时间增加。
    • 迁移时间:随着任务数量增加,迁移时间增加。
    • 处理时间:随着任务数量增加,处理时间增加。
    • 总时间:随着任务数量增加,总时间增加。
    • 性能层次:AntLLM < Greedy < Polling < Random。
    • AntLLM优势:与基线算法相比,AntLLM平均总延迟降低了10.64%。
  • 资源成本

    • CPU使用率:随着任务数量增加,CPU使用率增加。
    • 内存使用率:随着任务数量增加,内存使用率增加。
    • 磁盘使用率:随着任务数量增加,磁盘使用率增加。
    • 通信资源需求:随着任务数量增加,通信资源需求增加。
    • 性能层次:AntLLM < Greedy < Polling < Random。
    • AntLLM优势:与基线算法相比,AntLLM平均资源消耗降低了49.61%。

3. 实验结论

  • AntLLM算法:在不同服务器数量和任务数量下,AntLLM算法均表现出色,显著降低了总延迟和资源消耗。
  • 资源分配优化:AntLLM算法通过优化AI代理的部署和迁移,有效地利用了边缘服务器的资源,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 动态适应性:AntLLM算法能够动态适应边缘环境的变化,如用户移动和任务需求变化,保持高效的AI代理管理。

这些实验结果验证了AntLLM算法在边缘智能系统中部署和迁移AI代理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尽管论文提出的AntLLM算法在AI代理的部署和迁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和改进的方向:

1. 在线增量部署机制

  • 实时任务需求变化:目前的算法主要针对静态任务需求进行优化。在实际应用中,任务需求可能会实时变化,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实现在线增量部署机制,以实时更新部署策略,适应动态变化的任务需求。
  • 动态资源分配:探索如何在任务需求变化时动态调整资源分配,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2. 多目标优化

  • 综合性能优化:除了延迟和资源成本,还可以考虑其他性能指标,如系统的可靠性、数据隐私和安全性等,进行多目标优化。
  • 用户满意度:将用户满意度纳入优化目标,确保AI代理的部署和迁移不仅满足技术指标,还能提高用户体验。

3. AI代理的自适应能力

  • 环境感知:进一步增强AI代理对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使其能够根据实时环境信息(如网络状态、用户位置等)自动调整行为。
  • 自主学习:研究AI代理如何通过自主学习不断优化自身的决策过程,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边缘环境。

4. 大规模系统扩展

  • 可扩展性:随着边缘设备数量和AI代理数量的增加,系统的复杂度和管理难度也会增加。研究如何扩展AntLLM算法,以支持大规模边缘智能系统的高效管理和优化。
  • 分布式计算:探索如何利用分布式计算技术,如联邦学习和分布式优化,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性能。

5. 与其他技术的融合

  • 与5G/6G通信技术的融合:研究如何将AntLLM算法与5G/6G通信技术相结合,利用其低延迟和高带宽特性,进一步优化AI代理的部署和迁移。
  • 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探索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增强AI代理的数据隐私和安全,确保数据的可信共享和管理。

6. 实际应用场景的验证

  • 工业应用:在工业物联网(IIoT)等实际应用场景中验证算法的有效性,探索如何满足工业环境中对实时性和可靠性的严格要求。
  • 智能交通: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应用AntLLM算法,研究如何优化自动驾驶车辆和智能交通基础设施中的AI代理部署和迁移。

7. 算法性能优化

  • 计算效率:进一步优化AntLLM算法的计算效率,减少算法的运行时间和资源消耗,使其更适合实时应用。
  • 鲁棒性:增强算法的鲁棒性,使其在面对网络故障、服务器故障等异常情况时仍能稳定运行。

这些方向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升AI代理在边缘智能系统中的部署和迁移性能,还能为实际应用提供更全面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自适应框架,用于在边缘智能系统中部署和迁移基于大型语言模型(LLM)的AI代理。该框架通过优化AI代理的放置和迁移,解决了边缘环境中资源受限和用户移动性带来的挑战,显著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背景知识

  • AI代理的兴起: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如ChatGPT和Claude的发展,AI代理在实时任务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传统的云数据中心部署方式由于数据传输延迟高,无法满足边缘场景的需求。
  • 边缘智能的优势:在边缘部署AI代理可以减少数据传输距离,降低延迟,节省带宽,提高数据隐私和系统可靠性。
  • 挑战:边缘环境资源有限且异构,用户移动性要求AI代理能够动态迁移以维持服务质量(QoS)。AI代理的复杂性(如调用LLM、任务规划、记忆存储和工具调用)使得部署和迁移过程更加复杂。

研究方法

  • 系统模型:构建了一个动态边缘智能系统模型,包括AI代理、边缘服务器和用户任务。定义了AI代理的资源需求和边缘服务器的资源容量,以及任务的处理需求。
  • 成本与延迟建模:详细定义了延迟和成本的计算方法,包括传输延迟、初始化延迟、迁移延迟、处理延迟等,以及计算成本、存储成本和通信成本。
  • 问题定义:将AI代理部署问题(EAD)和迁移问题(EAM)分别定义为优化问题,目标是最小化初始部署成本和迁移成本,同时满足资源约束。
  • AntLLM算法:提出了一种结合蚁群算法(Ant Colony Algorithm)和LLM优化的混合算法AntLLM,包括两个主要部分:
    • AntLLM Placement Algorithm (ALP):用于初始部署AI代理,通过建模路径选择问题,利用蚁群算法的路径构建、评估和信息素更新机制,找到最优的部署方案。LLM用于进一步优化和验证部署方案。
    • AntLLM Migration Algorithm (ALM):用于动态迁移AI代理,同样利用蚁群算法的机制,结合LLM优化,决定是否迁移AI代理以及迁移到哪个目标服务器,以提高QoS并最小化迁移成本。

实验

  • 实验设置:使用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CBIR)任务进行实验,部署在华为云的北京、上海、贵阳和新加坡的边缘服务器上,配置了不同的资源容量。
  • 基线算法:与贪心算法(Greedy)、轮询算法(Polling)和随机算法(Random)进行对比。
  • 性能评估
    • 延迟性能:AntLLM算法在不同服务器数量和任务数量下均表现出色,显著降低了总延迟。与基线算法相比,平均总延迟降低了10.31%和10.64%。
    • 资源成本:AntLLM算法在资源消耗方面表现最优,与基线算法相比,平均资源消耗降低了38.56%和49.61%。

关键结论

  • AntLLM算法的有效性:AntLLM算法通过优化AI代理的部署和迁移,显著降低了系统的总延迟和资源消耗,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
  • 动态适应性:AntLLM算法能够动态适应边缘环境的变化,如用户移动和任务需求变化,保持高效的AI代理管理。
  • 未来工作:进一步研究在线增量部署机制,以实现实时任务需求变化下的动态优化;探索多目标优化,综合考虑延迟、资源成本、用户满意度等多方面因素;研究AI代理的自适应能力和大规模系统扩展,以支持更广泛的实际应用场景。

通过这些研究和实验,本文为在边缘智能系统中高效部署和迁移AI代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A: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Xingdan Wang, Jiayi He, Zhiqing Tang, Jianxiong Guo, Jiong Lou, Liping Qian, Tian Wang, Weijia Jia

Categories: cs.AI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345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345v1

Published: 2025-08-05T11:47:46Z


7. A Survey of WebAgents: Towards Next-Generation AI Agents for Web Automation with Large Foundation Models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web techniques, they have significantly revolutionized various aspects of people’s lives.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web, many tasks performed on it are repetitive and time-consuming, negatively impacting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To efficiently handle these tedious daily task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approaches is to advance autonomous agents based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techniques, referred to as AI Agents, as they can operate continuously without fatigue or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web, leveraging AI Agents — termed WebAgents — to automatically assist people in handling tedious daily tasks can dramatically enhance productivity and efficiency. Recently, Large Foundation Models (LFMs) containing billions of parameters have exhibited human-like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reasoning capabilities, showing proficiency in performing various complex tasks. This naturally raises the question: `Can LFMs be utilized to develop powerful AI Agents that automatically handle web tasks, providing significant convenience to users?’ To fully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LFMs, extensive research has emerged on WebAgents designed to complete daily web tasks according to user instructions,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the convenience of daily human life. In this survey, we comprehensively review existing research studies on WebAgents across three key aspects: architectures, training, and trustworthiness. Additionally, several promising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explored to provide deeper insights.

中文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尽管网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其上进行的许多任务却是重复且耗时的,负面影响了整体生活质量。为了高效处理这些繁琐的日常任务,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是推进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的自主代理,称为AI代理,因为它们可以连续运作而不感到疲劳或性能下降。在网络环境中,利用AI代理(称为Web代理)自动帮助人们处理繁琐的日常任务,可以显著提高生产力和效率。最近,包含数十亿参数的大型基础模型(LFM)展现出类人语言理解和推理能力,显示出在执行各种复杂任务方面的熟练程度。这自然引发了一个问题:‘大型基础模型能否用于开发强大的AI代理,自动处理网络任务,为用户提供重大便利?’为了充分探索大型基础模型的潜力,围绕Web代理的研究应运而生,这些代理旨在根据用户指令完成日常网络任务,显著提高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全面回顾了现有关于Web代理的研究,涵盖三个关键方面:架构、训练和可信度。此外,我们还探讨了若干有前景的未来研究方向,以提供更深入的见解。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全面回顾和总结基于大型基础模型(Large Foundation Models, LFMs)的Web自动化智能体(WebAgents)的研究进展,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具体来说,论文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Web任务自动化的需求与挑战

  • 背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许多网络任务是重复性和耗时的,降低了生活质量。
  • 问题:如何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开发能够自动处理这些繁琐网络任务的智能体(WebAgents),以提高生产力和效率。

大型基础模型(LFMs)的应用潜力

  • 背景:LFMs展示了类似人类的语言理解和推理能力,在多个领域表现出色。
  • 问题:是否可以利用LFMs开发能够自动处理网络任务的强大AI智能体,为用户提供显著的便利?

WebAgents的研究现状与系统总结

  • 现状:尽管已有大量关于WebAgents的研究,但缺乏对这些研究的系统性回顾。
  • 问题:如何全面总结现有WebAgents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架构、训练方法和可信度等方面,为后续研究提供清晰的概览?

未来研究方向的探索

  • 现状:WebAgents的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和潜在的研究方向。
  • 问题:未来WebAgents的研究方向有哪些,如何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以实现更高效、更可靠和更可信的网络自动化智能体?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大量与WebAgents相关的研究工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WebAgents的架构、训练和可信度三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相关研究:

WebAgents的架构

  • 感知(Perception)

    • MindAct [21]:提出了一种两阶段框架,结合小语言模型和大型语言模型(LLM),通过处理HTML文档来准确预测目标元素和相应动作。
    • SeeClick [18]:仅依赖截图作为观察数据,通过引入基于grounding的预训练过程,增强代理在截图中定位相关视觉元素的能力。
    • WebVoyager [46]:多模态WebAgent,通过处理截图和文本内容,利用Set-of-Mark提示在网页上叠加交互元素的边界框,增强决策能力和动作预测。
  • 规划与推理(Planning and Reasoning)

    • ScreenAgent [105]:引入结构化工作流,将用户任务分解为子任务,生成函数调用格式的下一步动作,并包含反思阶段以调整计划。
    • WebWISE [135]:直接将任务信息提供给代理,并基于过滤后的文档对象模型(DOM)元素作为环境观察,逐步生成动作。
    • WebDreamer [38]:提出一种基于LLM的探索策略,通过自然语言描述预测候选动作的结果,选择最优动作。
  • 执行(Execution)

    • ShowUI [85]:直接指导代理生成正确动作及其参数(如点击的坐标),以定位网页中的目标元素。
    • OmniParser [95]:引入视觉和语义双重grounding方法,使用精确的元素边界框和描述性标签,提高GUI理解能力。
    • Agent S [3]:利用在线网络搜索获取外部知识,并结合内部任务特定经验(包括成功和失败的轨迹摘要)生成动作序列。

WebAgents的训练

  • 数据(Data)

    • Lexi [7]:收集和整理了114k UI图像及其功能描述,展示了跨应用、平台和UI特征的多样性。
    • FalconUI [120]:通过与公开网页的交互自动生成数据集,包含多步骤、跨平台的截图和字符级OCR注释。
    • Synatra [106]:将间接知识(如程序知识、环境知识和未接地的观察)转化为大规模的直接演示,增加训练数据的信息丰富度。
  • 训练策略(Training Strategies)

    • CoAT [172]:提出了一种链式动作思考提示范式,将动作和思考结合起来,提高导航能力。
    • Aguvis [163]:通过统一GUI环境为图像,并在预训练阶段专注于单个GUI截图中的对象理解,为后续微调奠定基础。
    • AutoWebGLM [71]:采用多阶段训练方法,先进行微调以建立基本能力,然后通过自我采样强化学习减少幻觉问题。

WebAgents的可信度

  • 安全性与鲁棒性(Safety&Robustness)

    • AdvWeb [160]:探索了基于VLM的WebAgents对黑盒攻击(如网页中的对抗性提示注入)的脆弱性。
    • Step [128]:动态组合网络行动策略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确保WebAgents有效管理不同策略之间的控制权交接。
    • RTBAS [186]:提出了一种防御方法,通过LM-Judge筛选和基于注意力的筛选,选择性地传播WebAgent工具调用中的安全元数据。
  • 隐私(Privacy)

    • MEXTRA [140]:提出了一种黑盒攻击方法,用于评估LLM代理防止从记忆中提取私人信息的能力。
    • EIA [84]:提出了一种环境注入攻击,探索在Web环境中窃取用户特定信息或捕获整个用户请求的对抗目标。
    • PrivacyLens [119]:引入了一个新数据集,用于评估语言模型代理在个性化通信场景中的隐私规范意识。
  • 泛化能力(Generalizability)

    • Mind2Web [21]:第一个旨在创建和评估通用WebAgents的数据集,包含来自31个领域的137个网站的2000多个开放性任务。
    • WMA WebAgent [13]:引入了世界模型增强的WebAgent,通过模拟环境中的反馈进行策略适应。
    • DigiRL [6]:提出了一种新的自主强化学习方法,用于训练野生设备控制代理,包括离线和离线到在线的强化学习阶段。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全面回顾和总结现有WebAgents的研究进展,从架构、训练和可信度三个方面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如何利用大型基础模型(LFMs)开发能够自动处理网络任务的AI智能体。以下是论文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1. WebAgents的架构

论文详细分析了WebAgents在完成用户指令时的三个关键过程:感知(Perception)、规划与推理(Planning and Reasoning)和执行(Execution),并总结了相关研究工作。

  • 感知:WebAgents需要准确观察当前环境。研究工作主要分为基于文本(Text-based)、基于截图(Screenshot-based)和多模态(Multi-modal)三种方法。例如,MindAct [21] 结合小语言模型和大型语言模型处理HTML文档,而SeeClick [18] 仅依赖截图进行环境感知。
  • 规划与推理:WebAgents需要根据当前环境和用户指令生成合理的下一步动作。研究工作分为任务规划(Task Planning)、动作推理(Action Reasoning)和记忆利用(Memory Utilization)。例如,ScreenAgent [105] 通过分解用户任务为子任务来生成动作,而WebDreamer [38] 则通过模拟候选动作的结果来选择最优动作。
  • 执行:WebAgents需要与网页交互以完成任务。研究工作分为定位目标元素(Grounding)和执行动作(Interacting)。例如,ShowUI [85] 直接生成动作及其参数以定位元素,而OmniParser [95] 则通过视觉和语义双重grounding方法提高GUI理解能力。

2. WebAgents的训练

论文探讨了WebAgents训练的两个关键方面:数据(Data)和训练策略(Training Strategies)。

  • 数据:数据是WebAgent训练的基础,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数据预处理(Data Pre-processing)和数据增强(Data Augmentation)。例如,Lexi [7] 收集了大量UI图像及其功能描述,而FalconUI [120] 通过与公开网页的交互自动生成数据集。
  • 训练策略:根据不同的学习范式、数据使用和优化目标,研究工作分为无训练(Training-free)、GUI理解训练(GUI Comprehension Training)、任务特定微调(Task-specific Fine-tuning)和后训练(Post-training)。例如,CoAT [172] 提出了一种链式动作思考提示范式,而Aguvis [163] 通过统一GUI环境为图像进行预训练。

3. WebAgents的可信度

论文分析了WebAgents在实际应用中的可信度问题,包括安全性与鲁棒性(Safety&Robustness)、隐私(Privacy)和泛化能力(Generalizability)。

  • 安全性与鲁棒性:研究工作探索了WebAgents在面对噪声变化和对抗攻击时的鲁棒性。例如,AdvWeb [160] 探索了基于VLM的WebAgents对黑盒攻击的脆弱性,而Step [128] 提出了一种动态组合网络行动策略的方法。
  • 隐私:研究工作关注WebAgents在处理用户数据时的隐私保护。例如,MEXTRA [140] 提出了一种黑盒攻击方法,用于评估LLM代理防止从记忆中提取私人信息的能力。
  • 泛化能力:研究工作致力于提高WebAgents在不同分布数据和不同领域的适应能力。例如,Mind2Web [21] 提供了一个包含多个领域和任务的数据集,用于创建和评估通用WebAgents。

4. 未来研究方向

论文还探讨了WebAgents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 可信WebAgents:进一步研究WebAgents的公平性(Fairness)和可解释性(Explainability),确保其在高风险环境中的可靠性。
  • 数据集和基准测试:开发更全面和多样化的基准测试,以全面评估WebAgents的能力。
  • 个性化WebAgents:开发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WebAgents,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 领域特定WebAgents:将WebAgents应用于特定领域(如教育和医疗),以解决这些领域的特定问题。

通过这些系统性的回顾和分析,论文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清晰的WebAgents研究概览,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灵感。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这篇论文是一篇综述性研究,主要目的是全面回顾和总结WebAgents领域的研究进展。因此,它并没有进行具体的实验。相反,它通过分析和讨论现有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对WebAgents的架构、训练和可信度等方面的深入理解。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系统地总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在最后讨论了WebAgents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下是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可信WebAgents

  • 公平性(Fairness):研究WebAgents在感知、推理和执行过程中是否存在偏差,确保其对不同用户群体的公平对待。例如,当处理求职请求时,避免基于性别、种族等因素的歧视。
  • 可解释性(Explainability):开发能够解释其决策过程的WebAgents,使用户能够理解其内部机制,增强在高风险环境(如金融投资、医疗诊断)中的可靠性。例如,通过生成解释性的文本或可视化界面,展示其决策的依据和逻辑。
  • 其他可信维度:除了上述提到的安全性、鲁棒性、隐私和泛化能力外,还可以探索WebAgents在其他可信维度上的表现,如透明度、责任归属、伦理合规等。

数据集和基准测试

  • 综合性和多样性:构建更全面、多样化的基准测试,涵盖不同类型的Web任务、多种网页布局、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等,以更全面地评估WebAgents的能力。
  • 动态性和适应性:开发能够模拟真实世界中动态变化的Web环境的基准测试,例如网络速度波动、网站结构更新等,以测试WebAgents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 跨领域和跨语言评估:创建跨领域和跨语言的基准测试,评估WebAgents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促进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

个性化WebAgents

  • 个性化记忆机制:研究如何设计更有效的个性化记忆机制,结合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使WebAgents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 用户意图理解:探索如何更准确地理解和预测用户的意图,从而提供更贴合用户期望的个性化服务。例如,通过情感分析、上下文感知等技术,更好地理解用户的偏好和需求。
  • 多模态个性化:结合多模态信息(如文本、图像、语音等),开发能够提供更丰富个性化体验的WebAgents。例如,根据用户的语音指令和表情,提供更自然、更贴心的服务。

领域特定WebAgents

  • 专业知识库构建:针对特定领域(如医疗、教育、金融等),构建包含领域专业知识和术语的知识库,使WebAgents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领域特定的任务。
  • 领域适应性训练:研究如何对WebAgents进行领域适应性训练,使其能够快速适应不同领域的任务需求,提高其在特定领域的性能和可靠性。
  • 伦理和合规性:在特定领域(如医疗和金融)中,确保WebAgents的决策和行为符合伦理和法规要求,避免潜在的法律和道德风险。

其他潜在方向

  • 多智能体协作:探索多个WebAgents之间的协作机制,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更复杂的任务,提高任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
  • 持续学习能力:研究如何使WebAgents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新的数据和经验不断更新和优化其知识和技能。
  • 人机协作模式:开发更自然、高效的人机协作模式,使WebAgents能够更好地与人类用户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本文是一篇关于WebAgents的综述性研究,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基于大型基础模型(LFMs)的Web自动化智能体(WebAgents)的研究进展,并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文章从WebAgents的架构、训练和可信度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讨论,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清晰的领域概览和未来研究的启示。

背景知识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许多网络任务是重复性和耗时的,降低了生活质量。为了提高生产力和效率,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开发能够自动处理这些繁琐网络任务的智能体(WebAgents)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大型基础模型(LFMs)展示了类似人类的语言理解和推理能力,在多个领域表现出色,这为开发强大的WebAgents提供了可能。

WebAgents的架构

文章详细分析了WebAgents在完成用户指令时的三个关键过程:感知(Perception)、规划与推理(Planning and Reasoning)和执行(Execution)。

  • 感知:WebAgents需要准确观察当前环境。研究工作主要分为基于文本(Text-based)、基于截图(Screenshot-based)和多模态(Multi-modal)三种方法。例如,MindAct [21] 结合小语言模型和大型语言模型处理HTML文档,而SeeClick [18] 仅依赖截图进行环境感知。
  • 规划与推理:WebAgents需要根据当前环境和用户指令生成合理的下一步动作。研究工作分为任务规划(Task Planning)、动作推理(Action Reasoning)和记忆利用(Memory Utilization)。例如,ScreenAgent [105] 通过分解用户任务为子任务来生成动作,而WebDreamer [38] 则通过模拟候选动作的结果来选择最优动作。
  • 执行:WebAgents需要与网页交互以完成任务。研究工作分为定位目标元素(Grounding)和执行动作(Interacting)。例如,ShowUI [85] 直接生成动作及其参数以定位元素,而OmniParser [95] 则通过视觉和语义双重grounding方法提高GUI理解能力。

WebAgents的训练

文章探讨了WebAgents训练的两个关键方面:数据(Data)和训练策略(Training Strategies)。

  • 数据:数据是WebAgent训练的基础,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数据预处理(Data Pre-processing)和数据增强(Data Augmentation)。例如,Lexi [7] 收集了大量UI图像及其功能描述,而FalconUI [120] 通过与公开网页的交互自动生成数据集。
  • 训练策略:根据不同的学习范式、数据使用和优化目标,研究工作分为无训练(Training-free)、GUI理解训练(GUI Comprehension Training)、任务特定微调(Task-specific Fine-tuning)和后训练(Post-training)。例如,CoAT [172] 提出了一种链式动作思考提示范式,而Aguvis [163] 通过统一GUI环境为图像进行预训练。

WebAgents的可信度

文章分析了WebAgents在实际应用中的可信度问题,包括安全性与鲁棒性(Safety&Robustness)、隐私(Privacy)和泛化能力(Generalizability)。

  • 安全性与鲁棒性:研究工作探索了WebAgents在面对噪声变化和对抗攻击时的鲁棒性。例如,AdvWeb [160] 探索了基于VLM的WebAgents对黑盒攻击的脆弱性,而Step [128] 提出了一种动态组合网络行动策略的方法。
  • 隐私:研究工作关注WebAgents在处理用户数据时的隐私保护。例如,MEXTRA [140] 提出了一种黑盒攻击方法,用于评估LLM代理防止从记忆中提取私人信息的能力。
  • 泛化能力:研究工作致力于提高WebAgents在不同分布数据和不同领域的适应能力。例如,Mind2Web [21] 提供了一个包含多个领域和任务的数据集,用于创建和评估通用WebAgents。

未来研究方向

文章还探讨了WebAgents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 可信WebAgents:进一步研究WebAgents的公平性(Fairness)和可解释性(Explainability),确保其在高风险环境中的可靠性。
  • 数据集和基准测试:开发更全面和多样化的基准测试,以全面评估WebAgents的能力。
  • 个性化WebAgents:开发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WebAgents,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 领域特定WebAgents:将WebAgents应用于特定领域(如教育和医疗),以解决这些领域的特定问题。

结论

WebAgents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目前的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本文通过系统地总结现有研究进展,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清晰的领域概览,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A: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Liangbo Ning, Ziran Liang, Zhuohang Jiang, Haohao Qu, Yujuan Ding, Wenqi Fan, Xiao-yong Wei, Shanru Lin, Hui Liu, Philip S. Yu, Qing Li

Categories: cs.AI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3.23350v4.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3.23350v4

Published: 2025-03-30T08:15:44Z


8. Nemori: Self-Organizing Agent Memory Inspired by Cognitive Science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demonstrate remarkable capabilities, yet their inability to maintain persistent memory in long contexts limits their effectiveness as autonomous agents in long-term interactions. While existing memory systems have made progress, their reliance on arbitrary granularity for defining the basic memory unit and passive, rule-based mechanisms for knowledge extraction limits their capacity for genuine learning and evolution. To address these foundational limitations, we present Nemori, a novel self-organizing memory architecture inspired by human cognitive principles. Nemori’s core innovation is twofold: First, its Two-Step Alignment Principle, inspired by Event Segmentation Theory, provides a principled, top-down method for autonomously organizing the raw conversational stream into semantically coherent episodes, solving the critical issue of memory granularity. Second, its Predict-Calibrate Principle, inspired by the Free-energy Principle, enables the agent to proactively learn from prediction gaps, moving beyond pre-defined heuristics to achieve adaptive knowledge evolution. This offers a viable path toward handling the long-term, dynamic workflows of autonomous agents. Extensive experiments on the LoCoMo and LongMemEval benchmarks demonstrate that Nemori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s prior state-of-the-art systems, with its advantage being particularly pronounced in longer contexts.

中文摘要

大型语言模型(LLMs)展现出卓越的能力,但它们在长上下文中无法保持持久记忆的能力限制了它们作为长期交互中的自主代理的有效性。尽管现有的记忆系统有所进展,但它们依赖于任意的基本记忆单元粒度定义和被动的基于规则的知识提取机制,限制了它们真正学习和进化的能力。为了应对这些基础性限制,我们提出了Nemori,一种受人类认知原理启发的新型自组织记忆架构。Nemori的核心创新有两个方面:首先,它的两步对齐原则,受事件分割理论的启发,提供了一种自主将原始对话流组织成语义连贯的阶段的原则性自上而下的方法,解决了记忆粒度的关键问题。其次,它的预测-校准原则,受自由能原理的启发,使代理能够主动从预测差距中学习,超越预先定义的启发式方法,实现适应性知识进化。这为处理自主代理的长期动态工作流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在LoCoMo和LongMemEval基准上的广泛实验表明,Nemori显著优于以前的最先进系统,其优势在更长上下文中特别明显。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长期交互中无法维持持久记忆的问题。具体而言,论文指出LLMs在单次交互中表现出色,但在新会话中却无法记住之前的交互历史,这限制了它们作为自主代理进行真正学习和智能自我进化的潜力。这一问题主要源于两个技术限制:一是LLMs的上下文窗口有限,二是“迷失在中间”现象,这使得在长上下文中有效利用信息变得困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Nemori,这是一个受认知科学启发的新型自组织记忆架构。Nemori的核心创新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两步对齐原则(Two-Step Alignment Principle),它提供了一种自上而下的方法,将原始对话流自主组织成语义连贯的事件片段,解决了记忆粒度的问题;二是预测-校准原则(Predict-Calibrate Principle),它使代理能够主动从预测差距中学习,超越预定义的启发式规则,实现适应性知识进化。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

超越静态RAG:流式记忆的前沿

  •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RAG是为从静态知识库中检索信息而设计的,用于为LLMs提供外部事实和领域特定知识。然而,RAG的核心特性与动态对话的需求不匹配,因为它采用无状态的信息补丁方法,依赖于离线索引,并且专注于事实检索,这不足以应对对话中的复杂局部-全局推理。
  • Memory-Augmented Generation (MAG):MAG是一个新的范式,专注于组织代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RAG不同,MAG将传统的检索从静态库转变为自主组织代理的时间性体验,以优化表示。

输入块挑战(x):解决代理记忆中的粒度差距

  • 任意或启发式分割:一些方法采用单条消息或交互对作为记忆单元,导致记忆碎片化,缺乏语义上下文。其他方法则依赖于预定义的会话或用户定义的块,虽然可以产生更高质量的块,但牺牲了可扩展性。
  • 未指定单位:一些工作将记忆单位视为未指定的单位或黑箱,虽然在记忆管理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没有解决如何形成有意义的单位这一基础问题。
  • 自组织事件: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尝试通过基于预测惊喜的自下而上的机制来操作化自组织事件,但这与对话所需的自上而下的推理不一致。

组织函数挑战(f):从被动存储到主动学习

  • 双重记忆系统:双重记忆系统

Authors: Jiayan Nan, Wenquan Ma, Wenlong Wu, Yize Chen

Categories: cs.AI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341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341v1

Published: 2025-08-05T11:41:13Z


9. Industrial LLM-based Code Optimization under Regulation: A Mixture-of-Agents Approach

Recent advancements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for code optimization have enabled industrial platforms to automate software performance engineering at unprecedented scale and speed. Yet, organizations in regulated industries face strict constraints on which LLMs they can use - many cannot utilize commercial models due to data privacy regulations and compliance requirements, creating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for achieving high-quality code optimization while maintaining cost-effectiveness. We address this by implementing a Mixture-of-Agents (MoA) approach that directly synthesizes code from multiple specialized LLMs, comparing it against TurinTech AI’s vanilla Genetic Algorithm (GA)-based ensemble system and individual LLM optimizers using real-world industrial codebases. Our key contributions include: (1) First MoA application to industrial code optimization using real-world codebases; (2)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MoA excels with open-source models, achieving 14.3% to 22.2% cost savings and 28.6% to 32.2% faster optimization times for regulated environments; (3) Deployment guidelines demonstrating GA’s advantage with commercial models while both ensembles outperform individual LLMs; and (4) Real-world validation across 50 code snippets and seven LLM combinations, generating over 8,700 variants, addresses gaps in industrial LLM ensemble evaluation. This provides actionable guidance for organizations balancing regulatory compliance with optimization performance in production environments.

中文摘要

最近在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代码优化方面的进展,使工业平台能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自动化软件性能工程。然而,处于监管行业的组织面临着严格的约束,限制他们可以使用的LLM——许多组织无法利用商业模型,因为数据隐私法规和合规要求,这为在保持成本效益的同时实现高质量的代码优化带来了重大挑战。我们通过实施混合代理(MoA)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该方法直接从多个专业的LLM合成代码,并与TurinTech AI的基于遗传算法(GA)的原始集成系统和个别LLM优化器进行比较,使用真实世界的工业代码库。我们的主要贡献包括:(1)首次在工业代码优化中应用MoA,使用真实世界的代码库;(2)实证证据表明,MoA在开源模型上表现卓越,实现了14.3%到22.2%的成本节约和28.6%到32.2%的更快优化时间,适用于受监管的环境;(3)部署指南演示了GA在商业模型中的优势,同时集成系统的表现超越了单个LLM;(4)在50段代码和七种LLM组合中进行了真实世界验证,生成超过8,700个变体,填补了工业LLM集成评估中的空白。这为那些在生产环境中平衡合规性与优化性能的组织提供了可行的指导。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在受监管行业中,由于数据隐私法规和合规性要求限制了商业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使用,导致企业难以在保持成本效益的同时实现高质量代码优化的问题。具体而言,论文关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 监管限制下的模型选择:许多受监管的行业(如金融、医疗等)无法使用商业 LLMs,因为这些模型可能涉及数据隐私和合规性问题。这使得企业难以利用最新的 AI 技术来优化代码。
  • 代码优化的工业挑战:工业代码库通常具有复杂性,包括遗留系统、多样化的编程范式和严格的合规性要求,这些因素使得单一模型难以有效处理。
  • 优化方法的有效性验证: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竞赛编程问题或合成数据集上,缺乏对真实世界工业代码库的验证。这导致在复杂工业场景中优化方法的鲁棒性和适用性尚未得到充分证明。
  • 成本与性能的平衡:企业需要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同时,找到一种既能提高代码优化质量又能保持成本效益的方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智能体(Mixture-of-Agents, MoA)的方法,通过结合多个专业化的 LLMs 来直接合成代码,并与现有的遗传算法(GA)集成系统和单独的 LLM 优化器进行了比较。研究的目的是提供实际的指导,帮助企业在遵守监管要求的同时,实现高效的代码优化。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多个与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代码优化领域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LLM 集成方法

  • MoA 方法:论文中提到的 Mixture-of-Agents (MoA) 方法是一种先进的 LLM 集成方法,它通过构建分层架构,使每一层包含多个 LLM 代理,利用前一层的输出作为辅助信息来生成更优的代码。MoA 在指令遵循基准测试中取得了超越 GPT-4o-mini 的性能。
  • LLM 级联:这种方法通过将多个 LLM 串联起来,每个模型在前一个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以实现更高效的推理和成本控制。
  • 进化模型合并:这种方法利用遗传算法(GA)来优化模型合并的配方,通过进化搜索找到最佳的模型组合。

集成方法在代码优化中的应用

  • 代码优化中的集成学习:一些研究探索了如何将多个 LLM 结合起来以克服单一模型的局限性,例如输出不一致性和固有偏差,同时利用不同模型的能力来处理代码优化的多面性。
  • 指令遵循和推理任务中的集成方法:虽然这些方法主要在文本生成任务(如指令遵循和推理)中进行了评估,但它们为代码优化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工业代码优化平台

  • Artemis 平台:论文中提到的 Artemis AI 框架是一个工业平台,它通过多阶段过程(提取目标代码片段、多个 LLM 的独立优化以及基于搜索的最优解选择)来优化代码。该平台在真实世界的项目中实现了高达 52% 的执行时间减少。

代码优化中的 LLM 应用

  • LLM 在代码优化中的潜力:一些研究展示了 LLM 在代码优化方面的潜力,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竞赛编程问题、合成程序或优化算法上,而不是复杂的真实世界软件项目。
  • 工业代码优化中的 LLM 验证:最近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关于代码优化的语言模型研究(68%)仅在竞赛编程问题、合成程序或优化算法上进行了评估,而缺乏对复杂真实世界软件项目的验证。

性能评估方法

  • ELO 评分系统:论文中采用了基于 ELO 评分系统的 LLM 评分方法,通过成对比较优化变体来确定性能优势。这种方法比单次评分方法提供了更丰富的上下文评估,并且可以减少评分的随机性和上下文敏感性。

这些相关研究为论文中提出的 MoA 方法在工业代码优化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并且指出了现有方法在真实世界工业场景中的局限性,从而强调了进行实际验证和改进的必要性。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以下方法解决在受监管行业中实现高效代码优化的问题:

1. 提出混合智能体(Mixture-of-Agents, MoA)方法

  • 多层架构:MoA 方法采用多层架构,每一层包含多个 LLM 代理。第一层的代理并行生成不同的优化候选方案,后续层的代理利用前一层生成的所有候选方案作为上下文,进行迭代优化。最后一层的聚合器 LLM 将优化后的输出整合成一个最终的优化版本。
  • 模型组合灵活性:MoA 的架构允许灵活组合不同的 LLM,包括开源模型和商业模型。这使得 MoA 能够适应不同的监管环境,特别是在商业模型使用受限的情况下,利用开源模型进行优化。

2. 实验设计与评估

  • 数据集选择:论文选择了来自公司私有软件项目的 50 个真实世界代码片段作为评估数据集。这些代码片段涵盖了不同的复杂度、功能领域和优化潜力,确保了评估的全面性和真实性。
  • 评估方法:采用 ELO 评分系统进行成对比较,评估不同优化方法的性能。这种方法通过比较优化变体的相对性能,提供了比单次评分更可靠的评估结果。
  • 模型组合实验:设计了七种不同的 LLM 组合,模拟不同的监管环境(从完全商业模型到主要开源模型)。通过这些组合,比较了 MoA 和 GA 方法在不同模型组合下的性能、成本和时间效率。

3. 性能分析与结果

  • 性能比较:MoA 在包含更多开源模型的组合中表现优于 GA,特别是在 COMB3(2 个开源模型和 1 个商业模型)中表现最佳。GA 在完全使用商业模型的组合(如 COMB4)中表现更好。
  • 成本效益分析:MoA 在使用开源模型的组合(COMB5 和 COMB6)中比 GA 节省了 14.3% 到 22.2% 的成本。GA 在使用商业模型的组合(COMB7)中更具成本效益。
  • 时间效率分析:MoA 在所有组合中都比 GA 快 28.6% 到 32.2%,特别是在时间敏感的部署环境中具有显著优势。

4. 实际部署建议

  • 模型选择:根据可用的 LLM 组合选择合适的优化方法。如果主要使用商业模型,GA 是更好的选择;如果包含开源模型,MoA 更具优势。
  • 混合策略:对于大型代码库和开发团队,建议采用混合策略。MoA 适用于交互式开发工作流,GA 适用于大规模优化任务的批处理。
  • 动态选择:根据实时成本估计和时间约束动态选择优化方法,以实现最佳的成本效益和时间效率。

通过这些方法,论文不仅展示了 MoA 和 GA 方法在不同监管环境下的性能差异,还为工业界提供了实际的部署建议,帮助企业在遵守监管要求的同时,实现高效的代码优化。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评估混合智能体(Mixture-of-Agents, MoA)方法在工业代码优化中的有效性,特别是在受监管环境中。以下是实验的具体内容:

1. 数据集和代码选择

  • 数据来源:实验数据集由公司私有软件项目的 50 个真实世界代码片段组成,这些代码片段涵盖了不同的复杂度、功能领域和优化潜力。
  • 代码片段选择:手动选择了 50 个具有代表性的代码片段,确保它们能够全面覆盖工业优化场景,并且能够正确评估单个代码修改对运行时间的影响。

2. 评估方法

  • ELO 评分系统:采用 ELO 评分系统进行成对比较,评估不同优化方法的性能。ELO 评分系统通过比较优化变体的相对性能,提供了比单次评分更可靠的评估结果。
  • 独立评估器:使用 GPT-4o-mini 作为独立评估器,通过 ELO 评分系统对优化后的代码片段进行评分。

3. 实验设计

  • 模型组合:设计了七种不同的 LLM 组合,模拟不同的监管环境(从完全商业模型到主要开源模型)。这些组合如下表所示:

组合

模型

COMB1

Claude-v35-sonnet, Gemini-v25-flash, Llama-3-1-405b

COMB2

Claude-v35-sonnet, Mistral-large-2, GPT-o1-mini

COMB3

GPT-o1-mini, Mistral-large-2, Llama-3-1-405b

COMB4

Claude-v35-sonnet, Gemini-v25-flash, GPT-o1-mini

COMB5

Claude-v37-sonnet, Mistral-large-2, GPT-41-nano

COMB6

Deepseek-v3, Mistral-large-2, Llama-3-1-405b

COMB7

GPT-o3-mini, GPT-41-nano, Gemini-v25-pro

  • 优化方法比较:在每种模型组合下,比较了 MoA 方法、GA 方法和单独的 LLM 优化器的性能。
  • 生成代码变体:每种方法在每种模型组合下生成至少 250 个优化后的代码变体,总共生成了超过 8,750 个优化后的代码片段。

4. 性能分析

  • 性能比较:通过 ELO 评分系统对每种方法生成的代码变体进行评分,比较 MoA 和 GA 方法在不同模型组合下的性能。
  • 成本效益分析:计算每种方法在不同模型组合下的总成本,分析 MoA 和 GA 方法的成本效益。
  • 时间效率分析:记录每种方法在不同模型组合下的优化时间,分析 MoA 和 GA 方法的时间效率。

5. 实验结果

  • 性能结果:MoA 在包含更多开源模型的组合(如 COMB3)中表现优于 GA,而 GA 在完全使用商业模型的组合(如 COMB4)中表现更好。
  • 成本效益结果:MoA 在使用开源模型的组合(如 COMB5 和 COMB6)中比 GA 节省了 14.3% 到 22.2% 的成本。
  • 时间效率结果:MoA 在所有组合中都比 GA 快 28.6% 到 32.2%,特别是在时间敏感的部署环境中具有显著优势。

通过这些实验,论文提供了 MoA 和 GA 方法在不同监管环境下的性能、成本和时间效率的详细比较,为工业界提供了实际的部署建议。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在探索混合智能体(Mixture-of-Agents, MoA)方法在工业代码优化中的应用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以进一步提升优化效果、降低成本并提高方法的适应性和鲁棒性。以下是一些潜在的探索点:

1. 混合方法的改进

  • 结合 MoA 和 GA 的优势:探索将 MoA 的合成策略与 GA 的自适应终止策略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混合方法。这种混合方法可以在利用 MoA 的多样性和 GA 的高效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优化性能。
  • 动态模型选择:开发一种动态模型选择机制,根据代码片段的特性和优化需求,动态选择最适合的 LLM 组合。这可以进一步提高优化效率和质量。

2. 模型组合的优化

  • 更广泛的模型组合:尝试更多的 LLM 组合,包括不同类型的开源模型和商业模型,以进一步探索最优的模型组合策略。
  • 模型训练和微调:对开源模型进行进一步的训练和微调,以提高其在特定工业场景下的性能。这可能包括使用特定领域的数据进行训练,以减少模型的偏差和提高其适应性。

3. 性能评估的改进

  • 实际运行时性能评估:除了使用 ELO 评分系统进行相对性能评估外,还可以测量优化后的代码在实际运行环境中的性能,包括执行时间、资源消耗等。
  • 长期性能监测:对优化后的代码进行长期性能监测,以评估优化效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这有助于发现潜在的性能退化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

4. 工业场景的扩展

  • 跨行业应用:将 MoA 方法应用于更多不同的工业领域,如医疗、金融、制造业等,以验证其在不同行业中的适用性和效果。
  • 大规模代码库优化:在更大规模的代码库上测试 MoA 方法,以评估其在处理复杂和大型项目时的性能和效率。这可能需要开发更高效的算法和工具来支持大规模优化。

5. 成本效益分析的深化

  • 详细成本分析:进一步细化成本分析,包括模型训练成本、API 调用成本、计算资源成本等,以提供更全面的成本效益评估。
  • 预算约束优化:开发一种基于预算约束的优化策略,使企业在有限的预算内实现最佳的代码优化效果。这可能需要结合成本预测和优化算法来动态调整优化策略。

6. 用户交互和反馈

  • 用户反馈机制:引入用户反馈机制,让开发者能够对优化后的代码进行评估和反馈,以进一步改进优化方法。
  • 交互式优化:开发交互式优化工具,使开发者能够实时参与优化过程,提供指导和反馈,从而提高优化结果的满意度和适用性。

7. 安全性和合规性

  • 安全性和隐私保护:进一步研究如何在优化过程中保护代码的安全性和隐私,特别是在处理敏感数据时。这可能包括开发加密技术和访问控制机制。
  • 合规性验证:开发一种自动化的合规性验证工具,确保优化后的代码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法规要求。

通过这些进一步的探索,可以进一步提升 MoA 方法在工业代码优化中的应用效果,为企业在遵守监管要求的同时实现高效的代码优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Authors: Mari Ashiga, Vardan Voskanyan, Fateme Dinmohammadi, Jingzhi Gong, Paul Brookes, Matthew Truscott, Rafail Giavrimis, Mike Basios, Leslie Kanthan, Wei Jie

Categories: cs.SE, cs.AI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329v2.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329v2

Published: 2025-08-05T11:15:06Z


10. ADS-Edit: A Multimodal Knowledge Editing Dataset for Autonomous Driving Systems

Recent advancements in Large Multimodal Models (LMMs) have shown promise in Autonomous Driving Systems (ADS). However, their direct application to ADS is hindered by challenges such as misunderstanding of traffic knowledge, complex road conditions, and diverse states of vehicle.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we propose the use of Knowledge Editing, which enables targeted modifications to a model’s behavior without the need for full retraining. Meanwhile, we introduce ADS-Edit, a multimodal knowledge editing dataset specifically designed for ADS, which includes various real-world scenarios, multiple data types,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rics. We conduct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and derive several interesting conclusions. We hope that our work will contribute to the further advancement of knowledge editing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autonomous driving. Code and data are available in https://github.com/zjunlp/EasyEdit/blob/main/examples/ADSEdit.md.

中文摘要

最近在大型多模态模型(LMMs)方面的进展显示了其在自动驾驶系统(ADS)中的潜力。然而,它们在自动驾驶系统中的直接应用受到了一些挑战的限制,例如对交通知识的误解、复杂的道路状况和车辆的多种状态。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提出了知识编辑的使用,这使得可以有针对性地修改模型的行为,而无需进行全面的重新训练。同时,我们引入了ADS-Edit,这是一个专门为自动驾驶系统设计的多模态知识编辑数据集,包含各种现实场景、多种数据类型和全面的评估指标。我们进行了全面的实验,并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知识编辑在自动驾驶领域的进一步应用做出贡献。代码和数据可在https://github.com/zjunlp/EasyEdit/blob/main/examples/ADSEdit.md获取。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大型多模态模型(Large Multimodal Models, LMMs)在自动驾驶系统(Autonomous Driving Systems, ADS)中直接应用时所面临的挑战。具体问题包括:

  • 交通知识误解:通用的 LMMs 可能对交通知识存在误解,导致在自动驾驶相关任务中表现不佳。
  • 复杂多变的道路条件:现实世界中的驾驶场景高度多变,训练数据集往往无法覆盖所有边缘情况,导致模型在面对未见过的场景时性能下降。
  • 车辆运动状态的多样性:当前的 LMMs 难以预测未知且高度动态的车辆运动状态,这限制了它们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利用知识编辑(Knowledge Editing)技术,该技术能够在不需要完全重新训练的情况下,对模型的行为进行针对性的修改。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领域:

知识编辑(Knowledge Editing)

  • 参数修改方法(Parameter Modification Approaches):这些方法通过直接改变模型的内部表示来更新知识。例如:
    • Meng et al. (2022, 2023) 提出了定位和编辑 Transformer 模型中的特定记忆。
    • Fang et al. (2024b) 提出了 AlphaEdit,一种基于零空间约束的知识编辑方法。
    • Cai and Cao (2024) 提出了 O-Edit,一种正交子空间编辑方法。
    • Mitchell et al. (2022) 提出了 Fast Model Editing at Scale,一种快速大规模模型编辑方法。
    • Zhang et al. (2024c) 提出了 GeoEdit,一种几何知识编辑方法。
  • 参数保留方法(Parameter Preservation Approaches):这些方法在更新知识时保留原始参数。例如:
    • Zheng et al. (2023) 提出了 Memit,一种基于记忆的编辑方法。
    • Jiang et al. (2024) 提出了 AnyEdit,一种可以编辑语言模型中任何知识的方法。
    • Hartvigsen et al. (2023) 提出了 GRACE,一种基于离散键值适配器的终身模型编辑方法。
    • Wang et al. (2024b) 提出了 WISE,一种基于双记忆架构的编辑方法。

大型多模态模型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

  • CODA-LM (Li et al., 2024c):评估视觉语言模型在感知、预测和规划阶段的角案例。
  • DriveLM (Sima et al., 2024):通过图结构化视觉 QA 框架显式建模驾驶阶段之间的逻辑依赖关系。
  • LingoQA (Marcu et al., 2024):通过整合动作理由和场景理解扩展自由形式 QA 能力。
  • Qwen2-VL (Wang et al., 2024a):一种增强视觉语言模型,能够在任何分辨率下感知世界。
  • LLaVA-OneVision (Li et al., 2024a):一种易于视觉任务转移的模型。

这些研究为知识编辑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以下步骤来解决大型多模态模型(LMMs)在自动驾驶系统(ADS)中直接应用时所面临的挑战:

提出知识编辑(Knowledge Editing)技术

  • 定义知识编辑:知识编辑的目标是在不需要完全重新训练的情况下,对模型的行为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具体来说,给定用户输入 (x_e)(包括文本 (t_e) 和自动驾驶的多模态输入 (m_e),如图像或视频)和编辑目标 (y_e),编辑后的模型 (f_{\theta_e}) 应该在编辑范围内将 LMM 的输出修改为与编辑目标匹配,同时保留原始模型对编辑范围外输入的输出。

构建 ADS-Edit 数据集

  • 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类型(感知、理解和决策制定)、数据类型(视频、多视角图像和单图像)以及评估指标(可靠性、泛化性和局部性)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基准测试。
  • 数据收集
    • 可靠性数据构建:从 LingoQA、DriveLM 和 CODA-LM 数据集中选择数据,并通过简化答案来构建可靠性数据。
    • 泛化性数据构建:通过修改文本查询和匹配具有相同问答对的多模态数据来构建泛化性数据。
    • 局部性数据构建:从 Natural Questions 数据集中选择文本局部性数据,从 VQAv2 数据集中选择多模态局部性数据。
  • 质量控制:通过人工验证和校准确保数据质量,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实验评估

  • 实验设置:在最先进的 LMMs(LLaVA-OneVision 和 Qwen2-VL)上进行实验,测试四种经典的知识编辑基线方法(Prompt、AdaLora、GRACE 和 WISE)。
  • 单次编辑结果
    • 可靠性:GRACE 和 WISE 在可靠性方面表现出色,GRACE 在两个模型上均实现了 100% 的修改率。
    • 泛化性:Prompt 和 WISE 在泛化性方面表现较好,能够稳定地泛化到其他驾驶场景。
    • 局部性:GRACE 和 WISE 在局部性方面表现出色,能够较好地保留原始模型的行为。
  • 终身编辑结果
    • 可靠性与泛化性:随着编辑次数的增加,所有基线方法的性能逐渐下降,但 WISE 作为基于记忆的方法,有效缓解了知识遗忘现象。
    • 局部性:保留原始参数的方法(如 WISE 和 GRACE)在局部性方面表现良好,而 Prompt 方法由于受到额外输入的干扰,局部性表现较差。

分析与结论

  • 模型比较:LLaVA-OneVision 在大多数指标上表现优于 Qwen2-VL,尤其是在可靠性和泛化性方面。
  • 场景类型:知识编辑方法在不同驾驶场景(感知、理解和决策制定)中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
  • 数据类型:视频数据在知识编辑中表现较好,尤其是 WISE 方法,能够有效平衡处理速度和性能。
  • 视频帧数的影响:减少视频帧数可以提高处理速度,同时对编辑性能的影响较小。

通过这些步骤,论文不仅提出了一个针对自动驾驶系统的知识编辑数据集 ADS-Edit,还系统地评估了不同知识编辑方法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有效性,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和方向。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进行了以下实验来评估知识编辑方法在自动驾驶系统(ADS)中的应用效果:

实验设置

  • 模型选择:使用了两种最先进的大型多模态模型(LMMs):LLaVA-OneVision 和 Qwen2-VL。这两种模型都使用 Qwen2-7B 作为其语言模型组件。
  • 知识编辑方法:测试了四种经典的知识编辑基线方法:Prompt、AdaLora、GRACE 和 WISE。
  • 评估场景:在单次编辑(Single Editing)和终身编辑(Lifelong Editing)两种场景下进行评估。
    • 单次编辑:每次接收一个驾驶数据实例后立即更新和评估模型。
    • 终身编辑:模拟真实驾驶场景,连续收集多个驾驶数据实例,将这些知识连续整合到模型中,然后进行评估。

实验结果

单次编辑结果

  • 可靠性(Reliability)
    • GRACE 在 LLaVA-OneVision 和 Qwen2-VL 上均实现了 100% 的修改率。
    • Prompt 的可靠性表现次之,但受到多模态输入干扰的影响,表现不如单模态场景。
    • AdaLora 在有限的训练周期内难以通过参数更新实现满意的可靠性。
  • 泛化性(Generality)
    • Prompt 和 WISE 在泛化性方面表现较好,能够稳定地泛化到其他驾驶场景。
    • GRACE 的泛化性表现最差,准确率低于 30%,这可能是由于其代码库难以捕捉长序列多模态输入的表示差异。
    • AdaLora 在泛化性方面也表现不佳。
  • 局部性(Locality)
    • GRACE 和 WISE 在局部性方面表现出色,能够较好地保留原始模型的行为。
    • AdaLora 和 Prompt 在局部性方面表现较差,尤其是 Prompt 在多模态局部性方面表现更差。

终身编辑结果

  • 可靠性与泛化性
    • 随着编辑次数的增加,所有基线方法的性能逐渐下降,但 WISE 作为基于记忆的方法,有效缓解了知识遗忘现象。
    • Prompt 在 250 和 500 次更新时表现良好,但在 750 次更新后触发了内存不足(OOM)错误。
    • GRACE 由于多模态输入的长序列表示难以区分,导致终身编辑性能不佳。
  • 局部性
    • 保留原始参数的方法(如 WISE 和 GRACE)在局部性方面表现良好,能够保持 100% 的性能。
    • AdaLora 由于采用低秩矩阵更新参数,对原始参数的影响较小,因此在局部性方面表现较好。
    • Prompt 方法由于受到额外输入的干扰,局部性表现较差。

分析与结论

  • 模型比较:LLaVA-OneVision 在大多数指标上表现优于 Qwen2-VL,尤其是在可靠性和泛化性方面。
  • 场景类型:知识编辑方法在不同驾驶场景(感知、理解和决策制定)中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
  • 数据类型:视频数据在知识编辑中表现较好,尤其是 WISE 方法,能够有效平衡处理速度和性能。
  • 视频帧数的影响:减少视频帧数可以提高处理速度,同时对编辑性能的影响较小。

这些实验结果为理解不同知识编辑方法在自动驾驶场景中的表现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并指出了当前方法的局限性和未来改进的方向。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在知识编辑技术应用于自动驾驶系统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1. 其他数据类型和任务

  • 轨迹预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视觉问答(VQA)数据上,未来可以探索如何将知识编辑应用于轨迹预测任务。例如,如何成功地将预测位置坐标作为知识更新到 LMMs 中,并评估其泛化能力。
  • 多模态数据融合:除了视频、多视角图像和单图像,还可以探索其他多模态数据类型,如激光雷达(LiDAR)数据、雷达数据等,以进一步提升模型在复杂驾驶场景中的表现。

2. 更大规模的模型和方法

  • 更大规模的 LMMs:由于资源限制,当前实验仅在较小规模的 LMMs 上进行。未来可以在更大规模的 LMMs 上进行实验,以评估知识编辑方法在更复杂模型中的表现。
  • 资源密集型编辑方法:目前未测试需要更多资源的编辑方法,如 MEND 和 SERAC。这些方法可能在更大规模的模型上表现出更好的性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3. 编辑方法的改进

  • 多模态编辑方法:当前的编辑方法主要集中在文本或单模态数据上,未来可以开发专门针对多模态数据的编辑方法,以更好地处理视觉和文本信息的融合。
  • 动态编辑策略:开发动态编辑策略,使模型能够根据实时驾驶场景动态调整知识编辑的策略,以提高编辑效率和效果。

4. 性能优化

  • 计算效率:当前的编辑方法在处理多模态输入时可能会遇到计算效率问题,尤其是当输入数据量较大时。未来可以探索更高效的编辑方法,以减少计算资源的消耗。
  • 长期稳定性:在终身编辑场景中,模型的长期稳定性是一个关键问题。未来可以研究如何进一步减少知识遗忘现象,提高模型在连续更新过程中的稳定性。

5. 实际应用和部署

  • 实时性:在实际自动驾驶系统中,模型需要在实时环境中快速做出决策。未来可以研究如何优化知识编辑方法,以满足实时性要求。
  • 安全性: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未来可以研究如何通过知识编辑技术提高模型在面对未知和复杂场景时的安全性,例如通过引入安全约束和验证机制。

6. 跨领域应用

  • 其他自动驾驶相关任务:除了视觉问答和轨迹预测,还可以探索知识编辑在其他自动驾驶相关任务中的应用,如路径规划、环境感知等。
  • 跨领域知识迁移:研究如何将知识编辑技术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医疗、金融等,以实现跨领域的知识迁移和更新。

7. 评估指标和基准

  • 更全面的评估指标:当前的评估指标主要集中在可靠性、泛化性和局部性。未来可以开发更全面的评估指标,以更准确地评估知识编辑方法的性能。
  • 扩展基准数据集:ADS-Edit 数据集虽然已经涵盖了多种场景和数据类型,但仍有扩展空间。未来可以进一步丰富数据集,包括更多的边缘案例和复杂场景,以更全面地评估模型的性能。

这些方向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有望进一步推动知识编辑技术在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应用和发展。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Authors: Chenxi Wang, Jizhan Fang, Xiang Chen, Bozhong Tian, Ziwen Xu, Huajun Chen, Ningyu Zhang

Categories: cs.CL, cs.AI, cs.CV, cs.LG, cs.MM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3.20756v3.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3.20756v3

Published: 2025-03-26T17:45:29Z


AI Domain Papers

1. PAC Apprenticeship Learning with Bayesian Active Invers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s AI systems become increasingly autonomous, reliably aligning their decision-making to human preferences is essential. Invers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RL) offers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infer preferences from demonstrations. These preferences can then be used to produce an apprentice policy that performs well on the demonstrated task. However, in domains like autonomous driving or robotics, where errors can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 we need not just good average performance but reliable policies with formal guarantees — yet obtaining sufficient human demonstrations for reliability guarantees can be costly. Active IRL addresses this challenge by strategically selecting the most informative scenarios for human demonstration. We introduce PAC-EIG, an information-theoretic acquisition function that directly targets probably-approximately-correct (PAC) guarantees for the learned policy — providing the first such theoretical guarantee for active IRL with noisy expert demonstrations. Our method maximises information gain about the regret of the apprentice policy, efficiently identifying states requiring further demonstration. We also present Reward-EIG as an alternative when learning the reward itself is the primary objective. Focusing on finite state-action spaces, we prove convergence bounds, illustrate failure modes of prior heuristic methods, and demonstrate our method’s advantages experimentally.

中文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系统日益自主,可靠地将其决策与人类偏好对齐变得至关重要。逆向强化学习(IRL)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方法来从示范中推断偏好。这些偏好可以用于生成在演示任务上表现良好的学徒策略。然而,在像自动驾驶或机器人这样的领域,错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我们不仅需要良好的平均表现,还需要具有正式保证的可靠策略——然而,获得足够的人类示范以满足可靠性保证可能是昂贵的。主动IRL通过战略性地选择最具信息量的场景进行人类示范来解决这一挑战。我们引入了PAC-EIG,一种信息理论获取函数,直接针对学习策略的可能近似正确(PAC)保证——这是首次为带有噪声专家示范的主动IRL提供此类理论保证。我们的方法最大化有关学徒策略后悔的信息增益,高效地识别需要进一步示范的状态。当学习奖励本身是主要目标时,我们也提供了奖励EIG作为替代方案。专注于有限的状态-动作空间,我们证明了收敛界限,说明了先前启发式方法的失败模式,并在实验中展示了我们方法的优势。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在人工智能系统中,如何可靠地将决策与人类偏好对齐的问题。具体来说,它关注的是如何通过逆强化学习(Invers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RL)从人类的示范中推断出人类的偏好,并据此生成表现良好的学徒策略(apprentice policy)。特别是在像自动驾驶或机器人技术等关键领域,错误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平均性能,而是具有形式化保证的可靠策略。然而,获取足够的人类示范以确保可靠性是成本高昂的。因此,论文提出了一种主动逆强化学习(Active IRL)的方法,通过战略性地选择最有信息量的情景来获取人类示范,以解决这一挑战。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

逆强化学习(IRL)的基础研究

  • Russell (1998):首次提出了IRL的概念,是该领域的开创性工作。
  • Kalman (1964):提出了与IRL密切相关的逆最优控制问题。
  • Ramachandran & Amir (2007):引入了贝叶斯逆强化学习(Bayesian IRL)的公式化方法,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主动逆强化学习(Active IRL)的研究

  • Lopes et al. (2009):首次提出了主动IRL的概念,提出了一种基于专家策略熵的获取函数,用于查询状态以获取动作标注。
  • Brown et al. (2018):提出了一种基于风险感知的方法,通过最大化策略损失的δ-风险值来选择查询状态。
  • Metelli et al. (2021):提供了一种理论处理方法,假设专家示范是完全最优的,但这一假设较强,限制了其适用性。
  • Kweon et al. (2023):提出了一种基于轨迹的主动IRL方法,但存在可能陷入无信息状态的问题,导致学习过程停滞。

其他相关研究

  • Losey & O’Malley (2018)Lindner et al. (2022):通过合成策略来探索环境,然后由专家进行标注,而不是直接让专家生成轨迹。
  • Buening et al. (2024):在IRL中查询完整轨迹,但在每一步中从一组转移函数中选择转移函数。
  • Büning et al. (2022):在涉及两个合作自主智能体的不同背景下查询完整轨迹。
  • Sadigh et al. (2017):要求专家提供两个样本轨迹之间的相对偏好,适用于提供高质量示范对人类来说困难的情况。
  • Komanduru & Honorio (2021):给出了IRL样本复杂度的第一个下界,假设专家策略是完全理性的。
  • Metelli et al. (2021, 2023):关注在转移动态也仅被估计的设置中恢复可行奖励集的问题,并解决学习奖励在不同动态环境中的可转移性问题。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提出一种新的主动逆强化学习(Active IRL)方法来解决如何从有限的人类示范中学习出具有可靠性能保证的策略的问题。该方法的核心是两个基于信息增益(Expected Information Gain, EIG)的获取函数:PAC-EIGReward-EIG。以下是详细的解决方案:

PAC-EIG: 针对可靠策略的信息增益

  • 目标:生成一个在高概率((1 - \delta))下,策略的遗憾(regret)被限制在 (\epsilon) 以内的大概率近似正确(PAC) 学徒策略。
  • 方法
    • 定义学徒策略在状态 (s) 下的即时遗憾(immediate regret) (R^*_\pi(s)) 为最优行为与学徒策略行为之间的价值损失。
    • 将即时遗憾离散化为三类:正确(correct)、近似正确(approximately correct)、不正确(not correct)。
    • 通过最大化关于这些离散化遗憾值的期望信息增益来选择查询的初始状态: [ \alpha_{\text{PAC-EIG}}(s_0) = I(\tau; E_\pi|s_0, D_n) ] 其中,(\tau) 是从 (s_0) 开始的专家轨迹,(E_\pi) 表示所有状态-动作对的离散化遗憾。
    • 使用贝叶斯IRL后验分布中的 Q 值样本,通过蒙特卡洛估计来计算上述互信息。

Reward-EIG: 当学习奖励本身是主要目标时的获取函数

  • 目标:当主要兴趣在于奖励函数本身时,例如理解动物行为或人类偏好。
  • 方法
    • 最大化关于奖励参数的期望信息增益: [ \alpha_{\text{Reward-EIG}}(s_0) = I(\tau; r|s_0, D_n) ]
    • 通过专家轨迹 (\tau) 来减少对奖励参数的后验不确定性。

理论保证

  • 收敛界限:论文证明了在有限状态和动作空间下,使用 PAC-EIG 方法达到 PAC 条件所需的专家示范的期望数量是有限的,并给出了具体的上界。这为学徒策略的性能提供了理论保证。
  • 失败模式分析:论文还展示了先前启发式方法在某些情况下的失败模式,例如某些方法可能会陷入查询无信息状态的循环,导致学习过程停滞。

实验验证

  • 实验设置:在一组网格世界环境中进行了实验,包括结构化环境和随机奖励的环境,分别测试了查询单个状态标注和查询完整轨迹的情况。
  • 结果:实验结果表明,PAC-EIG 和 Reward-EIG 方法在减少奖励后验熵和降低学徒策略遗憾方面均优于或至少匹配先前的方法。特别是 PAC-EIG 方法在达到 PAC 条件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通过上述方法,论文不仅提供了一种新的主动 IRL 方法,还为学徒策略的性能提供了理论上的 PAC 保证,同时在实验中验证了其有效性。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设计了一系列的实验来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实验在不同的网格世界环境中进行,以评估两种提出的获取函数(PAC-EIG 和 Reward-EIG)在奖励学习和学徒策略学习两个目标上的表现。以下是实验的具体设置和结果:

实验设置

环境

  1. 结构化网格世界

    • 尺寸为 6x6。
    • 包含一个已知的目标状态,奖励为 +100。
    • 包含三种障碍类型,其奖励未知,且在 [-100, 0] 之间均匀分布。
    • 包含一个“监狱”状态,所有动作都等效,且无法离开该状态。
    • 初始状态分布是固定的,有两个初始状态。
  2. 随机网格世界

    • 10x10 网格世界,有两个初始状态。
    • 每个状态的奖励从先验分布 (N(0, 3)) 中随机抽取。
    • 初始状态分布固定在两个初始状态上。
  3. 随机网格世界

    • 8x8 网格世界,初始状态分布均匀。
    • 每个状态的奖励从先验分布 (N(0, 3)) 中随机抽取。

参数设置

  • 折扣因子 (\gamma):0.9。
  • Boltzmann 系数 (\beta):在不同环境中分别设置为 4、2、4。
  • PAC 条件:((1 - \gamma)\epsilon = 0.01)。
  • 查询次数:150 次。

基准方法

  • 随机采样:随机选择初始状态。
  • 行动熵(Action Entropy):基于专家动作概率的熵。
  • ActiveVaR:基于风险感知的方法,查询初始状态以最大化策略损失的 δ-风险值。
  • Policy Entropy:基于专家策略的熵。

实验结果

结构化网格世界

  • 奖励学习目标:PAC-EIG 和 Reward-EIG 在减少奖励后验熵方面表现优于行动熵方法。
  • 学徒策略学习目标:PAC-EIG 在减少学徒策略的真正遗憾和后验遗憾方面表现优于其他方法,能够在 10 步内学习到最优策略。

10x10 随机网格世界(单个状态标注)

  • 奖励学习目标:PAC-EIG 和 Reward-EIG 在减少奖励后验熵方面表现优于行动熵方法。
  • 学徒策略学习目标:PAC-EIG 在减少学徒策略的真正遗憾和后验遗憾方面表现优于其他方法,能够在 50 步内达到零真正遗憾和满足 PAC 条件。

8x8 随机网格世界(单个状态标注)

  • 奖励学习目标:PAC-EIG 和 Reward-EIG 在减少奖励后验熵方面表现优于行动熵方法。
  • 学徒策略学习目标:PAC-EIG 在减少学徒策略的真正遗憾和后验遗憾方面表现优于其他方法。

8x8 随机网格世界(完整轨迹标注)

  • 奖励学习目标:PAC-EIG 和 Reward-EIG 在减少奖励后验熵方面表现优于行动熵方法。
  • 学徒策略学习目标:PAC-EIG 在减少学徒策略的真正遗憾和后验遗憾方面表现优于其他方法。

关键结论

  • PAC-EIG 和 Reward-EIG 在奖励学习和学徒策略学习两个目标上均优于或至少匹配先前的方法
  • PAC-EIG 方法在达到 PAC 条件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能够在有限的查询次数内生成具有可靠性能保证的学徒策略。
  • 实验结果支持了论文提出的理论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提出了 PAC-EIG 和 Reward-EIG 两种新的主动逆强化学习(Active IRL)方法,并在有限状态和动作空间的网格世界环境中进行了实验验证。尽管这些方法在实验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性能,但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1. 连续状态和动作空间的扩展

  • 当前限制:论文中的方法主要关注有限状态和动作空间。在实际应用中,许多环境(如自动驾驶和机器人技术)具有连续的状态和动作空间。
  • 进一步探索:研究如何将 PAC-EIG 和 Reward-EIG 方法扩展到连续状态和动作空间。这可能需要开发新的采样策略和信息增益的计算方法,以处理连续空间中的复杂性。

2. 多智能体环境中的应用

  • 当前限制:论文中的方法主要关注单智能体环境。在多智能体环境中,每个智能体的行为可能受到其他智能体的影响。
  • 进一步探索:研究如何将主动 IRL 方法应用于多智能体环境,例如通过考虑其他智能体的行为来选择最信息量丰富的查询。这可能需要开发新的模型和算法来处理多智能体之间的交互。

3. 动态环境中的适应性

  • 当前限制:论文中的方法假设环境是静态的,即环境的动态特性不会随时间改变。
  • 进一步探索:研究如何使主动 IRL 方法适应动态环境,例如通过在线学习和动态调整获取函数来应对环境的变化。这可能需要开发新的算法来处理动态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变化。

4. 奖励函数的复杂性

  • 当前限制:论文中的方法假设奖励函数是相对简单的,并且可以通过有限的示范数据进行学习。
  • 进一步探索:研究如何处理更复杂的奖励函数,例如那些包含多个目标和约束的奖励函数。这可能需要开发新的模型和算法来处理复杂的奖励结构。

5. 计算效率的提升

  • 当前限制:尽管论文中的方法在理论上具有良好的性能,但在实际应用中,计算信息增益可能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
  • 进一步探索:研究如何提高计算效率,例如通过开发更高效的采样方法或利用近似技术来减少计算负担。这可能需要结合先进的计算技术和优化方法。

6. 理论保证的进一步加强

  • 当前限制:论文提供了 PAC-EIG 方法的理论保证,但这些保证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过于保守。
  • 进一步探索: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理论保证,例如通过开发更紧的界限或考虑更一般的假设。这可能需要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新的数学工具。

7. 实际应用中的验证

  • 当前限制:论文中的方法主要在网格世界环境中进行了验证,这些环境相对简单且高度理想化。
  • 进一步探索:在更实际的应用场景中验证这些方法的有效性,例如在自动驾驶、机器人技术或医疗领域。这可能需要与领域专家合作,开发适合实际应用的实验设置和评估指标。

8. 与其他学习方法的结合

  • 当前限制:论文中的方法主要关注主动 IRL,但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结合其他学习方法,如强化学习、监督学习或元学习。
  • 进一步探索:研究如何将主动 IRL 方法与其他学习方法结合,例如通过开发混合学习框架来充分利用不同方法的优势。这可能需要开发新的算法和模型来处理多种学习方法的集成。

通过这些进一步的探索,可以将主动 IRL 方法推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并提高其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和效率。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本文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动逆强化学习(Active Inverse Reinforcement Learning, IRL)方法,旨在从有限的人类示范中学习出具有可靠性能保证的策略。该方法通过两个基于信息增益(Expected Information Gain, EIG)的获取函数——PAC-EIGReward-EIG——来实现这一目标。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概述:

研究背景

随着人工智能系统日益自主化,确保其决策与人类偏好一致变得至关重要。逆强化学习(IRL)提供了一种从人类示范中推断偏好的方法,进而生成在示范任务上表现良好的学徒策略。然而,在自动驾驶或机器人等关键领域,错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因此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平均性能,而是具有形式化保证的可靠策略。获取足够的人类示范以确保可靠性是成本高昂的,主动IRL通过战略性地选择最有信息量的情景来获取人类示范,以解决这一挑战。

研究方法

文章提出了PAC-EIG和Reward-EIG两种获取函数,分别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

PAC-EIG: 针对可靠策略的信息增益

  • 目标:生成一个在高概率((1 - \delta))下,策略的遗憾(regret)被限制在 (\epsilon) 以内的大概率近似正确(PAC) 学徒策略。
  • 方法:通过最大化关于离散化遗憾值的期望信息增益来选择查询的初始状态。遗憾值被离散化为三类:正确(correct)、近似正确(approximately correct)、不正确(not correct)。具体获取函数为: [ \alpha_{\text{PAC-EIG}}(s_0) = I(\tau; E_\pi|s_0, D_n) ] 其中,(\tau) 是从 (s_0) 开始的专家轨迹,(E_\pi) 表示所有状态-动作对的离散化遗憾。

Reward-EIG: 当学习奖励本身是主要目标时的获取函数

  • 目标:当主要兴趣在于奖励函数本身时,例如理解动物行为或人类偏好。
  • 方法:最大化关于奖励参数的期望信息增益: [ \alpha_{\text{Reward-EIG}}(s_0) = I(\tau; r|s_0, D_n) ] 通过专家轨迹 (\tau) 来减少对奖励参数的后验不确定性。

实验

文章通过一系列网格世界实验来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环境包括结构化网格世界和随机奖励的网格世界,分别测试了查询单个状态标注和查询完整轨迹的情况。

实验设置

  • 环境
    • 结构化网格世界:6x6 网格,包含目标状态、障碍类型和监狱状态。
    • 随机网格世界:10x10 网格,两个初始状态,奖励从 (N(0, 3)) 中随机抽取。
    • 随机网格世界:8x8 网格,初始状态分布均匀,奖励从 (N(0, 3)) 中随机抽取。
  • 参数设置
    • 折扣因子 (\gamma = 0.9)。
    • Boltzmann 系数 (\beta) 分别设置为 4、2、4。
    • PAC 条件:((1 - \gamma)\epsilon = 0.01)。
    • 查询次数:150 次。
  • 基准方法
    • 随机采样。
    • 行动熵(Action Entropy)。
    • ActiveVaR。
    • Policy Entropy。

实验结果

  • 结构化网格世界
    • 奖励学习目标:PAC-EIG 和 Reward-EIG 在减少奖励后验熵方面表现优于行动熵方法。
    • 学徒策略学习目标:PAC-EIG 在减少学徒策略的真正遗憾和后验遗憾方面表现优于其他方法,能够在 10 步内学习到最优策略。
  • 10x10 随机网格世界(单个状态标注)
    • 奖励学习目标:PAC-EIG 和 Reward-EIG 在减少奖励后验熵方面表现优于行动熵方法。
    • 学徒策略学习目标:PAC-EIG 在减少学徒策略的真正遗憾和后验遗憾方面表现优于其他方法,能够在 50 步内达到零真正遗憾和满足 PAC 条件。
  • 8x8 随机网格世界(单个状态标注)
    • 奖励学习目标:PAC-EIG 和 Reward-EIG 在减少奖励后验熵方面表现优于行动熵方法。
    • 学徒策略学习目标:PAC-EIG 在减少学徒策略的真正遗憾和后验遗憾方面表现优于其他方法。
  • 8x8 随机网格世界(完整轨迹标注)
    • 奖励学习目标:PAC-EIG 和 Reward-EIG 在减少奖励后验熵方面表现优于行动熵方法。
    • 学徒策略学习目标:PAC-EIG 在减少学徒策略的真正遗憾和后验遗憾方面表现优于其他方法。

关键结论

  • PAC-EIG 和 Reward-EIG 在奖励学习和学徒策略学习两个目标上均优于或至少匹配先前的方法
  • PAC-EIG 方法在达到 PAC 条件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能够在有限的查询次数内生成具有可靠性能保证的学徒策略。
  • 实验结果支持了论文提出的理论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 连续状态和动作空间的扩展:将方法扩展到连续状态和动作空间。
  • 多智能体环境中的应用:研究在多智能体环境中的应用。
  • 动态环境中的适应性:研究如何使方法适应动态环境。
  • 奖励函数的复杂性:处理更复杂的奖励函数。
  • 计算效率的提升:提高计算信息增益的效率。
  • 理论保证的进一步加强:进一步加强理论保证。
  • 实际应用中的验证:在实际应用中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 与其他学习方法的结合:将主动 IRL 方法与其他学习方法结合。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A: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Ondrej Bajgar, Dewi S. W. Gould, Jonathon Liu, Alessandro Abate, Konstantinos Gatsis, Michael A. Osborne

Categories: cs.LG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693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693v1

Published: 2025-08-05T17:59:56Z


2. Learning quadratic neural networks in high dimensions: SGD dynamics and scaling laws

We study the optimization and sample complexity of gradient-based training of a two-layer neural network with quadratic activation function in the high-dimensional regime, where the data is generated as $y \propto \sum{j=1}^{r}\lambda_j \sigma\left(\langle \boldsymbol{\theta_j}, \boldsymbol{x}\rangle\right), \boldsymbol{x} \sim N(0,\boldsymbol{I}_d)$, $\sigma$ is the 2nd Hermite polynomial, and $\lbrace\boldsymbol{\theta}_j \rbrace{j=1}^{r} \subset \mathbb{R}^d$ are orthonormal signal directions. We consider the extensive-width regime $r \asymp d^\beta$ for $\beta \in [0, 1)$, and assume a power-law decay on the (non-negative) second-layer coefficients $\lambda_j\asymp j^{-\alpha}$ for $\alpha \geq 0$. We present a sharp analysis of the SGD dynamics in the feature learning regime, for both the population limit and the finite-sample (online) discretization, and derive scaling laws for the prediction risk that highlight the power-law dependencies on the optimization time, sample size, and model width. Our analysis combines a precis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ssociated matrix Riccati differential equation with novel matrix monotonicity arguments to establish convergence guarantees for the infinite-dimensional effective dynamics.

中文摘要

我们研究了在高维状态下具有二次激活函数的两层神经网络的基于梯度训练的优化和样本复杂度,其中数据生成为$y \propto \sum{j=1}^{r}\lambda_j \sigma\left(\langle \boldsymbol{\theta_j}, \boldsymbol{x}\rangle\right), \boldsymbol{x} \sim N(0,\boldsymbol{I}_d)$, $\sigma$ 是第二 Hermite 多项式, 和 $\lbrace\boldsymbol{\theta}_j \rbrace{j=1}^{r} \subset \mathbb{R}^d$ 是正交信号方向。我们考虑 $\beta \in [0, 1)$ 的宽宽度制度 \asymp d^\beta$ $r,并假设 $\alpha \geq 0$ 的(非负)第二层系数 $\lambda_j\asymp j^{-\alpha}$ 的幂律衰减。我们对特征学习制度中的SGD动态进行了敏锐的分析,包括总体限制和有限样本(在线)离散化,并推导出预测风险的缩放定律,突出了对优化时间、样本量和模型宽度的幂律依赖性。我们的分析将相关矩阵Riccati微分方程的精确表征与新的矩阵单调性论证相结合,为无限维有效动力学建立了收敛保证。

LLM Analysis

LLM Analysis Failed: Error: 抓取失败: Waiting failed: 30000ms exceeded

Authors: Gérard Ben Arous, Murat A. Erdogdu, N. Mert Vural, Denny Wu

Categories: stat.ML, cs.LG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688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688v1

Published: 2025-08-05T17:57:56Z


3. ProRefine: Inference-Time Prompt Refinement with Textual Feedback

Agentic workflows, where multiple AI agents collaborate to accomplish complex tasks like reasoning or planning, play a substantial role in many cutting-edge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and continue to fascinate researchers across nearly all fields for their potential to accomplish expensive, complex tasks that, until recently, only humans have been trusted to do. These workflows depend critically on the prompts used to provide the roles models play in such workflows. Poorly designed prompts that fail even slightly to guide individual agents can lead to sub-optimal performance that may snowball within a system of agents, limiting their reliability and scalability. To address this important problem of inference-time prompt optimization, we introduce ProRefine, an innovative inference-time optimization method that uses an agentic loop of LLMs to generate and apply textual feedback. ProRefine dynamically refines prompts for multi-step reasoning tasks without additional training or ground truth labels. Evaluated on five benchmark mathematical reasoning datasets, ProRefine significantly surpasses zero-shot Chain-of-Thought baselines by 3 to 37 percentage points. This approach not only boosts accuracy but also allows smaller models to approach the performance of their larger counterparts. This highlights its potential for building more cost-effective and powerful hybrid AI systems, thereby democratizing access to high-performing AI.

中文摘要

多元智能工作流程,其中多个AI代理协作完成复杂任务,比如推理或规划,在许多前沿商业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因其能够完成直到最近只有人类被信任去做的昂贵复杂任务而继续吸引着几乎所有领域的研究者。这些工作流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用于提供角色模型在这种工作流程中的作用的提示。设计不当的提示,即使稍微未能引导个别代理,也会导致次优的表现,这在代理系统中可能会导致表现的不良循环,限制其可靠性和可扩展性。为了解决这个重要的推理时间提示优化问题,我们引入了ProRefine,一种创新的推理时间优化方法,该方法使用基于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代理循环生成和应用文本反馈。ProRefine动态优化多步骤推理任务的提示,而无需额外的训练或真实标签。在五个基准数学推理数据集上的评估结果表明,ProRefine在零-shot思维链基线的基础上显著提升了3到37个百分点的性能。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准确性,还使得较小的模型能够接近其较大模型的表现。这突显了它构建更具成本效益和强大性能的混合AI系统的潜力,从而使高性能AI的访问更加民主化。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在多智能体协作(agentic workflows)中,由于提示(prompts)设计不佳导致的错误传播和次优性能问题。具体来说,论文指出:

  • 问题背景:在多智能体协作中,多个AI智能体需要协同完成复杂的任务,如推理或规划。然而,这些工作流程常常因为提示设计不佳而无法有效地指导各个智能体,从而限制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 关键挑战:传统的提示优化方法需要训练数据或真实标签,这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难以获取,尤其是在需要快速适应新任务或资源受限的环境中。此外,这些方法通常依赖于对模型内部参数的访问,对于黑盒模型(只能通过API访问)并不适用。
  • 目标:论文提出了一种名为ProRefine的创新方法,旨在通过利用大型语言模型(LLMs)生成的文本反馈,在推理时(inference-time)动态优化提示,而无需额外的训练或真实标签。这种方法的目标是提高AI系统的准确性和性能,同时使较小的模型能够达到与较大模型相当的性能,从而实现更高效和可扩展的AI部署,并推动高性能AI的普及化。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多个与ProRefine相关的研究领域和具体工作,以下是主要的相关研究:

1. 提示优化(Prompt Optimization)

  • AutoPrompt [34]:使用基于梯度的搜索来生成提示,将任务重新表述为填空问题,适用于情感分析等任务。但需要训练数据和梯度访问,限制了其在黑盒模型中的应用。
  • RLPrompt [7]:采用强化学习技术优化离散文本提示,需要训练数据和模型的内部访问权限。
  • 其他自动提示优化方法:如 [22, 27, 46, 47, 50],这些方法利用LLMs自身生成提示,但通常需要训练数据或模型内部参数的访问权限。

2. LLMs作为评估者(LLMs as Judges/Evaluators)

  • 多项研究 [3, 4, 17, 20, 41, 43, 49, 51]:探索LLMs在评估文本质量、正确性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对于自动化模型开发和部署至关重要。
  • TextGrad [48]:通过文本反馈优化复合AI系统中的个体组件性能,但需要监督式微调,依赖于训练数据。

3. 自反馈与迭代改进(Self-Feedback and Iterative Refinement)

  • Self-Refine [21]:LLM生成输出和反馈,并使用反馈进行改进。这种方法与ProRefine类似,但ProRefine专注于提示优化,而不是直接修改输出。
  • 其他相关工作 [8, 15, 28, 29, 32, 42]:探索自反馈和强化学习在模型改进中的应用。

4. 推理时方法(Inference-time Methods)

  • 多智能体辩论(Multi-agent Debate) [9]:通过多智能体之间的辩论来提高模型性能,属于推理时方法。
  • S1: Simple Test-time Scaling [24]:研究如何在测试时通过调整模型计算资源来提高性能。

5. 推理和数学问题解决(Reasoning and Math Problem Solving)

  • Chain-of-Thought (CoT) Prompting [45]:通过将复杂任务分解为更小的步骤来模拟人类问题解决过程,ProRefine在此基础上通过动态优化提示来进一步提升性能。
  • RL4F [1]:使用强化学习生成自然语言反馈,以修复模型输出。
  • Training Verifiers [6]:训练验证器来解决数学问题,验证器可以是基于结果的或基于过程的。

6. 其他相关研究

  • Constitutional AI [2]:通过AI反馈实现无害性,强调了反馈在模型改进中的作用。
  • Human Feedback [11, 14, 26, 44]:研究人类反馈在AI对齐中的作用,强调了人类反馈的稀缺性和主观性。
  • 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 (RLHF) [5]:使用人类反馈进行强化学习,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 (PPO) [33] 是一种流行的微调LLMs的方法。

这些相关研究为ProRefine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ProRefine通过结合这些领域的最新进展,提出了一种在推理时利用文本反馈动态优化提示的新方法,从而在多步推理任务中显著提高了LLMs的性能。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提出一种名为 ProRefine(Inference-time Prompt Refinement with Textual Feedback)的创新方法来解决多智能体协作中由于提示设计不佳导致的性能问题。ProRefine 的核心思想是在推理时(inference-time)利用大型语言模型(LLMs)生成的文本反馈来动态优化提示,而无需额外的训练或真实标签。以下是 ProRefine 解决问题的具体步骤和机制:

1. ProRefine 的工作原理

ProRefine 通过三个主要组件协同工作来优化提示:

  • LLMtask:执行任务的 LLM,基于当前提示生成初始和后续输出。
  • LLMfeedback:提供对 LLMtask 输出的详细反馈,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 LLMoptimizer:根据反馈优化提示,确保提示更符合任务要求。

算法流程

ProRefine 的算法流程如下:

  1. 初始化:从一个初始提示 ( p ) 和查询 ( q ) 开始,设置生成和优化过程的参数(每步生成的标记数 ( k ) 和最大步数 ( n ))。
  2. 生成和反馈循环
    • 使用 LLMtask 根据当前提示 ( p^* ) 和查询 ( q ) 生成输出 ( o_i )(限制为 ( k ) 个标记)。
    • LLMfeedback 评估生成的输出 ( o_i ) 并提供文本反馈 ( f_i )。
    • LLMoptimizer 使用反馈 ( f_i ) 优化提示 ( p^* )。
  3. 终止条件:循环继续,直到达到最大步数 ( n ) 或在输出中检测到结束标记(EOS_token)。

2. 统一验证器和反馈

在推理时,验证器的作用是判断模型输出的正确性。ProRefine 在实验中使用了 Llama3.1-70B-instruct 模型同时作为反馈机制(LLMfeedback)和验证器。验证器评估 LLMtask 的初始输出,如果输出被评估为错误,则触发优化过程;如果输出正确,则直接使用该输出。论文还分析了三种不同场景:

  • ProRefine (verifier):标准方法,使用 LLMfeedback 指导优化。
  • ProRefine (no verifier):优化过程不使用验证器输入。
  • ProRefine (optimal verifier):使用完美验证器(通过真实标签模拟)指导优化,揭示优化循环的上限潜力。

3. 实验验证

为了验证 ProRefine 的有效性,论文在五个基准数学推理数据集上进行了评估,包括:

  • Object Counting:从 BIG-Bench Hard 基准中选取。
  • Word Sorting:从 BIG-Bench Hard 基准中选取。
  • GSM8K:小学数学问题解决。
  • SVAMP:数学文字问题。
  • AQUARAT:代数文字问题。

实验设置

  • 模型选择:使用 Llama3.2-1B-instruct、Llama3.2-3B-instruct 和 Llama3.1-8B-instruct 作为 LLMtask。
  • 反馈和优化:使用 Llama3.1-70B-instruct 模型生成反馈和优化提示。
  • 超参数设置:每步生成的标记数 ( k = 10 ),最大步数 ( n = 25 )。

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

  • ProRefine 在所有数据集上均显著优于零样本 Chain-of-Thought (CoT) 基线,性能提升范围从 3 到 37 个百分点。
  • ProRefine 在 11 个实验中的 15 个案例中优于 TextGrad,平均性能提升 2 到 20 个百分点。
  • 使用高质量验证器的 ProRefine 在所有任务中均取得了最佳性能,突显了验证器质量的重要性。

4. 关键贡献

  •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推理时提示优化方法 ProRefine,利用文本反馈在无需额外训练或真实标签的情况下动态优化提示。
  • 在五个基准数据集上验证了 ProRefine 的有效性,并与 CoT 和 TextGrad 进行了比较。
  • 分析了在推理时使用验证器的重要性,展示了高质量验证器对性能提升的关键作用。

5. 讨论与未来工作

论文还讨论了 ProRefine 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包括:

  • 计算成本和可扩展性:ProRefine 的迭代过程增加了计算成本,对于更大或更复杂的任务,需要进一步优化。
  • 泛化能力:当前评估主要集中在推理和数学任务上,需要在更广泛的 NLP 任务和领域中进行评估。
  • 模型依赖和反馈质量:ProRefine 依赖于有能力的 LLM 提供反馈,反馈的质量和潜在偏差需要进一步研究。
  • 评估和偏差:使用 LLM 进行评估可能引入偏差,需要更全面的人类评估和减少评估者偏差的方法。
  • 超参数和反馈循环:当前方法需要手动调整超参数,迭代提示可能会导致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自动方法。

通过这些机制和实验验证,ProRefine 提供了一种在多智能体协作中动态优化提示的有效方法,显著提高了 LLMs 在多步推理任务中的性能,同时避免了对额外训练数据和真实标签的依赖。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通过一系列实验来验证 ProRefine 方法的有效性,以下是实验的具体内容和结果:

1. 实验设置

数据集

论文选择了五个涉及多步推理的基准数据集,这些数据集涵盖了不同的数学和逻辑推理任务,具体如下:

  • Object Counting:来自 BIG-Bench Hard 基准,涉及对象计数任务。
  • Word Sorting:同样来自 BIG-Bench Hard 基准,涉及单词排序任务。
  • GSM8K: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任务,包含简单的数学问题。
  • SVAMP:数学文字问题,涉及更复杂的数学问题。
  • AQUARAT:代数文字问题,包含需要代数知识解决的问题。

这些数据集的统计信息如下表所示:

数据集

训练集大小

验证集大小

测试集大小

Object Counting

50

100

100

Word Sorting

50

100

100

GSM8K

200

300

1319

SVAMP

2516

622

1000

AQUARAT

97467

254

254

模型选择

实验中使用了三种不同大小的 Llama 模型作为 LLMtask:

  • Llama3.2-1B-instruct
  • Llama3.2-3B-instruct
  • Llama3.1-8B-instruct

反馈和优化过程则统一使用 Llama3.1-70B-instruct 模型。

超参数设置

  • 每步生成的标记数 ( k = 10 )
  • 最大步数 ( n = 25 )

这些参数是基于初步探索固定下来的,并未针对每个任务单独调整。

2.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 ProRefine 在多个数据集上均优于基线方法,以下是具体结果:

Object Counting

  • CoT:0.48 [0.382, 0.578]
  • TextGrad:0.62 [0.524, 0.716]
  • ProRefine (no verifier):0.51 [0.412, 0.608]
  • ProRefine (verifier):0.60 [0.503, 0.696]
  • ProRefine (optimal verifier):0.67 [0.577, 0.763]

Word Sorting

  • CoT:0.11 [0.048, 0.172]
  • TextGrad:0.33 [0.237, 0.423]
  • ProRefine (no verifier):0.22 [0.138, 0.302]
  • ProRefine (verifier):0.19 [0.113, 0.267]
  • ProRefine (optimal verifier):0.29 [0.192, 0.368]

GSM8K

  • CoT:0.450 [0.423, 0.476]
  • TextGrad:0.463 [0.436, 0.489]
  • ProRefine (no verifier):0.636 [0.610, 0.662]
  • ProRefine (verifier):0.654 [0.627, 0.678]
  • ProRefine (optimal verifier):0.725 [0.701, 0.749]

SVAMP

  • CoT:0.689 [0.66, 0.718]
  • TextGrad:0.684 [0.655, 0.713]
  • ProRefine (no verifier):0.774 [0.748, 0.800]
  • ProRefine (verifier):0.808 [0.784, 0.832]
  • ProRefine (optimal verifier):0.861 [0.840, 0.882]

AQUARAT

  • CoT:0.259 [0.202, 0.31]
  • TextGrad:0.311 [0.250, 0.364]
  • ProRefine (no verifier):0.205 [0.151, 0.250]
  • ProRefine (verifier):0.268 [0.209, 0.318]
  • ProRefine (optimal verifier):0.354 [0.292, 0.409]

3. 关键发现

  • 性能提升:ProRefine 在多个数据集上显著优于零样本 Chain-of-Thought (CoT) 基线,性能提升范围从 3 到 37 个百分点。
  • 模型大小的影响:随着模型大小的增加,ProRefine 的性能提升更为显著。例如,在使用 Llama3.1-8B-instruct 模型时,ProRefine 在所有数据集上均优于 CoT 和 TextGrad。
  • 验证器的重要性:使用高质量验证器的 ProRefine 在所有任务中均取得了最佳性能,突显了验证器质量的重要性。例如,在 Object Counting 数据集上,使用最优验证器的 ProRefine 达到了 0.67 的准确率,而使用普通验证器的 ProRefine 仅为 0.60。
  • 计算成本:虽然 ProRefine 增加了推理时的计算成本,但这种成本远低于模型重新训练或微调的成本。实验中,平均每次优化循环的迭代次数在不同数据集和模型之间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保持在合理范围内。

4. 结论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ProRefine 是一种有效的推理时提示优化方法,能够在无需额外训练或真实标签的情况下显著提升 LLMs 在多步推理任务中的性能。此外,ProRefine 还能够使较小的模型达到与较大模型相当的性能,这对于资源受限的环境和黑盒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指出了 ProRefine 的一些局限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以下是具体的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1. 计算成本和可扩展性

  • 问题:ProRefine 的迭代过程增加了计算成本,尤其是在处理更大或更复杂的任务时,这可能会限制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扩展性。
  • 探索方向
    • 优化反馈和优化循环:研究如何减少每次迭代的计算量,例如通过更高效的反馈生成和优化算法。
    • 并行化和分布式计算:探索如何利用并行计算和分布式系统来加速 ProRefine 的迭代过程。
    • 动态调整超参数:根据任务的复杂性和实时性能需求,动态调整每步生成的标记数 ( k ) 和最大步数 ( n ),以实现性能和计算成本之间的最佳平衡。

2. 泛化能力

  • 问题:当前的评估主要集中在推理和数学任务上,ProRefine 在其他类型的自然语言处理(NLP)任务和领域中的表现尚不清楚。
  • 探索方向
    • 扩展到其他任务:在更广泛的 NLP 任务(如文本生成、机器翻译、情感分析等)和领域(如医疗、法律、金融等)中评估 ProRefine 的性能。
    • 跨领域适应性:研究 ProRefine 在跨领域任务中的适应性,例如如何在源领域训练的模型上快速适应目标领域任务。
    • 多语言支持:探索 ProRefine 在多语言环境中的应用,评估其在不同语言和跨语言任务中的表现。

3. 模型依赖和反馈质量

  • 问题:ProRefine 依赖于有能力的 LLM 提供反馈,反馈的质量和潜在偏差对性能有重要影响。
  • 探索方向
    • 反馈模型的选择:研究不同类型的 LLMs 作为反馈模型的效果,探索是否存在更适合提供高质量反馈的模型架构或训练方法。
    • 反馈质量评估:开发更全面的评估指标来衡量反馈的质量,包括准确性、相关性、建设性等方面。
    • 减少反馈偏差:研究如何减少反馈中的偏差,例如通过多样性采样、多模型集成或对抗训练等方法。

4. 评估和偏差

  • 问题:使用 LLM 进行评估可能引入偏差,当前的评估方法可能无法完全反映 ProRefine 的实际性能。
  • 探索方向
    • 人类评估:引入更多的人类评估来验证 LLM 评估的结果,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多维度评估:从多个维度评估 ProRefine 的性能,包括准确性、效率、可解释性、鲁棒性等。
    • 评估偏差缓解:研究如何设计更公平、更客观的评估方法,减少评估过程中的偏差。

5. 超参数和反馈循环

  • 问题:当前的 ProRefine 方法需要手动调整超参数,且迭代提示可能会导致问题,如反馈循环中的累积误差或过拟合。
  • 探索方向
    • 自动超参数调整:开发自动化的超参数调整方法,例如基于贝叶斯优化或强化学习的超参数搜索算法。
    • 反馈循环稳定性:研究如何提高反馈循环的稳定性,避免累积误差和过拟合,例如通过引入正则化项或早期停止机制。
    • 长期依赖建模:探索如何更好地建模和利用长期依赖关系,以提高反馈循环的效果。

6. 解释性和透明度

  • 问题:尽管 ProRefine 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解释性,但如何进一步提高模型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仍然是一个挑战。
  • 探索方向
    • 解释性增强:开发新的方法来增强 ProRefine 的解释性,例如通过可视化反馈过程、生成解释性文本或使用因果推理。
    • 用户交互:研究如何使 ProRefine 更加用户友好,例如通过提供交互式界面让用户能够实时查看和调整反馈过程。
    • 信任建立:探索如何通过提高透明度和可解释性来建立用户对 ProRefine 的信任,特别是在关键应用领域。

7. 多智能体协作

  • 问题:ProRefine 目前主要关注单个任务的优化,但在多智能体协作环境中,如何协调多个智能体的反馈和优化过程仍然是一个开放问题。
  • 探索方向
    • 多智能体反馈融合:研究如何融合多个智能体的反馈,以实现更全面和有效的优化。
    • 协作优化算法:开发适用于多智能体协作环境的优化算法,例如通过分布式强化学习或博弈论方法。
    • 智能体角色分配:探索如何根据任务需求和智能体能力,动态分配智能体的角色和任务。

8. 长期学习和适应性

  • 问题:ProRefine 目前是一种推理时优化方法,不涉及长期学习和模型更新。
  • 探索方向
    • 长期学习机制:研究如何将 ProRefine 与长期学习机制相结合,例如通过在线学习或持续学习方法,使模型能够从历史反馈中学习并不断改进。
    • 适应性优化:探索如何使 ProRefine 更加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和任务需求,例如通过自适应优化算法或元学习方法。

这些方向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望进一步提升 ProRefine 的性能、效率和适用性,推动其在更广泛的应用场景中的使用。

Authors: Deepak Pandita, Tharindu Cyril Weerasooriya, Ankit Parag Shah, Isabelle Diana May-Xin Ng, Christopher M. Homan, Wei Wei

Categories: cs.CL, cs.AI, cs.LG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6.05305v2.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6.05305v2

Published: 2025-06-05T17:52:30Z


4. CompassVerifier: A Unified and Robust Verifier for LLMs Evaluation and Outcome Reward

Answer verification is crucial not only for evaluat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by matching their unstructured outputs against standard answers, but also serves as the reward model to guide LLM optimization. Most evaluation frameworks rely on regularized matching or employ general LLMs for answer verification, which demands extensive, repetitive customization for regex rules or evaluation prompts. Two fundamental limitations persist in current methodologies: 1) the absence of comprehensive benchmarks that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verification capabilities across different LLMs; and 2) the nascent stage of verifier development, where existing approaches lack both the robustness to handle complex edge cases and the generalizability across different domains. In this work, we develop CompassVerifier, an accurate and robust lightweight verifier model for evaluation and outcome reward. It demonstrates multi-domain competency spanning math, knowledge, and diverse reasoning tasks, with the capability to process various answer types, including multi-subproblems, formulas, and sequence answers, while effectively identifying abnormal/invalid responses. We introduce VerifierBench benchmark comprising model outputs collected from multiple data sources, augmented through manual analysis of metaerror patterns to enhance CompassVerifier. We anticipate that CompassVerifier and VerifierBench will facilitate answer verification, evaluation protocols, an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research. Code and dataset are available at https://github.com/open-compass/CompassVerifier.

中文摘要

答案验证不仅对通过将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非结构化输出与标准答案进行匹配来评估它们至关重要,而且还作为奖励模型来指导LLM优化。大多数评估框架依赖于正则匹配或使用通用LLM进行答案验证,这要求对正则表达式规则或评估提示进行广泛而重复的定制。目前的方法存在两个基本限制:1)缺乏系统评估不同LLM验证能力的全面基准;2)验证器开发处于初期阶段,现有方法缺乏处理复杂边缘案例的稳健性和跨不同领域的普适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开发了CompassVerifier,一个准确且稳健的轻量级验证模型,用于评估和结果奖励。它展示了跨数学、知识和多种推理任务的多领域能力,能够处理包括多子问题、公式和序列答案在内的各种答案类型,同时有效识别异常/无效响应。我们引入了VerifierBench基准,包括来自多个数据源收集的模型输出,通过手动分析元错误模式进行增强,以提升CompassVerifier的性能。我们预计CompassVerifier和VerifierBench将促进答案验证、评估协议和强化学习研究。代码和数据集可在https://github.com/open-compass/CompassVerifier上获取。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评估和优化中的答案验证问题。具体来说,它关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 现有验证方法的局限性:目前的答案验证方法主要依赖于正则化匹配或使用通用的大型语言模型进行验证。这些方法存在显著的局限性,例如需要为不同的任务和领域定制正则表达式或验证提示,这导致了验证过程的重复性和劳动密集性。此外,这些方法在处理复杂边缘情况和跨领域验证时缺乏鲁棒性和泛化能力。

  • 缺乏全面的基准测试:目前缺乏一个系统性的基准测试,用于评估不同大型语言模型的验证能力。这使得难以准确衡量和比较不同模型在验证任务上的表现,也限制了验证器的开发和迭代。

  • 验证器开发的初级阶段:现有的验证器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能够处理复杂边缘情况和跨领域验证的鲁棒性验证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一个统一且鲁棒的验证器模型 CompassVerifier,并构建了一个名为 VerifierBench 的基准测试,用于评估和训练答案验证系统。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

答案验证(Answer Verification)

  • 验证方法分类:当前验证大型语言模型(LLMs)生成答案的方法主要分为结果验证(outcome verification)和过程验证(process verification)。结果验证侧重于评估最终答案的正确性,通常通过字符串匹配或使用大型语言模型作为验证器来实现。过程验证则关注于检测中间步骤中的推理错误,虽然近年来在基于LLMs的验证器和评估基准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不稳定性和高资源成本,过程验证在实际评估中较少被采用。
  • 验证挑战:由于LLMs输出的不可预测性,基于字符串的匹配方法常常面临匹配失败或不准确的问题。这促使研究者尝试使用通用LLMs作为验证器,但这些方法需要针对不同任务定制验证提示,增加了工作量。此外,过程验证虽然在理论上更为全面,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其复杂性和资源消耗,尚未显示出明显优于结果验证的性能。

LLM-as-a-Judge

  • LLM作为评估工具:LLMs因其强大的综合能力,被用作评估任务中的“LLM-as-a-Judge”,可以分为主观判断和客观判断两种方式。主观判断通常用于没有标准答案的场景,LLMs需要对单个回答进行评分或在成对回答之间表达偏好。客观判断则更简单直接,只需评估回答与标准答案的一致性。
  • 相关研究进展:近期的研究包括使用强化学习(RL)和推理时扩展技术(如生成性批评、长CoT、多采样投票等)来提高LLM的判断能力,但这些方法计算成本较高。还有研究致力于将大型模型的验证能力蒸馏到较小的模型中,以实现更好的成本效益。

论文指出,尽管已有研究在LLM-as-a-Judge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客观判断和验证能力方面,尤其是面对复杂任务和跨领域验证时,仍存在不足。因此,作者致力于开发一个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验证器模型和相应的基准测试。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为了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s)评估和优化中的答案验证问题,论文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1. 提出 VerifierBench 基准测试

VerifierBench 是一个系统性的基准测试,旨在全面评估不同模型的验证能力。它通过以下方式解决现有验证方法的局限性:

  • 大规模数据收集:利用 OpenCompass 框架,从多个数据源收集了超过 132 万个模型输出,涵盖知识、数学、科学和一般推理四个关键领域。
  • 多轮验证:通过多轮验证,包括多专家投票、多提示投票和人工标注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错误模式分析:通过人工标注和分析,识别和总结了超过 30 种元错误模式,这些模式代表了 LLM 基于答案验证中的常见错误和幻觉现象。

2. 开发 CompassVerifier 验证器模型

CompassVerifier 是一个轻量级但鲁棒且准确的验证器模型,专门设计用于处理多领域场景、多样化答案类型、不同提示格式和异常响应。它通过以下技术增强性能:

  • 错误驱动的对抗性增强(Error-Driven Adversarial Augmentation):通过人工分析和模式聚类,识别验证过程中的常见错误模式,并生成针对性的训练样本,以提高模型对这些错误的鲁棒性。
  • 复杂公式增强(Complex Formula Augmentation):针对科学领域中复杂表达式的验证挑战,生成多种等价形式的公式变体,以提高模型对不同表示形式的正确答案的识别能力。
  • 泛化能力增强(Generalizability Augmentation):通过扩展训练数据中的提示和响应多样性,提高模型在不同问题和答案变体上的泛化能力。

3. 实验验证

论文通过在 VerifierBench 基准测试上的广泛实验,验证了 CompassVerifier 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

  • 跨领域性能:CompassVerifier 在多个领域(如数学、知识、科学和一般推理)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性能,显著优于现有的通用 LLMs 和其他验证器模型。
  • 不同答案类型:CompassVerifier 能够有效处理多种答案类型,包括多选题、数值答案、短文本、公式、多子问题和序列答案等。
  • 鲁棒性:CompassVerifier 在识别无效响应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有效处理异常或无效的模型输出。
  • 作为奖励模型的应用:CompassVerifier 还被验证为一个有效的奖励模型,能够为强化学习(RL)训练提供更精确和可靠的反馈信号,从而提高模型的优化效率。

4. 总结与展望

论文总结了 CompassVerifier 和 VerifierBench 的贡献,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这些方向包括进一步扩展基准测试的覆盖范围、改进验证器模型的性能,以及探索新的验证技术和方法,以推动大型语言模型评估和优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进行了以下实验来验证 CompassVerifier 的性能和有效性:

1. VerifierBench 基准测试上的评估

  • 数据集和模型:在 VerifierBench 基准测试上,作者对不同规模的 CompassVerifier 模型(从 3B 到 32B 参数)进行了全面评估,并与多种基线模型进行了比较,包括通用 LLMs(如 Qwen2.5、Qwen3、DeepSeek-V3 和 GPT-4o)以及其他专门的验证器模型(如 xVerify 和 Tencent-Qwen2.5-7B-RLVR)。
  • 评估指标:使用准确率(Accuracy)和 F1 分数作为评估指标,特别关注 F1 分数,因为它综合考虑了精确率、召回率和类别分布的平衡。
  • 实验结果
    • 跨领域性能:CompassVerifier 在所有领域(数学、一般推理、知识、科学)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性能,32B 模型在数学领域的 F1 分数达到 80.8%,在知识领域的 F1 分数达到 94.8%。
    • 不同答案类型:CompassVerifier 在多种答案类型(包括多选题、数值答案、短文本、公式、多子问题和序列答案)上均表现出色,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答案类型(如公式和序列答案)时,显著优于基线模型。
    • 鲁棒性:CompassVerifier 在识别无效响应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有效处理异常或无效的模型输出。在三分类(正确、错误、无效)评估中,CompassVerifier 的性能显著优于其他模型。

2. 数据增强策略的影响

  • 实验设置:为了验证数据增强策略(错误驱动的对抗性增强和复杂公式增强)对 CompassVerifier 性能的影响,作者进行了消融研究。
  • 实验结果
    • 错误驱动的对抗性增强:单独使用该策略时,CompassVerifier-7B 的准确率从 84.0% 提高到 86.4%(+2.4%),F1 分数从 79.8% 提高到 82.0%(+2.2%)。
    • 复杂公式增强:单独使用该策略时,CompassVerifier-7B 的准确率从 84.0% 提高到 86.7%(+2.7%),F1 分数从 79.8% 提高到 82.8%(+3.0%)。
    • 综合使用两种策略:同时使用两种策略时,CompassVerifier-7B 的准确率提高到 87.5%(+3.5%),F1 分数提高到 83.4%(+3.6%),显示出两种策略的互补性和协同效应。

3. 泛化能力测试

  • 实验设置:为了评估 CompassVerifier 的泛化能力,作者在 VerifyBench 的困难子集上进行了测试,该子集主要包含需要长推理链的复杂问题。
  • 实验结果:CompassVerifier 在 VerifyBench 的标准提示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性能(准确率和 F1 分数均超过 86%),而其他专门的验证器模型(如 xVerify 和 Tencent-Qwen2.5-7B-RLVR)在该设置下表现不佳,这表明 CompassVerifier 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

4. 作为奖励模型的应用

  • 实验设置:为了验证 CompassVerifier 作为奖励模型的有效性,作者使用 GRPO(一种强化学习方法)对基础 LLMs 进行训练,并使用 CompassVerifier 提供奖励信号。训练数据集为 Open-S1,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推理数据集。
  • 实验结果:使用 CompassVerifier 作为奖励模型训练的模型在 AIME24、AIME25 和 MATH500 数据集上的表现显著优于使用规则匹配验证器(Math-Verify)和其他模型作为奖励模型的训练结果。这表明 CompassVerifier 能够提供更精确的反馈信号,从而提高强化学习训练的效率和效果。

5. 错误模式分析

  • 实验设置:为了深入分析 LLM 基于验证中的常见错误模式,作者对标注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识别了超过 30 种元错误模式。
  • 实验结果:这些错误模式包括但不限于:
    • 正确答案的误判:如单位不同但数值等价的答案被误判为错误。
    • 错误答案的误判:如选择正确选项但跟随无关内容的回答被误判为正确。
    • 无效响应的识别:如模型输出被截断或包含大量重复内容的回答被正确识别为无效。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CompassVerifier 在多个方面表现出色,不仅在验证能力上优于现有的通用 LLMs 和其他验证器模型,还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和作为奖励模型的潜力。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尽管论文提出的 CompassVerifier 和 VerifierBench 在验证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输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1. 更广泛的领域和任务覆盖

  • 扩展领域:目前 VerifierBench 主要集中在数学、知识、科学和一般推理领域。可以进一步扩展到其他领域,如文学、艺术、医学、法律等,以更全面地评估验证器的性能。
  • 更多任务类型:除了现有的任务类型(如多选题、数值答案、公式等),可以增加更多复杂任务类型,如开放性问题、创造性写作、代码生成等,以测试验证器在处理这些任务时的能力。

2. 动态验证和实时反馈

  • 动态验证:目前的验证方法大多是静态的,即在模型生成答案后进行验证。可以探索动态验证方法,即在模型生成答案的过程中实时提供反馈,帮助模型及时调整和优化输出。
  • 实时反馈:开发能够实时提供反馈的验证器,使模型在生成过程中能够根据反馈调整其推理路径,从而提高最终答案的准确性。

3. 多模态验证

  • 多模态数据:随着多模态模型的发展,验证器也需要能够处理多模态数据(如文本、图像、视频等)。可以探索如何将多模态数据纳入验证框架,开发能够处理多模态输出的验证器。
  • 跨模态验证:研究如何在不同模态之间进行验证,例如验证文本描述与图像内容的一致性,或验证视频中的事件与文本描述的匹配度。

4. 对抗性攻击和防御

  • 对抗性攻击:研究如何通过对抗性攻击来测试验证器的鲁棒性,例如生成故意误导验证器的输入,以评估验证器在面对恶意攻击时的表现。
  • 防御机制:开发能够抵御对抗性攻击的验证器,通过增强模型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提高验证器在实际应用中的可靠性。

5. 跨语言验证

  • 多语言支持:目前的验证器主要集中在英语和其他少数几种语言。可以扩展验证器的能力,使其能够支持更多语言,以满足全球不同语言环境下的需求。
  • 跨语言验证:研究如何在不同语言之间进行验证,例如验证翻译模型的输出是否准确,或验证跨语言问答系统的答案是否正确。

6. 用户交互和个性化验证

  • 用户交互:开发能够与用户交互的验证器,根据用户的反馈和需求调整验证策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验证服务。
  • 个性化验证:研究如何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和偏好,提供个性化的验证结果,提高验证的准确性和用户满意度。

7. 验证器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

  • 可解释性:提高验证器的可解释性,使用户能够理解验证器是如何做出判断的。这可以通过生成解释性文本、可视化验证过程等方式实现。
  • 透明度:确保验证器的决策过程透明,使用户能够信任验证结果。这可以通过开放验证器的内部机制和提供详细的验证日志来实现。

8. 验证器的持续学习和自适应

  • 持续学习:开发能够持续学习的验证器,使其能够根据新的数据和反馈不断更新和优化自身的验证能力。
  • 自适应能力:研究如何使验证器能够自适应不同任务和领域的变化,自动调整验证策略以适应新的挑战。

9. 与其他技术的结合

  • 强化学习:进一步探索验证器与强化学习的结合,开发能够通过强化学习不断优化验证策略的验证器。
  • 知识图谱:结合知识图谱技术,增强验证器对知识的理解和推理能力,提高验证的准确性和效率。
  • 深度学习架构:研究新的深度学习架构和算法,以进一步提升验证器的性能和鲁棒性。

10. 伦理和社会影响

  • 伦理考量:研究验证器在伦理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例如如何避免验证器被用于恶意目的,如何确保验证结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 社会影响:评估验证器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如何通过验证器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进步。

这些方向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验证器的性能和鲁棒性,还可以推动大型语言模型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Authors: Shudong Liu, Hongwei Liu, Junnan Liu, Linchen Xiao, Songyang Gao, Chengqi Lyu, Yuzhe Gu, Wenwei Zhang, Derek F. Wong, Songyang Zhang, Kai Chen

Categories: cs.CL, cs.AI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686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686v1

Published: 2025-08-05T17:55:24Z


5. No LLM Solved Yu Tsumura’s 554th Problem

We show, contrary to the optimism about LLM’s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fueled by the recent gold medals that were attained, that a problem exists — Yu Tsumura’s 554th problem — that a) is within the scope of an IMO problem in terms of proof sophistication, b) is not a combinatorics problem which has caused issues for LLMs, c) requires fewer proof techniques than typical hard IMO problems, d) has a publicly available solution (likely in the training data of LLMs), and e) that cannot be readily solved by any existing off-the-shelf LLM (commercial or open-source).

中文摘要

我们表明,与对大型语言模型(LLM)解决问题能力的乐观预期相反,这种乐观是由最近获得的金牌所推动的,实际上存在一个问题——Yu Tsumura的第554个问题——这个问题 a)在证明复杂性方面属于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问题的范围, b)不是一个组合问题,这给LLM带来了困扰, c)所需的证明技巧比典型的困难IMO问题更少, d)有公开可用的解决方案(可能在LLM的训练数据中), e)任何现有的批量现成的LLM(商业或开源)都无法轻易解决该问题。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是评估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解决特定数学问题时的能力,特别是针对一个特定的数学问题——Yu Tsumura的第554个问题。论文的核心目标是展示即使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中取得优异成绩的LLMs,也存在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对LLMs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一个更细致的评估。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

  1. [HY25]: Yichen Huang 和 Lin F Yang 的研究,标题为 “Gemini 2.5 Pro capable of winning gold at IMO 2025”。这项研究在科学环境中复制了2025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25)的一些结果,并使用了更复杂的验证方案。

  2. [HLB+24]: Chaoqun He 等人的研究,标题为 “OlympiadBench: A challenging benchmark for promoting AGI with olympiad-level bilingual multimodal scientific problems”。这项研究提出了一个名为OlympiadBench的基准测试,旨在通过奥林匹克级别的双语多模态科学问题促进人工通用智能(AGI)的发展。

  3. [PDB+25]: Ivo Petrov 等人的研究,标题为 “Proof or bluff? evaluating LLMs on 2025 USA math olympiad”。这项研究评估了LLMs在2025年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的表现。

  4. [FPG+23]: Simon Frieder 等人的研究,标题为 “Mathematical capabilities of ChatGPT”。这项研究探讨了ChatGPT在数学方面的能力。

  5. [KPC+19]: Sumith Kulal 等人的研究,标题为 “Spoc: Search-based pseudocode to code”。这项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搜索的伪代码到代码的转换方法。

  6. [Eng98]: Arthur Engel 的书籍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数学问题解决的策略。

  7. [DODH24]: Ricardo Dominguez-O

Authors: Simon Frieder, William Hart

Categories: cs.LG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685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685v1

Published: 2025-08-05T17:55:20Z


6. Self-Questioning Language Models

Can large language models improve without external data — by generating their own questions and answers? We hypothesize that a pre-trained language model can improve its reasoning skills given only a single prompt specifying the topic (e.g., algebra word problems) and asking the model to generate its own questions. To do this, we propose Self-Questioning Language Models (SQLM): an asymmetric self-play framework where a proposer is given the topic and generates a question for a solver, who tries to answer it. Both the proposer and solver are trained via reinforcement learning. The proposer receives a reward if the problem is not too easy or too difficult, and the solver receives a reward based on majority voting, a proxy for correctness in the absence of ground-truth answers. For coding, the proposer can instead generate unit tests which are used for verification. We study this asymmetric self-play framework on three benchmarks: three-digit multiplication, algebra problems from the OMEGA benchmark, and programming problems from Codeforces. By continually generating more interesting problems and attempting to solve them, language models can improve on downstream benchmarks without access to any curated training datasets.

中文摘要

大型语言模型是否可以通过生成自己的问题和答案而不依赖外部数据来提高性能?我们假设,给定一个指定主题的单一提示(例如,代数应用题),经过预训练的语言模型可以提高其推理能力,并要求模型生成自己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自我提问语言模型(SQLM):一种不对称的自我对弈框架,其中提问者给出主题并为解答者生成一个问题,解答者尝试回答。提问者和解答者都通过强化学习进行训练。如果问题既不过于简单也不过于困难,提问者就会获得奖励,而解答者则根据多数投票获得奖励,投票结果作为在没有真实答案情况下的正确性代理。对于编码,提问者可以生成单元测试以用于验证。我们在三个基准上研究这种不对称自我对弈框架:三位数乘法、来自OMEGA基准的代数问题以及来自Codeforces的编程问题。通过不断生成更有趣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它们,语言模型可以在没有任何整理过的训练数据集的情况下,在下游基准上提高表现。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没有外部数据的情况下提升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推理能力。传统上,大型语言模型的后训练(post-training)依赖于人工策划的数据集,这需要大量的工程努力和人工监督。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即通过让模型自己生成问题和答案来提升其推理能力,从而减少对人工策划数据集的依赖。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利用模型自身的知识和推理能力,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进行自我训练和提升。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以下是与本研究相关的一些研究方向和具体工作:

强化学习在语言模型中的应用

  • 早期对齐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强化学习从人类反馈(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 RLHF)来对齐模型输出与人类偏好,使用了如近端策略优化(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 PPO)和直接偏好优化(Direct Preference Optimization, DPO)等算法。
  • 结构化领域中的强化学习:在数学和代码生成等结构化领域,强化学习的应用超越了偏好建模,利用了真实答案的存在,从而可以使用二元奖励信号进行更客观的微调。
  • 自修正能力研究:一些研究探索了语言模型的自修正能力,通过递归或反馈驱动的机制训练模型识别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将自我修正内化为一种策略,而不是完全依赖外部信号。
  • 针对推理的强化学习算法:近期的研究引入了专门针对链式思考(Chain-of-Thought, CoT)推理的强化学习算法,如GRPO、Dr. GRPO和DAPO等,这些算法在复杂推理基准测试中取得了最先进的性能。

无监督奖励在推理中的应用

  • 基于模型信心的奖励:一些研究展示了预训练语言模型足够校准良好,可以使用自身的信心作为训练信号,通过熵最小化(即逆KL散度到均匀分布)和前向KL散度等方式实现。
  • 多数投票作为奖励:另一种无监督奖励策略是将模型采样完成中的多数预测视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仅依赖于模型内部的不确定性和共识,消除了对标注数据或外部评估者的需要。

合成数据生成

  • 合成数据的作用:随着模型规模的增大和对数据需求的增加,合成数据生成成为一种重要的策略。通过使用强大的“教师”模型生成高质量的示例,然后用于训练目标模型。
  • 合成数据在大规模模型中的应用:例如K2模型的开发中,合成数据发挥了核心作用,这些合成数据通常在训练前生成并作为静态数据集使用,生成过程通常由启发式方法或模板指导。

探索方法

  • 基于预测误差的探索:许多方法通过内在奖励鼓励智能体发现新状态,其中一类基于预测误差,通过智能体对自己预测的惊讶程度来衡量新奇性,如逆动力学模型(ICM)或随机初始化网络(RND)。
  • 优化状态熵的探索:其他技术通过优化状态熵来促进多样化的状态访问。
  • 分离探索和稳健化的探索:Go-Explore方法将探索和稳健化分开,使智能体能够返回到有希望的状态并从那里扩展。
  • 基于世界模型的探索:Plan2Explore使用世界模型来针对具有高认知不确定性的状态。
  • 不对称自我游戏的探索:不对称自我游戏将探索视为智能体之间的游戏,促进课程学习,最近也被应用于LLMs的个性化和安全对齐。

不对称自我游戏

  • 在机器人操作中的应用:不对称自我游戏最初由OpenAI提出,用于目标条件下的机器人操作,通过训练两个强化学习智能体——提议者和求解者,提议者提出任务,求解者解决任务,从而实现自我监督的探索并自然产生有趣的任务课程。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提出 Self-Questioning Language Models (SQLM),一个不对称自我游戏框架来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框架中,预训练的语言模型被赋予一个主题(例如“代数文字问题”),并被训练通过生成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来提升自身的推理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不对称自我游戏框架

  • 角色分配:模型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提议者(Proposer),负责根据给定的主题生成问题;另一个是求解者(Solver),尝试解答这些问题。这两个角色都通过强化学习进行训练。
  • 提议者与求解者的互动:提议者生成一个问题后,求解者尝试解答。求解者的奖励基于其答案的正确性,而提议者的奖励则取决于问题的难易程度,即问题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

奖励机制设计

  • 当生成器-验证器差距较小时:例如在算术问题中,生成答案和验证答案的难度相近。此时,不要求提议者同时提供答案,而是采用多数投票作为求解者的奖励信号。具体来说,对于每个问题,从模型中采样多个回答,将多数答案视为正确答案的代理。所有与多数答案匹配的回答获得奖励1,其他回答获得奖励0。提议者的奖励则基于问题的合理性:如果所有回答都相同(问题太简单)或没有回答相同(问题太难),提议者获得奖励0;否则获得奖励1。
  • 当生成器-验证器差距较大时:例如在编程问题中,验证一个解决方案(通过单元测试)比生成一个正确的解决方案要容易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提议者除了生成问题外,还会生成用于验证的单元测试。求解者的奖励是其解决方案通过的单元测试的比例。提议者则因生成非平凡但可解的问题而获得奖励,即如果求解者通过了一些但不是所有测试用例,提议者获得奖励1;否则获得奖励0。

训练过程

  • 迭代提升:提议者和求解者在训练过程中不断迭代改进。提议者逐渐生成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而求解者则不断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 无需外部数据:整个训练过程仅依赖于模型自身的生成能力和内部奖励机制,无需任何外部标注数据或预先策划的问题集。

实验验证

  • 基准测试:作者在三个基准测试上验证了该框架的有效性,包括三位数乘法、来自OMEGA基准测试的代数问题以及来自Codeforces的编程问题。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自我提问和解答,语言模型在这些下游任务上的表现显著优于其初始版本,且无需访问任何策划的训练数据集。
  • 性能提升:例如,在算术任务上,模型的准确率从0.791提升到0.948;在代数任务上,准确率从0.440提升到0.600;在编程任务上,准确率从0.320提升到0.391。

总结

通过这种自我提问和解答的方式,语言模型能够在没有外部数据的情况下自我提升,展现出更强的推理能力。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对人工策划数据集的依赖,还为语言模型的自主学习和提升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进行了以下实验来验证所提出的 Self-Questioning Language Models (SQLM) 框架的有效性:

实验设置

  • 算术任务:提示提议者生成一个三位数的算术问题,并使用提议的问题作为求解者的输入。求解者通过多数投票奖励进行训练,以强化多数答案。提议者的奖励取决于问题的难易程度。
  • 代数任务:提示提议者生成涉及最多两个变量的线性方程的代数文字问题。求解者和提议者的奖励设置与算术任务相同。
  • 编程任务:提示提议者生成类似于LeetCode简单问题的编程问题,这些问题接收一个整数列表作为输入,并输出一个整数或另一个列表。与算术和代数任务不同,提议者还被要求生成五个单元测试,求解者的奖励是其通过的单元测试的比例。提议者的奖励取决于求解者的奖励是否既不是0也不是1,这表明问题既不是太容易也不是太难。

主要结果

  • 算术任务:在4096个三位数乘法问题的测试集上,使用Qwen2.5-3B-Instruct模型进行实验。结果显示,经过自我游戏训练后,模型的准确率从0.791提高到0.948,提升了14%。
  • 代数任务:在OMEGA基准测试的100个线性方程问题的测试集上,同样使用Qwen2.5-3B-Instruct模型进行实验。结果显示,经过自我游戏训练后,模型的准确率从0.440提高到0.600,提升了16%。
  • 编程任务:在Codeforces测试集的一个子集上进行实验,该子集包含123个例子。使用Qwen2.5-Coder-3B-Instruct模型进行实验。结果显示,经过自我游戏训练后,模型的准确率从0.320提高到0.391,提升了7%。

定性样本分析

  • 算术任务样本:展示了模型在训练过程中生成的算术问题样本。最初,模型生成的问题较为简单,如“563 + 247 - 189”。随着训练的进行,模型逐渐生成更复杂的问题,如“673 - 145 + 98 × 2 ÷ 7”和“384 ÷ (52 × 2) + 73 - 111”。这表明模型在逐步提升其推理能力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 编程任务样本:展示了模型在训练过程中生成的编程问题样本。最初,模型生成的问题较为简单,如“对列表中的每个整数求平方”。随着训练的进行,模型生成的问题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如“找出最长的连续子数组,其中所有元素都是唯一的”。这表明模型在逐步提升其生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提议者更新频率实验

  • 不同更新频率的影响:研究了提议者更新频率对模型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每5步更新一次提议者在所有评估设置中表现良好,既鼓励提议者生成更有趣的问题,又允许求解者在每组问题上取得进展。此外,每5步或10步更新提议者可以降低不同训练运行之间的方差。

数据多样性实验

  • 在线生成与预生成的比较:比较了在线生成问题与预生成问题对模型性能的影响。在线生成问题时,提议者在每一步生成一个问题,而预生成问题时,模型在训练前生成了6400个问题。结果显示,预生成的问题集导致多样性降低,最终影响了算术任务上的学习效果。通过PCA分析生成的问题,发现在线生成的问题具有更大的多样性。

格式奖励基线比较

  • 格式奖励与多数投票奖励的比较:在算术和代数任务中,比较了使用格式奖励(如果格式正确则给予奖励1,否则为0)的基线模型与使用多数投票奖励的模型。结果显示,使用多数投票奖励的模型在性能上显著优于格式奖励基线模型,表明模型在推理能力上取得了真正的提升,而不仅仅是学会了正确地格式化答案。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中提出的 Self-Questioning Language Models (SQLM) 框架虽然在减少对人工策划数据集的依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和改进的方向:

1. 自动化提示设计

  • 问题:当前方法仍然需要人工设计和迭代提示,这引入了潜在的偏见和工程瓶颈。
  • 探索方向
    • 元学习:通过元学习技术,让系统能够自动优化提示,以适应不同的任务和主题。
    • 提示进化:设计一种机制,让提示在训练过程中自动进化,以更好地引导模型生成高质量的问题。

2. 问题质量的保障

  • 问题:当前方法没有机制确保模型生成的问题是合理、安全、相关或有趣的。
  • 探索方向
    • 问题过滤:开发一种机制,让模型能够过滤或评分生成的问题,确保它们符合特定的标准。
    • 反馈循环:引入一个反馈机制,让模型能够根据生成问题的质量调整其生成策略。

3. 外部监督的结合

  • 问题:完全无监督的方法可能会导致模型强化自身的错误,因为缺乏外部的正确性验证。
  • 探索方向
    • 半监督学习:结合少量标注数据,以正则化模型的学习过程,防止错误的强化。
    • 外部验证器:在某些任务中,引入外部验证器(如专家系统或人类反馈)来提供额外的正确性验证。

4. 生成器-验证器差距的处理

  • 问题:在某些任务中,生成正确答案的难度与验证答案的难度差异很大,这对奖励机制的设计提出了挑战。
  • 探索方向
    • 动态奖励调整:根据任务的特性动态调整奖励机制,以更好地平衡生成和验证的难度。
    • 多阶段验证:设计多阶段验证过程,逐步验证生成的答案,以提高验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模型的泛化能力

  • 问题:当前方法主要在特定的基准测试上验证,其泛化能力尚待进一步验证。
  • 探索方向
    • 跨领域验证:在更多不同领域的任务上验证模型的性能,以评估其泛化能力。
    • 零样本和少样本学习:探索模型在零样本和少样本情况下的表现,以评估其适应新任务的能力。

6. 计算效率和可扩展性

  • 问题:当前方法在训练过程中可能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任务时。
  • 探索方向
    • 高效采样策略:开发更高效的采样策略,减少训练过程中的计算需求。
    • 分布式训练:利用分布式训练技术,加速模型的训练过程,提高可扩展性。

7. 多模态和多语言扩展

  • 问题:当前方法主要集中在文本生成和解答上,对于多模态和多语言任务的适用性尚未探索。
  • 探索方向
    • 多模态任务:将SQLM框架扩展到多模态任务,如图像描述生成、视频问答等。
    • 多语言任务:探索SQLM在多语言环境中的应用,以提升模型在不同语言任务中的表现。

8. 长期稳定性和持续学习

  • 问题:在长期训练过程中,模型可能会出现性能波动或过拟合问题。
  • 探索方向
    • 持续学习策略:设计持续学习策略,让模型能够在长期训练中保持稳定性能。
    • 正则化技术:引入正则化技术,如权重衰减、Dropout等,以防止过拟合。

9. 人类反馈的整合

  • 问题:虽然SQLM框架减少了对人工策划数据集的依赖,但在某些情况下,人类反馈仍然是提升模型性能的重要资源。
  • 探索方向
    • 人类反馈循环:设计机制,让人类专家能够定期提供反馈,以指导模型的训练方向。
    • 交互式学习:开发交互式学习环境,让模型能够与人类用户进行实时互动,从而更好地适应人类的需求。

10. 模型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

  • 问题:当前的大型语言模型通常被视为“黑箱”,其决策过程难以理解和解释。
  • 探索方向
    • 可解释性技术:应用可解释性技术,如注意力机制、特征重要性分析等,以提高模型决策过程的透明度。
    • 模型解释:开发方法,让模型能够生成对其决策过程的解释,从而增强人类对其信任。

这些方向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升SQLM框架的性能和适用性,还为未来语言模型的自主学习和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Authors: Lili Chen, Mihir Prabhudesai, Katerina Fragkiadaki, Hao Liu, Deepak Pathak

Categories: cs.LG, cs.AI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682v2.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682v2

Published: 2025-08-05T17:51:33Z


7. What If, But Privately: Private Counterfactual Retrieval

Transparency and explainability are two important aspects to be considered when employing black-box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in high-stake applications. Providing counterfactual explanations is one way of catering this requirement. However, this also poses a threat to the privacy of the institution that is providing the explanation, as well as the user who is requesting it. In this work, we are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the user’s privacy who wants to retrieve a counterfactual instance, without revealing their feature vector to the institution. Our framework retrieves the exact nearest neighbor counterfactual explanation from a database of accepted points while achieving perfect, information-theoretic, privacy for the user. First, we introduce the problem of private counterfactual retrieval (PCR) and propose a baseline PCR scheme that keeps the user’s feature vector information-theoretically private from the institution. Building on this, we propose two other schemes that reduce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leaked about the institution database to the user, compared to the baseline scheme. Second, we relax the assumption of mutability of all features, and consider the setting of immutable PCR (I-PCR). Here, the user retrieves the nearest counterfactual without altering a private subset of their features, which constitutes the immutable set, while keeping their feature vector and immutable set private from the institution. For this, we propose two schemes that preserve the user’s privacy information-theoretically, but ensure varying degrees of database privacy. Third, we extend our PCR and I-PCR schemes to incorporate user’s preference on transforming their attributes, so that a more actionable explanation can be received. Finally, we present numerical results to support our theoretical findings, and compare the database leakage of the proposed schemes.

中文摘要

翻译失败: Unexpected end of JSON input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在高风险应用中使用黑箱机器学习模型时,如何在提供透明度和可解释性的同时保护用户隐私的问题。具体来说,论文关注的是用户在请求反事实解释(counterfactual explanations)时的隐私保护问题。反事实解释是一种提供最小扰动的方法,可以帮助用户改变模型的决策结果。然而,提供反事实解释可能会泄露用户和机构的隐私。因此,论文提出了一个框架,旨在在不泄露用户特征向量的情况下,从数据库中检索最近邻的反事实解释,同时实现用户信息的完美、信息论上的隐私保护。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

反事实解释的研究

  • 生成反事实解释的不同性质:已有研究关注生成具有不同性质的反事实解释,例如与用户输入的接近性(proximity)[3]、对模型变化的鲁棒性(robustness)[4-7]、在用户约束下的可行性(feasibility)[8,9]、属性改变的稀疏性(sparsity)[3,9]以及反事实的多样性(diversity)[9]。论文还引用了[10-12]作为对不同方法的全面综述。
  • 反事实解释的隐私问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机构端的隐私保护,例如[13]分析了推断解释是否属于模型训练集的成员关系,[14]提供了差分隐私的反事实解释。而[17]和[18]展示了如何利用反事实解释来提取模型,当提供任意查询的反事实解释时。[19]提出了一个利用反事实解释接近决策边界的模型提取策略。[15]讨论了尝试提取最近邻反事实解释的私有属性的解释链接攻击。这些工作都集中在保护模型或机构数据库中的数据隐私,而本论文关注的是请求解释的用户的隐私。

最近邻搜索问题的研究

  • 最近邻搜索的隐私保护:与最近邻搜索问题相关的研究中,[21]提出了保证用户和数据库计算隐私的算法,用户检索近似最近邻。[22]提出了基于聚类的解决方案,使用点积度量实现信息论上的隐私保护,但不考虑数据库隐私,且用户检索的是近似最近邻。这些工作利用了私有信息检索(PIR)[23]的技术来获取最近邻的索引。
  • 私有信息检索(PIR):PIR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其中用户希望从N个服务器中检索K个复制的消息中的一个,而不泄露他们所需消息索引的任何信息。PIR的容量,即所需消息符号与总下载符号的最大比率,在[24]中被找到。对称PIR(SPIR)在[2

Authors: Shreya Meel, Mohamed Nomeir, Pasan Dissanayake, Sanghamitra Dutta, Sennur Ulukus

Categories: cs.IT, cs.CR, cs.LG, cs.NI, eess.SP, math.IT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681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681v1

Published: 2025-08-05T17:51:01Z


8. Agent Lightning: Train ANY AI Agents with Reinforcement Learning

We present Agent Lightning, a flexible and extensible framework that enables 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based training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for any AI agent. Unlike existing methods that tightly couple RL training with agent or rely on sequence concatenation with masking, Agent Lightning achieves complete decoupling between agent execution and training, allowing seamless integration with existing agents developed via diverse ways (e.g., using frameworks like LangChain, OpenAI Agents SDK, AutoGen, and building from scratch) with almost ZERO code modifications. By formulating agent execution as Markov decision process, we define an unified data interface and propose a hierarchical RL algorithm, LightningRL, which contains a credit assignment module, allowing us to decompose trajectories generated by ANY agents into training transition. This enables RL to handle complex interaction logic, such as multi-agent scenarios and dynamic workflows. For the system design, we introduce a Training-Agent Disaggregation architecture, and brings agent observability frameworks into agent runtime, providing a standardized agent finetuning interface. Experiments across text-to-SQL,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and math tool-use tasks demonstrate stable, continuous improvements, showcasing the framework’s potential for real-world agent training and deployment.

中文摘要

我们介绍了Agent Lightning,这是一种灵活且可扩展的框架,使基于强化学习(RL)的训练可以用于任何人工智能代理的大型语言模型(LLM)。与现有的将强化学习训练与代理紧密结合的方法或依赖于带掩码的序列连接不同,Agent Lightning实现了代理执行与训练之间的完全解耦,从而允许与通过多种方式(例如,使用LangChain、OpenAI Agents SDK、AutoGen等框架,或从头开始构建)开发的现有代理无缝集成,几乎不需要代码修改。通过将代理执行表述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我们定义了统一的数据接口,并提出了一种层次化的强化学习算法LightningRL,其中包含一个信用分配模块,使我们能够将由任何代理生成的轨迹分解为训练过渡。这使得强化学习能够处理复杂的交互逻辑,例如多代理场景和动态工作流。在系统设计方面,我们引入了训练-代理解耦架构,并将代理可观察性框架带入代理运行时,提供了一个标准化的代理微调接口。在文本到SQL、检索增强生成和数学工具使用任务上的实验展示了稳定、持续的改进,彰显了该框架在真实世界代理训练和部署中的潜力。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介绍了 Agent Lightning,这是一个用于通过强化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 RL)训练大型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以构建任何 AI 代理(AI agent)的灵活且可扩展的框架。它旨在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现有方法的局限性

    • 现有的强化学习方法通常与特定的 AI 代理紧密耦合,或者依赖于序列拼接和掩码技术。这些方法难以处理复杂的交互逻辑,如多代理场景和动态工作流。
    • 现有的方法主要针对静态、单次调用的任务(如偏好对齐或数学推理),而实际的 AI 代理执行通常涉及多次 LLM 调用,以及与外部工具、API 或环境的交互。
  2. AI 代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 AI 代理的执行逻辑复杂多样,不同的代理可能使用不同的框架(如 LangChain、OpenAI Agents SDK、AutoGen 等)开发,这使得将强化学习应用于大规模 LLM 调优变得困难。
    • 现有的强化学习框架通常要求开发者在训练框架内重新实现代理逻辑,这不仅劳动密集、容易出错,而且难以在异构的代理生态系统中扩展。
  3. 数据利用和模型优化

    • AI 代理在执行过程中生成的丰富交互数据可以用于模型的优化,但现有的方法难以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
    • 现有的方法在处理多轮交互时,通常会遇到上下文累积过长的问题,导致训练效率低下和资源消耗增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Agent Lightning 提出了以下创新点:

  • 完全解耦代理执行和训练:通过将代理执行建模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定义了一个统一的数据接口,使得任何 AI 代理都可以无缝集成到强化学习训练中,几乎不需要修改代码。
  • 层次化的强化学习算法:提出了 LightningRL 算法,通过信用分配模块将轨迹级回报分配到每个调用的响应中,从而与现有的单轮强化学习方法兼容。
  • 训练-代理分离架构:引入了 Training-Agent Disaggregation 架构,通过 Lightning Server 和 Lightning Client 实现了训练和代理执行的分离,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多个与Agent Lightning相关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轮强化学习(Multi-turn RL)

  • RAGEN (Wang et al., 2025b): 探索了在多轮交互环境中使用强化学习来优化LLMs,特别是在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任务中。
  • Trinity-RFT (Pan et al., 2025): 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框架,用于通过强化学习对LLMs进行微调,支持多轮交互。
  • rLLM (Tan et al., 2025): 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在多轮交互中训练LLMs。
  • SearchR1 (Jin et al., 2025; THUDM, 2025): 应用强化学习来训练LLMs,使其能够生成更好的查询并提高搜索能力。

2. 大型语言模型的强化学习训练系统

  • VeRL (Sheng et al., 2024): 一个用于LLMs的强化学习训练框架,专注于高效的单轮训练。
  • OpenRLHF (Hu et al., 2024): 一个易于使用、可扩展且高性能的强化学习训练框架。
  • TRL (von Werra et al., 2020): 一个用于Transformer模型的强化学习框架。
  • ROLL (Wang et al., 2025a): 一个用于大规模强化学习训练的系统。
  • AReaL (Fu et al., 2025): 一个大规模异步强化学习系统,用于语言推理。

3. 算法中心的多轮强化学习

  • ArCher (Zhou et al., 2024): 探索了在文本游戏中使用层次化多轮强化学习。
  • WebShop (Yao et al., 2022): 专注于电子商务任务中的多轮交互。

4. 特定应用的强化学习训练

  • DeepSeek-R1 (Guo et al., 2025): 通过强化学习激励LLMs的推理能力。
  • Search-R1 (Jin et al., 2025)R1-Searcher (Song et al., 2025): 应用强化学习来训练LLMs,使其能够更好地利用搜索引擎。
  • DeepSWE (Luo et al., 2025): 使用多轮交互来教授LLMs编写代码、调用函数和使用API。
  • ReTool (Feng et al., 2025)SimpleTIR (Xue et al., 2025): 旨在通过强化学习增强工具集成的长篇推理能力。

5. 其他相关工作

  • FireAct (Chen et al., 2023): 提出了一种面向语言代理微调的方法。
  • HybridFlow (Sheng et al., 2024): 提供了一个灵活且高效的强化学习训练框架。
  • Minference (Jiang et al., 2024): 通过动态稀疏注意力加速长上下文LLMs的预填充。
  • Parrot (Lin et al., 2024): 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服务LLM基础应用的方法。

这些相关研究为Agent Lightning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同时也展示了在多轮交互和复杂代理场景中应用强化学习的潜力和挑战。Agent Lightning通过其独特的建模和系统设计,旨在克服这些挑战,提供一个通用且灵活的框架,用于训练和优化任何AI代理。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以下几个关键方面来解决如何使用强化学习(RL)训练大型语言模型(LLMs)以构建任何 AI 代理(AI agent)的问题:

1. 完全解耦代理执行和训练

Agent Lightning 通过将代理执行建模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MDP),定义了一个统一的数据接口,使得任何 AI 代理都可以无缝集成到强化学习训练中,几乎不需要修改代码。具体来说:

  • 状态(State):代理执行的快照,包含描述执行状态的关键变量(semantic variables)。
  • 动作(Action):由策略 LLM 生成的输出,用于更新状态。
  • 奖励(Reward):衡量任务完成质量的标量信号。
  • 数据接口:将代理执行过程中的数据结构化为一系列转换(transitions),每个转换包含当前状态、动作和奖励。

2. 层次化的强化学习算法(LightningRL)

为了优化策略 LLM,论文提出了 LightningRL,这是一个层次化的强化学习算法,包含一个信用分配模块(credit assignment module),用于将轨迹级回报分配到每个调用的响应中。具体来说:

  • 数据组织:将代理执行的轨迹分解为单个转换,每个转换包含当前输入、输出和奖励。
  • 信用分配:将最终回报分配到每个动作上,然后进一步分解到每个动作生成的每个 token 上。
  • 兼容性:这种设计与现有的单轮强化学习方法(如 PPO、GRPO、REINFORCE++)完全兼容,无需修改这些方法。

3. 训练-代理分离架构(Training-Agent Disaggregation)

Agent Lightning 引入了一种训练-代理分离架构,通过 Lightning Server 和 Lightning Client 实现了训练和代理执行的分离。具体来说:

  • Lightning Server:作为 RL 训练系统的控制器,管理训练过程,并通过 OpenAI 类似的 API 向客户端暴露更新后的模型。
  • Lightning Client:包含两个功能组件:一个负责与服务器通信以传输和接收数据;另一个负责运行代理并收集数据。
  • 数据捕获:利用 OpenTelemetry 等可观测性框架,无需修改代理代码即可捕获执行轨迹。
  • 错误处理:通过全面的错误处理机制,确保训练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自动中间奖励(AIR):将系统监控数据转换为中间奖励,以缓解奖励稀疏问题。

4. 实验验证

论文通过多个任务验证了 Agent Lightning 的有效性,包括:

  • 文本到 SQL(Text-to-SQL):使用 LangChain 实现的多代理系统,涉及 SQL 查询生成、执行和答案生成。
  • 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使用 OpenAI Agents SDK 实现的单代理系统,涉及查询生成和文档检索。
  • 数学问题解答(Math QA):使用 AutoGen 实现的单代理系统,涉及工具调用和数学问题解答。

这些实验展示了 Agent Lightning 在不同场景下的稳定性和持续改进能力,证明了其在现实世界代理训练和部署中的潜力。

5. 未来工作

论文还提出了未来工作的方向,包括:

  • 更多优化方法:扩展支持更多优化方法,如自动提示优化(prompt optimization)。
  • 改进 RL 算法:开发更高效的 RL 算法,以解决更复杂的代理场景。
  • 系统基础设施改进:进一步分离系统组件,优化大规模 RL 训练的效率和灵活性。
  • 高效服务:探索更高效的 LLM 服务方法,优化资源利用和响应时间。

通过这些创新和设计,Agent Lightning 提供了一个通用且灵活的框架,用于训练和优化任何 AI 代理,解决了现有方法的局限性,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通过三个不同的任务来验证 Agent Lightning 的有效性,每个任务都使用了不同的代理框架。这些实验展示了 Agent Lightning 在不同场景下的稳定性和持续改进能力,证明了其在现实世界代理训练和部署中的潜力。以下是具体的实验设置和结果:

1. 文本到 SQL(Text-to-SQL)

任务描述

  • 目标:给定一个自然语言问题和一个数据库,代理需要生成一个 SQL 查询以检索相关信息,然后回答问题。
  • 数据集:Spider 数据集,包含超过 10,000 个问题,覆盖 200 个数据库和 138 个不同领域。
  • 代理框架:LangChain。
  • 基础模型:Llama-3.2-3B-Instruct。

代理设计

  • 该任务设计为一个多代理系统,包含 3 个代理:
    • SQL 写作代理:生成 SQL 查询。
    • SQL 执行代理:执行查询并返回结果。
    • 检查代理:评估查询的正确性和检索信息的有效性,决定是否需要重写查询或直接生成答案。
  • 在训练过程中,仅优化 SQL 写作和重写代理。

奖励机制

  • 基于最终答案的正确性给出奖励。

结果

  • 图 5 显示了训练奖励和测试奖励的曲线。结果显示,Agent Lightning 能够稳定地提高奖励,证明了其在优化复杂多步决策(涉及代码生成和工具使用)方面的能力。

2. 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

任务描述

  • 目标:给定一个问题和一个文档数据库,代理需要生成一个自然语言查询以检索支持文档,然后根据检索到的文档生成答案。
  • 数据集:MuSiQue 数据集,包含多跳问题,旨在促进真正的组合推理。
  • 代理框架:OpenAI Agents SDK。
  • 基础模型:Llama-3.2-3B-Instruct。

代理设计

  • 该任务使用单个 LLM,负责生成查询、决定是否细化查询或生成答案。

奖励机制

  • 奖励由格式分数(Rformat)和正确性分数(Rcorrectness)的加权组合构成,其中 Rcorrectness 是预测答案和真实答案之间的词级 F1 分数。

结果

  • 图 6 显示了训练奖励和测试奖励的曲线。结果显示,Agent Lightning 能够在这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上实现稳定的性能提升,证明了其在更复杂和开放式的 RAG 场景中的有效性。

3. 数学问题解答(Math QA)

任务描述

  • 目标:给定一个自然语言数学问题,代理需要调用计算器工具来解决算术和符号问题。
  • 数据集:Calc-X 数据集,包含需要推理和精确计算的多样化数学问题。
  • 代理框架:AutoGen。
  • 基础模型:Llama-3.2-3B-Instruct。

代理设计

  • 该任务使用单个 LLM,负责生成工具调用、解释工具输出并形成最终答案。

奖励机制

  • 基于代理是否正确回答问题给出奖励。

结果

  • 图 7 显示了训练奖励和测试奖励的曲线。结果显示,Agent Lightning 在训练过程中持续提高性能,证明了其在需要精确外部函数调用和推理的工具增强设置中的有效性。

总结

这些实验涵盖了从多代理系统到单代理系统、从代码生成到文本检索和数学问题解答等多种场景。Agent Lightning 在所有这些任务中均表现出稳定的性能提升,证明了其作为一种通用且灵活的框架,能够有效地训练和优化各种 AI 代理。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Authors: Xufang Luo, Yuge Zhang, Zhiyuan He, Zilong Wang, Siyun Zhao, Dongsheng Li, Luna K. Qiu, Yuqing Yang

Categories: cs.AI, cs.LG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680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680v1

Published: 2025-08-05T17:50:13Z


9. Streaming Generated Gaussian Process Experts for Online Learning and Control

Gaussian Processes (GPs), as a nonparametric learning method, offer flexible modeling capabilities and calibrated 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for function approximations. Additionally, GPs support online learning by efficiently incorporating new data with polynomial-time computation, making them well-suited for safety-critical dynamical systems that require rapid adaptation. However, the inference and online updates of exact GPs, when processing streaming data, incur cubic computation time and quadratic storage memory complexity, limiting their scalability to large datasets in real-time setting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streaming kernel-induced progressively generated expert framework of Gaussian processes (SkyGP) that addresses both computational and memory constraints by maintaining a bounded set of experts, while inheriting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guarantees from exact Gaussian processes. Furthermore, two SkyGP variants are introduced, each tailored to a specific objective, either maximizing prediction accuracy (SkyGP-Dense) or improving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SkyGP-Fast). The effectiveness of SkyGP is validated through extensive benchmarks and real-time control experiments demonstrating its superior performance compared to state-of-the-art approaches.

中文摘要

高斯过程(GPs)作为一种非参数学习方法,提供灵活的建模能力和经过校准的不确定性量化,用于函数近似。此外,GPs通过以多项式时间计算高效地整合新数据,支持在线学习,使其非常适合需要快速适应的安全关键动态系统。然而,当处理流数据时,精确高斯过程的推理和在线更新会导致立方计算时间和二次存储内存复杂性,从而限制了它们在实时环境中对大数据集的可扩展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流式内核诱导逐步生成的高斯过程专家框架(SkyGP),通过维持一个有界的专家集来解决计算和内存限制,同时继承了精确高斯过程的学习性能保证。此外,引入了两个SkyGP变种,每个变种针对特定目标,分别是最大化预测准确性(SkyGP-Dense)或提高计算效率(SkyGP-Fast)。通过广泛的基准测试和实时控制实验验证了SkyGP的有效性,证明其在性能上优于最先进的方法。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高斯过程(Gaussian Processes, GPs)在处理实时流数据时面临的计算和内存限制问题。具体来说,论文的目标是开发一个能够高效处理在线学习和控制任务的框架,使得GPs能够在保持其建模灵活性和不确定性量化能力的同时,克服其在实时应用中的可扩展性瓶颈。

背景知识

高斯过程(GPs)作为一种非参数学习方法,提供了灵活的建模能力和对函数近似的校准不确定性量化。此外,GPs支持在线学习,能够高效地整合新数据,适用于需要快速适应的安全关键动态系统。然而,标准的GP推理在处理流数据时存在严重的可扩展性限制,其计算复杂度为O(N^3),存储复杂度为O(N^2),这使得传统GPs在实时应用中不切实际。

研究方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一个名为SkyGP(Streaming Kernel-induced Progressively Generated Expert framework of Gaussian processes)的框架。SkyGP通过维护一个有界数量的专家集合来处理非平稳的流数据,并基于核相似性和时间最近性动态分配GP专家。SkyGP的主要贡献包括:

  1. 动态专家生成策略:利用核诱导中心来决定新数据是否应被纳入现有专家模型或用于初始化新专家。这使得SkyGP能够动态划分流数据,并解决了现有方法的局限性。
  2. 时间感知和可配置的专家聚合框架:通过时间加权有效管理生成的GP专家,适应系统约束(如内存和计算预算),同时确保训练和推理过程中的有界复杂度。
  3. 基于学习的控制策略:为动态系统控制任务提供了一个基于学习的策略,并进行了严格的理论分析。主要定理揭示了模型不确定性与控制性能之间的关系。
  4. 实验验证:通过在真实世界基准数据集和实时控制任务上的广泛实验,验证了SkyGP相对于现有方法的优越性能。

实验结果

论文通过在多个真实世界基准数据集和实时控制任务上的实验,验证了SkyGP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SkyGP在预测精度、计算效率和闭环控制性能方面均优于现有方法。具体来说:

  • 回归性能评估:在SARCOS、PUMA、KIN40K和ELECTRIC数据集上,SkyGP的两个变体(SkyGP-Fast和SkyGP-Dense)在标准化均方误差(SMSE)和均方对数损失(MSLL)方面均优于LoG-GP、Local GPs、ISSGP和SSGP等基线方法。SkyGP-Dense在SARCOS数据集上取得了最低的SMSE(0.017)和MSLL(-2.03),并且在PUMA和ELECTRIC数据集上也表现出色。
  • 控制性能评估:在非线性动态系统的闭环控制任务中,SkyGP的两个变体在预测误差和跟踪误差方面均优于基线方法。SkyGP-Dense在预测和跟踪误差方面表现最佳,同时保持了较快的计算时间。

关键结论

论文的主要结论是,SkyGP框架通过动态分配GP专家和有效管理专家集合,成功地解决了传统GPs在实时应用中的计算和内存瓶颈问题。SkyGP不仅在预测精度和不确定性量化方面表现出色,而且在实时控制任务中也展现了优越的性能。通过实验验证,SkyGP在多个真实世界数据集和控制任务中均优于现有的最先进方法。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许多与高斯过程(Gaussian Processes, GPs)相关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GPs的可扩展性和在线学习能力。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相关研究:

全局近似方法

  • 稀疏高斯过程(Sparse Gaussian Processes):通过引入一组数量远少于数据点的诱导点(inducing points)来高效地总结训练数据,从而将复杂度降低到O(NM^2)。具体方法包括:
    • 完全独立训练条件近似(Fully Independent Training Conditional, FITC):Snelson和Ghahramani(2005)提出的方法。
    • 变分自由能(Variational Free Energy):Naish-guzman和Holden(2007)提出的方法。
    • 潜在投影技术(Latent Projection Techniques):Reeb等人(2018)提出的方法。

流式变体

  • 增量稀疏谱GP(Incremental Sparse Spectrum GP, ISSGP):Gijsberts和Metta(2013)提出的方法,允许增量在线更新。
  • 流式稀疏GP(Streaming Sparse GP, SSGP):Bui等人(2017)提出的方法,允许增量在线更新。这些方法虽然能够处理流数据,但通常需要在每次更新时进行计算量较大的优化,这在延迟敏感的应用中可能不实用。

分布式高斯过程(Distributed Gaussian Processes, DGPs)

  • 混合专家(Mixture-of-Experts, MoE):Tresp(2000b)和Yuan和Neubauer(2008)提出的方法,通过固定或学习的权重聚合独立训练的GP专家的预测。
  • 乘积专家(Product-of-Experts, PoE):Cohen等人(2020)提出的方法。
  • 广义乘积专家(Generalized PoE, gPoE):Cao和Fleet(2015)提出的方法。
  • 相关乘积专家与稀疏GP(Correlated PoE with Sparse GPs):Schürch等人(2023)提出的方法。
  • 贝叶斯委员会机器(Bayesian Committee Machine, BCM):Tresp(2000a)提出的方法。
  • 鲁棒贝叶斯委员会机器(Robust BCM, rBCM):Deisenroth和Ng(2015)以及Liu等人(2018)提出的方法。
  • LoG-GP:Lederer等人(2021)提出的方法,通过增量构建树结构的GP专家集合来提供可扩展的解决方案。

在线学习和控制

  • 在线学习和控制:Dai等人(2023)研究了学习对控制性能的影响,特别是在计算延迟方面。
  • 分布式在线学习:Lederer等人(2023)提出了基于分布式高斯过程的在线学习方法。
  • 异步分布式高斯过程回归:Yang等人(2025)提出了异步分布式高斯过程回归方法,解决了异步通信问题。

安全关键应用

  • 安全关键应用:Wachi等人(2018)研究了在安全关键应用中使用高斯过程进行安全探索和优化。
  • 安全控制:Lederer等人(2024)提出了基于高斯过程的实时学习方法,用于安全关键应用。

其他相关工作

  • 局部高斯过程回归:Nguyen-tuong等人(2008)提出的方法,用于实时在线模型学习和控制。
  • 事件触发机制:Dai等人(2024)提出了基于事件触发机制的分布式在线学习方法,用于多智能体系统的安全共识控制。

这些相关研究为SkyGP框架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SkyGP通过结合这些方法的优点,进一步提高了GPs在实时流数据处理中的效率和可扩展性。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提出一个名为 SkyGP(Streaming Kernel-induced Progressively Generated Expert framework of Gaussian processes) 的框架来解决高斯过程(GPs)在处理实时流数据时面临的计算和内存限制问题。SkyGP框架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动态分配和管理一组有界的高斯过程专家(experts),以实现高效的数据处理和模型更新。以下是SkyGP框架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方法:

1. 动态专家生成策略

SkyGP通过以下步骤动态分配和更新高斯过程专家:

  • 基于核的中心机制:每个专家维护一个代表其中心的点,用于快速和可扩展的在线分配。当新数据点到达时,通过计算新点与现有专家中心的核距离来决定该点是加入现有专家还是初始化一个新的专家。
  • 时间感知因素:引入时间感知因素,考虑专家的使用历史,以更好地管理生成的GP专家。
  • 事件触发机制:在SkyGP-Dense变体中,当专家达到容量时,采用数据替换策略,将最远离专家中心的数据点替换为新数据点。这种替换操作通过事件触发机制限制在关键情况下,以减少计算开销。

2. 时间感知和可配置的专家聚合框架

SkyGP通过以下方式管理专家的聚合:

  • 时间加权聚合:在聚合专家的预测时,引入时间加权因素,以更好地适应非平稳数据流。
  • 多种聚合策略:支持多种聚合策略,如混合专家(MoE)、乘积专家(PoE)和贝叶斯委员会机器(BCM),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系统约束。

3. 有界复杂度分析

SkyGP通过以下设计确保每一步的计算复杂度是有界的:

  • 专家定位:通过计算新数据点与现有专家中心的核距离,快速定位最近的专家,计算复杂度为O(W),其中W是搜索窗口大小。
  • 专家更新:对于SkyGP-Fast,每次更新的计算复杂度为O(N^2),而对于SkyGP-Dense,由于可能需要重新计算专家的核矩阵和Cholesky分解,计算复杂度为O(N^3)。
  • 预测:通过聚合最多N个最近专家的预测,预测复杂度为O(N^2)。

4. 基于学习的控制策略

SkyGP还提出了一个基于学习的控制策略,将SkyGP框架集成到非线性系统中,以实现安全和稳定的轨迹跟踪。具体步骤如下:

  • 预测误差界限:通过理论分析,提供了SkyGP预测误差的界限,确保模型不确定性在可控范围内。
  • 控制策略设计:设计了一个反馈控制器,利用实时GP预测来估计模型不确定性,并确保系统输出收敛到期望的平衡点。对于Euler-Lagrange(EL)系统,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控制策略,通过计算扭矩控制来实现轨迹跟踪。

5. 实验验证

通过在多个真实世界基准数据集和实时控制任务上的广泛实验,验证了SkyGP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SkyGP在预测精度、计算效率和闭环控制性能方面均优于现有方法。

关键结论

SkyGP通过动态分配和管理一组有界的高斯过程专家,成功地解决了传统GPs在实时应用中的计算和内存瓶颈问题。通过实验验证,SkyGP在多个真实世界数据集和控制任务中均优于现有的最先进方法。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通过一系列实验来验证所提出的 SkyGP 框架的有效性,这些实验包括回归性能评估和控制性能评估两个主要部分。以下是具体的实验设置和结果:

1. 回归性能评估

数据集

论文选择了四个真实世界的数据集进行回归性能评估:

  • SARCOS:包含44,484个样本,每个样本有21个输入特征。
  • PUMADYN32NM (PUMA):包含7,168个样本,每个样本有32个输入特征。
  • KIN40K:包含10,000个样本,每个样本有8个输入特征。
  • ELECTRIC:记录了家庭用电量,包含超过200万个样本,每个样本有11个输入特征。为了简化实验,论文只使用了前20,000个样本。

基线方法

论文将 SkyGP 的两个变体(SkyGP-FastSkyGP-Dense)与以下基线方法进行了比较:

  • LoG-GP:Lederer等人(2021)提出的方法。
  • Local GPs:Nguyen-tuong等人(2008)提出的方法,每个专家最多持有50个数据点。
  • SSGP:Bui等人(2017)提出的方法,使用50个诱导点。
  • ISSGP:Gijsberts和Metta(2013)提出的方法,使用200个随机特征。

评估指标

  • 标准化均方误差(SMSE):衡量预测精度。
  • 均方对数损失(MSLL):衡量不确定性校准。
  • 平均预测时间和更新时间:衡量计算效率。

实验结果

模型

SARCOS (SMSE/MSLL)

PUMA (SMSE/MSLL)

ELECTRIC (SMSE/MSLL)

LoG-GP

0.044 / -1.83

0.20 / -1.00

0.11 / -3.08

SkyGP-F-1

0.037 / -1.83

0.26 / -0.92

0.08 / -3.29

SkyGP-F-4

0.024 / -1.91

0.09 / -1.39

0.07 / -3.36

SkyGP-D-1

0.031 / -1.89

0.23 / -1.10

0.08 / -3.31

SkyGP-D-4

0.017 / -2.03

0.08 / -1.40

0.07 / -3.38

LocalGPs-1

0.031 / -1.90

0.18 / -1.11

0.08 / -3.26

LocalGPs-4

0.071 / -1.38

0.18 / -0.79

0.14 / -2.20

ISSGP

0.023 / -1.91

0.08 / -1.46

0.06 / -2.19

SSGP

0.068 / -1.11

0.09 / -1.05

– / –

模型

SARCOS (tpred/tup)

PUMA (tpred/tup)

ELECTRIC (tpred/tup)

LoG-GP

0.30 / 0.22

0.22 / 0.20

0.18 / 0.24

SkyGP-F-1

0.16 / 0.04

0.26 / 0.04

0.15 / 0.04

SkyGP-F-4

0.23 / 0.04

0.35 / 0.04

0.21 / 0.04

SkyGP-D-1

0.17 / 0.09

0.25 / 0.08

0.14 / 0.06

SkyGP-D-4

0.24 / 0.16

0.28 / 0.16

0.22 / 0.08

LocalGPs-1

1.17 / 0.15

1.07 / 0.08

2.78 / 0.06

LocalGPs-4

1.25 / 0.23

1.14 / 0.08

2.88 / 0.06

ISSGP

18 / 7

3 / 6

4 / 8

SSGP

5 / 4

2 / 6

– / –

  • SkyGP-D-4SARCOS 数据集上取得了最低的 SMSE(0.017)和 MSLL(-2.03),表明其在预测精度和不确定性校准方面表现最佳。
  • SkyGP-F-1 在所有模型中具有最低的平均更新时间(0.04秒),使其非常适合实时应用。
  • ISSGP 虽然在 PUMA 数据集上取得了最佳的 SMSEMSLL,但其预测和更新时间过长,不适合实时应用。
  • SSGPELECTRIC 数据集上未能在20秒内完成计算,因此未列出结果。

2. 控制性能评估

控制任务

论文评估了一个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控制性能,系统描述如下: [ m\ddot{q} + 9.8 = u + f(x) ] 其中 ( f(x) ) 是一个未知的非线性函数。论文选择了以下形式的参考轨迹: [ q_r(t) = a_r \sin(w_r t) ] 其中 ( a_r = 1 ) 和 ( w_r = 0.1 )。

控制策略

论文提出了一个基于SkyGP的控制策略,具体形式如下: [ \pi(t, x, \tilde{\mu}) = 9.8 - \tilde{\mu}(x) - a_r w_r^2 \sin(w_r t) + k_p (q - q_d(t)) + k_d (\dot{q} - \dot{q}_d(t)) - [0, 1] P (x - x_d) / (2 \epsilon) ] 其中 ( k_p = 5 ),( k_d = 10 ),( \epsilon = 1 ),矩阵 ( P ) 通过求解Lyapunov方程得到。

实验结果

  • 预测误差和跟踪误差:通过100次蒙特卡洛测试,论文展示了SkyGP变体在预测误差和跟踪误差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SkyGP变体在预测误差和跟踪误差方面均优于基线方法。
  • SkyGP-Dense 在预测和跟踪误差方面表现最佳,同时保持了较快的计算时间。

3. 消融研究

论文还进行了消融研究,分析了不同算法设计选择的影响,例如:

  • 欧几里得距离:与基于核的距离相比,欧几里得距离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够准确。
  • 丢弃中心:在SkyGP-Dense中,丢弃中心的更新策略对性能有显著影响。

总结

通过这些实验,论文验证了SkyGP框架在处理实时流数据时的高效性和准确性。SkyGP不仅在预测精度和不确定性校准方面优于现有方法,而且在计算效率和实时控制性能方面也表现出色。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Authors: Zewen Yang, Dongfa Zhang, Xiaobing Dai, Fengyi Yu, Chi Zhang, Bingkun Huang, Hamid Sadeghian, Sami Haddadin

Categories: cs.LG, cs.SY, eess.SY, stat.ML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679v2.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679v2

Published: 2025-08-05T17:50:03Z


10. More Than a Score: Probing the Impact of Prompt Specificity on LLM Code Generation

State-of-the-art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achieve high pass@1 on general benchmarks like HumanEval but underperform on specialized suites such as ParEval. Is this due to LLMs missing domain knowledge or insufficient prompt detail is given? To answer this, we introduce PartialOrderEval, which augments any code generation benchmark with a partial order of prompts from minimal to maximally detailed. Applying it to HumanEval and both serial and OpenMP subsets of ParEval, we measure how pass@1 scales with prompt specificity. Our experiments with Llama-3.x and Qwen2.5-Coder demonstrate varying degrees of prompt sensitivity across different tasks, and a qualitative analysis highlights explicit I/O specifications, edge-case handling, and stepwise breakdowns as the key drivers of prompt detail improvement.

中文摘要

最先进的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像HumanEval这样的一般基准上实现了高通过率,但在ParEval等专业套件上表现不佳。这是因为LLMs缺乏领域知识,还是给出的提示细节不够充分?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PartialOrderEval,它为任何代码生成基准增加了一个从最少到最多细节的提示部分顺序。我们将其应用于HumanEval及ParEval的序列和OpenMP子集,测量提示具体性如何影响通过率的提升。我们与Llama-3.x和Qwen2.5-Coder进行的实验表明,在不同任务中,提示的敏感度程度各不相同,并且定性分析强调了明确的输入/输出规范、边缘情况处理和逐步分解作为提示细节改善的关键驱动因素。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代码生成任务中表现不佳是否是因为缺乏领域知识,还是因为给定的提示(prompt)不够详细。具体来说,论文指出,尽管最新的大型语言模型在通用基准测试(如 HumanEval)上取得了高分,但在一些特定领域的基准测试(如 ParEval)上表现欠佳。这引发了研究者的好奇:如果提供更详细的提示,LLMs 是否能够在这些更复杂的任务上表现得更好。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论文提出了一个名为 PARTIALORDEREVAL 的新框架,用于评估 LLMs 在代码生成任务中的表现,并系统地研究提示的详细程度如何影响模型性能。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几类相关研究:

多提示代码生成评估

  • 多语言和多自然语言支持:一些工作扩展了现有的代码生成基准测试,如 HumanEval 和 MBPP,通过添加对更多编程语言的支持(Cassano et al., 2022; Athiwaratkun et al., 2022; Orlanski et al., 2023; Zheng et al., 2023)或翻译提示到新的自然语言(Wang et al., 2023; Peng et al., 2024; Raihan et al., 2025)。这些工作主要关注于扩大基准测试的适用范围,而本文则专注于通过系统地改变提示的详细程度来量化提示具体性对 LLM 性能的影响。
  • 新手程序员与专家的提示差异:研究表明,新手程序员在编写提示时往往不如专家,他们经常遗漏提示中的关键细节(Nguyen et al., 2024; Mordechai et al., 2024; Feldman and Anderson, 2024; Prather et al., 2024; Kazemitabaar et al., 2023)。这与本文的研究动机相呼应,即探索更详细的提示是否能帮助 LLMs 在复杂任务上表现得更好。

提示策略

  • 迭代反馈和程序辅助技术:例如 Self-Refine(Madaan et al., 2023)通过多轮迭代让模型自我批评和重写代码,Reflexion(Shinn et al., 2023)通过自然语言反馈提高生成文本的质量,以及 Gao et al.(2023)通过引导 LLMs 生成 Python 程序来解决问题。这些方法侧重于通过反馈和程序辅助来提高代码生成质量,而 PARTIALORDEREVAL 则通过固定层次的提示细化来隔离额外细节对代码生成性能的影响。

多提示评估鲁棒性

  • 提示变体对性能的影响:Mizrahi et al.(2024)发现不同的提示释义会导致各种任务(包括代码描述)的性能差异,并呼吁使用聚合指标来评估不同提示下的模型性能。PromptSet(Pister et al., 2024)通过分析超过 61,000 个真实世界的开发人员提示,揭示了提示效果的广泛变化,并建议基准测试应涵盖多种提示风格。Zhu et al.(2024)和 Gu et al.(2023)研究了提示扰动对模型性能的影响。这些工作强调了在评估 LLMs 时考虑多种提示的重要性,而本文通过系统地调整提示的详细程度,为 LLM 评估引入了一个新的维度。

这些相关研究为本文提供了背景和动机,特别是在理解提示设计对 LLM 性能的影响方面。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以下步骤来解决这个问题:

提出 PARTIALORDEREVAL 框架

  • 定义问题:论文首先定义了如何从一个基准测试的原始提示出发,构造一个最详细的提示(ptop),并确保模型在这个提示下能够以高准确率生成正确的代码(pass@1 ≥ 0.8)。然后,论文提出了一种方法来衡量提示的详细程度(D),并基于这个度量构造了一个部分有序的提示集合,这些提示从最不详细(pbot)到最详细(ptop)排列。
  • 数据集构建:对于 HumanEval 和 ParEval 的每个问题,论文使用 GPT-4.1 生成最详细的提示 ptop,并手动调整以确保其 pass@1 达到阈值。然后,通过三种方法从 ptop 生成较不详细的提示变体:
    • LLM 概要:使用 Qwen38B 将 ptop 概括为不同长度(10, 25, 50, 75, 100, 150, 200 词)的提示。
    • 段落采样:随机采样原始描述的段落,采样比例为 0.2, 0.4, 0.6, 0.8。
    • 句子块掩蔽:随机移除一定比例的句子块,掩蔽比例为 0.2, 0.4, 0.6, 0.8。

实验评估

  • 模型选择:论文选择了两个系列的指令调优的 LLMs:Qwen 2.5 Coder 和 Llama 3.x,涵盖了从 1B 到 70B 参数的不同规模模型。
  • 性能指标:使用 pass@1 作为主要性能指标,即模型生成的代码在隐藏测试套件上通过的比例。
  • 结果分析:通过绘制不同提示详细程度下的 pass@1 曲线,论文展示了模型性能如何随着提示的详细程度变化。这些曲线揭示了模型对提示细节的敏感性,以及在不同任务类型(如 HumanEval 和 ParEval)上的表现差异。

定性分析

  • 提示内容分类:论文开发了一个结构化的分类体系,将提示内容分为四个高级类别:功能规范、约束与鲁棒性、解决方案结构与设计指导、验证与集成。每个类别下又包含多个详细主题。
  • 标注与分析:使用 Claude Sonnet 4 对不同长度的 LLM 概要提示进行标注,统计每个主题在不同长度提示中的出现频率。通过雷达图展示了随着提示长度增加,哪些主题的出现频率显著提高,从而揭示了哪些提示细节对性能提升最为关键。

关键结论

  • 提示详细程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提示详细程度的增加,模型的 pass@1 性能普遍提高,尤其是在 ParEval 这类更复杂的任务上,提示的详细程度对性能的提升更为显著。
  • 任务难度的差异:ParEval 任务,尤其是并行计算任务(如 OpenMP),比 HumanEval 任务更难,需要更详细的提示才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率。
  • 模型能力的区分:在 ParEval 任务上,不同规模的模型之间性能差距更大,这表明更复杂的任务更能区分模型的能力。
  • 关键提示细节:定性分析发现,明确的输入/输出规范、边缘情况处理和逐步分解是提高提示详细程度的关键因素,这些细节有助于模型生成更准确的代码。

通过这些步骤,论文不仅量化了提示详细程度对 LLM 代码生成性能的影响,还揭示了哪些提示细节对性能提升最为关键,为未来的提示工程和模型开发提供了指导。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进行了以下实验来评估 PARTIALORDEREVAL 框架的有效性,并分析提示具体性对 LLM 代码生成性能的影响:

实验设置

  • 数据集:使用了 HumanEval 和 ParEval 的两个子集(串行和 OpenMP)作为源基准测试。这些基准测试涵盖了从通用编程任务到特定领域的科学计算任务。
  • 模型:评估了两个系列的指令调优 LLMs:Qwen 2.5 Coder 和 Llama 3.x,涵盖了从 1B 到 70B 参数的不同规模模型。
  • 性能指标:主要使用 pass@1 作为性能指标,即模型生成的代码在隐藏测试套件上通过的比例。

实验方法

  • 提示变体生成:对于每个问题,生成了从最不详细(pbot)到最详细(ptop)的提示变体。具体方法包括:
    • LLM 概要:使用 Qwen38B 将 ptop 概括为不同长度(10, 25, 50, 75, 100, 150, 200 词)的提示。
    • 段落采样:随机采样原始描述的段落,采样比例为 0.2, 0.4, 0.6, 0.8。
    • 句子块掩蔽:随机移除一定比例的句子块,掩蔽比例为 0.2, 0.4, 0.6, 0.8。

实验结果

  • LLM 概要
    • 在 HumanEval 上,所有模型从 pbot 到 50 词的提示时性能迅速提升,接近 100 词时性能几乎与 ptop 相等,但在 200 词时略有下降。
    • 在 ParEval-Serial 上,性能提升较为缓慢,Qwen2.5-14B-Instruct 在 75 词时达到 0.867,150 词时达到 0.900,但仍低于 ptop 的 0.983。
    • 在 ParEval-OMP 上,性能提升更慢,Qwen2.5-14B-Instruct 从 pbot 的 0.483 提升到 200 词时的 0.800,但从未达到 ptop 的 0.967。
  • 段落采样和句子块掩蔽
    • 在所有三个数据集上,随着提示详细程度的增加(即更高的 rp 或更低的 rs),pass@1 稳步提升。
    • 在 HumanEval 上,不同模型之间的性能差距较小,但在 ParEval 上,大模型与小模型之间的性能差距显著增大。

定性分析

  • 提示内容分类:开发了一个结构化的分类体系,将提示内容分为四个高级类别:功能规范、约束与鲁棒性、解决方案结构与设计指导、验证与集成。每个类别下又包含多个详细主题。
  • 标注与分析:使用 Claude Sonnet 4 对不同长度的 LLM 概要提示进行标注,统计每个主题在不同长度提示中的出现频率。通过雷达图展示了随着提示长度增加,哪些主题的出现频率显著提高,从而揭示了哪些提示细节对性能提升最为关键。

关键结论

  • 提示详细程度的影响:随着提示详细程度的增加,模型的 pass@1 性能普遍提高,尤其是在 ParEval 这类更复杂的任务上,提示的详细程度对性能的提升更为显著。
  • 任务难度的差异:ParEval 任务,尤其是并行计算任务(如 OpenMP),比 HumanEval 任务更难,需要更详细的提示才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率。
  • 模型能力的区分:在 ParEval 任务上,不同规模的模型之间性能差距更大,这表明更复杂的任务更能区分模型的能力。
  • 关键提示细节:定性分析发现,明确的输入/输出规范、边缘情况处理和逐步分解是提高提示详细程度的关键因素,这些细节有助于模型生成更准确的代码。

这些实验结果为理解 LLMs 在代码生成任务中的表现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未来的提示工程和模型开发提供了指导。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提出了一个很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但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提示策略的优化

  • 交互式提示:目前的 PARTIALORDEREVAL 框架主要基于静态的提示变体。未来可以探索交互式提示策略,例如让模型在生成代码的过程中动态请求更多信息,或者根据模型的初步输出调整提示内容。
  • 提示的动态调整:研究如何根据模型的实时反馈动态调整提示的详细程度,以找到最佳的提示策略,既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又不会导致信息过载。

模型能力的深入分析

  • 模型内部机制:进一步研究模型在处理不同详细程度的提示时的内部机制,例如通过注意力机制分析模型如何关注提示中的不同部分。
  • 模型的泛化能力:评估模型在未见过的任务上,面对不同详细程度的提示时的表现,以了解模型的泛化能力。

评估框架的扩展

  • 更多基准测试:将 PARTIALORDEREVAL 框架应用于更多的代码生成基准测试,包括不同编程语言和领域,以验证其普适性。
  • 低资源语言:目前的实验主要集中在高资源编程语言(如 Python 和 C++)。未来可以探索低资源语言在 PARTIALORDEREVAL 框架下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提示工程来弥补资源不足的问题。

提示内容的细化

  • 主题的定量分析:虽然定性分析揭示了一些关键的提示细节,但未来可以进行更定量的分析,例如通过消融研究来精确评估每个主题对性能的贡献。
  • 提示的可解释性:研究如何使提示更具可解释性,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模型需要哪些信息,以及如何提供这些信息。

实际应用

  • 开发工具集成:将 PARTIALORDEREVAL 框架集成到实际的开发工具中,帮助开发者在编写代码时动态调整提示,以提高代码生成的准确性和效率。
  • 教育应用:探索如何利用 PARTIALORDEREVAL 框架来帮助新手程序员学习如何更有效地编写提示,提高他们使用 LLMs 的能力。

性能与效率的权衡

  • 提示长度与性能的关系:进一步研究提示长度与模型性能之间的关系,找到最佳的提示长度,以在性能和效率之间取得平衡。
  • 提示的冗余性:分析提示中的冗余信息对模型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去除这些冗余信息以提高效率。

这些方向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对 LLMs 在代码生成任务中的理解,还可以推动开发更有效的提示策略和模型,最终提高 LLMs 在实际编程任务中的应用价值。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本文介绍了一个名为 PARTIALORDEREVAL 的新框架,用于评估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代码生成任务中的表现,并研究提示的详细程度如何影响模型性能。研究动机是解决 LLMs 在通用基准测试(如 HumanEval)上表现良好,但在特定领域基准测试(如 ParEval)上表现欠佳的问题,探讨这是否是因为模型缺乏领域知识,还是因为提供的提示不够详细。

背景知识

  • LLMs 在代码生成中的表现:LLMs 在通用编程任务上取得了高分,但在特定领域任务上表现不佳。
  • 提示的重要性:新手程序员在编写提示时往往不如专家,经常遗漏关键细节。

研究方法

  • PARTIALORDEREVAL 框架:通过在基准测试的每个问题上生成多个不同详细程度的提示,从最不详细(pbot)到最详细(ptop),来评估模型性能。
  • 数据集构建:使用 HumanEval 和 ParEval 的两个子集(串行和 OpenMP),通过 GPT-4.1 生成最详细的提示 ptop,并手动调整以确保其 pass@1 达到阈值。然后通过 LLM 概要、段落采样和句子块掩蔽生成较不详细的提示变体。
  • 模型选择:评估了 Qwen 2.5 Coder 和 Llama 3.x 两个系列的指令调优 LLMs,涵盖从 1B 到 70B 参数的不同规模模型。
  • 性能指标:使用 pass@1 作为主要性能指标,即模型生成的代码在隐藏测试套件上通过的比例。

实验结果

  • LLM 概要
    • 在 HumanEval 上,所有模型从 pbot 到 50 词的提示时性能迅速提升,接近 100 词时性能几乎与 ptop 相等,但在 200 词时略有下降。
    • 在 ParEval-Serial 上,性能提升较为缓慢,Qwen2.5-14B-Instruct 在 75 词时达到 0.867,150 词时达到 0.900,但仍低于 ptop 的 0.983。
    • 在 ParEval-OMP 上,性能提升更慢,Qwen2.5-14B-Instruct 从 pbot 的 0.483 提升到 200 词时的 0.800,但从未达到 ptop 的 0.967。
  • 段落采样和句子块掩蔽
    • 在所有三个数据集上,随着提示详细程度的增加(即更高的 rp 或更低的 rs),pass@1 稳步提升。
    • 在 HumanEval 上,不同模型之间的性能差距较小,但在 ParEval 上,大模型与小模型之间的性能差距显著增大。

定性分析

  • 提示内容分类:开发了一个结构化的分类体系,将提示内容分为四个高级类别:功能规范、约束与鲁棒性、解决方案结构与设计指导、验证与集成。每个类别下又包含多个详细主题。
  • 标注与分析:使用 Claude Sonnet 4 对不同长度的 LLM 概要提示进行标注,统计每个主题在不同长度提示中的出现频率。通过雷达图展示了随着提示长度增加,哪些主题的出现频率显著提高,从而揭示了哪些提示细节对性能提升最为关键。

关键结论

  • 提示详细程度的影响:随着提示详细程度的增加,模型的 pass@1 性能普遍提高,尤其是在 ParEval 这类更复杂的任务上,提示的详细程度对性能的提升更为显著。
  • 任务难度的差异:ParEval 任务,尤其是并行计算任务(如 OpenMP),比 HumanEval 任务更难,需要更详细的提示才能达到较高的准确率。
  • 模型能力的区分:在 ParEval 任务上,不同规模的模型之间性能差距更大,这表明更复杂的任务更能区分模型的能力。
  • 关键提示细节:定性分析发现,明确的输入/输出规范、边缘情况处理和逐步分解是提高提示详细程度的关键因素,这些细节有助于模型生成更准确的代码。

未来工作

  • 交互式提示:探索交互式提示策略,让模型在生成代码的过程中动态请求更多信息。
  • 更多基准测试:将 PARTIALORDEREVAL 框架应用于更多的代码生成基准测试,包括不同编程语言和领域。
  • 低资源语言:研究低资源语言在 PARTIALORDEREVAL 框架下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提示工程来弥补资源不足的问题。
  • 提示策略的优化:进一步研究如何优化提示策略,以在性能和效率之间取得平衡。

通过这些研究,论文不仅量化了提示详细程度对 LLM 代码生成性能的影响,还揭示了哪些提示细节对性能提升最为关键,为未来的提示工程和模型开发提供了指导。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A: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Yangtian Zi, Harshitha Menon, Arjun Guha

Categories: cs.CL, cs.LG, cs.PL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678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678v1

Published: 2025-08-05T17:49:48Z


Evaluation Domain Papers

1. CompassVerifier: A Unified and Robust Verifier for LLMs Evaluation and Outcome Reward

Answer verification is crucial not only for evaluat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by matching their unstructured outputs against standard answers, but also serves as the reward model to guide LLM optimization. Most evaluation frameworks rely on regularized matching or employ general LLMs for answer verification, which demands extensive, repetitive customization for regex rules or evaluation prompts. Two fundamental limitations persist in current methodologies: 1) the absence of comprehensive benchmarks that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verification capabilities across different LLMs; and 2) the nascent stage of verifier development, where existing approaches lack both the robustness to handle complex edge cases and the generalizability across different domains. In this work, we develop CompassVerifier, an accurate and robust lightweight verifier model for evaluation and outcome reward. It demonstrates multi-domain competency spanning math, knowledge, and diverse reasoning tasks, with the capability to process various answer types, including multi-subproblems, formulas, and sequence answers, while effectively identifying abnormal/invalid responses. We introduce VerifierBench benchmark comprising model outputs collected from multiple data sources, augmented through manual analysis of metaerror patterns to enhance CompassVerifier. We anticipate that CompassVerifier and VerifierBench will facilitate answer verification, evaluation protocols, and reinforcement learning research. Code and dataset are available at https://github.com/open-compass/CompassVerifier.

中文摘要

答案验证不仅对通过将大型语言模型(LLMs)生成的非结构化输出与标准答案进行比对来评估这些模型至关重要,还作为奖励模型来指导LLM优化。大多数评估框架依赖于正则化匹配或使用通用LLMs进行答案验证,这需要大量的、重复的正则表达式规则或评估提示的定制。目前的方法存在两个基本限制:1)缺乏系统评估不同LLM验证能力的全面基准;2)验证器开发处于初期阶段,现有方法缺乏处理复杂边缘案例的稳健性和跨不同领域的普适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开发了CompassVerifier,一个准确且稳健的轻量级验证模型,用于评估和结果奖励。它展示了跨数学、知识和多种推理任务的多领域能力,能够处理包括多子问题、公式和序列答案在内的各种答案类型,同时有效识别异常/无效的响应。我们引入了VerifierBench基准,由来自多个数据源的模型输出构成,并通过对元错误模式的手动分析进行增强,以提升CompassVerifier的效能。我们预计CompassVerifier和VerifierBench将促进答案验证、评估协议和强化学习研究。代码和数据集可在https://github.com/open-compass/CompassVerifier获取。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评估和优化中的答案验证问题。具体来说,它关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 现有验证方法的局限性:目前的答案验证方法主要依赖于正则化匹配或使用通用的大型语言模型进行验证。这些方法存在显著的局限性,例如需要为不同的任务和领域定制正则表达式或验证提示,这导致了验证过程的重复性和劳动密集性。此外,这些方法在处理复杂边缘情况和跨领域验证时缺乏鲁棒性和泛化能力。

  • 缺乏全面的基准测试:目前缺乏一个系统性的基准测试,用于评估不同大型语言模型的验证能力。这使得难以准确衡量和比较不同模型在验证任务上的表现,也限制了验证器的开发和迭代。

  • 验证器开发的初级阶段:现有的验证器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能够处理复杂边缘情况和跨领域验证的鲁棒性验证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一个统一且鲁棒的验证器模型 CompassVerifier,并构建了一个名为 VerifierBench 的基准测试,用于评估和训练答案验证系统。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

答案验证(Answer Verification)

  • 验证方法分类:当前验证大型语言模型(LLMs)生成答案的方法主要分为结果验证(outcome verification)和过程验证(process verification)。结果验证侧重于评估最终答案的正确性,通常通过字符串匹配或使用大型语言模型作为验证器来实现。过程验证则关注于检测中间步骤中的推理错误,虽然近年来在基于LLMs的验证器和评估基准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不稳定性和高资源成本,过程验证在实际评估中较少被采用。
  • 验证挑战:由于LLMs输出的不可预测性,基于字符串的匹配方法常常面临匹配失败或不准确的问题。这促使研究者尝试使用通用LLMs作为验证器,但这些方法需要针对不同任务定制验证提示,增加了工作量。此外,过程验证虽然在理论上更为全面,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其复杂性和资源消耗,尚未显示出明显优于结果验证的性能。

LLM-as-a-Judge

  • LLM作为评估工具:LLMs因其强大的综合能力,被用作评估任务中的“LLM-as-a-Judge”,可以分为主观判断和客观判断两种方式。主观判断通常用于没有标准答案的场景,LLMs需要对单个回答进行评分或在成对回答之间表达偏好。客观判断则更简单直接,只需评估回答与标准答案的一致性。
  • 相关研究进展:近期的研究包括使用强化学习(RL)和推理时扩展技术(如生成性批评、长CoT、多采样投票等)来提高LLM的判断能力,但这些方法计算成本较高。还有研究致力于将大型模型的验证能力蒸馏到较小的模型中,以实现更好的成本效益。

论文指出,尽管已有研究在LLM-as-a-Judge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客观判断和验证能力方面,尤其是面对复杂任务和跨领域验证时,仍存在不足。因此,作者致力于开发一个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验证器模型和相应的基准测试。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为了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s)评估和优化中的答案验证问题,论文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1. 提出 VerifierBench 基准测试

VerifierBench 是一个系统性的基准测试,旨在全面评估不同模型的验证能力。它通过以下方式解决现有验证方法的局限性:

  • 大规模数据收集:利用 OpenCompass 框架,从多个数据源收集了超过 132 万个模型输出,涵盖知识、数学、科学和一般推理四个关键领域。
  • 多轮验证:通过多轮验证,包括多专家投票、多提示投票和人工标注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错误模式分析:通过人工标注和分析,识别和总结了超过 30 种元错误模式,这些模式代表了 LLM 基于答案验证中的常见错误和幻觉现象。

2. 开发 CompassVerifier 验证器模型

CompassVerifier 是一个轻量级但鲁棒且准确的验证器模型,专门设计用于处理多领域场景、多样化答案类型、不同提示格式和异常响应。它通过以下技术增强性能:

  • 错误驱动的对抗性增强(Error-Driven Adversarial Augmentation):通过人工分析和模式聚类,识别验证过程中的常见错误模式,并生成针对性的训练样本,以提高模型对这些错误的鲁棒性。
  • 复杂公式增强(Complex Formula Augmentation):针对科学领域中复杂表达式的验证挑战,生成多种等价形式的公式变体,以提高模型对不同表示形式的正确答案的识别能力。
  • 泛化能力增强(Generalizability Augmentation):通过扩展训练数据中的提示和响应多样性,提高模型在不同问题和答案变体上的泛化能力。

3. 实验验证

论文通过在 VerifierBench 基准测试上的广泛实验,验证了 CompassVerifier 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

  • 跨领域性能:CompassVerifier 在多个领域(如数学、知识、科学和一般推理)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性能,显著优于现有的通用 LLMs 和其他验证器模型。
  • 不同答案类型:CompassVerifier 能够有效处理多种答案类型,包括多选题、数值答案、短文本、公式、多子问题和序列答案等。
  • 鲁棒性:CompassVerifier 在识别无效响应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有效处理异常或无效的模型输出。
  • 作为奖励模型的应用:CompassVerifier 还被验证为一个有效的奖励模型,能够为强化学习(RL)训练提供更精确和可靠的反馈信号,从而提高模型的优化效率。

4. 总结与展望

论文总结了 CompassVerifier 和 VerifierBench 的贡献,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这些方向包括进一步扩展基准测试的覆盖范围、改进验证器模型的性能,以及探索新的验证技术和方法,以推动大型语言模型评估和优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进行了以下实验来验证 CompassVerifier 的性能和有效性:

1. VerifierBench 基准测试上的评估

  • 数据集和模型:在 VerifierBench 基准测试上,作者对不同规模的 CompassVerifier 模型(从 3B 到 32B 参数)进行了全面评估,并与多种基线模型进行了比较,包括通用 LLMs(如 Qwen2.5、Qwen3、DeepSeek-V3 和 GPT-4o)以及其他专门的验证器模型(如 xVerify 和 Tencent-Qwen2.5-7B-RLVR)。
  • 评估指标:使用准确率(Accuracy)和 F1 分数作为评估指标,特别关注 F1 分数,因为它综合考虑了精确率、召回率和类别分布的平衡。
  • 实验结果
    • 跨领域性能:CompassVerifier 在所有领域(数学、一般推理、知识、科学)上均取得了优异的性能,32B 模型在数学领域的 F1 分数达到 80.8%,在知识领域的 F1 分数达到 94.8%。
    • 不同答案类型:CompassVerifier 在多种答案类型(包括多选题、数值答案、短文本、公式、多子问题和序列答案)上均表现出色,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答案类型(如公式和序列答案)时,显著优于基线模型。
    • 鲁棒性:CompassVerifier 在识别无效响应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有效处理异常或无效的模型输出。在三分类(正确、错误、无效)评估中,CompassVerifier 的性能显著优于其他模型。

2. 数据增强策略的影响

  • 实验设置:为了验证数据增强策略(错误驱动的对抗性增强和复杂公式增强)对 CompassVerifier 性能的影响,作者进行了消融研究。
  • 实验结果
    • 错误驱动的对抗性增强:单独使用该策略时,CompassVerifier-7B 的准确率从 84.0% 提高到 86.4%(+2.4%),F1 分数从 79.8% 提高到 82.0%(+2.2%)。
    • 复杂公式增强:单独使用该策略时,CompassVerifier-7B 的准确率从 84.0% 提高到 86.7%(+2.7%),F1 分数从 79.8% 提高到 82.8%(+3.0%)。
    • 综合使用两种策略:同时使用两种策略时,CompassVerifier-7B 的准确率提高到 87.5%(+3.5%),F1 分数提高到 83.4%(+3.6%),显示出两种策略的互补性和协同效应。

3. 泛化能力测试

  • 实验设置:为了评估 CompassVerifier 的泛化能力,作者在 VerifyBench 的困难子集上进行了测试,该子集主要包含需要长推理链的复杂问题。
  • 实验结果:CompassVerifier 在 VerifyBench 的标准提示下仍然保持了较高的性能(准确率和 F1 分数均超过 86%),而其他专门的验证器模型(如 xVerify 和 Tencent-Qwen2.5-7B-RLVR)在该设置下表现不佳,这表明 CompassVerifier 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

4. 作为奖励模型的应用

  • 实验设置:为了验证 CompassVerifier 作为奖励模型的有效性,作者使用 GRPO(一种强化学习方法)对基础 LLMs 进行训练,并使用 CompassVerifier 提供奖励信号。训练数据集为 Open-S1,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推理数据集。
  • 实验结果:使用 CompassVerifier 作为奖励模型训练的模型在 AIME24、AIME25 和 MATH500 数据集上的表现显著优于使用规则匹配验证器(Math-Verify)和其他模型作为奖励模型的训练结果。这表明 CompassVerifier 能够提供更精确的反馈信号,从而提高强化学习训练的效率和效果。

5. 错误模式分析

  • 实验设置:为了深入分析 LLM 基于验证中的常见错误模式,作者对标注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识别了超过 30 种元错误模式。
  • 实验结果:这些错误模式包括但不限于:
    • 正确答案的误判:如单位不同但数值等价的答案被误判为错误。
    • 错误答案的误判:如选择正确选项但跟随无关内容的回答被误判为正确。
    • 无效响应的识别:如模型输出被截断或包含大量重复内容的回答被正确识别为无效。

这些实验结果表明,CompassVerifier 在多个方面表现出色,不仅在验证能力上优于现有的通用 LLMs 和其他验证器模型,还具有良好的泛化能力和作为奖励模型的潜力。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Authors: Shudong Liu, Hongwei Liu, Junnan Liu, Linchen Xiao, Songyang Gao, Chengqi Lyu, Yuzhe Gu, Wenwei Zhang, Derek F. Wong, Songyang Zhang, Kai Chen

Categories: cs.CL, cs.AI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686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686v1

Published: 2025-08-05T17:55:24Z


2. Beyond risk: A proto-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societal impact of AI systems

In the discourse on AI regulation, ‘responsible AI’ is the dominant paradigm, with the focus on mitigating the risks related to AI systems. While this focus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it has limited use for a systematic consideration of AI’s societal impact. This paper proposes a proto-framework for assessing the societal impact of AI systems by operationalising the concept of freedom. This proto-framework is intended as a step towards a fully operationalised framework to be used in policymaking contexts. By drawing on Kantian philosophy and related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s, freedom is developed as the counterpart to the concept of responsibility. Two dimensions of freedom are developed in further detail: freedom as capability and freedom as opportunity. These two dimensions of freedom are then applied in a proto-framework that systematically considers AI’s impact on society us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This proto-framework aims to complement current risk-based approaches and thereby offers a first step towards operationalising the concept of freedom in AI regulation.

中文摘要

在人工智能监管的讨论中,“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是主导范式,重点在于减轻与人工智能系统相关的风险。虽然这一重点是重要且必要的,但它对系统性地考虑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的帮助有限。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评估人工智能系统社会影响的原型框架,通过操作化自由的概念。这个原型框架旨在作为向完全操作化框架的一个步骤,以便在政策制定背景中使用。通过借鉴康德哲学及相关现代解读,自由被发展为责任概念的对立面。进一步详细阐述了自由的两个维度:作为能力的自由和作为机会的自由。然后,这两个自由的维度被应用于一个原型框架,该框架系统地考虑人工智能对社会的影响,利用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个原型框架旨在补充当前基于风险的方法,从而为人工智能监管中操作化自由的概念提供第一步。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系统地评估人工智能(AI)系统对社会的影响。当前关于AI监管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负责任的AI”这一范式上,重点关注减轻与AI系统相关的风险。然而,这种风险导向的方法对于全面考虑AI对社会的影响存在局限性。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框架——一个“准框架”(proto-framework),通过将“自由”这一概念操作化来评估AI系统对社会的影响。这个框架旨在补充现有的基于风险的AI监管方法,并为政策制定提供一个更全面的工具,以考虑AI系统的潜在益处和更广泛的社会变化,而不仅仅是潜在的危害。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以下是论文中提及的相关研究:

  1. AI监管和伦理问题研究
    • Mennella等人(2024)研究了AI技术在医疗保健中的伦理和监管挑战。
    • Shetty等人(2025)通过文献和当前趋势分析了AI监管。
    • Sousa Antunes等人(2024)从多学科视角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关系。
    • Walter(2024)对全球政策和治理在人工智能监管中的作用以及其社会经济后果进行了分析。
    • Nordström(2022)研究了在高度不确定性下AI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和决策策略。
  2. 政策制定理论研究
    •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提出了政策制定的早期理论基础,强调了政策的多重目标,包括避免伤害和促进公民的繁荣。
    • 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对正义的解释进一步阐述了政策的多重目标。
    • 安东尼·吉登斯(1998)提出了政府应将安全与机会相结合的政策制定方式。
    • 阿马蒂亚·森(1999)和玛莎·努斯鲍姆(2011)对公共政策的全面观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政策应保护人们免受伤害、风险和剥夺,同时也要提供机会让人们改善生活。
  3. 负责任的AI研究
    • Goellner等人(2024)对254篇研究论文进行了综述,发现负责任的AI通常用系统中心的术语来定义,如可信、伦理、可解释、保护隐私和安全的AI。
    • Anagnostou等人(2022)分析了跨行业的负责任AI治理原则,发现其与透明度、隐私、问责制、偏见和安全等风险相关。
    • Batool等人(2023)在负责任AI治理文献综述中发现,透明度、偏见缓解、问责制和安全等原则占据主导地位,而对AI增强人类和社会福祉的潜力关注有限。
    • Schiff等人(2020)指出AI治理框架倾向于强调

Authors: Willem Fourie

Categories: cs.CY, cs.AI, cs.ET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666v2.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666v2

Published: 2025-08-05T17:25:14Z


3. REALM-Bench: A Benchmark for Evaluating Multi-Agent Systems on Real-world, Dynamic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Tasks

This benchmark suit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both individual LLM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in Real-worl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scenarios. The suite encompasses 14 designed planning and scheduling problems that progress from basic to highly complex, incorporating key aspects such as multi-agent coordination, inter-agent dependencies, and dynamic environmental disruptions. Each problem can be scaled along three dimensions: the number of parallel planning threads, the complexity of inter-dependencies, and the frequency of unexpected disruptions requiring Real-time adaptation. The benchmark includes 14 detailed problem specifications, 15 comparison methods including Random, LPT, SPT, STPT, MPSR, DRL-Liu, GP, GEP, LSO, SPT/TWKR, DRL-Chen, DRL-Zhang, 2+ evaluation metrics, and baseline implementations using 3+ LLMs including GPT-4o, Claude-3.7, DeepSeek-R1, and 4 contemporary frameworks including LangGraph, AutoGen, CrewAI, and Swarm, enabling rigorous testing of both single-agent and multi-agent planning capabilities. Through standardized evaluation criteria and scalable complexity, this benchmark aims to be opened to public, and drive progress in developing more adaptable, robust, and scalable AI planning systems for Real-world applications.

中文摘要

这个基准套件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评估框架,用于评估单个大型语言模型(LLM)和多智能体系统在现实世界规划和调度场景中的表现。该套件涵盖了14个从基础到高度复杂的规划和调度问题,涉及多个关键方面,如多智能体协调、智能体间依赖性和动态环境干扰。每个问题可以在三个维度上进行扩展:并行规划线程的数量、相互依赖性的复杂性,以及需要实时适应的意外干扰频率。基准包括14个详细的问题规格、15种比较方法,包括随机法、最长处理时间法(LPT)、最短处理时间法(SPT)、STPT、MPSR、DRL-Liu、GP、GEP、LSO、SPT/TWKR、DRL-Chen、DRL-Zhang,2+评价指标,以及基于3+ LLM的基线实现,包括GPT-4o、Claude-3.7、DeepSeek-R1,以及4个当代框架,包括LangGraph、AutoGen、CrewAI和Swarm,能够严格测试单智能体和多智能体的规划能力。通过标准化的评估标准和可扩展的复杂性,这个基准旨在向公众开放,并推动在现实世界应用中开发更具适应性、鲁棒性和可扩展性的人工智能规划系统的进展。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名为 REALM-Bench 的基准测试框架,旨在系统地评估大型语言模型(LLMs)和多智能体系统(MAS)在现实世界规划场景中的性能。它试图解决以下问题:

  1. 现有基准测试的局限性

    • 现有的规划基准测试大多关注于感知、语言理解和基本推理,而缺乏对复杂现实世界问题的全面评估。
    • 现有基准测试通常假设环境是确定性的,信息是完整的,缺乏动态干扰和不确定性。
    • 现有基准测试往往简化了依赖关系,无法反映现实世界中复杂的时序、资源和因果依赖网络。
    • 现有基准测试通常专注于特定的子问题(如路径规划、任务分配等),而不是端到端的规划场景。
    • 现有基准测试在复杂度的可扩展性方面存在限制,难以系统地沿多个维度调整复杂度。
    • 现有基准测试未能充分考虑 LLMs 的特定挑战,如注意力机制的局限性、最大似然训练引入的偏差等。
  2. 现实世界规划场景的需求

    • 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如供应链管理、灾难响应、医疗物流和投资策略等,需要协调多个智能体进行规划和决策。
    • 这些场景通常涉及多个并行规划线程、复杂的依赖关系和频繁的意外干扰,需要实时适应和调整计划。
  3. 推动 AI 规划系统的发展

    • 通过提供一个标准化的评估框架,推动开发更健壮、更适应性强的 AI 规划系统,以应对现实世界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总结来说,REALM-Bench 旨在通过提供一个综合性的评估框架,推动 AI 规划系统在现实世界复杂场景中的发展和应用。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多个与规划基准测试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涵盖了从经典的规划竞赛到最近的动态规划和多智能体系统。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相关研究:

经典规划竞赛

  • 国际规划竞赛 (IPC)
    • 自1998年以来,IPC一直是规划基准测试的主要推动者,使用PDDL(Planning Domain Definition Language)来指定领域,如BlocksWorld、Logistics和Rovers [23]。
    • 这些基准测试对经典规划算法的测试非常有价值,但它们主要关注确定性环境和完整信息,缺乏现实世界中常见的动态干扰。

连续过程和时间约束

  • 过程规划竞赛 (PPC)
    • PPC转向连续过程和时间约束,其制造场景包括并行活动和资源依赖性 [22]。
    • 尽管PPC引入了更复杂的场景,但其干扰仍限于已知修复分布的机器故障。

动态环境变化

  • 动态规划竞赛
    • 该竞赛引入了计划执行期间的环境变化,但主要集中在路径规划和导航场景上 [10]。

协商和供应链规划

  • 自动化协商代理竞赛 (ANAC)
    • 自2010年成立以来,ANAC逐渐将规划元素纳入其供应链场景中 [17]。
    • 然而,其范围主要集中在双边协商上,而不是在不确定性下的全面规划。

LLMs 的规划能力测试

  • TimeBench
    • TimeBench专注于时间推理,测试系统对时间依赖性和调度约束的理解能力 [8]。
    • 尽管TimeBench提供了有价值的测试,但它依赖于合成场景,无法捕捉现实世界中动态的时间关系。
  • TaskBench
    • TaskBench评估实际任务自动化和逐步规划的能力 [21]。
    • 它提供了关于AI系统将复杂目标分解为可管理步骤的能力的见解,但其场景可能过于简化现实世界自动化中的挑战。

多智能体系统和 LLMs 的协同工作

  • AutoGen
    • AutoGen通过多智能体对话启用下一代LLM应用 [25]。
  • CAMEL
    • CAMEL专注于通过LLM社会的“心智”探索来实现多智能体通信 [16]。
  • LangGraph
    • LangGraph是一个用于构建结构化应用的LLM框架,提供了实现规划任务的工具 [15]。
  • Dspy
    • Dspy将声明性语言模型调用编译成自改进的管道 [14]。
  • XAgent
    • XAgent是一个用于复杂任务解决的自主智能体框架 [26]。

其他相关研究

  • LLMArena
    • LLMArena评估了大型语言模型在动态多智能体环境中的能力 [7]。
  • SocraSynth
    • SocraSynth通过苏格拉底方法提示LLMs,以增强其推理能力 [4]。

这些研究为 REALM-Bench 的设计提供了背景和参考,使其能够填补现有基准测试的空白,提供一个更全面、更具挑战性的评估框架,以推动AI规划系统的发展。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设计一个名为 REALM-Bench 的基准测试框架来解决上述问题。该框架通过以下方式解决现实世界规划场景中 LLMs 和多智能体系统的评估问题:

1. 设计综合性的规划挑战

  • 问题分类:REALM-Bench 包含 11 个设计问题,这些问题从简单到复杂,涵盖了多智能体协调、智能体间依赖关系和动态环境干扰等关键方面。
  • 问题分类:问题分为三个难度级别:
    • 入门级(1-2 个线程):基本协调和有限依赖。
    • 中级(3-4 个线程):多个执行路径的显著协调。
    • 高级(5+ 个线程):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包括多个资源冲突和动态干扰场景。

2. 可扩展性

  • 多维度可扩展性:每个问题都可以沿三个维度进行扩展:
    • 并行规划线程:需要协调的并发规划过程的数量。
    • 依赖关系复杂性:这些规划线程之间的关系和约束的复杂性。
    • 干扰频率和影响:需要适应计划的意外事件的频率和严重性。
  • 示例:以城市拼车场景为例,随着车辆和乘客数量的增加,拼车路线的相互依赖性和频繁的交通干扰需要实时调整计划。

3. 详细的规范和评估指标

  • 详细规范:每个问题都提供了详细的规范,包括目标、约束条件和优化指标。
  • 评估指标:每个问题从五个关键维度进行评估:
    • 规划质量:初始计划生成的有效性。
    • 协调:并行线程执行的管理。
    • 适应性:对干扰和变化的响应。
    • 资源管理:资源冲突的解决。
    • 约束满足:问题约束的维护。

4. 基准问题的具体化

  • 问题框架:REALM-Bench 包含 11 个基础问题框架,这些框架系统地评估了顺序和反应式规划。
  • 可扩展设计:每个框架可以进一步扩展以创建更具挑战性的变体,例如扩大代理和资源的规模、增加干扰频率和严重性、引入执行时间和结果的不确定性等。

5. 实现方法

  • 手动方法:手动构建有向图,选择求解器,并输入参数值以获得解决方案。
  • LLM 辅助半自动化:使用 LLM 提供建议算法、从规范中提取参数并协助编码。
  • 全自动化:将问题陈述提供给多智能体框架(例如 MACI [6]),该框架执行端到端操作,包括验证和重新规划。

6. 示例实现

  • Urban Ride Sharing (URS) 问题
    • 问题规范:城市地图、拼车请求和车辆信息。
    • 工作流表示:将问题转换为工作流图,节点代表处理阶段、决策点或动作,边代表依赖关系、数据流和执行顺序。
    • 求解算法:测试多种解决方案方法(例如动态规划、蒙特卡洛),并根据指定指标评估解决方案。

7. 开源和社区参与

  • 开源资源:REALM-Bench Suite V1.0 已在 GitHub 上发布 [11]。
  • 社区活动:计划在 2025 年的主要 AI 会议上举办竞赛和研讨会,以促进社区参与和进一步发展。

通过这些方法,REALM-Bench 提供了一个全面、可扩展且具有挑战性的评估框架,能够系统地评估 LLMs 和多智能体系统在现实世界规划场景中的性能。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并没有详细描述具体的实验过程,而是提供了一些问题的实现示例,以验证问题定义的完整性和可行性。这些示例包括:

Urban Ride Sharing (URS) 问题的实现

  • P3: Urban Ride Sharing without Disruptions

    • 问题描述:优化城市环境中多个车辆和乘客的实时拼车分配,平衡效率、燃油使用和服务质量。
    • 实现方法:使用 LangGraph 框架,定义了多个智能体(如数据收集智能体、路线规划智能体、车辆调度智能体等),并指定了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
    • 结果:通过智能体之间的协作,实现了最优的车辆分配和路线规划,总行驶距离为 87 公里,优于 GPT-4o-Task 和 DeepSeek R1 的解决方案(123 公里),性能提升了 41.37%。
  • P4: Urban Ride Sharing with Disruptions

    • 问题描述:在 P3 的基础上增加了交通干扰,如机场路线交通延迟和局部道路封闭。
    • 实现方法:在 LangGraph 框架中,增加了交通调整智能体,用于实时监测交通状况并动态调整车辆路线。
    • 结果:系统能够实时响应交通干扰,动态调整路线,确保所有乘客按时到达目的地。

Stock Prediction/Forecasting 问题的实现

  • P11: Stock Prediction
    • 问题描述:构建一个自动化系统,预测股票价格,整合多个数据流,并适应市场动态。
    • 实现方法:使用 LangGraph 框架,定义了多个智能体(如数据收集智能体、特征提取智能体、模型训练智能体等),并指定了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
    • 结果:通过历史数据训练和验证模型,系统能够生成未来股票价格的预测,并根据市场动态调整预测模型。预测结果包括置信区间,满足系统性能要求(如预测精度、系统响应时间等)。

这些示例实现验证了 REALM-Bench 中问题定义的可行性和完整性,展示了如何使用 LangGraph 框架来解决复杂的规划问题。这些实现可以作为研究人员设计和改进解决方案的参考。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提出了一个全面的基准测试框架 REALM-Bench,用于评估 LLMs 和多智能体系统在现实世界规划场景中的性能。尽管该框架已经涵盖了多个维度的复杂性,但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1. 更复杂的场景和问题

  • 多领域融合:将不同领域的规划问题结合起来,例如将供应链管理与灾难响应结合起来,评估系统在多领域融合场景中的表现。
  • 长期规划:设计更长期的规划问题,例如涉及多年时间跨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或可持续发展项目。
  • 多目标优化:引入多目标优化问题,要求系统在多个目标之间进行权衡,例如在成本、时间、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之间找到最佳平衡。

2. 动态环境和实时适应性

  • 实时数据流:引入实时数据流,要求系统能够处理动态变化的数据,如实时交通信息、市场动态、天气变化等。
  • 动态目标调整:设计场景,其中目标本身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动态调整,系统需要实时重新规划以适应这些变化。
  • 多模态数据:整合多模态数据(如文本、图像、传感器数据等),评估系统在处理复杂多模态信息时的规划能力。

3. 评估指标和方法

  • 多维度评估指标:开发更全面的评估指标,涵盖系统的可扩展性、鲁棒性、适应性、资源利用效率等。
  • 用户满意度评估:引入用户满意度评估,通过模拟用户反馈来评估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
  • 长期性能评估:设计长期性能评估方法,评估系统在长时间运行中的稳定性和持续适应能力。

4. 智能体和模型的改进

  • 智能体协作机制:研究更高效的智能体协作机制,例如通过强化学习或博弈论方法优化智能体之间的互动。
  • 模型集成和融合:探索不同模型(如 LLMs、强化学习模型、深度学习模型等)的集成和融合,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 自适应学习:开发自适应学习机制,使系统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模型参数和策略。

5. 社区参与和开源贡献

  • 社区反馈:鼓励社区参与和反馈,通过开源平台收集用户意见,不断改进基准测试框架。
  • 竞赛和挑战:定期举办竞赛和挑战,推动社区在特定问题上的研究进展。
  • 跨学科合作:促进跨学科合作,结合计算机科学、运筹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共同解决复杂的规划问题。

6. 实际应用和案例研究

  • 行业合作:与不同行业的企业合作,将 REALM-Bench 应用于实际业务场景,评估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
  • 案例研究:开展详细的案例研究,分析系统在特定现实世界问题中的表现,总结经验和教训。
  • 政策和法规影响:研究政策和法规变化对规划系统的影响,评估系统在应对政策变化时的适应能力。

7. 技术改进和优化

  • 计算效率优化:研究如何优化计算效率,使系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生成高质量的规划。
  • 资源管理优化:探索更高效的资源管理策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模型压缩和优化:研究模型压缩和优化技术,使系统能够在有限的计算资源下运行。

通过这些进一步的探索,可以不断推动 REALM-Bench 框架的发展,使其更加完善和实用,从而更好地评估和推动 LLMs 和多智能体系统在现实世界规划场景中的应用。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Authors: Longling Geng, Edward Y. Chang

Categories: cs.AI, I.2.11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2.18836v2.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2.18836v2

Published: 2025-02-26T05:24:22Z


4. Forest vs Tree: The $(N, K)$ Trade-off in Reproducible ML Evaluation

Reproducibility is a cornerstone of scientific validation and of the authority it confers on its results. Reproducibility in machine learning evaluations leads to greater trust, confidence, and value. However, the ground truth responses used in machine learning often necessarily come from humans, among whom disagreement is prevalent, and surprisingly little research has studied the impact of effectively ignoring disagreement in these responses, as is typically the case. One reason for the lack of research is that budgets for collecting human-annotated evaluation data are limited, and obtaining more samples from multiple annotators for each example greatly increases the per-item annotation costs. We investigate the trade-off between the number of items ($N$) and the number of responses per item ($K$) needed for reliable machine learning evaluation. We analyze a diverse collection of categorical datasets for which multiple annotations per item exist, and simulated distributions fit to these datasets,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N, K)$ configuration, given a fixed budget ($N \times K$), for collecting evaluation data and reliably comparing the performance of machine learning models. Our findings show, first, that accounting for human disagreement may come with $N \times K$ at no more than 1000 (and often much lower) for every dataset tested on at least one metric. Moreover, this minimal $N \times K$ almost always occurred for $K > 10$. Furthermore, the nature of the tradeoff between $K$ and $N$ — or if one even existed — depends on the evaluation metric, with metrics that a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full distribution of responses performing better at higher levels of $K$. Our methods can be used to help ML practitioners get more effective test data by finding the optimal metrics and number of items and annotations per item to collect to get the most reliability for their budget.

中文摘要

可重复性是科学验证的基石,以及它赋予结果的权威性。在机器学习评估中,可重复性带来了更大的信任、信心和价值。然而,在机器学习中使用的真实答案往往来自人类,而人类之间的分歧普遍存在,令人惊讶的是,研究有效忽视这些应答中分歧的影响的研究几乎不存在,这通常就是情况之一。缺乏研究的一个原因是,收集人类标注评估数据的预算有限,且从多个标注者获取每个示例的更多样本会大大增加每项标注的成本。我们研究了用于可靠机器学习评估所需的项目数量($N$)和每个项目的应答数量($K$)之间的权衡。我们分析了一个多样的分类数据集,其中每个项目都有多个标注,以及适合这些数据集的模拟分布,以确定在固定预算($N imes K$)下收集评估数据并可靠比较机器学习模型性能的最佳($N, K$)配置。我们的研究结果首先表明,考虑人类分歧时,对于每个被测试的至少一个指标,$N imes K$的值不超过1000(而且通常更低)。此外,这个最小的 $N imes K$ 几乎总是在 $K > 10$ 时出现。此外,$K$ 和 $N$ 之间的权衡性质——或者说是否存在这种权衡——取决于评估指标,更敏感于应答全分布的指标在更高的 $K$ 水平下表现更好。我们的方法可以帮助机器学习从业者通过找出最佳的指标和每个项目的条目和标注数量,获取更有效的测试数据,以便在其预算内获得最大的可靠性。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在机器学习模型评估中,如何在有限的预算下合理分配标注资源以实现可靠评估的问题。具体而言,它探讨了在评估机器学习模型时,如何在样本数量(N)和每个样本的标注数量(K)之间进行权衡,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背景知识

  • 可重复性的重要性:在科学研究中,可重复性是验证结果真实性和可信度的关键。机器学习领域也不例外,模型评估的可重复性对于建立对模型性能的信任至关重要。
  • 人类标注的局限性:机器学习评估中常用的“真实标签”通常由人类标注者提供,而人类标注者之间存在普遍的分歧。这种分歧如果被忽视,可能会导致评估结果的不可靠。
  • 预算限制:收集人类标注的数据成本较高,尤其是当需要多个标注者对每个样本进行标注时。因此,如何在有限的预算下(即固定的N×K)进行有效的数据收集和模型评估是一个实际问题。

研究问题

论文提出了以下研究问题:

  1. RQ1:为了确保在比较两个机器学习模型时获得可重复的结果,所需的最低总标注数量N×K是多少?
  2. RQ2:这个最低的N×K如何依赖于:
    • 数据集中响应的分布;
    • 使用的评估指标;
    • 类别数量;
    • 统计工具(假设检验与置信区间)。
  3. RQ3:对于固定的N×K(特别是RQ2中找到的最小值),确保可重复结果的最小K值是多少,以及这个值如何根据RQ2中的变量变化?

研究方法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拟的方法来建模和分析不同N和K配置下的评估结果。具体方法包括:

  • 贝叶斯方法:通过模拟来建模现有的数据集,使用贝叶斯方法来处理小样本情况下的不确定性,并允许最大后验(MAP)拟合数据,而不是基于最大似然估计(MLE)的频率论方法。
  • 模拟框架:扩展现有的模拟器以处理分类数据和置信区间,模拟生成用于比较两个模型(A和B)与金标准(G)输出的数据。
  • 假设检验:使用假设检验来估计模型A和模型B之间比较的p值。
  • 置信区间估计:利用模拟结果的引导分布来获得95%置信区间。
  • 评估指标:选择了一系列评估指标,包括准确率、总变差(TV)、胜场数(Wins)和KL散度,以全面评估模型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实验与结果

论文使用了五个不同的真实数据集以及合成数据进行实验,以展示优化N和K之间的权衡对统计显著性和置信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 最低N×K:在所有测试的数据集上,至少在一个评估指标上,确保可重复结果的最低N×K不超过1000(通常更低),并且这个最小N×K几乎总是出现在K>10的情况下。
  • K和N的权衡:是否存在权衡以及权衡的位置更多地取决于所使用的评估指标,而不是数据源。例如,总变差(TV)指标通常需要最小的N×K,并且在K>10时表现最佳。
  • 不同指标的行为差异:不同的评估指标对K的敏感性不同。例如,准确率在K较小时表现最好,而TV和KL散度等指标在较高的K值下表现更好。

结论

论文的结论指出,增加每个样本的标注数量(K)通常比增加样本数量(N)更能有效地实现可靠的评估。通过合理选择评估指标和标注配置,可以在有限的预算下实现对人类响应分布的充分考虑,从而提高模型评估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这一发现为机器学习实践者提供了一种数据驱动的方法,以设计更有效且预算意识更强的评估策略。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多个与机器学习评估的可重复性和人类标注者分歧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机器学习评估的可重复性危机

  • Gundersen 和 Kjensmo (2018):研究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可重复性问题,指出许多研究结果无法被重复,从而削弱了对实验和经验研究的信任。
  • Hutson (2018):强调了人工智能领域面临的可重复性危机,指出许多研究结果无法被重复,从而削弱了对实验和经验研究的信任。
  • Mieskes et al. (2019):探讨了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的可重复性问题,指出许多研究结果无法被重复,从而削弱了对实验和经验研究的信任。
  • Gundersen (2020):进一步强调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可重复性危机,指出许多研究结果无法被重复,从而削弱了对实验和经验研究的信任。

人类标注者的分歧

  • Basile et al. (2021):强调了在评估中考虑人类标注者分歧的重要性,指出仅仅使用多数投票来聚合标签是不够的。
  • Prabhakaran et al. (2021):讨论了在主观任务中发布标注者级别的标签和信息的重要性。
  • Plank (2022):探讨了人类标签变异对数据、建模和评估的影响,强调了在评估中考虑人类标注者分歧的重要性。
  • Cabitza et al. (2023):提出了对预测计算中“真实标签”的一种新的视角,强调了考虑人类标注者分歧的重要性。
  • Uma et al. (2021):对如何从分歧中学习进行了综述,强调了在评估中考虑人类标注者分歧的重要性。

统计分析和评估方法

  • Søgaard et al. (2014):探讨了自然语言处理中的p值问题,指出在统计分析中存在许多问题,如p值的误用。
  • Dror et al. (2018):提供了自然语言处理中测试统计显著性的指南,指出在统计分析中存在许多问题,如p值的误用。
  • van der Lee et al. (2019):讨论了自动文本生成的人类评估的最佳实践,强调了在评估中考虑人类标注者分歧的重要性。
  • Wein et al. (2023):提出了一种框架和模拟器,使用假设检验来估计模型比较的真实p值,考虑了项目和响应的方差。
  • Homan et al. (2023b):利用Wein et al. (2023)提出的模拟器,提出了一个针对基础模型的评估框架,并研究了测试集中项目数量(N)和每个项目的响应数量(K)之间的权衡。

数据集和实验

  • Kumar et al. (2021):介绍了斯坦福毒性数据集,包含107,620条社交媒体评论,由17,280名标注者对毒性进行标注。
  • Aroyo et al. (2023):介绍了DICES数据集,包含350个聊天机器人对话,由123名标注者对安全性进行标注。
  • Davani et al. (2024):介绍了D3code数据集,包含4554个项目,由4309名标注者对冒犯性进行标注。
  • Liu et al. (2016):介绍了Jobs数据集,包含2000条与工作相关的推文,每条推文由5名标注者进行标注。

这些研究为本文提供了背景和动机,特别是在处理人类标注者分歧和评估可重复性方面。本文通过提出一种新的方法来优化N和K之间的权衡,为这一领域做出了贡献。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以下方法来解决在有限预算下如何合理分配标注资源以实现可靠机器学习模型评估的问题:

1. 提出优化问题

论文首次提出了在固定预算 ( N \times K ) 的情况下,如何分配人类标注预算以实现可靠机器学习评估的优化问题。具体来说,需要在样本数量 ( N ) 和每个样本的标注数量 ( K ) 之间找到最优配置。

2. 贝叶斯方法建模

为了在小样本情况下进行更稳健的建模,论文采用了贝叶斯方法。通过模拟来建模现有的数据集,使用贝叶斯方法可以处理小样本情况下的不确定性,并允许最大后验(MAP)拟合数据,而不是基于最大似然估计(MLE)的频率论方法。这种方法在数据有限时能够提供更稳健的估计。

3. 扩展模拟框架

论文扩展了现有的模拟器,使其能够处理分类数据和置信区间。模拟器生成用于比较两个模型(A和B)与金标准(G)输出的数据。具体步骤如下:

  • 生成分类参数:对于每个样本 ( i ),从两个狄利克雷分布中分别采样分类参数 ( \beta_i ) 和噪声参数 ( \rho_i )。
  • 生成响应:对于金标准 ( G ) 和模型A,每个标注者的响应从参数为 ( \beta_i ) 的分类分布中采样;对于模型B,响应从参数为 ( \gamma_i ) 的分类分布中采样,其中 ( \gamma_i ) 是 ( \beta_i ) 和 ( \rho_i ) 的凸组合,受扰动参数 ( \epsilon ) 控制。

4. 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估计

论文使用假设检验来估计模型A和模型B之间比较的p值,并利用模拟结果的引导分布来获得95%置信区间。具体方法如下:

  • 假设检验:对于备择假设 ( H_{\text{alt}} ),使用生成的响应数据;对于零假设 ( H_{\text{null}} ),假设模型A和模型B的响应来自同一分布,通过随机选择 ( \beta_i ) 或 ( \gamma_i ) 来生成响应数据。
  • 置信区间估计:利用 ( H_{\text{alt}} ) 的引导分布,通过反百分位数方法计算95%置信区间。

5. 选择评估指标

论文选择了一系列评估指标,以全面评估模型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这些指标包括:

  • 准确率(Accuracy):基于多数投票的准确率。
  • 总变差(Total Variation, TV):比较概率分布的曼哈顿距离。
  • 胜场数(Wins):基于TV的项目级比较。
  • KL散度(KL-Divergence):比较概率分布的KL散度。

6. 实验与结果分析

论文使用了五个不同的真实数据集以及合成数据进行实验,以展示优化 ( N ) 和 ( K ) 之间的权衡对统计显著性和置信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 最低 ( N \times K ):在所有测试的数据集上,至少在一个评估指标上,确保可重复结果的最低 ( N \times K ) 不超过1000(通常更低),并且这个最小 ( N \times K ) 几乎总是出现在 ( K > 10 ) 的情况下。
  • K和N的权衡:是否存在权衡以及权衡的位置更多地取决于所使用的评估指标,而不是数据源。例如,总变差(TV)指标通常需要最小的 ( N \times K ),并且在 ( K > 10 ) 时表现最佳。
  • 不同指标的行为差异:不同的评估指标对 ( K ) 的敏感性不同。例如,准确率在 ( K ) 较小时表现最好,而TV和KL散度等指标在较高的 ( K ) 值下表现更好。

7. 提供数据驱动的方法

论文提供了一种数据驱动的方法,帮助机器学习实践者在有限的预算下设计更有效且预算意识更强的评估策略。通过合理选择评估指标和标注配置,可以在有限的预算下实现对人类响应分布的充分考虑,从而提高模型评估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通过上述方法,论文不仅解决了在有限预算下如何合理分配标注资源的问题,还为机器学习实践者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框架,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通过一系列实验来验证其提出的理论和方法。以下是实验的详细内容:

实验设计

论文设计了实验来研究在不同的 ( N \times K ) 配置下,不同评估指标的表现。具体实验设计如下:

  • 数据集:使用了五个真实数据集和合成数据进行实验。真实数据集包括:

    • Toxicity:斯坦福毒性数据集,包含107,620条社交媒体评论,由17,280名标注者对毒性进行标注。
    • DICES:包含350个聊天机器人对话,由123名标注者对安全性进行标注。
    • D3code:包含4554个项目,由4309名标注者对冒犯性进行标注。
    • JobsQ1 和 JobsQ3:包含2000条与工作相关的推文,每条推文由5名标注者进行标注。
  • 评估指标:选择了四种评估指标:

    • 准确率(Accuracy):基于多数投票的准确率。
    • 总变差(Total Variation, TV):比较概率分布的曼哈顿距离。
    • 胜场数(Wins):基于TV的项目级比较。
    • KL散度(KL-Divergence):比较概率分布的KL散度。
  • 实验参数

    • 总标注数量 ( N \times K ):取值为 {100, 250, 500, 1000, 2500, 5000, 10000, 25000, 50000}。
    • 每个样本的标注数量 ( K ):从1到500,增量分别为1(直到10),然后20(从20开始)。
    • 扰动参数 ( \epsilon ):取值为 {0.1, 0.2, 0.3, 0.4}。

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如下:

  1. 模拟数据生成

    • 使用贝叶斯方法和狄利克雷分类分布生成金标准 ( G ) 和模型A的输出。
    • 为模型B引入噪声,生成其输出。
  2. 假设检验

    • 对于备择假设 ( H_{\text{alt}} ),使用生成的响应数据。
    • 对于零假设 ( H_{\text{null}} ),假设模型A和模型B的响应来自同一分布,通过随机选择 ( \beta_i ) 或 ( \gamma_i ) 来生成响应数据。
    • 使用假设检验来估计模型A和模型B之间比较的p值。
  3. 置信区间估计

    • 利用 ( H_{\text{alt}} ) 的引导分布,通过反百分位数方法计算95%置信区间。
  4. 评估指标计算

    • 对于每个 ( N \times K ) 配置和每个评估指标,计算p值、置信区间宽度和效应量。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如下:

  • 最低 ( N \times K )

    • 在所有测试的数据集上,至少在一个评估指标上,确保可重复结果的最低 ( N \times K ) 不超过1000(通常更低),并且这个最小 ( N \times K ) 几乎总是出现在 ( K > 10 ) 的情况下。
  • 不同评估指标的表现

    • 准确率(Accuracy):p值随着 ( K ) 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在 ( \epsilon ) 较小时。CI宽度和效应量随着 ( K ) 的增加而增加,除了JobsQ1数据集。
    • 总变差(TV):p值在 ( K ) 较小时增加,然后随着 ( K ) 的增加而减少。CI宽度和效应量随着 ( K ) 的增加而增加。
    • 胜场数(Wins):p值在 ( K ) 较小时增加,然后趋于平稳。CI宽度和效应量随着 ( K ) 的增加而增加。
    • KL散度(KL-Divergence):p值在 ( K ) 较小时出现双峰,然后随着 ( K ) 的增加而减少。CI宽度和效应量随着 ( K ) 的增加而减少,除了JobsQ3数据集。

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

  • 增加 ( K ) 的重要性:增加每个样本的标注数量 ( K ) 通常比增加样本数量 ( N ) 更能有效地实现可靠的评估。
  • 评估指标的选择:不同的评估指标对 ( K ) 的敏感性不同。例如,总变差(TV)和KL散度等指标在较高的 ( K ) 值下表现更好,而准确率在 ( K ) 较小时表现最好。
  • 预算分配:通过合理选择评估指标和标注配置,可以在有限的预算下实现对人类响应分布的充分考虑,从而提高模型评估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这些实验结果为机器学习实践者提供了具体的数据驱动的方法,以设计更有效且预算意识更强的评估策略。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虽然已经提供了关于如何在有限预算下优化机器学习评估的深入见解,但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

1. 不同噪声模型的影响

论文中提到,当前的模拟器没有考虑机器使用软标签的情况,也没有探索不同的噪声模型。可以进一步研究以下内容:

  • 软标签的影响:研究在机器学习模型中使用软标签(即概率分布而不是硬分类)对评估结果的影响。
  • 不同噪声模型:探索不同的噪声模型,例如高斯噪声、泊松噪声等,以更全面地理解不同类型的标注噪声对评估结果的影响。

2. 真实数据集的验证

论文中提到,由于预算限制,没有使用真实数据集进行验证。可以进一步研究以下内容:

  • 真实数据集的验证:在真实数据集上验证模拟结果的有效性。这可以通过收集多个标注者对同一数据集的标注来实现,尽管这可能需要较高的成本。
  • 跨数据集的泛化能力:研究在不同数据集上优化的 ( N ) 和 ( K ) 配置是否具有泛化能力,或者是否需要针对每个具体任务进行调整。

3. 多类别和不平衡数据集的深入研究

论文中提到,不同的类别数量和类别分布对评估结果有显著影响。可以进一步研究以下内容:

  • 多类别数据集:研究在多类别数据集中,如何优化 ( N ) 和 ( K ) 的配置,特别是在类别数量较多或类别分布不平衡的情况下。
  • 不平衡数据集:探索在不平衡数据集中,如何调整评估指标和标注策略,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可靠性。

4. 动态预算调整

论文中假设预算 ( N \times K ) 是固定的,但在实际应用中,预算可能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动态调整。可以进一步研究以下内容:

  • 动态预算调整:研究如何在动态预算下优化 ( N ) 和 ( K ) 的配置,例如在初步评估后根据结果调整预算。
  • 自适应标注策略:探索自适应标注策略,例如根据初步评估结果动态调整每个样本的标注数量 ( K )。

5. 评估指标的改进

论文中使用了四种评估指标,但这些指标可能不是最优的。可以进一步研究以下内容:

  • 新的评估指标:探索和开发新的评估指标,这些指标可能对人类标注者的分歧更加敏感,或者能够更好地捕捉模型性能的细微差别。
  • 多指标综合评估:研究如何综合使用多个评估指标,以获得更全面的模型性能评估。

6. 机器学习模型的多样性

论文中假设模型A和模型B的性能差异由扰动参数 ( \epsilon ) 控制。可以进一步研究以下内容:

  • 不同模型的多样性:研究在不同类型的机器学习模型(如深度学习模型、传统机器学习模型等)之间,如何优化 ( N ) 和 ( K ) 的配置。
  • 模型复杂度的影响:探索模型复杂度对评估结果的影响,例如在复杂模型和简单模型之间,是否需要不同的 ( N ) 和 ( K ) 配置。

7. 跨领域应用

论文中的方法主要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领域。可以进一步研究以下内容:

  • 跨领域应用:探索这些方法在其他领域(如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医疗诊断等)中的应用,研究是否需要针对不同领域进行调整。
  • 领域特定的优化:研究在特定领域中,如何根据领域特点优化 ( N ) 和 ( K ) 的配置。

8. 人类标注者的多样性

论文中假设标注者的标注是独立的,但实际情况中,标注者可能具有不同的背景和偏见。可以进一步研究以下内容:

  • 标注者多样性:研究标注者的多样性对评估结果的影响,例如不同背景、不同经验水平的标注者对结果的影响。
  • 标注者选择策略:探索如何选择标注者,以确保标注结果的可靠性和多样性。

9. 长期评估和持续学习

论文中的方法主要关注单次评估。可以进一步研究以下内容:

  • 长期评估:研究在长期评估中,如何优化 ( N ) 和 ( K ) 的配置,例如在模型持续学习和更新的情况下。
  • 持续学习的影响:探索在持续学习过程中,如何调整评估策略以适应模型的变化。

10. 用户研究和实际应用

论文中的方法主要基于模拟和理论分析。可以进一步研究以下内容:

  • 用户研究:通过用户研究,了解实际用户对不同评估结果的接受度和信任度。
  • 实际应用案例: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应用这些方法来提高模型评估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这些方向不仅可以进一步验证和扩展论文中的方法,还可以为机器学习实践者提供更具体和实用的指导。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本文的核心内容是探讨在机器学习模型评估中,如何在有限的预算下合理分配标注资源,以实现可靠和可重复的评估结果。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提出了在样本数量(N)和每个样本的标注数量(K)之间进行权衡的方法,并展示了不同评估指标在这一权衡中的表现。

背景知识

文章指出,机器学习评估中的可重复性是科学验证的关键,但人类标注者之间的分歧普遍存在,这给评估带来了不确定性。此外,收集人类标注的数据成本较高,尤其是当需要多个标注者对每个样本进行标注时。因此,如何在有限的预算下(即固定的N×K)进行有效的数据收集和模型评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方法

文章提出了一个基于模拟的方法来建模和分析不同N和K配置下的评估结果。具体方法包括:

  1. 贝叶斯方法建模:使用贝叶斯方法和狄利克雷分类分布来模拟现有的数据集,处理小样本情况下的不确定性。
  2. 扩展模拟框架:扩展现有的模拟器以处理分类数据和置信区间,模拟生成用于比较两个模型(A和B)与金标准(G)输出的数据。
  3. 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估计:使用假设检验来估计模型A和模型B之间比较的p值,并利用模拟结果的引导分布来获得95%置信区间。
  4. 评估指标选择:选择了四种评估指标,包括准确率(Accuracy)、总变差(Total Variation, TV)、胜场数(Wins)和KL散度(KL-Divergence),以全面评估模型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实验

文章使用了五个真实的分类数据集和合成数据进行实验,以展示优化N和K之间的权衡对统计显著性和置信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 最低N×K:在所有测试的数据集上,至少在一个评估指标上,确保可重复结果的最低N×K不超过1000(通常更低),并且这个最小N×K几乎总是出现在K>10的情况下。
  • 不同评估指标的表现
    • 准确率(Accuracy):p值随着K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在ϵ较小时。CI宽度和效应量随着K的增加而增加,除了JobsQ1数据集。
    • 总变差(TV):p值在K较小时增加,然后随着K的增加而减少。CI宽度和效应量随着K的增加而增加。
    • 胜场数(Wins):p值在K较小时增加,然后趋于平稳。CI宽度和效应量随着K的增加而增加。
    • KL散度(KL-Divergence):p值在K较小时出现双峰,然后随着K的增加而减少。CI宽度和效应量随着K的增加而减少,除了JobsQ3数据集。

关键结论

文章得出的关键结论包括:

  1. 增加K的重要性:增加每个样本的标注数量K通常比增加样本数量N更能有效地实现可靠的评估。
  2. 评估指标的选择:不同的评估指标对K的敏感性不同。例如,总变差(TV)和KL散度等指标在较高的K值下表现更好,而准确率在K较小时表现最好。
  3. 预算分配:通过合理选择评估指标和标注配置,可以在有限的预算下实现对人类响应分布的充分考虑,从而提高模型评估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进一步研究方向

文章还提出了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包括研究不同噪声模型的影响、在真实数据集上验证模拟结果、探索多类别和不平衡数据集的优化策略、动态预算调整、评估指标的改进、机器学习模型的多样性、跨领域应用、人类标注者的多样性、长期评估和持续学习,以及用户研究和实际应用案例。这些方向不仅可以进一步验证和扩展文章中的方法,还可以为机器学习实践者提供更具体和实用的指导。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A: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Deepak Pandita, Flip Korn, Chris Welty, Christopher M. Homan

Categories: cs.LG, cs.AI, cs.CL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663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663v1

Published: 2025-08-05T17:18:34Z


5. Refin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LLM Code Generation: A Faulty Premise-based Evaluation Framework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code generation capabilities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their reliance on input premises has intensified. When users provide inputs containing faulty premises, the probability of code generation hallucinations rises significantly, exposing deficiencies in their self-scrutiny capabilities. This paper proposes Faulty Premises Bench (FPBench), the first code generation evaluation framework targeting faulty premises. By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ing three categories of faulty premises and integrating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metrics, it conducts in-depth assessments of 15 representative LLMs. The key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Most models exhibit poor reasoning abilities and suboptimal code generation performance under faulty premises, heavily relying on explicit prompts for error detection, with limited self-scrutiny capabilities; (2) Faulty premises trigger a point of diminishing returns in resource investment, leading to blindly increasing length fails to enhance quality; (3) The three types of faulty premises respectively activate distinct defect patterns in models, revealing a triple dissociation in the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code generation models. This study not only highlights the urgent need for LLMs to proactively verify premises in code generation but also, through the proposed FPBench framework and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ractical pathway for developing reliable, human-centric code generation models.

中文摘要

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代码生成能力的提升,它们对输入前提的依赖性加剧。当用户提供包含错误前提的输入时,代码生成幻觉的概率显著上升,暴露了它们自我审查能力的不足。本文提出了故障前提基准(FPBench),这是第一个针对故障前提的代码生成评估框架。通过系统性地构建三类故障前提,并整合多维评估指标,对15个代表性LLM进行了深入评估。主要发现如下:(1) 大多数模型在故障前提下表现出较差的推理能力和亚最佳的代码生成性能,严重依赖明确提示进行错误检测,自我审查能力有限;(2) 故障前提触发了资源投资的收益递减点,盲目增加长度未能提高质量;(3) 三种类型的故障前提分别激活模型中的不同缺陷模式,揭示了代码生成模型认知机制的三重解离。本研究不仅强调了LLM在代码生成中主动验证前提的迫切需求,而且通过提出的FPBench框架和多维评估系统,为开发可靠的人本代码生成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代码生成任务中对输入前提(premises)的过度依赖,以及在面对错误前提时缺乏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审查能力的问题。具体来说,论文指出当用户提供的输入包含错误前提时,LLMs生成错误代码(即“幻觉”代码)的概率会显著增加,这暴露了它们在自我审查能力上的不足。论文通过提出一个名为Faulty Premises Bench(FPBench)的评估框架,旨在系统地评估LLMs在面对错误前提时的自我审查能力,并通过多维度的评估指标深入分析15种代表性LLMs的表现。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

代码生成和评估基准

  • HumanEval (Chen et al. 2021): 早期用于评估LLMs代码生成能力的基准,主要通过测试用例通过率来衡量生成代码的功能正确性。
  • MBPP (Austin et al. 2021): 另一个早期基准,提供清晰完整的问题描述,评估模型在理想条件下的性能。
  • APPS (Hendrycks et al. 2021): 用于评估代码生成能力的基准,同样侧重于功能正确性。
  • HumanEval+ (Liu et al. 2023): HumanEval的扩展版本,提供了更复杂的问题。
  • HumanEval-V (Zhang et al. 2024): HumanEval的变体,增加了视觉理解任务。
  • SWE-bench (Jimenez et al. 2023): 评估LLMs解决实际GitHub问题的能力,涉及多文件修改和复杂的项目级任务。
  • InfiBench (Li et al. 2024): 覆盖Stack Overflow风格问题和实际编程挑战的基准。
  • LiveCodeBench (Jain et al. 2024): 评估LLMs在实际编程挑战中的表现。
  • Flow2Code (He et al. 2025): 探索从流程图生成代码的跨模态能力。

LLM前提理解和批判能力

  • 真实场景下的LLM表现 (Guo, Xu, and Ritter 2025): 研究LLMs在处理现实世界场景中的误导性内容时的表现。
  • 对抗条件下的LLM表现 (Sakib, Das, and Ahmed 2025): 在对抗性条件下评估LLMs的抵抗能力。
  • 前提验证技术 (Kim et al. 2021; Yu et al. 2022): 提出了一些验证输入前提真实性的技术。
  • 提示方法 (Wang et al. 2023): 探索如何通过特定的提示方法提高LLMs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CODECRASH (Lam et al. 2025): 聚焦于压力测试LLMs在代码理解和推理任务中的鲁棒性。
  • PromptCode (Della Porta, Lambiase, and Palomba 2025): 研究不同提示模式如何影响代码质量和开发者与AI之间的协作效率。
  • PromptPatternsCode (Della Porta et al.): 进一步探索提示模式对代码质量的影响。
  • CodeVisionary: 提出一个基于代理的框架,通过整合多源领域知识和基于协商的评分机制来评估代码生成的质量。

这些研究为本文提出的FPBench框架提供了背景和基础,展示了LLMs在代码生成领域的现有评估方法和挑战,同时也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对LLMs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审查能力评估的不足。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以下方法解决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代码生成任务中对错误前提缺乏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审查能力的问题:

1. 提出Faulty Premises Bench(FPBench)评估框架

  • 定义错误前提:论文首先定义了错误前提(faulty premises)的概念,并建立了评估模型在面对错误前提时自我审查能力的理论基础。
  • 数据集构建:通过从HumanEval和MBPP+数据集中随机选择样本,构建了一个包含1800个问题的测试集。这些问题通过三种不同的错误前提生成方法进行重构,以评估模型在不同错误类型下的表现。
    • 基于规则的删除(RUD):通过计算前提的重要性得分,选择删除排名第二的重要前提,以构建具有特定关键信息缺失的错误前提。
    • 无关扰动插入(UPI):通过在代码的关键节点(如函数定义、返回语句等)插入误导性的自然语言描述,评估模型对文本线索和矛盾信息的自我审查能力。
    • 基于随机的删除(RAD):随机选择并删除问题中的某一类基本信息单元(如变量名、常量值等),以评估模型在面对缺失定义时的自我审查能力。

2. 设计多维度评估指标

  • 主动错误识别率(PRER):衡量模型在没有外部提示的情况下,独立识别并报告错误前提的能力。
  • 被动错误识别率(PAER):衡量模型在收到明确提示后,识别并报告错误前提的能力。
  • 自我审查开销比率(PROR和PAOR):通过比较模型在错误前提下和正确前提下的推理过程的token数量,评估模型在自我审查时的资源消耗。

3. 实验评估

  • 模型选择:对15种不同大小和版本的LLMs(包括GPT系列、DeepSeek系列、Qwen系列等)进行了评估。
  •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揭示了以下关键发现:
    • 大多数模型在面对错误前提时表现出较差的推理能力和次优的代码生成性能,严重依赖明确的提示来检测错误,自我审查能力有限。
    • 错误前提会引发资源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减,盲目增加长度无法提升质量。
    • 三种错误前提类型分别激活了模型中不同的缺陷模式,揭示了代码生成模型在认知机制上的三重分离。

4. 研究贡献

  • 理论基础:通过提出的FPBench框架和多维度评估系统,为开发可靠、以人类为中心的代码生成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
  • 实践路径: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评估LLMs在代码生成任务中自我审查能力的实用工具和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论文不仅揭示了LLMs在处理错误前提时的不足,还为改进这些模型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审查能力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进行了以下实验来评估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代码生成任务中面对错误前提时的自我审查能力:

实验设置

  • 模型选择:评估了15种不同大小和版本的LLMs,包括GPT系列(GPT-4, GPT-4.1-Mini, GPT-4.1, GPT-4o)、DeepSeek系列(DeepSeek-R1, DeepSeek-V3)、Qwen系列(Qwen2.5-Coder-32B, Qwen2.5-VL-32B, Qwen3-14B, Qwen3-32B, Qwen3-235B-A22B)、O3-mini、O4-mini、llama系列(llama-3-70B, llama-4-scout)等。
  • 数据集构建:从HumanEval和MBPP+数据集中随机选择样本,构建了一个包含1800个问题的测试集。这些问题通过三种不同的错误前提生成方法进行重构:
    • 基于规则的删除(RUD):删除排名第二的重要前提。
    • 无关扰动插入(UPI):在代码的关键节点插入误导性的自然语言描述。
    • 基于随机的删除(RAD):随机删除某一类基本信息单元。

实验结果

  • 整体结果

    • 主动错误识别率(PRER):衡量模型在没有外部提示的情况下,独立识别并报告错误前提的能力。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模型的PRER较低,表明它们在没有明确提示的情况下难以主动识别错误前提。例如,O4-mini的PRER仅为0.12,而DeepSeek-R1的PRER为0.57,表明即使表现最好的模型也未能主动识别近一半的错误。
    • 被动错误识别率(PAER):衡量模型在收到明确提示后,识别并报告错误前提的能力。实验结果显示,所有测试模型的PAER均显著高于PRER,表明模型在收到明确提示后能够更好地识别错误前提。例如,GPT-4.1的PAER为0.81,而其PRER仅为0.23。
    • 自我审查开销比率(PROR和PAOR):通过比较模型在错误前提下和正确前提下的推理过程的token数量,评估模型在自我审查时的资源消耗。实验结果显示,模型在处理错误前提时通常会产生更长的响应,表明它们需要更多的解释或澄清来识别或处理错误。例如,GPT-4.1-mini的PAOR高达2.42,表明在被动审查时模型会提供更详细的解释,但这也导致了响应长度的显著增加。
  • 不同错误前提类型的表现

    • 基于规则的删除(RUD):通过删除排名第二的重要前提,评估模型在面对关键信息缺失时的表现。实验结果显示,DeepSeek-R1在RUD类型的PRER任务中表现最佳(0.48),而O3-mini表现最差(0.13)。这表明模型在关键前提缺失时难以进行有效的逻辑推理。
    • 无关扰动插入(UPI):通过在代码的关键节点插入误导性的自然语言描述,评估模型对文本线索和矛盾信息的自我审查能力。实验结果显示,DeepSeek-R1在UPI类型的PRER任务中表现最佳(0.59),而GPT-4表现最差(0.18)。这表明一些模型容易受到词汇表面关联的干扰,而忽视了深层逻辑一致性。
    • 基于随机的删除(RAD):通过随机删除某一类基本信息单元,评估模型在面对结构完整性受损时的表现。实验结果显示,RAD类型的PRER普遍较低,而PAER较高,表明模型在主动模式下依赖完整的语法结构进行生成,而在被动模式下,明确的提示可以激活基础级语法解析能力。

实验结论

  • 主动自我审查能力不足:大多数模型在没有明确提示的情况下难以主动识别错误前提,表明它们在自我审查方面的能力有限。
  • 资源投入与质量的权衡:模型在处理错误前提时通常会产生更长的响应,但这种响应长度的增加并不一定能提升生成代码的质量,反而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
  • 认知机制的三重分离:三种错误前提类型分别激活了模型中不同的认知路径,揭示了代码生成模型在认知机制上的三重分离。这表明未来的代码生成模型需要具备多层次的审查机制,以应对不同类型的挑战。

这些实验结果为改进LLMs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审查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提出了一个全面的评估框架(FPBench)来评估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代码生成任务中面对错误前提时的自我审查能力,并揭示了现有模型在这一能力上的不足。尽管如此,仍有多个方向可以进一步探索,以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发展:

1. 数据集扩展和多样化

  • 更复杂的代码场景:当前的数据集主要基于HumanEval和MBPP+,这些数据集可能无法涵盖所有复杂的代码生成场景。可以考虑从更广泛的现实世界项目或开源代码仓库中提取数据,以包含多文件项目、跨库依赖、特定领域知识或非典型编程范式等更复杂的场景。
  • 更多错误类型和组合:尽管论文中系统地构建了三种错误前提类型,但可能还有其他类型的错误或错误组合未被涵盖。进一步研究这些潜在的错误类型和组合,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模型的自我审查能力。

2. 模型改进和训练方法

  • 增强自我审查机制:研究如何在模型架构中嵌入更强大的自我审查机制,使模型能够更主动地验证输入前提。这可能涉及开发新的训练方法或架构创新,以提高模型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多模态训练的影响:论文中提到,多模态训练可能会影响模型在代码生成任务中的逻辑严谨性。进一步研究多模态训练对模型自我审查能力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多模态训练中保持逻辑一致性,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

3. 评估指标的扩展

  • 更细粒度的评估指标:除了PRER、PAER和自我审查开销比率,可以开发更细粒度的评估指标,以更全面地衡量模型在不同错误类型下的表现。例如,可以评估模型在识别错误前提后的修复能力,或者在生成代码时对错误前提的容忍度。
  • 长期表现评估:当前的评估主要关注模型在单次任务中的表现,但实际应用中,模型可能需要在多个任务中持续表现。研究模型在连续任务中的自我审查能力和表现变化,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评估。

4. 用户交互和提示设计

  • 动态提示生成:研究如何根据模型的当前状态和任务需求动态生成提示,以更有效地激活模型的自我审查能力。这可能涉及开发智能提示生成系统,能够实时调整提示内容以引导模型进行更深入的自我审查。
  • 用户反馈机制:探索如何将用户反馈纳入模型的自我审查过程中,使模型能够根据用户的反馈动态调整其生成策略。这可以提高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5. 跨领域应用

  • 其他任务中的自我审查能力:虽然论文聚焦于代码生成任务,但LLMs在其他任务(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生成等)中也可能面临类似的错误前提问题。研究这些任务中的自我审查能力,可以为开发更通用的AI系统提供参考。
  • 跨领域数据集和模型:构建跨领域的数据集和模型,以评估和改进模型在不同任务中的自我审查能力。这可以促进跨领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6. 理论和方法论研究

  • 认知机制的深入研究:进一步研究模型在面对不同错误前提类型时的具体认知机制,揭示模型在逻辑推理、语法解析和语义理解等方面的行为模式。这可以为设计更有效的自我审查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 因果关系建模:探索如何在模型中建模因果关系,以更准确地识别和处理错误前提。因果关系建模可以帮助模型更好地理解输入前提与生成结果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提高自我审查能力。

7. 实际应用和部署

  • 实际开发环境中的应用:将FPBench框架和评估方法应用于实际的软件开发环境中,评估模型在真实开发任务中的自我审查能力。这可以为改进模型的实际应用提供直接的反馈。
  • 持续学习和适应:研究如何使模型在实际应用中持续学习和适应新的错误类型和场景,以提高其长期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通过这些进一步的探索,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改进LLMs在代码生成任务中的自我审查能力,推动AI技术在软件开发和其他领域的更广泛应用和可靠部署。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本文提出了一个名为Faulty Premises Bench(FPBench)的评估框架,旨在系统地评估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代码生成任务中面对错误前提时的自我审查能力。研究背景是LLMs在代码生成领域的快速发展,但这些模型在处理含有错误前提的输入时,容易产生逻辑错误或功能不匹配的代码,暴露出其在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审查方面的不足。

研究背景与动机

  • LLMs在代码生成中的应用:LLMs在代码生成、程序修复、测试和测试用例生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它们对输入前提的过度依赖导致在面对错误前提时容易产生幻觉代码。
  • 错误前提的影响:当输入包含错误前提时,LLMs缺乏自我审查能力,容易盲目跟随错误信息,导致生成的代码逻辑错误或功能不匹配。

研究方法

  • FPBench框架:通过系统地构建三类错误前提(基于规则的删除、无关扰动插入、基于随机的删除),并整合多维度评估指标,对15种代表性LLMs进行深入评估。
  • 数据集构建:从HumanEval和MBPP+数据集中随机选择样本,构建了包含1800个问题的测试集。每个问题通过三种错误前提生成方法进行重构,以评估模型在不同错误类型下的表现。
  • 评估指标
    • 主动错误识别率(PRER):衡量模型在没有外部提示的情况下,独立识别并报告错误前提的能力。
    • 被动错误识别率(PAER):衡量模型在收到明确提示后,识别并报告错误前提的能力。
    • 自我审查开销比率(PROR和PAOR):通过比较模型在错误前提下和正确前提下的推理过程的token数量,评估模型在自我审查时的资源消耗。

实验结果

  • 整体表现
    • PRER和PAER的差异:大多数模型的PRER较低,表明它们在没有明确提示的情况下难以主动识别错误前提。而PAER显著高于PRER,表明模型在收到明确提示后能够更好地识别错误前提。
    • 资源开销:模型在处理错误前提时通常会产生更长的响应,但这种响应长度的增加并不一定能提升生成代码的质量,反而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
  • 不同错误前提类型的表现
    • 基于规则的删除(RUD):通过删除排名第二的重要前提,评估模型在面对关键信息缺失时的表现。DeepSeek-R1在RUD类型的PRER任务中表现最佳,而O3-mini表现最差。
    • 无关扰动插入(UPI):通过在代码的关键节点插入误导性的自然语言描述,评估模型对文本线索和矛盾信息的自我审查能力。DeepSeek-R1在UPI类型的PRER任务中表现最佳,而GPT-4表现最差。
    • 基于随机的删除(RAD):通过随机删除某一类基本信息单元,评估模型在面对结构完整性受损时的表现。RAD类型的PRER普遍较低,而PAER较高,表明模型在主动模式下依赖完整的语法结构进行生成,而在被动模式下,明确的提示可以激活基础级语法解析能力。

关键结论

  • 主动自我审查能力不足:大多数模型在没有明确提示的情况下难以主动识别错误前提,表明它们在自我审查方面的能力有限。
  • 资源投入与质量的权衡:模型在处理错误前提时通常会产生更长的响应,但这种响应长度的增加并不一定能提升生成代码的质量,反而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
  • 认知机制的三重分离:三种错误前提类型分别激活了模型中不同的认知路径,揭示了代码生成模型在认知机制上的三重分离。这表明未来的代码生成模型需要具备多层次的审查机制,以应对不同类型的挑战。

未来研究方向

  • 数据集扩展和多样化:从更广泛的现实世界项目或开源代码仓库中提取数据,以包含更复杂的代码生成场景。
  • 模型改进和训练方法:开发新的训练方法或架构创新,以提高模型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评估指标的扩展:开发更细粒度的评估指标,以更全面地衡量模型在不同错误类型下的表现。
  • 用户交互和提示设计:研究如何根据模型的当前状态和任务需求动态生成提示,以更有效地激活模型的自我审查能力。
  • 跨领域应用:将FPBench框架和评估方法应用于其他任务(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生成等),以评估和改进模型在不同任务中的自我审查能力。

通过这些研究和改进,可以推动LLMs在代码生成任务中的自我审查能力的发展,提高模型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A: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Jialin Li, Jinzhe Li, Gengxu Li, Yi Chang, Yuan Wu

Categories: cs.AI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622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622v1

Published: 2025-08-05T16:39:39Z


6. IDEATOR: Jailbreaking and Benchmarking Large Vision-Language Models Using Themselves

As large Vision-Language Models (VLMs) gain prominence, ensuring their safe deployment has become critical. Recent studies have explored VLM robustness against jailbreak attacks-techniques that exploit model vulnerabilities to elicit harmful outputs. However, the limited availability of diverse multimodal data has constrained current approaches to rely heavily on adversarial or manually crafted images derived from harmful text datasets, which often lack effectiveness and diversity across different context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IDEATOR, a novel jailbreak method that autonomously generates malicious image-text pairs for black-box jailbreak attacks. IDEATOR is grounded in the insight that VLMs themselves could serve as powerful red team models for generating multimodal jailbreak prompts. Specifically, IDEATOR leverages a VLM to create targeted jailbreak texts and pairs them with jailbreak images generated by a state-of-the-art diffusion model. Extensive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IDEATOR’s high effectiveness and transferability, achieving a 94% attack success rate (ASR) in jailbreaking MiniGPT-4 with an average of only 5.34 queries, and high ASRs of 82%, 88%, and 75% when transferred to LLaVA, InstructBLIP, and Chameleon, respectively. Building on IDEATOR’s strong transferability and automated process, we introduce the VLJailbreakBench, a safety benchmark comprising 3,654 multimodal jailbreak samples. Our benchmark results on 11 recently released VLMs reveal significant gaps in safety alignment. For instance, our challenge set achieves ASRs of 46.31% on GPT-4o and 19.65% on Claude-3.5-Sonnet, underscoring the urgent need for stronger defenses.

中文摘要

随着大型视觉语言模型(VLM)的崛起,确保它们的安全部署变得至关重要。最近的研究探讨了VLM对监狱突破攻击的鲁棒性——利用模型漏洞来引发有害输出的技术。然而,多模态数据的多样性有限,使得当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有害文本数据集中提取的对抗性或手动制作的图像,这些往往在不同上下文中缺乏有效性和多样性。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IDEATOR,这是一种新颖的监狱突破方法,能够自主生成恶意图像-文本对用于黑箱监狱突破攻击。IDEATOR的基础在于VLM本身可以作为强大的红队模型来生成多模态监狱突破提示。具体而言,IDEATOR利用VLM创建针对性的监狱突破文本,并将其与由最先进的扩散模型生成的监狱突破图像配对。大量实验表明IDEATOR的高效性和可转移性,在仅需平均5.34次查询的情况下,实现了94%的监狱突破MiniGPT-4的攻击成功率(ASR),并在转移到LLaVA、InstructBLIP和Chameleon时,分别达到了82%、88%和75%的高ASR。在IDEATOR强大的可转移性和自动化过程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了VLJailbreakBench,这是一项安全基准,包括3,654个多模态监狱突破样本。我们在11个最近发布的VLM上的基准测试结果揭示了安全对齐的重大差距。例如,我们的挑战集在GPT-4o上实现了46.31%的ASR,在Claude-3.5-Sonnet上实现了19.65%的ASR,凸显了对更强防御的迫切需求。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大型视觉-语言模型(VLMs)在现实世界应用中的安全部署问题,特别是评估和提高这些模型对“越狱攻击”(jailbreak attacks)的鲁棒性。越狱攻击是指恶意的越狱提示能够欺骗模型输出其通常被限制生成的有害内容。具体来说,论文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 多模态数据获取的挑战:由于获取多模态数据的挑战,现有的研究通常通过基于有害文本数据集生成对抗性或查询相关的图像来评估VLMs的鲁棒性。

  2. 现有越狱图像的局限性:通过这种方式生成的越狱图像存在局限性,对抗性图像需要对目标VLM的白盒访问,并且相对容易防御;而查询相关的图像必须与目标有害内容相关联,限制了它们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3. 提出新的越狱方法:论文提出了一种名为IDEATOR的新型越狱方法,该方法能够自动生成恶意的图像-文本对,用于黑盒越狱攻击。

  4. VLMs的新漏洞:IDEATOR揭示了VLMs之前未被认识到的漏洞,呼吁需要更先进的安全机制。

论文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基于VLM的方法,通过模拟对抗用户与目标VLM的交互来迭代发展其越狱策略,并利用扩散模型辅助生成相应的越狱图像,从而实现对VLMs多模态漏洞的全面检测。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根据论文内容,以下是与IDEATOR研究相关的一些工作:

  1. 大型视觉-语言模型(VLMs)

    • MiniGPT-4:基于预训练的大型语言模型(LLM),使用图像编码器提取视觉特征,并将其映射到LLM的标记空间。
    • InstructBLIP:基于BLIP-2模型进行视觉-语言指令调整。
    • LLaVA:端到端多模态模型,连接视觉编码器和LLM,实现通用视觉和语言理解。
  2. 针对多模态模型的攻击

    • Greshake et al. (2023):研究将欺骗性文本手动注入输入图像的有效性。
    • Gong et al. (2023):提出FigStep方法,将有害文本转换为图像,使用排版技术绕过安全机制。
    • Liu et al. (2023b):展示了VLMs容易被查询相关图像攻破。
    • Bagdasaryan et al. (2023), Bailey et al. (2023), Carlini et al. (2024):将攻击者选择的文本作为目标输出,并优化对抗性图像以增加其可能性。
    • VAJM (Qi et al., 2024):使用单一对抗性图像普遍越狱对齐的VLM。
    • Wang et al. (2024a):提出了针对VLMs的文本和图像模态的综合攻击策略。

这些相关研究涵盖了VLMs的构建、优化以及针对这些模型的攻击策略。IDEATOR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框架,利用VLMs自身生成多模态越狱提示,以评估VLMs对越狱攻击的鲁棒性。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提出一个名为IDEATOR(Iterative and adaptive)的框架来解决大型视觉-语言模型(VLMs)面临的越狱攻击问题。IDEATOR框架的核心思想是“用VLMs对抗VLMs”,即利用一个VLM生成有效的、可转移的、多样化的多模态越狱数据。具体来说,IDEATOR框架的解决方案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VLM生成越狱文本:IDEATOR使用一个VLM来生成越狱文本,这些文本旨在诱导目标VLM输出有害内容。

  2. 扩散模型生成越狱图像:IDEATOR结合了最先进的扩散模型(如Stable Diffusion)来创建与越狱文本相对应的图像,使得越狱提示成为多模态的。

  3. 黑盒攻击:IDEATOR模拟了一个对抗用户与目标VLM的交互,该用户在黑盒设置下迭代发展其越狱策略,不需要知道目标VLM的内部结构或参数。

  4. 迭代优化:IDEATOR通过分析目标VLM的响应来评估先前攻击的效果,并据此调整和优化下一轮攻击策略。

  5. 广度-深度探索:IDEATOR采用了广度-深度探索策略,同时进行多个并发攻击流,以探索不同的越狱策略,从而全面检测目标模型的多模态漏洞。

  6. 实验验证:通过在基准数据集上的广泛实验,论文验证了IDEATOR的有效性。IDEATOR成功地以94%的成功率越狱了MiniGPT-4,并且能够无缝转移到LLaVA和InstructBLIP上,分别实现了82%和88%的高成功率。

  7. 揭示新的漏洞:IDEATOR揭示了VLMs之前未被认识的漏洞,强调了需要更先进的安全机制。

总的来说,IDEATOR通过自动化地生成多模态越狱提示,并模拟对抗性用户与目标VLM的交互,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来评估和提高VLMs对越狱攻击的鲁棒性。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根据论文内容,作者进行了以下实验来评估IDEATOR攻击框架的有效性:

  1. 安全性数据集实验

    • 使用两个安全基准数据集:Advbench和VAJM。
    • Advbench数据集中使用了520个有害目标,从中随机选择了100个目标来测试攻击方法。
    • VAJM评估集中包含了40个跨四个类别的有害指令:身份攻击、虚假信息、暴力/犯罪和对人类的恶意行为。
  2. 性能指标

    • 使用攻击成功率(Attack Success Rate, ASR)作为主要评估指标。
    • 进行手动审查以确认攻击是否成功生成了相关和有用的有害输出。
  3. 与现有攻击方法的比较

    • 将IDEATOR与几种现有的越狱攻击方法进行比较,包括GCG、VAJM、UMK和MM-SafetyBench。
    • 这些方法包括基于文本的攻击和多模态攻击策略。
  4. 跨模型的攻击转移性测试

    • 将基于MiniGPT-4和Advbench数据集生成的越狱提示转移到其他VLMs上,包括LLaVA和InstructBLIP。
    • 测试IDEATOR生成的越狱提示在这些模型上的攻击成功率。
  5. 可视化和实证理解

    • 展示了IDEATOR生成的多样化越狱图像,并分析了迭代优化过程。
    • 通过实例展示了IDEATOR如何覆盖现有的攻击类型,并解释了为什么IDEATOR即使在黑盒设置下也能取得高攻击成功率。
  6. 消融研究

    • 探究了IDEATOR中探索广度和深度的不同配置对攻击成功率的影响。
    • 评估了文本和图像模态在攻击中的独立和组合效果。

这些实验全面评估了IDEATOR在不同设置下的表现,并与现有技术进行了比较,证明了IDEATOR作为一种新型黑盒越狱攻击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在最后提出了一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这些方向可以进一步探索:

  1. 发布综合基准数据集

    • 为了支持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发布一个综合的基准数据集,涵盖更广泛的VLM架构、使用多样化的系统提示,并探索广泛的攻击目标。
  2. 开发专门的红队模型

    • 可以开发专门针对越狱技术的红队模型,该模型将在现有越狱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并通过强化学习进一步增强,以实现更复杂和有效的攻击。
  3. 探索新的攻击和防御策略

    • 研究和开发新的攻击策略,以及对应的防御机制,以提高VLMs的安全性和鲁棒性。
  4. 增强模型的对抗性训练

    • 对VLMs进行对抗性训练,以增强其对越狱攻击的抵抗力。
  5. 跨领域攻击测试

    • 在不同的应用领域测试IDEATOR,以评估其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和效果。
  6. 分析和改进模型的决策过程

    • 深入分析VLMs的决策过程,寻找减少漏洞和提高模型解释性的方法。
  7. 研究模型的伦理和社会影响

    • 研究VLMs在处理敏感和社会问题时的伦理影响,并探索如何构建符合伦理标准的视觉-语言模型。
  8. 提升模型的可解释性和透明度

    • 提高VLMs的可解释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部工作机制,并增加其决策过程的透明度。
  9. 多模态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保护

    • 研究如何在收集和使用多模态数据时保护用户安全和隐私。

这些方向不仅可以推动VLMs安全研究的发展,也有助于构建更加健壮和可靠的人工智能系统。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总结如下:

  1. 问题陈述

    • 大型视觉-语言模型(VLMs)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问题,特别是它们对越狱攻击的脆弱性。越狱攻击能诱导VLMs输出其通常受限的有害内容。
  2. 现有挑战

    • 评估VLMs对越狱攻击的鲁棒性面临挑战,主要因为多模态评估数据稀缺,现有方法依赖于白盒访问或手动工程,限制了攻击多样性和实用性。
  3. IDEATOR框架

    • 提出了IDEATOR,一个基于VLM的方法,用于自动生成恶意的图像-文本对,进行黑盒越狱攻击。
    • IDEATOR利用VLM生成越狱文本,并结合扩散模型生成相应的图像,以更有效地绕过安全机制。
  4. 实验验证

    • 在Advbench和VAJM两个安全数据集上评估IDEATOR,与现有攻击方法比较,并测试其在不同VLMs上的转移性。
    • 实验结果显示IDEATOR具有高成功率和良好的跨模型转移能力。
  5. 主要贡献

    • 提出了首个VLMs的红队模型,为VLMs的安全评估提供了新范式。
    • 展示了IDEATOR在黑盒设置下通过迭代优化和广度-深度探索策略的有效性。
    • 揭示了VLMs之前未识别的漏洞,强调了需要更先进的安全机制。
  6. 未来方向

    • 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包括发布综合基准数据集、开发专门的红队模型等,以进一步推动VLMs安全研究的发展。

总体而言,这篇论文针对大型视觉-语言模型在面对越狱攻击时的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个创新的解决方案IDEATOR,并通过对比其他攻击方法和跨模型测试,验证了其有效性和实用性。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A: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Ruofan Wang, Juncheng Li, Yixu Wang, Bo Wang, Xiaosen Wang, Yan Teng, Yingchun Wang, Xingjun Ma, Yu-Gang Jiang

Categories: cs.CV, cs.AI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411.00827v4.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411.00827v4

Published: 2024-10-29T07:15:56Z


7. Proof2Hybrid: Automatic Mathematical Benchmark Synthesis for Proof-Centric Problems

Evaluating the mathematical capability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is a critical yet challenging frontier. Existing benchmarks fall short, particularly for proof-centric problems, as manual creation is unscalable and costly, leaving the true mathematical abilities of LLMs largely unassessed. To overcome these barriers, we propose Proof2Hybrid, the first fully automated framework that synthesizes high-quality, proof-centric benchmarks from natural language mathematical corpora. The key novelty of our solution is Proof2X, a roadmap of converting mathematical proofs into various kinds of questions that are easy to verify. Instructed by this roadmap, we propose a new type of hybrid-formatted questions, named ``$m$-out-of-$n$ multiple judge questions’’,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enable robust, automatic evaluation while being resilient to guessing and superficial pattern matching inherent in traditional formats. As a demonstration of our framework, we introduce AlgGeoTest, a benchmark for algebraic geometry—a frontier domain of modern mathematics—comprising 456 challenging items. Our extensive evaluations on state-of-the-art LLMs using AlgGeoTest reveal profound deficits in their comprehension of algebraic geometry, providing a more precise measure of their true mathematical capabilities. Our framework and benchmark pave the way for a new wave of in-depth research into the 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of AI systems.

中文摘要

评估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数学能力是一个关键但具有挑战性的前沿领域。现有基准不足,尤其是对于以证明为中心的问题,因为人工创建既不可扩展又成本高昂,这使得LLMs的真实数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未能被评估。为了克服这些障碍,我们提出了Proof2Hybrid,这是第一个完全自动化的框架,从自然语言数学语料库中合成高质量的、以证明为中心的基准。我们解决方案的关键新颖性是Proof2X,这是一个将数学证明转化为各种易于验证的问题类型的路线图。在这一路线图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格式问题,称为“$m$-out-of-$n$多评审问题”,专门设计用于实现强大、自动化的评估,同时能够抵御传统格式固有的猜测和表面模式匹配所带来的影响。作为我们框架的演示,我们引入了AlgGeoTest,一个代数几何的基准——现代数学的前沿领域——包括456个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我们对使用AlgGeoTest的最先进LLMs进行的广泛评估揭示了它们对代数几何的理解存在深刻缺陷,为它们的真实数学能力提供了更精确的测量。我们的框架和基准为深入研究AI系统的数学智能开辟了新的方向。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评估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数学领域,尤其是以证明为中心(proof-centric)的数学问题上的能力这一挑战。现有的基准测试在这一领域存在不足,因为手动创建基准测试既不可扩展又成本高昂,导致LLMs在证明类数学问题上的真实数学能力尚未得到充分评估。为了克服这些障碍,论文提出了Proof2Hybrid,这是一个能够从自然语言数学语料库中自动生成高质量、以证明为中心的基准测试的框架。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

作者

研究内容

特点

Hendrycks et al. (2021)

MATH 数据集

包含12,500个具有挑战性的竞赛数学问题

Maxwell-Jia (2024)

AIME 2024 数据集

提供了AIME竞赛的数学问题

Tsoukalas et al. (2024)

PutnamBench

提供了Putnam数学竞赛的手工形式化问题

Phan et al. (2025)

HLE-MATH

由专家手工制作的前沿数学问题基准

Gao et al. (2024)

Omni-MATH

针对LLMs的奥林匹克级别数学基准

Zheng, Han, and Polu (2022)

miniF2F

使用Lean评估神经数学推理能力的基准

de Moura and Ullrich (2021)

Lean 4

一种用于数学证明的编程语言

Paulin-Mohring (2012)

Coq

一种用于软件验证的证明助手

Nipkow, Paulson, and Wenzel (2002)

Isabelle/HOL

一种用于高阶逻辑的证明助手

Glazer et al. (2024)

FrontierMath

覆盖数百个专家手工制作的前沿数学问题

Sun et al. (2025)

OlymMATH

提供了奥林匹克级别的数学问题基准

Vendrow et al. (2025)

Do Large Language Model Benchmarks Test Reliability?

探讨了LLMs基准测试的可靠性

这些研究涵盖了从基础数学问题到高级奥林匹克数学问题的多个方面,以及使用形式化证明语言来构建基准测试的方法。然而,这些方法要么依赖于专家手工制作问题,难以扩展,要么需要大量的手动标注和验证工作。Proof2Hybrid框架旨在通过自动化生成基准测试来克服这些限制。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提出Proof2Hybrid框架来解决评估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以证明为中心的数学问题上的能力这一问题。以下是该框架的主要组成部分和解决方法:

Proof2X转换路线图

  • 核心思想:将数学证明转换为各种易于验证的问题形式,如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
  • 具体应用:基于Proof2X,提出了“m-out-of-n多判题”这种新的混合格式问题,以实现稳健的自动评估,同时避免传统格式中的猜测和表面模式匹配问题。

Proof2Hybrid框架的工作流程

  1. 种子项目收集
    • 从数学语料库中提取数学定义或命题-证明对作为种子项目。
    • 例如,使用开源的代数几何教科书和参考作品“The Stacks project”中的定义和命题。
  2. 种子项目筛选
    • 使用多个领先的LLMs对每个种子项目进行数学一致性评估。
    • 每个模型对每个项目进行多次评估,保留被判定为数学正确的项目。
    • 例如,在AlgGeoTest的生成中,使用了4个LLMs,每个模型对每个项目评估3次,保留被判定为正确的次数大于等于8次的项目。
  3. 干扰项生成
    • 使用多个LLMs为每个种子项目生成数学上存在瑕疵但接近正确的干扰项。
    • 通过改变关键词、条件或公式来生成干扰项,并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干扰项。
    • 例如,在AlgGeoTest中,使用5个LLMs,每个模型为每个种子项目生成6个干扰项,并从中随机选择2个。
  4. 干扰项筛选
    • 使用LLMs对生成的干扰项进行筛选,保留那些被判定为错误但具有迷惑性的干扰项。
    • 例如,在AlgGeoTest中,使用4个LLMs,每个模型对每个干扰项评估3次,保留被判定为错误的次数在7到10次之间的干扰项。
  5. 混合格式问题聚合
    • 将筛选后的种子项目和干扰项组合成混合格式问题。
    • 每个问题包含多个项目,其中一部分是正确的种子项目,另一部分是错误的干扰项。
    • 例如,在AlgGeoTest中,每个问题包含6个项目,其中2个是正确的种子项目,4个是错误的干扰项。
  6. 评估协议
    • 基于生成的评估:要求模型判断每个项目的数学正确性,并在给定的正确项目数量约束下进行评估。
    • 基于困惑度的评估:计算每个选项的困惑度,并选择困惑度最低的选项作为模型的最终答案,适用于评估基础模型。

实例化与评估

  • 实例化:将Proof2Hybrid应用于“The Stacks project”,生成了AlgGeoTest,这是一个包含456个项目的代数几何基准测试。
  • 评估结果:对多个LLMs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即使是表现最好的模型,得分也仅为60分左右,大多数模型得分低于20分。这表明AlgGeoTest具有很高的难度和挑战性,能够有效评估LLMs的推理能力。

通过上述方法,Proof2Hybrid框架能够自动生成高质量的、以证明为中心的数学基准测试,从而为评估LLMs在数学领域的真正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手段。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基于生成的评估(Generation-Based Evaluation)

  • 目的:评估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AlgGeoTest基准测试上的表现,检验模型对代数几何的理解能力。
  • 方法:使用AlgGeoTest对多个LLMs进行评估。AlgGeoTest包含456个问题,每个问题有6个子问题,其中2个是正确的,4个是经过筛选的干扰项。模型需要判断每个子问题的数学正确性,并在给定的正确子问题数量约束下进行评估。
  • 评估指标:采用两种评分标准,宽松标准(loose metric)和严格标准(tight metric)。宽松标准在模型答案中两个都正确时给予满分,一个正确时给予半分,否则得零分;严格标准只有在两个答案都完全正确时才给予满分,其他情况都得零分。
  • 结果:即使是表现最好的模型,得分也仅为60分左右,大多数模型得分低于20分。这表明AlgGeoTest具有很高的难度和挑战性,能够有效评估LLMs的推理能力。此外,推理模型通常比非推理模型表现更好,证明了该基准测试能够有效衡量LLMs的推理能力。

实验二:基于困惑度的评估(Perplexity-Based Evaluation)

  • 目的:为减轻LLMs的认知负担,特别是对于基础模型,提出一种基于困惑度的评估协议,并验证其有效性。
  • 方法:将每个种子项目及其衍生的干扰项包装成一个标准的选择题,计算每个选项的困惑度,并选择困惑度最低的选项作为模型的最终答案。
  • 结果:对于Qwen2.5系列、Qwen3系列和Llama3.1系列等基础模型,随着模型尺寸的增加,其在AlgGeoTest上的得分也相应增加,显示出良好的扩展性,证明了该基准测试的稳健性。

实验三:与主流基准测试的比较(Comparison with Mainstream Benchmarks)

  • 目的:比较AlgGeoTest与其他主流数学基准测试(如MATH-500和AIME24)的结果,以验证AlgGeoTest在评估LLMs数学能力方面的独特性和有效性。
  • 方法:将不同LLMs在AlgGeoTest上的得分与它们在MATH-500和AIME24上的得分进行比较。
  • 结果:AlgGeoTest的得分与MATH-500和AIME24的得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严格的线性关系。这表明虽然这三个基准测试都属于数学领域,但AlgGeoTest考察的是与MATH-500和AIME24不同的子领域。此外,AlgGeoTest在展示模型数学能力差异方面更为有效。

实验四:审计结果(Audit Outcomes)

  • 目的:通过专家数学家对AlgGeoTest中的每个问题以及领先模型的回答进行审计,以确保基准测试的质量。
  • 方法:邀请专家数学家对AlgGeoTest中的问题和模型的回答进行审查。
  • 结果:审计结果显示,超过98.75%的模型生成的干扰项在数学上是错误的,但具有欺骗性;超过95%的基准测试问题达到了同样的标准。模型在AlgGeoTest上的失败主要源于无法检测到干扰项中的细微错误,或者错误地认为一个有效的项目是不一致的。这些缺点归因于模型的内在限制和背景知识的缺失,而不是AlgGeoTest本身的缺陷。基准测试的高质量为Proof2Hybrid的稳健性提供了有力证据。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提出了Proof2Hybrid框架,用于自动生成以证明为中心的数学基准测试,并通过AlgGeoTest展示了其有效性。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1. 扩展到其他数学领域

  • 当前局限:虽然Proof2Hybrid已经在代数几何领域取得了成功,但其在其他数学领域的应用尚未充分探索。
  • 进一步探索:可以将Proof2Hybrid应用于其他数学领域,如数论、拓扑学、分析学等,生成更多领域的基准测试。这将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估LLMs在不同数学领域的表现。

2. 改进干扰项生成和筛选机制

  • 当前局限:虽然当前的干扰项生成和筛选机制已经能够生成高质量的干扰项,但仍有改进空间。
  • 进一步探索
    • 生成机制:探索更复杂的生成策略,例如结合符号计算工具或形式化证明系统,以生成更接近真实错误的干扰项。
    • 筛选机制:引入更精细的筛选标准,例如基于模型的置信度或不确定性估计,以进一步提高干扰项的质量。

3. 多语言支持

  • 当前局限:当前的基准测试主要基于英文数学语料库。
  • 进一步探索:扩展Proof2Hybrid框架以支持多语言数学语料库,生成多语言基准测试。这将有助于评估LLMs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数学能力,特别是在非英语国家的教育和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4. 结合人类反馈

  • 当前局限:虽然Proof2Hybrid框架已经通过专家审计验证了其生成问题的质量,但人类反馈的整合尚未系统化。
  • 进一步探索
    • 反馈机制:设计一个系统,允许人类专家在生成过程中提供实时反馈,以进一步优化生成的基准测试。
    • 协同工作:探索人类专家与LLMs的协同工作模式,例如让专家对生成的干扰项进行微调,以提高其迷惑性。

5. 动态难度调整

  • 当前局限:当前的基准测试难度是固定的,难以适应不同水平的LLMs。
  • 进一步探索
    • 自适应难度:开发动态难度调整机制,根据模型的表现自动调整问题的难度。例如,如果模型在某个问题上表现良好,可以自动生成更难的问题。
    • 个性化基准:为不同的LLMs生成个性化的基准测试,以更好地评估其特定能力。

6. 多模态基准测试

  • 当前局限:当前的基准测试主要基于文本形式的数学问题。
  • 进一步探索
    • 多模态问题:结合文本、图表、公式等多种模态,生成更复杂的多模态数学问题。这将有助于评估LLMs在处理多模态信息时的数学能力。
    • 可视化工具:开发可视化工具,帮助研究人员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LLMs在多模态数学问题上的表现。

7. 长期跟踪和持续改进

  • 当前局限:当前的基准测试主要关注短期评估,缺乏长期跟踪机制。
  • 进一步探索
    • 持续更新:建立一个持续更新的基准测试平台,定期引入新的问题和干扰项,以保持基准测试的时效性和挑战性。
    • 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参与,允许研究人员和教育者提交新的问题和干扰项,共同改进基准测试。

8. 跨领域应用

  • 当前局限:Proof2Hybrid框架目前主要应用于数学领域。
  • 进一步探索
    • 跨领域基准:探索将Proof2Hybrid框架应用于其他需要逻辑推理和证明的领域,如计算机科学、物理学、工程学等。
    • 跨学科问题:生成跨学科的基准测试,评估LLMs在多个领域综合应用中的表现。

通过这些进一步的探索,Proof2Hybrid框架可以不断完善,为评估和提升LLMs在数学和其他领域的表现提供更强大的工具。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本文提出了Proof2Hybrid,这是一个用于自动生成以证明为中心的数学基准测试的框架。该框架旨在克服现有基准测试在评估大型语言模型(LLMs)数学能力方面的局限性,特别是针对证明类问题。Proof2Hybrid的核心创新是Proof2X转换路线图,它将数学证明转换为易于验证的各种问题形式,如选择题、判断题等。基于Proof2X,作者提出了“m-out-of-n多判题”这种新的混合格式问题,以实现稳健的自动评估。

背景知识

  • 数学问题分类:数学问题分为以数字为中心的问题和以证明为中心的问题。前者主要涉及数值计算,答案明确,易于验证;后者则侧重于逻辑推理和证明,答案往往不唯一,难以验证。
  • 现有基准测试的局限性:现有的数学基准测试主要集中在简单数学问题上,对于证明类问题的覆盖不足。手工制作基准测试难以扩展且成本高昂,而基于形式化证明语言的自动化方法则需要大量人工标注和验证。

研究方法

Proof2Hybrid框架的工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种子项目收集:从数学语料库中提取数学定义或命题-证明对作为种子项目。
  2. 种子项目筛选:使用多个LLMs对种子项目进行数学一致性评估,保留被判定为正确的项目。
  3. 干扰项生成:使用LLMs为每个种子项目生成数学上存在瑕疵但接近正确的干扰项。
  4. 干扰项筛选:使用LLMs对生成的干扰项进行筛选,保留那些被判定为错误但具有迷惑性的干扰项。
  5. 混合格式问题聚合:将筛选后的种子项目和干扰项组合成混合格式问题,每个问题包含多个项目,其中一部分是正确的种子项目,另一部分是错误的干扰项。
  6. 评估协议:采用基于生成的评估和基于困惑度的评估两种方法,以适应不同的评估需求。

实验

  • 基准测试生成:作者将Proof2Hybrid应用于开源的代数几何教科书“The Stacks project”,生成了AlgGeoTest基准测试,包含456个项目。
  • 评估结果:对多个LLMs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即使是表现最好的模型,得分也仅为60分左右,大多数模型得分低于20分。这表明AlgGeoTest具有很高的难度和挑战性,能够有效评估LLMs的推理能力。
  • 与主流基准测试的比较:AlgGeoTest的得分与MATH-500和AIME24的得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严格的线性关系,表明AlgGeoTest考察的是与MATH-500和AIME24不同的子领域。
  • 审计结果:专家数学家对AlgGeoTest中的每个问题以及领先模型的回答进行审计,结果显示超过98.75%的模型生成的干扰项在数学上是错误的,但具有欺骗性;超过95%的基准测试问题达到了同样的标准。

关键结论

  • Proof2Hybrid框架能够自动生成高质量的、以证明为中心的数学基准测试,为评估LLMs在数学领域的真正能力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手段。
  • AlgGeoTest基准测试具有很高的难度和挑战性,能够有效评估LLMs的推理能力。
  • 通过专家审计,证明了Proof2Hybrid框架的稳健性和生成问题的高质量。

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 扩展到其他数学领域,如数论、拓扑学、分析学等。
  • 改进干扰项生成和筛选机制,提高干扰项的质量。
  • 实现多语言支持,生成多语言基准测试。
  • 结合人类反馈,优化生成的基准测试。
  • 开发动态难度调整机制,根据模型的表现自动调整问题的难度。
  • 生成多模态基准测试,结合文本、图表、公式等多种模态。
  • 建立持续更新的基准测试平台,保持基准测试的时效性和挑战性。
  • 探索跨领域应用,将Proof2Hybrid框架应用于其他需要逻辑推理和证明的领域。

Q: 想要进一步了解论文

A: 以上只是了解一篇论文的几个基本FAQ。如果你还想与Kimi进一步讨论该论文,请点击 这里 为你跳转Kimi AI网页版,并启动一个与该论文相关的新会话。

Authors: Yebo Peng, Zixiang Liu, Yaoming Li, Zhizhuo Yang, Xinye Xu, Bowen Ye, Weijun Yuan, Zihan Wang, Tong Yang

Categories: cs.CL, cs.AI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2208v2.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2208v2

Published: 2025-08-04T08:59:36Z


8. Board Game Arena: A Framework and Benchmark for Assessing Large Language Models via Strategic Play

The Board Game Arena library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evaluating the decision making abilities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through strategic board games implemented in Google OpenSpiel library. The framework enables systematic comparisons between LLM based agents and other agents (random, human,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gents, etc.) in various game scenarios by wrapping multiple board and matrix games and supporting different agent types. It integrates API access to models via LiteLLM, local model deployment via vLLM, and offers distributed execution through Ray. Additionally it provides extensive analysis tools for the LLM reasoning trac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tructure, key 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ation of the repository, highlighting how it contributes to the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reasoning of LLM and game-theoretic behavior

中文摘要

棋盘游戏竞技场库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通过采用 Google OpenSpiel 库实现的战略棋盘游戏评估大型语言模型 (LLMs) 的决策能力。该框架通过封装多种棋盘游戏和矩阵游戏,并支持不同类型的智能体,在各种游戏场景中实现 LLM 基础智能体与其他智能体(随机、人类、强化学习智能体等)之间的系统比较。它通过 LiteLLM 提供模型的 API 访问,通过 vLLM 本地模型部署,并通过 Ray 提供分布式执行。此外,它还为 LLM 推理轨迹提供了广泛的分析工具。本文总结了该库的结构、关键特征和动机,突显了它如何有助于对 LLM 的推理和博弈论行为进行实证评估。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介绍了 Board Game Arena(BGA)框架,旨在解决如何系统地评估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策略性游戏中的决策能力的问题。具体来说,它试图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 评估 LLMs 的推理和规划能力:传统的自然语言处理基准测试主要关注语言模型在文本生成和理解方面的能力,但难以评估其在复杂决策环境中的推理和规划能力。策略性游戏提供了一个受控的环境,其中代理需要计划、适应并预测对手的行动,因此是评估决策能力的理想测试平台。

  2. 提供统一的评估框架:目前存在多种评估 LLMs 的方法和工具,但缺乏一个统一的框架来系统地比较不同模型在多种游戏场景中的表现。BGA 通过整合多种棋盘游戏和矩阵游戏,并支持不同类型的代理(如随机代理、人类玩家、强化学习代理等),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评估平台。

  3. 支持多种模型和后端:不同的 LLMs 可能在不同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中表现不同。BGA 支持多种推理后端,包括通过 LiteLLM 接入的云端模型和通过 vLLM 在本地 GPU 上部署的模型,使研究人员能够灵活地选择和比较不同模型的性能。

  4. 记录和分析决策过程:除了记录游戏结果(如胜负),BGA 还记录 LLMs 的决策过程(包括行动和推理文本),这有助于研究人员深入分析模型的决策逻辑、失败模式以及推理质量。

  5. 扩展性和可重复性:BGA 的模块化设计允许研究人员轻松添加新的游戏或代理,并通过 Ray 实现分布式执行,支持大规模实验和结果的可重复性。

总的来说,BGA 框架旨在填补语言模型评估领域的一个空白,即如何在策略性游戏中系统地评估和比较 LLMs 的决策能力,从而为语言模型的研究和开发提供更有价值的见解。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

基准测试名称

游戏集

重点/测试技能

引用

TextArena

50+ 文本游戏

社交推理(谈判、欺骗、心理理论);实时排行榜

Guertler et al. (2025)

GameArena

3 个实时游戏,2000+ 场次

演绎和归纳推理;与人类对手的互动游戏

Hu et al. (2025b)

Grid-based LLM benchmark

井字棋、连线四子棋、五子棋

规则理解、胜率分析、通过提示进行策略变化

Topsakal et al. (2024)

GameBench

9 个棋盘/纸牌/社交游戏

在不完美信息、随机性、通信情况下的推理;使用 GPT-3/4 进行评估

Costarelli et al. (2024)

Board Game Bench

头对头棋盘游戏

对手建模、长期规划、贝叶斯 Elo 排名

Board Game Bench authors (2025)

lmgame-Bench

真实视频游戏

视觉、记忆、规划以及在污染鲁棒设置下的泛化

Hu et al. (2025a)

这些研究共同表明,尽管 LLMs 在许多语言任务中表现出色,但策略性游戏玩法仍然是一个挑战。它们强调了动态、多智能体和互动环境对于评估推理、规划和社会技能的重要性,并暗示了像 OpenSpiel 或 Board Game Arena 这样的框架的动机。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构建一个名为 Board Game Arena (BGA) 的框架来解决评估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策略性游戏中的决策能力的问题。以下是 BGA 框架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方法:

1. 统一的评估框架

BGA 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用于在多种策略性游戏中评估 LLMs 的表现。它整合了多种棋盘游戏和矩阵游戏,并支持不同类型的代理(如随机代理、人类玩家、强化学习代理等),使得不同模型和代理之间的比较更加系统和直接。

2. 基于 OpenSpiel 的游戏引擎

BGA 基于 Google-DeepMind 的 OpenSpiel 库,这是一个开源的强化学习和游戏搜索/规划环境集合。OpenSpiel 支持单智能体和多智能体、零和和一般和游戏,以及完美信息和不完美信息游戏。通过利用 OpenSpiel,BGA 提供了一个灵活的 API 来配置游戏、代理和评估设置。

3. 多智能体强化学习范式

BGA 采用多智能体强化学习(RL)范式,将 OpenSpiel 的广泛游戏目录封装在一个类似 Gymnasium 的接口中。这种设计使得框架能够支持回合制和同时行动的游戏,并且能够处理非法移动、更新奖励和记录结果。

4. 灵活的代理接口和语言模型推理后端

BGA 支持多种语言模型推理后端,包括通过 LiteLLM 接入的云端模型和通过 vLLM 在本地 GPU 上部署的模型。这种设计使得研究人员可以灵活地选择和比较不同模型的性能,并且能够根据需要混合使用不同的模型提供商。

5. 结构化的提示系统

BGA 设计了一个结构化的提示系统,使得语言模型能够与不同的棋盘游戏环境进行一致且可分析的交互。提示系统采用分层策略,允许在游戏特定上下文中自定义提示,同时保持基本提示的重用性。每个游戏环境都会生成一个结构化的提示字符串,包括当前游戏状态、合法动作和任务特定的上下文。

6. 详细的评估和实验设计

BGA 提供了一套详细的评估工具,用于测量 LLMs 在策略性游戏中的表现。评估指标包括:

  • 平均和最大累积奖励
  • 决策最优性(与均衡或最优策略匹配的比例)
  • 推理长度和连贯性(通过简单启发式方法对文本推理进行评估)
  • 错误率(非法或次优移动的计数)

此外,BGA 还提供了工具来检查代理行为,记录 LLM 代理的推理字符串,以便进行定性分析和失败模式研究。

7. 模块化和可扩展性

BGA 的模块化设计使得研究人员可以轻松添加新的游戏或代理。通过实现新的环境或代理类并使用装饰器进行注册,研究人员可以快速扩展框架的功能。这种设计不仅支持现有的游戏和代理,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灵活性。

8. 分布式执行

BGA 集成了 Ray,支持在多个 CPU/GPU 或 SLURM 集群上进行分布式执行,从而能够进行大规模实验。这种设计使得研究人员可以高效地运行大量模拟,确保实验结果的统计显著性。

9. 推理类型分析

BGA 提供了一个推理类型分类框架,用于分析 LLM 在棋盘游戏中的推理过程。通过将模型生成的推理文本分类为不同的推理类型(如位置推理、对手建模、阻断、获胜逻辑等),研究人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模型的决策逻辑和潜在的不足之处。

通过这些方法,BGA 提供了一个全面、灵活且可扩展的框架,用于系统地评估和比较 LLMs 在策略性游戏中的决策能力。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进行了以下实验:

1. 多智能体测试

  • LLM vs 随机代理:评估 LLM 在面对随机选择动作的代理时的表现。
  • LLM vs 人类玩家:观察 LLM 与人类玩家对战时的策略和表现。
  • LLM vs LLM:比较不同 LLM 之间的表现。
  • 自我对弈(Self-play):让同一 LLM 与自己对战,评估其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

2. 多样化游戏测试

  • 完美信息游戏:如井字棋(Tic-Tac-Toe)和连线四子棋(Connect Four),测试 LLM 在完全信息环境下的决策能力。
  • 隐藏信息游戏:如库恩扑克(Kuhn Poker),评估 LLM 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的推理和策略能力。
  • 矩阵游戏:如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和猜硬币(Matching Pennies),测试 LLM 在简单策略性互动中的行为。

3. 不同后端的性能评估

  • LiteLLM 后端:使用云端模型进行推理,评估其在不同提供商(如 OpenAI、Anthropic、Google 和 Groq)之间的性能差异。
  • vLLM 后端:在本地 GPU 上运行模型,测试其隐私性、确定性性能和离线评估能力。

4. 推理质量分析

  • 推理类型分类:通过预定义的推理类型(如位置推理、对手建模、阻断、获胜逻辑等),对 LLM 生成的推理文本进行分类,分析其决策逻辑。
  • 推理长度和连贯性:评估推理文本的长度和连贯性,以了解 LLM 的推理质量。

5. 错误率分析

  • 非法移动:记录 LLM 生成的非法移动次数,评估其对游戏规则的理解。
  • 次优移动:计算 LLM 选择的次优移动比例,评估其决策的最优性。

6. 大规模模拟

  • 并行执行:利用 Ray 和 SLURM 集群进行大规模模拟,确保实验结果的统计显著性。
  • 多配置测试:通过系统地改变游戏设置、模型参数和后端选择,进行广泛的超参数扫描和消融研究。

7. 定性分析

  • 推理字符串记录:记录 LLM 生成的推理字符串,进行定性分析,以了解其决策过程和失败模式。
  • 推理类型分布:通过词匹配模式提取关键推理词汇,将推理文本分类到不同的推理类型中,分析其在不同游戏中的推理模式。

具体实验结果

  • 推理类型分布:以 llm codegemma 7b it 模型为例,分析其在不同游戏中的推理类型分布:
    • 连线四子棋(Connect Four):主要依赖阻断推理(75%),部分使用位置推理(25%),表明模型注重防守和空间控制。
    • 库恩扑克(Kuhn Poker):所有推理均为获胜逻辑(100%),反映了游戏的战略性和收益驱动特性。
    • 井字棋(Tic-Tac-Toe):主要依赖阻断(70%)和启发式推理(30%),表明模型结合了防守策略和一般评估原则。

这些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为评估 LLM 在策略性游戏中的表现提供了全面的视角,揭示了模型在不同游戏环境中的适应性和推理能力。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Authors: Lucia Cipolina-Kun, Marianna Nezhurina, Jenia Jitsev

Categories: cs.AI, cs.GT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368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368v1

Published: 2025-08-05T12:15:59Z


9. CogBench: A Large Language Model Benchmark for Multilingual Speech-Based Cognitive Impairment Assessment

Automatic assessment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from spontaneous speech offers a promising, non-invasive avenue for early cognitive screening. However, current approaches often lack generalizability when deployed across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linical settings, limiting their practical utility. In this study, we propose CogBench, the first benchmark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cross-lingual and cross-site generalizability of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for speech-based cognitive impairment assessment. Using a unified multimodal pipeline, we evaluate model performance on three speech datasets spanning English and Mandarin: ADReSSo, NCMMSC2021-AD, and a newly collected test set, CIR-E. Our results show that conventional deep learning models degrade substantially when transferred across domains. In contrast, LLMs equipped with chain-of-thought prompting demonstrate better adaptability, though their performance remains sensitive to prompt design. Furthermore, we explore lightweight fine-tuning of LLMs via Low-Rank Adaptation (LoRA), which significantly improves generalization in target domains. These findings offer a critical step toward building clinically useful and linguistically robust speech-based cognitive assessment tools.

中文摘要

从自发语言中自动评估认知障碍为早期认知筛查提供了一条有前景的、非侵入性途径。然而,目前的方法在不同语言和临床环境中应用时往往缺乏普遍性,限制了它们的实际效用。在本研究中,我们提出了CogBench,这是第一个旨在评估大型语言模型(LLMs)在基于语言的认知障碍评估中的跨语言和跨场所可推广性的基准。通过统一的多模态管道,我们评估了模型在三个涵盖英语和普通话的语音数据集上的表现:ADReSSo、NCMMSC2021-AD,以及一个新收集的测试集CIR-E。我们的结果显示,传统深度学习模型在跨领域迁移时表现显著下降。相比之下,采用思维链提示的LLMs展现了更好的适应性,但它们的表现仍对提示设计敏感。此外,我们还探讨了通过低秩适应(LoRA)对LLMs进行轻量级微调,这显著提高了目标领域的泛化能力。这些发现为构建临床实用和语言上稳健的基于语音的认知评估工具迈出了重要一步。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跨语言和跨临床场景泛化的自动认知障碍评估工具,特别是基于语音的认知障碍评估。具体来说,论文的目标包括:

  1. 建立统一的评估框架:构建一个统一的平台(CogBench),用于评估不同模型在自动认知功能评估任务中的性能,使用标准化的协议进行比较。
  2. 跨语言和跨数据集的泛化能力:研究模型在不同语言(英语和普通话)和数据集之间的泛化能力,这是AI基础认知评估中一个关键但尚未被充分探索的方面。
  3. 探索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MLLMs)的潜力:确定MLLMs是否能够在这一领域超越小型模型(SSMs),特别是在跨语言和跨场景的泛化方面。

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开发出实用的、能够适应不同语言和临床环境的AI辅助认知障碍筛查工具至关重要。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中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

基于语音的AI认知障碍评估

  • 深度学习方法:包括卷积神经网络(CNNs)、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s)以及更近期的多模态、集成和迁移学习框架。这些方法在各种数据集上展示了有希望的结果,但实验设置缺乏一致性,使得方法难以公平比较或得出可泛化的结论。大多数工作集中在单个数据集内优化性能,关于这些模型在跨任务、说话者和录音条件下的泛化能力仍存在疑问。
  • 数据集:如Pitt、ADReSS、ADReSSo等被广泛使用,推动了基于语言分析的AI方法在认知障碍检测中的发展。

大型语言模型在医学应用中的研究

  • 病理学:CHIEF在癌症诊断中实现了高准确率。
  • 皮肤学:SkinGPT-4能够从皮肤图像中进行交互式诊断。
  • 药物发现:TxGNN促进了基于知识的药物再利用。
  • 基因组学:DNABERT-2提高了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预测的准确性。
  • 认知领域:Mo等人的工作使用非结构化音频转录来提取语言标记,但LLMs作为认知障碍筛查工具的有效性仍待探索。

这些研究展示了LLMs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尤其是在与领域监督或多模态输入结合时。然而,它们在认知评估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旨在填补这一空白,通过评估和增强LLMs用于基于语音的认知筛查。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通过以下方法解决跨语言和跨临床场景的自动认知障碍评估问题:

1. 构建CogBench基准测试

  • 数据集整合:整合了三个涵盖英语和普通话的语音数据集,包括ADReSSo、NCMMSC2021和新收集的CIR-E测试集,支持对代表性的小型深度学习模型(SSMs)和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MLLMs)进行全面评估。
  • 任务定义:将认知障碍评估任务形式化为一个监督分类问题,目标是学习一个映射函数,能够准确预测未见样本的认知标签。

2. 统一的多模态处理流程

  • 数据预处理:对所有数据集实施统一的预处理流程,包括说话者分离和自动语音识别(ASR),确保数据质量的一致性。
  • 多模态输入:将参与者的原始音频信号和对应的ASR转录文本作为模型输入,形成多模态对。

3. 零样本学习与提示工程

  • 零样本学习:在不进行任何微调的情况下,直接评估MLLMs在跨语言和跨数据集任务中的表现,以测试其内在的任务理解和泛化能力。
  • 提示设计:探索了零样本学习中不同的提示策略,包括链式思考(CoT)和专家知识(EXP)注入,以提升模型在复杂任务中的推理深度和逻辑一致性。

4. 轻量级微调(LoRA)

  • LoRA技术:采用低秩适应(LoRA)进行轻量级微调,通过引入轻量级可训练模块而不是更新整个模型,有效提高了MLLMs在目标领域的泛化能力。
  • 数据增强:利用模型生成的链式思考样例构建高质量的微调语料库,通过反向提示策略生成详细的推理痕迹,用于指令微调。

5. 实验与评估

  • 模型比较:系统地比较了SSMs和MLLMs在跨语言和跨数据集任务中的表现,验证了MLLMs在泛化能力上的优势。
  • 性能提升:通过LoRA微调,MLLMs在目标领域的表现显著优于未微调的MLLMs和SSMs,特别是在跨语言和跨临床场景的泛化上。

6. 案例研究与分析

  •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代表性失败案例,深入探讨了MLLMs在决策过程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通过这些方法,论文不仅提出了一个全面的基准测试框架,还展示了MLLMs在跨语言和跨临床场景的认知障碍评估中的潜力,并通过轻量级微调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其泛化能力。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中进行了以下实验来评估跨语言和跨临床场景的自动认知障碍评估工具的性能:

1. 数据集和预处理

  • 数据集:使用了三个数据集,包括ADReSSo(英语)、NCMMSC2021(普通话)和新收集的CIR-E(普通话)。
  • 预处理:对所有数据集实施统一的预处理流程,包括说话者分离和自动语音识别(ASR),确保数据质量的一致性。

2. 模型训练和评估

  • 小型深度学习模型(SSMs):训练了四种SSMs,包括1D-ResNet、LSTM、ResNet18和Transformer,分别在时间域和频率域进行评估。
  • 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MLLMs):评估了多种MLLMs,包括R1-AQA、Ultravox-v0.5-llama-3.1-8b、SeaLLMs-Audio7B、Qwen2-Audio-7B-Instruct、MiniCPM-o-2.6、Phi-4-Multimodal-Instruct、Qwen2.5-Omni-3B和Qwen2.5-Omni-7B。

3. 零样本学习和提示工程

  • 零样本学习:在不进行任何微调的情况下,直接评估MLLMs在跨语言和跨数据集任务中的表现。
  • 提示设计:探索了零样本学习中不同的提示策略,包括链式思考(CoT)和专家知识(EXP)注入,以提升模型在复杂任务中的推理深度和逻辑一致性。

4. 轻量级微调(LoRA)

  • LoRA技术:采用低秩适应(LoRA)进行轻量级微调,通过引入轻量级可训练模块而不是更新整个模型,有效提高了MLLMs在目标领域的泛化能力。
  • 数据增强:利用模型生成的链式思考样例构建高质量的微调语料库,通过反向提示策略生成详细的推理痕迹,用于指令微调。

5. 跨语言和跨数据集评估

  • 跨语言评估:评估了SSMs和MLLMs在英语和普通话数据集上的表现,特别是跨语言的泛化能力。
  • 跨数据集评估:评估了模型在不同数据集上的表现,包括ADReSSo、NCMMSC2021和CIR-E,验证了模型在不同临床场景下的泛化能力。

6. 性能比较

  • SSMs与MLLMs比较:系统地比较了SSMs和MLLMs在跨语言和跨数据集任务中的表现,验证了MLLMs在泛化能力上的优势。
  • LoRA微调效果:通过LoRA微调,MLLMs在目标领域的表现显著优于未微调的MLLMs和SSMs,特别是在跨语言和跨临床场景的泛化上。

7. 案例研究

  • 失败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代表性失败案例,深入探讨了MLLMs在决策过程中的优势和局限性,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具体实验结果

  • SSMs的跨语言和跨数据集评估:表2展示了SSMs在ID和OOD数据上的性能,表3展示了线性探测的结果。
  • MLLMs的零样本学习和提示工程:表4展示了不同MLLMs在不同提示策略下的性能。
  • LoRA微调的效果:表5展示了Qwen2-Audio模型在不同训练数据比例下的性能。
  • 性能比较:图3展示了SSMs、未微调的MLLMs和LoRA微调后的MLLMs在三个数据集上的性能比较。
  • 测试时缩放(TTS):图4展示了不同模型在不同多数投票次数下的性能。

这些实验全面评估了不同模型在跨语言和跨临床场景下的表现,验证了MLLMs在泛化能力上的优势,并通过轻量级微调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其性能。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在多语言和跨临床场景的自动认知障碍评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有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1. 多模态特征融合

  • 声学特征: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音的文本转录上,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声学特征(如语调、语速、停顿等)与文本特征的融合,以更全面地捕捉认知障碍的迹象。
  • 多模态输入:除了语音和文本,还可以考虑加入其他模态的数据,如面部表情、手势等,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

2. 个性化和上下文信息

  • 患者背景信息:将患者的基线信息(如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健康记录等)纳入模型,以提供更个性化的上下文,帮助模型更准确地评估认知状态。
  • 动态上下文:探索如何利用患者的动态上下文信息,如当前的情绪状态、环境因素等,以提高模型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3. 模型解释性和可解释性

  • 解释性增强:进一步研究如何增强模型的解释性,使其能够提供更详细、更准确的推理过程,从而提高临床医生对模型决策的信任。
  • 可解释性评估:开发更全面的评估指标和方法,用于衡量模型解释性的质量和临床相关性。

4. 数据增强和生成

  • 数据增强:探索更多的数据增强技术,如语音合成、文本生成等,以增加训练数据的多样性和数量,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 条件数据生成:开发基于患者基线特征的条件数据生成方法,以合成更多样的语音-文本样本,增强模型对不同患者群体的适应性。

5. 模型优化和微调

  • 微调策略:研究更高效的微调策略,如逐步微调、多任务学习等,以进一步提高模型在目标领域的性能。
  • 模型压缩:探索模型压缩技术,如知识蒸馏、量化等,以降低模型的计算成本,使其更适合在资源受限的环境中部署。

6. 临床验证和应用

  • 临床验证:在更多的临床环境中验证模型的性能,包括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水平的医院等,以确保模型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 临床应用:探索模型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如辅助诊断、病情监测、治疗效果评估等,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7. 跨语言和跨文化研究

  • 跨语言研究:进一步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和共性,开发更有效的跨语言模型,以适应更多语言和文化背景的患者。
  • 跨文化研究:考虑文化差异对认知障碍评估的影响,开发适合不同文化背景的评估工具和模型。

8. 长期跟踪和动态评估

  • 长期跟踪:研究如何利用长期跟踪数据,如患者的病历、随访记录等,以更好地捕捉认知障碍的发展趋势和变化。
  • 动态评估:开发动态评估方法,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认知状态,并根据需要调整评估策略。

这些方向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还能推动自动认知障碍评估技术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和推广。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

Authors: Feng Rui, Zhiyao Luo, Wei Wang, Yuting Song, Yong Liu, Tingting Zhu, Jianqing Li, Xingyao Wang

Categories: cs.AI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360v1.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360v1

Published: 2025-08-05T12:06:16Z


10. Reliable Evaluation Protocol for Low-Precision Retrieval

Lowering the numerical precision of model parameters and computations is widely adopte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retrieval systems. However, when computing relevance scores between the query and documents in low-precision, we observe spurious ties due to the reduced granularity. This introduces high variability in the results based on tie resolution, making the evaluation less reliable. To address this, we propose a more robust retrieval evaluation protocol designed to reduce score variation. It consists of: (1) High-Precision Scoring (HPS), which upcasts the final scoring step to higher precision to resolve tied candidates with minimal computational cost; and (2) Tie-aware Retrieval Metrics (TRM), which report expected scores, range, and bias to quantify order uncertainty of tied candidates. Our experiments test multiple models with three scoring functions on two retrieval datasets to demonstrate that HPS dramatically reduces tie-induced instability, and TRM accurately recovers expected metric values. This combination enables a more consistent and reliable evaluation system for lower-precision retrievals.

中文摘要

降低模型参数和计算的数值精度被广泛采用以提高检索系统的效率。然而,在低精度下计算查询与文档之间的相关性得分时,我们观察到由于精度降低而产生虚假的并列。这会导致基于并列分解的结果出现高变异性,从而使评估变得不可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更稳健的检索评估协议,旨在减少得分的变动。它包括:(1)高精度评分(HPS),将最终评分步骤提升到更高的精度,以最小的计算成本解决并列候选;(2)关注并列的检索指标(TRM),报告期望得分、范围和偏差,以量化并列候选的顺序不确定性。我们的实验在两个检索数据集上测试了三种评分函数的多个模型,以证明HPS显著减少了并列引起的不稳定性,而TRM准确恢复了期望的指标值。这种组合使得低精度检索的评估系统更加一致和可靠。

LLM Analysis

Q: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A: 这篇论文试图解决在低精度检索系统中评估结果不稳定的问题。具体来说,当使用低精度(如BF16、FP16)进行模型参数和计算时,检索系统在计算查询和文档之间的相关性分数时会出现“虚假平局”(spurious ties),即多个不同的相关性分数被量化为相同的值。这种现象导致在评估检索结果时,基于平局解决方式的不同,结果会出现高变异性,使得评估变得不可靠。

Q: 有哪些相关研究?

A: 论文提到了以下相关研究:

  • 低精度技术在神经网络中的应用:近年来,许多研究探索了低精度技术(如量化和压缩)以提高神经网络的效率和可扩展性,同时减少计算成本。这些方法旨在在训练和推理阶段降低模型权重、梯度和激活的数值精度,而不会牺牲性能。例如:
    • Nagel et al. 的研究。
    • Kurtic et al. (2024) 的研究。
    • Zhu et al. (2024) 的研究。
    • Hao et al. (2025) 的研究。
  • 低精度技术在检索系统中的应用:在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RAG)中,检索阶段也采用了低精度技术来提高效率。例如:
    • Choi et al. (2024) 的研究。
    • Lee et al. (2025) 的研究。
  • 检索系统中低精度导致的问题:降低数值精度(如从FP32降低到FP16)会减少可表示浮点数的粒度,导致不同的真实分数被量化为相同的值,从而产生平局。这种现象在当前主流的检索评估系统(如MTEB2)中没有得到妥善处理,这些系统通常基于任意顺序(如文档ID)截断排名列表,从而增加了结果的变异性。
  • 检索评估中的平局处理:McSherry和Najork (2008) 提出了在存在平局分数的情况下高效计算信息检索性能度量的方法,这为本文提出的Tie-aware Retrieval Metrics (TRM)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些相关研究为本文提出的低精度检索评估协议提供了背景和动机,展示了低精度技术在提高效率方面的潜力,同时也揭示了其在检索评估中带来的挑战。

Q: 论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A: 论文提出了一个更健壮的检索评估协议,旨在减少低精度检索中的分数变化,从而提高评估的可靠性。该协议包括两个主要部分:

1. 高精度评分(High-Precision Scoring, HPS)

  • 问题:低精度评分函数(如softmax、sigmoid和成对乘积)会将logits压缩到一个狭窄的范围内,这在低精度格式下由于可表示值的数量减少而加剧,导致更粗的分桶(bucketization)。
  • 解决方案:HPS将最终评分操作提升到更高的精度(如FP32),而保持其他层不变。具体来说,将低精度评分函数替换为高精度评分函数: [ \hat{s}_i = \phi(\text{upcast}(z_i)) ] 这样可以显著减少平局碰撞的概率,同时保持延迟不变,因为只有一个小的logits张量被提升,不需要重新训练。

2. 平局感知检索度量(Tie-aware Retrieval Metrics, TRM)

  • 问题:现有的评估方法在截断排序列表时,如果多个候选项具有相同的分数,它们将被任意排序,这会影响哪些项目包含在top-k集合中。因此,评估结果可能会因平局的解决方式而有所不同。
  • 解决方案:TRM通过报告期望值、范围和偏差来量化平局候选项的顺序不确定性。
    • 期望值:通过计算所有可能结果排序的平均性能值来减少随机排序的影响。利用闭式表达式计算期望值,避免了生成结果排列所需的超指数时间。
    • 分数范围:通过将查询相关的项目在每个部分包含的平局组中尽可能早地放置来计算最大值((M_{\text{max}})),尽可能晚地放置来计算最小值((M_{\text{min}}))。范围(Range)定义为: [ \text{Range}(M) = M_{\text{max}} - M_{\text{min}} ] 范围越小,结果越稳定和可靠。
    • 分数偏差:定义为原始实现的固定(通常是索引保留的)排序的度量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异: [ \text{Bias}(M) = M_{\text{obl}} - \mathbb{E}[M] ] 大的正偏差表示(M_{\text{obl}})不可靠地估计了期望的正值,表明结果被高估;负值则表示低估。

实验验证

  • 实验设置:使用五个广泛使用的模型(包括Qwen3-Reranker-0.6B、bge-reranker-v2-m3等)和三种流行的评分函数(softmax、sigmoid和成对乘积),在两个公开数据集(MIRACLReranking和AskUbuntuDupQuestions)上进行评估。
  • 结果
    • 在仅使用BF16时,结果显示出显著的不确定性。例如,Qwen3-Reranker模型在nDCG@10上的变化范围高达25.59%,在MRR@10上高达38.03%。
    • 采用HPS后,这些范围显著缩小,例如softmax模型在nDCG@10上的范围从25.59%降至1.13%,在MRR@10上的范围从38.03%降至1.21%。
    • TRM还揭示了BF16评估中固有的偏差,最高可达+9.08%,表明(M_{\text{obl}})被高估。
    • 通过HPS和TRM的结合,恢复了接近FP32的稳定性和排序,提供了一个一致且有区分性的框架,用于评估低精度设置中的检索模型。

通过这两个部分的结合,论文提出的评估协议能够有效地减少低精度检索中的平局现象,提高评估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Q: 论文做了哪些实验?

A: 论文进行了以下实验来验证所提出的低精度检索评估协议的有效性:

实验设置

  • 模型选择:涵盖了五个广泛使用的模型,这些模型在重排序和嵌入任务中表现出色,具体包括:
    • Qwen3-Reranker-0.6B:使用softmax评分函数,模型大小为596M。
    • bge-reranker-v2-m3:使用sigmoid评分函数,模型大小为568M。
    • gte-multilingual-reranker-base:使用sigmoid评分函数,模型大小为306M。
    • Qwen3-Embedding-0.6B:使用pairwise product评分函数,模型大小为596M。
    • multilingual-e5-large:使用pairwise product评分函数,模型大小为560M。
  • 评估指标:使用了标准的排名指标,包括nDCG(归一化折损累积增益)、MRR(平均倒数排名)、MAP(平均精度)和Recall(召回率)。
  • 数据集:使用了两个公开数据集:
    • MIRACLReranking:包含717个查询,每个查询有100个候选文档。
    • AskUbuntuDupQuestions:包含375个查询,每个查询有20个候选文档。

实验结果

  • 低精度评估中的虚假平局:在仅使用BF16时,结果显示出显著的不确定性。例如,Qwen3-Reranker模型在nDCG@10上的变化范围高达25.59%,在MRR@10上高达38.03%。这表明在低精度设置下,现有的评估方法由于平局处理不当而变得不可靠。
  • 高精度评分(HPS)的效果:HPS通过将最终评分操作提升到更高的精度(如FP32),显著减少了平局碰撞的概率。例如,softmax模型在nDCG@10上的范围从25.59%降至1.13%,在MRR@10上的范围从38.03%降至1.21%。这表明HPS能够在保持低精度计算效率的同时,恢复接近FP32的稳定性和排序。
  • 平局感知检索度量(TRM)的效果:TRM通过报告期望值、范围和偏差,量化了平局候选项的顺序不确定性。例如,在BF16评估中,TRM揭示了固有的偏差,最高可达+9.08%,表明现有的评估方法高估了结果。通过HPS和TRM的结合,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模型的真实性能,提供了一个一致且有区分性的评估框架。
  • 不同精度格式的影响:实验还展示了不同精度格式(BF16、FP16、FP32)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精度的降低,结果的变异性增加,而HPS和TRM能够有效地减少这种变异性,提高评估的可靠性。

关键结论

  • HPS和TRM的有效性:HPS和TRM的结合能够显著减少低精度检索中的平局现象,提高评估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种组合方法能够在保持低精度模型的效率和内存节省的同时,提供更准确的性能评估。
  • 评估方法的改进:现有的评估方法在低精度设置下由于平局处理不当而变得不可靠。通过采用HPS和TRM,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为低精度检索模型的评估提供了一个更可靠的选择。

Q: 有什么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A: 论文在结论部分提到了一些可以进一步探索的点:

1. 低精度训练的影响

  • 研究方向:论文提出的解决方案主要针对推理阶段,未来可以探索低精度训练对排名稳定性的影响。
    • 具体问题:低精度训练是否会导致模型在推理阶段更容易出现平局现象?低精度训练是否会改变模型的决策边界,从而影响检索结果的稳定性?
    • 潜在方法:可以通过实验比较不同精度训练的模型在低精度推理时的表现,分析训练阶段的精度对最终检索性能的影响。

2. 混合精度训练与推理的结合

  • 研究方向:结合混合精度训练和HPS推理,进一步提升模型的性能和效率。
    • 具体问题:混合精度训练是否可以与HPS推理相结合,以实现更好的性能和效率平衡?这种结合是否能够进一步减少平局现象?
    • 潜在方法:可以设计实验来评估混合精度训练和HPS推理的组合效果,比较其与全精度训练和推理的性能差异。

3. TRM的可解释性研究

  • 研究方向:评估TRM输出的期望值和范围在实际评估流程中的可解释性。
    • 具体问题:TRM提供的期望值和范围是否能够被实际用户理解和应用?这些指标是否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评估模型性能?
    • 潜在方法:可以通过用户研究和案例分析来评估TRM的可解释性,收集用户反馈以改进评估指标的设计。

4. 其他评分函数和模型架构

  • 研究方向:探索其他评分函数和模型架构在低精度设置下的表现。
    • 具体问题:除了论文中提到的softmax、sigmoid和成对乘积评分函数,其他评分函数在低精度设置下是否也会出现平局现象?不同的模型架构是否对平局现象有不同的敏感性?
    • 潜在方法:可以扩展实验范围,包括更多的评分函数和模型架构,以全面评估低精度设置下的检索性能。

5. 多语言和跨领域检索

  • 研究方向:研究低精度检索在多语言和跨领域检索中的表现。
    • 具体问题:低精度检索在多语言和跨领域检索中是否面临不同的挑战?HPS和TRM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挑战?
    • 潜在方法:可以使用多语言和跨领域的数据集进行实验,评估HPS和TRM在这些场景下的有效性。

6. 实时检索系统中的应用

  • 研究方向:探索HPS和TRM在实时检索系统中的应用。
    • 具体问题:在实时检索系统中,HPS和TRM是否能够保持低延迟和高吞吐量?这些方法是否能够适应实时数据流的动态变化?
    • 潜在方法:可以在实时检索系统中部署HPS和TRM,评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性能和效率。

这些方向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可以帮助进一步优化低精度检索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Q: 总结一下论文的主要内容

Authors: Kisu Yang, Yoonna Jang, Hwanseok Jang, Kenneth Choi, Isabelle Augenstein, Heuiseok Lim

Categories: cs.IR, cs.AI, cs.CL

PDF URL: https://arxiv.org/pdf/2508.03306v2.pdf

CoolPaper URL: https://papers.cool/arxiv/2508.03306v2

Published: 2025-08-05T10:27:57Z